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阐述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建设应坚持的原则,提出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建设的方案,并论述如何建立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建设支撑体系。
【关键词】高职 物流管理 工学结合 教学基地建设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16
现代物流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其自身的特殊性导致了高职物流专业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物流人才市场需求的脱节,而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是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岗位素质的有效途径,是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及加快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出路,是新形势下高职高专物流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进行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基地建设尤为重要,它是实施高技能物流人才培养的物质保证,是工学结合模式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对促进高职物流专业的发展及提升学校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一)实践操作为主、课程学习为辅的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面向实际,其教学目标主要是针对各专业培养操作性及应用性很强的技能型人才,以具体的职业为导向,不以学科理论为导向。现代物流专业本身具有的实用性、可操作性等特征,要求各高校必须用以实践为主、课程学习为辅的工学结合方式来指导这一专业教学。从教育本身来说,实践对于我们理解专业理论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学校传授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根据实践的需要来设置,对实践操作本身的认识也要通过实践来加深和完善。只有通过实践锻炼,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地掌握技能。坚持实践操作为主、课程学习为辅的原则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施工学结合模式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二)共赢互利的原则
在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模式中企业是关键,尤其是高职的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其主动权在企业而不是学校,因此,应充分利用企业的利益点来设计合作模式。共赢互利是校企长久合作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和企业双方应本着共赢互利的原则,通过合同形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把学校的物流人才培养任务与企业的发展及利益捆绑在一起,这样才能保障工学结合教育平台见实效。高职院校获得了物流企业的资金、设备、实践技能等硬件设施及技术人才方面的支持;企业通过参与高职物流专业的决策、计划、组织和管理等工作从而分享一些利益,并利用高校资源来进行员工回炉再培训,还可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进行研发。不仅如此,在实习期间还应根据学生对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益或成本费用来进行利益灵活分配,同时学校还应注意避免学生泄漏商业秘密的问题。总之,应尽可能地考虑企业的利益。
(三)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面临一个需求型经济的时代,市场需求决定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和物流专业方向的选择。高职院校应以“为社会提供大量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的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只有在调查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才能保证“零距离”就业。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课程的开展应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乃至变化了的市场的需求,以此来调整学生的学习模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基地的建设也应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市场化运作。教学基地的建设只靠学校单方投入远远不够,资金、设备、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决定了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学校、企业、协会等多方主体的作用,以利益为前提,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 形成多模式、多特色的建设思路,保证教学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建设的方案
(一)建立校内实验室及实训室,完成理论及实训教学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建立校内技能培训实验室。即建立“物流系统仿真模拟实训中心”、“物流实验室”,购买一些关于物流业务与工作流程的虚拟仿真模拟软件,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系统仿真模拟实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实训以及物流设施设备的认知等实训,以此来完成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学校还可以建立物流教育网站,通过实验室进行现代化的远程教学,以增加生源和收益。二是建立物流设施设备实训室。即购置一些简单的硬件配套设施,主要目的是承担部分物流实训教学任务,增强直观生动性。
然而,考虑到各高校都建有自己的物流实验室和物流设施设备实训室不太现实,各省市相关高校可以在省市级的物流协会或高等教育相关行政部门的协调下,只在一两所高校建设设备齐全的能提供学生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的实验室,其他高校需要时可以到这些高校借用。或者高校之间合作分别负责购买物流企业不同岗位群、不同环节、物流专业不同方向的设施或模拟软件,然后各高校之间再进行设备资源的相互使用,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约了资源,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再者也可以跟企业合作,学校出地,企业出钱和管理人员,按照投入多少以股份制形式共同分配利益。
(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完成见习及实习任务
校外物流实训基地又分为校外物流见习基地及校外实习基地。校外物流见习基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参观的场所。通常由老师带队引领学生去物流企业参观,通过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了解物流行业或物流企业的基本面貌,对物流有个感性的认识。只要组织有序,见习过程对企业运转没有太大影响,因此,发展见习基地的难度较小。对这类基地的规模等要求不高,但应具有广泛性,且应有足够的数量。校外物流实习基地可以弥补在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室不能完成全部实训项目的不足,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物流环境及岗位,让学生顶岗实习,实现职业人身份的完全转变,不仅对其专业技能提高有所帮助,还对其自身软实力的提升有很大作用。通过在企业真实环境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对物流实习基地的要求相比较严格一些,必须优先选择大中型物流企业以及大中型工商企业的物流职能部门,这类企业能够给学生提供稳定的物流管理或操作机会,锻炼学生的效果要比小型企业显著。
三、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建设支撑体系的建立
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还需要一定的体系来支撑,以保证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顺利运行。本文主要从教学基地工学结合教师结构、管理体制及保障体系三个方面来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教学基地的支撑体系,以保证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
(一)优化教学基地工学结合教师结构
教师是教学基地的核心灵魂,其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物流专业的教学质量,因此,可采用校企互聘互派的方式,优化教师结构。即坚持学校教师“走出去”,跟学生一起到实习基地实践,了解企业的工作实景和实例并引入课堂教学;坚持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弥补校内教师经验和实践的不足;鼓励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承担物流课题研究,共同研发新技术;改变传统的学术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符合现代物流专业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二)完善教学基地工学结合管理体制
由于物流专业大多采用的是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模式,利益分配及管理极其复杂和混乱,因此,应重视管理体制问题。可由校内有资格的专业教师与合作企业的管理人员组成物流专业管理委员会,针对学生在“理论学习—见习—实训—实习”的整个过程中遇到的复杂因素,从多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尝试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形成管理制度文件。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物流专业的知识能力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技能考核标准及考核方法、协调管理校内外实训基地、指导推荐毕业生就业等内容作出明确的条文规定。
(三)建立多方力量的保障体系
在进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建设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师资、技术等问题,因此,必须整合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家长、校友等多方力量,来寻求支持与帮助,共同推动和保障校企合作型工学结合的物流教学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地方政府应重视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出台一些措施,激励企业支援高校专业建设。地方政府在制定物流产业优惠政策时,可将企业是否参与高校专业建设作为一项附加的评估条件。企业应有长远的目光和打算,承担起物流实践基地的教学功能,在场所、人员、经费等方面实施配套安排。高校可定期举办学术讨论会议等活动,邀请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参加,以增进三方之间的信任;可以聘请企业领导层担任实践基地顾问、兼职教授等职位,以获取企业领导的支持;同时应尽量考虑企业的利益。学生和家长应转变观念,接受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各校友也可尽自己的力量在工作之余投资建设教学基地或帮忙介绍实习企业。
总之,工学结合模式是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物流岗位素质员工的重要途径,教学基地建设又是实施工学结合模式的关键的物质准备。在现代物流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建设布局中,切不可忽视企业在物流专业建设中的作用,高校应整合多方力量及资源,扩大教学基地的功能与内涵,提高教学基地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于晓胜.物流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应解决的问题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4)
[2]孙卫华.关于高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物流教育,2010(11)
[3]刘何.面向需求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8)
[4]郭丽颖.关于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的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5)
[5]边传周.搭建校企合作发展联盟平台,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2009(4)
[6]高冰蕊.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课题(2008A035)
【作者简介】唐正荣(1962- ),男,广西全州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教授,研究方向:物流及其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
(责编 吴 筱)
【关键词】高职 物流管理 工学结合 教学基地建设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16
现代物流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其自身的特殊性导致了高职物流专业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物流人才市场需求的脱节,而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是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岗位素质的有效途径,是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及加快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出路,是新形势下高职高专物流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进行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基地建设尤为重要,它是实施高技能物流人才培养的物质保证,是工学结合模式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对促进高职物流专业的发展及提升学校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一)实践操作为主、课程学习为辅的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面向实际,其教学目标主要是针对各专业培养操作性及应用性很强的技能型人才,以具体的职业为导向,不以学科理论为导向。现代物流专业本身具有的实用性、可操作性等特征,要求各高校必须用以实践为主、课程学习为辅的工学结合方式来指导这一专业教学。从教育本身来说,实践对于我们理解专业理论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学校传授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根据实践的需要来设置,对实践操作本身的认识也要通过实践来加深和完善。只有通过实践锻炼,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地掌握技能。坚持实践操作为主、课程学习为辅的原则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施工学结合模式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二)共赢互利的原则
在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模式中企业是关键,尤其是高职的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其主动权在企业而不是学校,因此,应充分利用企业的利益点来设计合作模式。共赢互利是校企长久合作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和企业双方应本着共赢互利的原则,通过合同形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把学校的物流人才培养任务与企业的发展及利益捆绑在一起,这样才能保障工学结合教育平台见实效。高职院校获得了物流企业的资金、设备、实践技能等硬件设施及技术人才方面的支持;企业通过参与高职物流专业的决策、计划、组织和管理等工作从而分享一些利益,并利用高校资源来进行员工回炉再培训,还可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进行研发。不仅如此,在实习期间还应根据学生对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益或成本费用来进行利益灵活分配,同时学校还应注意避免学生泄漏商业秘密的问题。总之,应尽可能地考虑企业的利益。
(三)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面临一个需求型经济的时代,市场需求决定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和物流专业方向的选择。高职院校应以“为社会提供大量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的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只有在调查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才能保证“零距离”就业。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课程的开展应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乃至变化了的市场的需求,以此来调整学生的学习模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基地的建设也应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市场化运作。教学基地的建设只靠学校单方投入远远不够,资金、设备、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决定了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学校、企业、协会等多方主体的作用,以利益为前提,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 形成多模式、多特色的建设思路,保证教学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建设的方案
(一)建立校内实验室及实训室,完成理论及实训教学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建立校内技能培训实验室。即建立“物流系统仿真模拟实训中心”、“物流实验室”,购买一些关于物流业务与工作流程的虚拟仿真模拟软件,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系统仿真模拟实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实训以及物流设施设备的认知等实训,以此来完成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学校还可以建立物流教育网站,通过实验室进行现代化的远程教学,以增加生源和收益。二是建立物流设施设备实训室。即购置一些简单的硬件配套设施,主要目的是承担部分物流实训教学任务,增强直观生动性。
然而,考虑到各高校都建有自己的物流实验室和物流设施设备实训室不太现实,各省市相关高校可以在省市级的物流协会或高等教育相关行政部门的协调下,只在一两所高校建设设备齐全的能提供学生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的实验室,其他高校需要时可以到这些高校借用。或者高校之间合作分别负责购买物流企业不同岗位群、不同环节、物流专业不同方向的设施或模拟软件,然后各高校之间再进行设备资源的相互使用,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约了资源,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再者也可以跟企业合作,学校出地,企业出钱和管理人员,按照投入多少以股份制形式共同分配利益。
(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完成见习及实习任务
校外物流实训基地又分为校外物流见习基地及校外实习基地。校外物流见习基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参观的场所。通常由老师带队引领学生去物流企业参观,通过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了解物流行业或物流企业的基本面貌,对物流有个感性的认识。只要组织有序,见习过程对企业运转没有太大影响,因此,发展见习基地的难度较小。对这类基地的规模等要求不高,但应具有广泛性,且应有足够的数量。校外物流实习基地可以弥补在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室不能完成全部实训项目的不足,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物流环境及岗位,让学生顶岗实习,实现职业人身份的完全转变,不仅对其专业技能提高有所帮助,还对其自身软实力的提升有很大作用。通过在企业真实环境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对物流实习基地的要求相比较严格一些,必须优先选择大中型物流企业以及大中型工商企业的物流职能部门,这类企业能够给学生提供稳定的物流管理或操作机会,锻炼学生的效果要比小型企业显著。
三、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建设支撑体系的建立
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还需要一定的体系来支撑,以保证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顺利运行。本文主要从教学基地工学结合教师结构、管理体制及保障体系三个方面来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教学基地的支撑体系,以保证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
(一)优化教学基地工学结合教师结构
教师是教学基地的核心灵魂,其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物流专业的教学质量,因此,可采用校企互聘互派的方式,优化教师结构。即坚持学校教师“走出去”,跟学生一起到实习基地实践,了解企业的工作实景和实例并引入课堂教学;坚持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弥补校内教师经验和实践的不足;鼓励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承担物流课题研究,共同研发新技术;改变传统的学术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符合现代物流专业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二)完善教学基地工学结合管理体制
由于物流专业大多采用的是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模式,利益分配及管理极其复杂和混乱,因此,应重视管理体制问题。可由校内有资格的专业教师与合作企业的管理人员组成物流专业管理委员会,针对学生在“理论学习—见习—实训—实习”的整个过程中遇到的复杂因素,从多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尝试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形成管理制度文件。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物流专业的知识能力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技能考核标准及考核方法、协调管理校内外实训基地、指导推荐毕业生就业等内容作出明确的条文规定。
(三)建立多方力量的保障体系
在进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建设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师资、技术等问题,因此,必须整合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家长、校友等多方力量,来寻求支持与帮助,共同推动和保障校企合作型工学结合的物流教学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地方政府应重视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出台一些措施,激励企业支援高校专业建设。地方政府在制定物流产业优惠政策时,可将企业是否参与高校专业建设作为一项附加的评估条件。企业应有长远的目光和打算,承担起物流实践基地的教学功能,在场所、人员、经费等方面实施配套安排。高校可定期举办学术讨论会议等活动,邀请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参加,以增进三方之间的信任;可以聘请企业领导层担任实践基地顾问、兼职教授等职位,以获取企业领导的支持;同时应尽量考虑企业的利益。学生和家长应转变观念,接受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各校友也可尽自己的力量在工作之余投资建设教学基地或帮忙介绍实习企业。
总之,工学结合模式是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物流岗位素质员工的重要途径,教学基地建设又是实施工学结合模式的关键的物质准备。在现代物流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建设布局中,切不可忽视企业在物流专业建设中的作用,高校应整合多方力量及资源,扩大教学基地的功能与内涵,提高教学基地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于晓胜.物流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应解决的问题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4)
[2]孙卫华.关于高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物流教育,2010(11)
[3]刘何.面向需求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8)
[4]郭丽颖.关于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的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5)
[5]边传周.搭建校企合作发展联盟平台,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2009(4)
[6]高冰蕊.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课题(2008A035)
【作者简介】唐正荣(1962- ),男,广西全州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教授,研究方向:物流及其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
(责编 吴 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