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近年来,在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浩荡征程中,卢氏县认真贯彻中央脱贫攻坚政策、深入落实河南省省长陈润儿提出的“创建全省金融扶贫试验区”的指示精神,大胆探索,积极实践,破解了“五大障碍”,建设了“四大体系”,形成了“政银联动、风险共担、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金融扶贫“卢氏模式”,成效显著。“卢氏模式”,不仅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批示,而且在河南乃至全国也正逐渐推广开来。
卢氏县,位于河南省西部,是国家级贫困县、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发生率居河南全省之首。“八山一水一分田”,或许最能形象地诠释卢氏的地貌特征,也可以解释通其被比喻为河南“小西藏”般的贫困与无奈。
10月中旬,本刊全媒体记者一行深入卢氏县采访,所到之处,已不再是大家过往印象中的贫穷与沉寂,感受到的尽是该县在金融扶贫实践中,干部、群众团结和谐,共同摆脱贫困奔向致富路的慷慨激昂……
“去年以来,我们农商行累积投放贷款12.6亿多元,是2016年的十几倍。其中,贫困户扶贫小额贷款8490户4.1亿多元;带贫合作社贷款83户4.6亿多元;带贫企業贷款22户3.9亿多元。”谈起这两年卢氏县实施金融扶贫工作后给卢氏县农商行贷款业务量带来的增长,该行主管信贷和金融扶贫的副行长李根生感触极深。
“我们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李根生的肺腑之言,在道出银行通过不断增长的贷款额度而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大量的资金提供给了企业、合作社和贫困户,他们手中有了最重要的“资本武器”,想干事创业的梦想正逐渐变成现实。
卢氏县金融扶贫中心负责人韩玉锋向记者介绍,由于卢氏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该县的深度贫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客观因素造成的。如今,金融扶贫如春风般沐浴着每一个想摆脱贫困却苦于没有资金的卢氏人,贫困户敢贷款就证明他们有信心致富,合作社愿贷款就有能力带富,企业想贷款就有责任帮富。“贷款的业务量越大,证明农户贷款的程序越简便,创造的效益就越多”。记者在卢氏县金融扶贫中心了解到的这一情况,对于卢氏近年来在金融扶贫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可谓是窥一斑而知全豹。
众所周知,中央的小额扶贫信贷政策含金量很高,然而,贫困群众却普遍感到可望而不可即、好听不好用。长期以来,银行网点少,服务保障跟不上;贷款方式多,信用评定怎么做;精准要求高,项目选择更困难;资金投向改,风险怎么防控;利率差额小,成本怎么降低等问题,始终制约着卢氏县通过金融贷款帮扶该县企业、合作社和贫困户的发展。实际上,这些障碍在全国很多贫困县也普遍存在,如何破解,从而最终使大量的资金能简便、快捷贷出去盘活经济发展是关键。这些问题不解决,金融扶贫政策就很难实质性落地。针对这些问题,卢氏县委、县政府尊重实际、科学决策,深入研究、制订方案,形成了为亟需贷款的企业和贫困户“铺路清淤”作用的四大体系。
只跑一次路,四天贷到款
建设金融服务体系,主要是着眼于破解“银行网点少,服务怎么保障”的难题,其核心是“政银融合、三级联动”。卢氏通过建立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形成了“牵头推进有机构、办理服务有人员、贷款发放有流程”的工作格局。
记者在卢氏县范里镇东寨村村委会采访时看到,张建芳、姜水霞夫妇,正在县邮政银行工作人员薛理华的指导下,填写小额贷款申请表格。“农户需要填几次类似的表格?一套程序走完需要多长时间能贷到款?”“表格就填这一次,填完我们拿回去审核,没有问题的话,4天放款,钱直接打到农户预留的银行卡上。”薛理华说。记者在与贫困户就贷款手续是否方便等问题交谈时,该村好几户贫困户陆续赶到村部,办理贷款手续。“我们都是与银行工作人员沟通好时间,让贫困户集中起来,不出村子,一次性办完手续。这样双方都省事省力。”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彭涣说。
近年来,卢氏县农村金融服务人员由原先的118人增加到近2000人;金融服务从“没人管”到“多人管”“管到底”,农户贷款从“群众跑断腿”到“只跑一次路”,贷款时间也由过去的“少则半个月,多则无限期”到现在的“4个工作日,贷款拿到手”,彻底解决了“谁来管贷款,如何贷得快”的问题。
信用好不好,评分有标准
建设信用评价体系,主要是着眼于破解“贷款方式变了,信用怎么评定”的难题,其核心是“全面、准确、动态、共享”,为每个农户建立信用档案。
在沙河乡果角村村委会,该乡副乡长刘江华指着办公室墙上的“农户贷款信用评价标准表”向记者介绍:“我们根据不同的分值划分为A(80~86分)、AA(87~95分)、AAA(96~100分)、AAA+(100分以上)4个等级,对应等级分别给予农户5万~20万元纯信用额度的贷款。”走出村委会办公室,记者正好遇见来村委会办事的该村贫困户马旭照。马旭照一家3口人,妻子智障,孩子上学,他就是通过农户贷款信用评价的方式,贷到了5万元,现在正在专心经营他种植的8亩中药材。“等赚的钱多了,以后还想多贷款,扩大种植规模。”马旭照笑着说道。
贷款方便了,审核信息也很关键。“一站式”网上贷款审批服务,就是通过信用信息与金融服务网有效联接,实现了政府、银行、县乡村三级的资源共建共享。在沙河乡政府的金融服务大厅,该乡金融扶贫专干赵绪霞坐在电脑前,亲自为记者演示了网上申贷系统操作流程,只见她的鼠标在“卢氏县金融服务系统”上轻轻一点,输入要查询信息的关键词,每一个农户的详细信息便尽收眼底。“谁符合贷款条件,谁还有哪些资料需要补充,谁的信用分数高,在这个系统上一目了然,这个系统既节约了贷款审核流程,又提高了贷款准确性,非常便捷。”赵绪霞说,健全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有效解决了“贷款该给谁,看谁讲诚信”的问题。
贷款求发展,项目要选准
建设产业支撑体系,主要是着眼于破解“精准要求高了,项目怎么选择”的难题,其核心是实施项目带动。近年来,卢氏县发挥当地优势培育产业、围绕主导产业选项目,积极培育了以果、牧、菌、药、菜等为重点的绿色农业,以农副产品、中药材深加工等为重点的特色工业,以生态旅游和电子商务为重点的服务业,解决了“贷款干什么,怎样用得好”的问题。 卢氏县大众电商创业园,目前汇聚了该县的电商应用企业和合作社80多家,个体网店1608个,通过电商服务全县贫困户1.5万余人,带動4000余贫困人员就业,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11.2亿元,网络零售额5.1亿元。卫飞舟是该创业园区卢氏县农特产品运营服务中心的一名“云客服”,今年20多岁,由于身体多处残疾,因而不能像正常青年一样外出打工。来到运营中心后,他先是学习网络技术、积累销售经验,而后正式成为了一名业务熟练的客服人员,同时还为新来的学员开展网上销售培训。如今,他每个月的收入都在1万元左右,用他的话说:“如果不是有电商创业园这个平台,以我的身体条件,只能是继续贫穷。”
卢氏县东明镇涧北食用菌菌棒加工基地,隶属于信念集团全资子公司——卢氏县林海兴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基地计划总投资2.5亿元,占地264亩,总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这是目前国内生产工艺最先进、单场生产规模最大的菌棒加工车间,先进的装棒机和接种机结合菌棒恒温培养技术,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成品率,使染菌率保持在2‰以内,出菇产量比农户高20%。”该基地负责人王晋鲁告诉记者。记者在基地看到,新建的培育香菇原料生产厂房、制棒车间、育种车间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生产。拌料、装袋、打孔……每一个菌棒的制作,都是在自动化程序下完成的。“信念集团的主要带贫模式有两种:一是劳务增收模式。一座食用菌成套设备产业园和4座现代化的菌棒加工车间,可提供800余个就业岗位。二是订单农业模式。公司通过提供高质量的菌棒(非贫困户5元/棒、贫困户4.8元/棒),跟踪技术服务,保护价进行回收,每年至少可带动5000户贫困户脱贫增收。”东明镇副主任科员张博兴奋地说。据了解,该产业园用工业思维发展农业,是对香菇产业的一次技术变革,改变了卢氏县传统食用菌生产“只种一季、靠天吃饭、单打独斗、收益不稳”的现状,带动了香菇产业全面转型提升,形成了“按季生产、干鲜交替、全年有菇、四季上市”的新模式。
在沙河乡果角村林海兴华蔬菜基地,一个个蔬菜大棚里的黄瓜长势喜人。“我们村共流转土地980亩,建有日光大棚、土棚共126个,贫困户包棚种植的目前有七八户,更多的是在大棚里打工,挣工钱。”驻村第一书记张新栋告诉记者。随便走进一个蔬菜大棚,满棚翠绿的黄瓜还未成熟,远处,一位老大娘正在除杂草。记者走近向其问询情况得知,这位老大娘名叫李秋敏,是该村贫困户,今年60多岁,家里只剩下两个正在上学的孙子与她相依为命。去年,他们一家通过易地搬迁政策住上了新房,现在又承包了个蔬菜大棚,种植黄瓜。“承包大棚赚到钱了吗?”“今年才包的,上一季的黄瓜已经卖了3万多元。这不,这一茬正在长着哩。”李秋敏说。
“近年来,卢氏县紧密利益联结,突出造血机能求精准、围绕扶贫项目建机制,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化解了农户‘单打独斗’发展产业带来的风险,将贫困群众融入基地、嵌入产业链,实现带动脱贫。像李秋敏这种只负责大棚维护和蔬菜生长,公司提供种子,统一收购、销售的例子,全县19个乡镇都有。”韩玉锋说。
六大机制在,防患于未然
建设风险防控体系,主要是着眼于破解“资金投向变了,风险怎么防控”的难题,其核心是资金监管。根据在贷款中的实际情况,卢氏县建立了六大机制,即服务体系监控机制,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机构加强对贷款的初审、审核及贷后监管,确保资金用在发展产业项目上;项目资金监管机制,对50万元以上的扶贫贷款,参照项目资金监管办法,申报时提交项目实施方案,明确项目建设时间、节点和形象进度,实行受托支付或分批支付,严格监管资金投向;风险分担缓释机制,政府设立5000万元的风险补偿金,与合作银行、省农信担保、省担保集团按照相应的比例分担,形成了“四位一体”的风险缓释模式;保险跟进防范机制,与人保财险、中华联合、中原农险开展香菇特色农业互助保险,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设计了小额扶贫贷款保险、小额人身保险、自然灾害保险、学生平安保险等产品;文明诚信激励机制,通过在全县开展“守法户”“诚信户”“文明户”“标兵户”四个级别的“文明诚信家庭评选活动”,推动向善向上社会好风尚的形成,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该县创建更加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惩戒约束熔断机制,凡行政村贷款不良率超过5%的或乡镇贷款不良率超过30%的行政村被熔断的,金融机构将停止对该行政村或乡镇贷款发放,同时启动追偿机制。
“信念集团和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卢氏县引进的两家龙头食用菌生产企业,他们通过政府金融扶贫财政贴息贷款在发展自己的同时,还通过不同形式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责任很重。因此,我们在对这一类龙头企业进行贷款的过程中,进行了非常严格的审核工作,这既是对企业负责,也是对金融部门和农户负责。”卢氏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扶贫办主任郭军文向记者介绍道。
“我们制定的六大机制,从贷前信用审核、贷中用途管理到贷后违约追责全程把控,设好‘防火墙’,最大限度降低了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的贷后风险,从而有效推动了银行从‘不敢贷’变为‘快放贷’。”韩玉锋说。卢氏县将金融扶贫、文明诚信建设和基层党建有机融合,强化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形成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的良好金融生态,有效解决了“银行敢不敢放贷,企业农户能否还得上”的问题。
“服务体系是保障,信用体系是基础,防控体系是关键,产业体系是支撑,四大体系有机衔接、协调联动,这就是卢氏金融扶贫的整体架构,也是有效破解‘利率差额小,成本怎么降低’难题的关键。”卢氏县委书记王清华在向记者谈及该县的金融扶贫四大体系建设时,充满了自信。
如今的卢氏,已破除了制约其发展的众多障碍,正在县委、县政府的科学领导下,干群一心、齐力奋斗,运用自己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在“四大体系”的基础上,不仅有效破解了中央小额扶贫信贷改革落地难的问题,而且还在不断完善和创新着金融扶贫“卢氏模式”的内涵与外延,用更加铿锵有力的步伐,走出贫困,走向乡村振兴的明天。
卢氏县,位于河南省西部,是国家级贫困县、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发生率居河南全省之首。“八山一水一分田”,或许最能形象地诠释卢氏的地貌特征,也可以解释通其被比喻为河南“小西藏”般的贫困与无奈。
10月中旬,本刊全媒体记者一行深入卢氏县采访,所到之处,已不再是大家过往印象中的贫穷与沉寂,感受到的尽是该县在金融扶贫实践中,干部、群众团结和谐,共同摆脱贫困奔向致富路的慷慨激昂……
“去年以来,我们农商行累积投放贷款12.6亿多元,是2016年的十几倍。其中,贫困户扶贫小额贷款8490户4.1亿多元;带贫合作社贷款83户4.6亿多元;带贫企業贷款22户3.9亿多元。”谈起这两年卢氏县实施金融扶贫工作后给卢氏县农商行贷款业务量带来的增长,该行主管信贷和金融扶贫的副行长李根生感触极深。
“我们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李根生的肺腑之言,在道出银行通过不断增长的贷款额度而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大量的资金提供给了企业、合作社和贫困户,他们手中有了最重要的“资本武器”,想干事创业的梦想正逐渐变成现实。
卢氏县金融扶贫中心负责人韩玉锋向记者介绍,由于卢氏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该县的深度贫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客观因素造成的。如今,金融扶贫如春风般沐浴着每一个想摆脱贫困却苦于没有资金的卢氏人,贫困户敢贷款就证明他们有信心致富,合作社愿贷款就有能力带富,企业想贷款就有责任帮富。“贷款的业务量越大,证明农户贷款的程序越简便,创造的效益就越多”。记者在卢氏县金融扶贫中心了解到的这一情况,对于卢氏近年来在金融扶贫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可谓是窥一斑而知全豹。
众所周知,中央的小额扶贫信贷政策含金量很高,然而,贫困群众却普遍感到可望而不可即、好听不好用。长期以来,银行网点少,服务保障跟不上;贷款方式多,信用评定怎么做;精准要求高,项目选择更困难;资金投向改,风险怎么防控;利率差额小,成本怎么降低等问题,始终制约着卢氏县通过金融贷款帮扶该县企业、合作社和贫困户的发展。实际上,这些障碍在全国很多贫困县也普遍存在,如何破解,从而最终使大量的资金能简便、快捷贷出去盘活经济发展是关键。这些问题不解决,金融扶贫政策就很难实质性落地。针对这些问题,卢氏县委、县政府尊重实际、科学决策,深入研究、制订方案,形成了为亟需贷款的企业和贫困户“铺路清淤”作用的四大体系。
只跑一次路,四天贷到款
建设金融服务体系,主要是着眼于破解“银行网点少,服务怎么保障”的难题,其核心是“政银融合、三级联动”。卢氏通过建立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形成了“牵头推进有机构、办理服务有人员、贷款发放有流程”的工作格局。
记者在卢氏县范里镇东寨村村委会采访时看到,张建芳、姜水霞夫妇,正在县邮政银行工作人员薛理华的指导下,填写小额贷款申请表格。“农户需要填几次类似的表格?一套程序走完需要多长时间能贷到款?”“表格就填这一次,填完我们拿回去审核,没有问题的话,4天放款,钱直接打到农户预留的银行卡上。”薛理华说。记者在与贫困户就贷款手续是否方便等问题交谈时,该村好几户贫困户陆续赶到村部,办理贷款手续。“我们都是与银行工作人员沟通好时间,让贫困户集中起来,不出村子,一次性办完手续。这样双方都省事省力。”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彭涣说。
近年来,卢氏县农村金融服务人员由原先的118人增加到近2000人;金融服务从“没人管”到“多人管”“管到底”,农户贷款从“群众跑断腿”到“只跑一次路”,贷款时间也由过去的“少则半个月,多则无限期”到现在的“4个工作日,贷款拿到手”,彻底解决了“谁来管贷款,如何贷得快”的问题。
信用好不好,评分有标准
建设信用评价体系,主要是着眼于破解“贷款方式变了,信用怎么评定”的难题,其核心是“全面、准确、动态、共享”,为每个农户建立信用档案。
在沙河乡果角村村委会,该乡副乡长刘江华指着办公室墙上的“农户贷款信用评价标准表”向记者介绍:“我们根据不同的分值划分为A(80~86分)、AA(87~95分)、AAA(96~100分)、AAA+(100分以上)4个等级,对应等级分别给予农户5万~20万元纯信用额度的贷款。”走出村委会办公室,记者正好遇见来村委会办事的该村贫困户马旭照。马旭照一家3口人,妻子智障,孩子上学,他就是通过农户贷款信用评价的方式,贷到了5万元,现在正在专心经营他种植的8亩中药材。“等赚的钱多了,以后还想多贷款,扩大种植规模。”马旭照笑着说道。
贷款方便了,审核信息也很关键。“一站式”网上贷款审批服务,就是通过信用信息与金融服务网有效联接,实现了政府、银行、县乡村三级的资源共建共享。在沙河乡政府的金融服务大厅,该乡金融扶贫专干赵绪霞坐在电脑前,亲自为记者演示了网上申贷系统操作流程,只见她的鼠标在“卢氏县金融服务系统”上轻轻一点,输入要查询信息的关键词,每一个农户的详细信息便尽收眼底。“谁符合贷款条件,谁还有哪些资料需要补充,谁的信用分数高,在这个系统上一目了然,这个系统既节约了贷款审核流程,又提高了贷款准确性,非常便捷。”赵绪霞说,健全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有效解决了“贷款该给谁,看谁讲诚信”的问题。
贷款求发展,项目要选准
建设产业支撑体系,主要是着眼于破解“精准要求高了,项目怎么选择”的难题,其核心是实施项目带动。近年来,卢氏县发挥当地优势培育产业、围绕主导产业选项目,积极培育了以果、牧、菌、药、菜等为重点的绿色农业,以农副产品、中药材深加工等为重点的特色工业,以生态旅游和电子商务为重点的服务业,解决了“贷款干什么,怎样用得好”的问题。 卢氏县大众电商创业园,目前汇聚了该县的电商应用企业和合作社80多家,个体网店1608个,通过电商服务全县贫困户1.5万余人,带動4000余贫困人员就业,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11.2亿元,网络零售额5.1亿元。卫飞舟是该创业园区卢氏县农特产品运营服务中心的一名“云客服”,今年20多岁,由于身体多处残疾,因而不能像正常青年一样外出打工。来到运营中心后,他先是学习网络技术、积累销售经验,而后正式成为了一名业务熟练的客服人员,同时还为新来的学员开展网上销售培训。如今,他每个月的收入都在1万元左右,用他的话说:“如果不是有电商创业园这个平台,以我的身体条件,只能是继续贫穷。”
卢氏县东明镇涧北食用菌菌棒加工基地,隶属于信念集团全资子公司——卢氏县林海兴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基地计划总投资2.5亿元,占地264亩,总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这是目前国内生产工艺最先进、单场生产规模最大的菌棒加工车间,先进的装棒机和接种机结合菌棒恒温培养技术,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成品率,使染菌率保持在2‰以内,出菇产量比农户高20%。”该基地负责人王晋鲁告诉记者。记者在基地看到,新建的培育香菇原料生产厂房、制棒车间、育种车间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生产。拌料、装袋、打孔……每一个菌棒的制作,都是在自动化程序下完成的。“信念集团的主要带贫模式有两种:一是劳务增收模式。一座食用菌成套设备产业园和4座现代化的菌棒加工车间,可提供800余个就业岗位。二是订单农业模式。公司通过提供高质量的菌棒(非贫困户5元/棒、贫困户4.8元/棒),跟踪技术服务,保护价进行回收,每年至少可带动5000户贫困户脱贫增收。”东明镇副主任科员张博兴奋地说。据了解,该产业园用工业思维发展农业,是对香菇产业的一次技术变革,改变了卢氏县传统食用菌生产“只种一季、靠天吃饭、单打独斗、收益不稳”的现状,带动了香菇产业全面转型提升,形成了“按季生产、干鲜交替、全年有菇、四季上市”的新模式。
在沙河乡果角村林海兴华蔬菜基地,一个个蔬菜大棚里的黄瓜长势喜人。“我们村共流转土地980亩,建有日光大棚、土棚共126个,贫困户包棚种植的目前有七八户,更多的是在大棚里打工,挣工钱。”驻村第一书记张新栋告诉记者。随便走进一个蔬菜大棚,满棚翠绿的黄瓜还未成熟,远处,一位老大娘正在除杂草。记者走近向其问询情况得知,这位老大娘名叫李秋敏,是该村贫困户,今年60多岁,家里只剩下两个正在上学的孙子与她相依为命。去年,他们一家通过易地搬迁政策住上了新房,现在又承包了个蔬菜大棚,种植黄瓜。“承包大棚赚到钱了吗?”“今年才包的,上一季的黄瓜已经卖了3万多元。这不,这一茬正在长着哩。”李秋敏说。
“近年来,卢氏县紧密利益联结,突出造血机能求精准、围绕扶贫项目建机制,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化解了农户‘单打独斗’发展产业带来的风险,将贫困群众融入基地、嵌入产业链,实现带动脱贫。像李秋敏这种只负责大棚维护和蔬菜生长,公司提供种子,统一收购、销售的例子,全县19个乡镇都有。”韩玉锋说。
六大机制在,防患于未然
建设风险防控体系,主要是着眼于破解“资金投向变了,风险怎么防控”的难题,其核心是资金监管。根据在贷款中的实际情况,卢氏县建立了六大机制,即服务体系监控机制,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机构加强对贷款的初审、审核及贷后监管,确保资金用在发展产业项目上;项目资金监管机制,对50万元以上的扶贫贷款,参照项目资金监管办法,申报时提交项目实施方案,明确项目建设时间、节点和形象进度,实行受托支付或分批支付,严格监管资金投向;风险分担缓释机制,政府设立5000万元的风险补偿金,与合作银行、省农信担保、省担保集团按照相应的比例分担,形成了“四位一体”的风险缓释模式;保险跟进防范机制,与人保财险、中华联合、中原农险开展香菇特色农业互助保险,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设计了小额扶贫贷款保险、小额人身保险、自然灾害保险、学生平安保险等产品;文明诚信激励机制,通过在全县开展“守法户”“诚信户”“文明户”“标兵户”四个级别的“文明诚信家庭评选活动”,推动向善向上社会好风尚的形成,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该县创建更加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惩戒约束熔断机制,凡行政村贷款不良率超过5%的或乡镇贷款不良率超过30%的行政村被熔断的,金融机构将停止对该行政村或乡镇贷款发放,同时启动追偿机制。
“信念集团和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卢氏县引进的两家龙头食用菌生产企业,他们通过政府金融扶贫财政贴息贷款在发展自己的同时,还通过不同形式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责任很重。因此,我们在对这一类龙头企业进行贷款的过程中,进行了非常严格的审核工作,这既是对企业负责,也是对金融部门和农户负责。”卢氏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扶贫办主任郭军文向记者介绍道。
“我们制定的六大机制,从贷前信用审核、贷中用途管理到贷后违约追责全程把控,设好‘防火墙’,最大限度降低了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的贷后风险,从而有效推动了银行从‘不敢贷’变为‘快放贷’。”韩玉锋说。卢氏县将金融扶贫、文明诚信建设和基层党建有机融合,强化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形成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的良好金融生态,有效解决了“银行敢不敢放贷,企业农户能否还得上”的问题。
“服务体系是保障,信用体系是基础,防控体系是关键,产业体系是支撑,四大体系有机衔接、协调联动,这就是卢氏金融扶贫的整体架构,也是有效破解‘利率差额小,成本怎么降低’难题的关键。”卢氏县委书记王清华在向记者谈及该县的金融扶贫四大体系建设时,充满了自信。
如今的卢氏,已破除了制约其发展的众多障碍,正在县委、县政府的科学领导下,干群一心、齐力奋斗,运用自己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在“四大体系”的基础上,不仅有效破解了中央小额扶贫信贷改革落地难的问题,而且还在不断完善和创新着金融扶贫“卢氏模式”的内涵与外延,用更加铿锵有力的步伐,走出贫困,走向乡村振兴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