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它反映出义务教育应给全体学生带去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精神,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因为学习是一个不断形成与激发学习需要和动机的过程,学生学习的成效也会受学习策略、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注重个性的张扬,摒弃教育的强制性,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
关键词:培养 学习 兴趣
每位教师可能都认识到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兴趣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课堂教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去培养。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培养学习兴趣
(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贝尔曾说过:“具有教育效果不是教育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这种感染作用更为突出。师生关系中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和以管理为中心的倾向,师生之间情感冷漠,缺乏积极的情感关系,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有的还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不爱护学生,学生就会产生反感,或者望而生畏,甚至厌恶。因此,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教师所任教课程的兴趣。
(二)感受数学与生活联系,激发探索兴趣
现实、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因此,创设生活的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准备生活中与本节知识有关的事例,将较难理解的教学内容变成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并且,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会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通过教师启发性的问题,学生产生解决这类问题的欲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认真地学习,积极探索,兴趣也就自然形成了。例如,鸡兔同笼问题、公园游玩买票等问题。
二、根据学习内容,培养学习兴趣
(一)通过直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特别强,因此,创设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十分有益的,所以,教师要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设计问题情境。
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激活学生学习思维。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苹果图片贴在黑板上,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指着黑板上两种颜色的苹果,学生的问题一个个就冒了出来,有的问:“红苹果比青苹果多几个?”有的问:“青苹果和红苹果一共有几个?”因此,在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握好教材,还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积极开拓学生思维,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成功的条件,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我在教学中,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条件,使学生知难而进,积极进取,在克服困难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我经常搞一些小竞赛,例如开展“比一比、赛一赛、限时作业、限时练习、快速抢答”等活动,把竞争游戏方式引入课堂。对那些厌学的后进生也要多“关照”,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经常创设条件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回答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时,向他们投去信任的目光以鼓励他们,通过这样的“关照”,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动手实践操作,调动学习兴趣
波利亚说: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学生的技术设计与制作能力、技术实验与技术探究能力,以及利用所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增强。例如,在教学四年级“搭配”时,我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动手绘画、涂色、裁剪了2件上衣和3条裤子,在课堂上先让学生用图进行拼摆寻找搭配的方法,这样简洁明了,然后让学生将图转换成其他符号进行搭配,进而让学生形成计算的方法,从而完成学习目标。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学到了探索知识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改进练习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一定要有改革意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特别是对那些接近于学生的,与旧知识联系密切、规律性较强的教材内容,要充分利用新教法。对于难度较大的教材内容,也应帮助学生分散难点,设置由易到难的坡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从探究、发现、尝试中找到规律,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使练习的形式多样化,每次练习要做到重点突出、形式新颖,避免单调、呆板的练习形式。小学数学教学练习,从形式上可分为:判断题练习、填空题练习、选择性练习、基础解答题练习、综合解答题练习、提高题练习,从内容上可分为:概念性练习、针对性练习、类比行练习、趣味性练习、竞赛性练习、猜想性练习、提高性练习等。设计新颖,有独到之处的练习,对激发兴趣很有裨益。
总之,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主动地学习,以致完成终身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放在首位。(责编 张宇)
关键词:培养 学习 兴趣
每位教师可能都认识到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兴趣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课堂教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去培养。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培养学习兴趣
(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贝尔曾说过:“具有教育效果不是教育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这种感染作用更为突出。师生关系中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和以管理为中心的倾向,师生之间情感冷漠,缺乏积极的情感关系,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有的还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不爱护学生,学生就会产生反感,或者望而生畏,甚至厌恶。因此,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教师所任教课程的兴趣。
(二)感受数学与生活联系,激发探索兴趣
现实、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因此,创设生活的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准备生活中与本节知识有关的事例,将较难理解的教学内容变成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并且,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会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通过教师启发性的问题,学生产生解决这类问题的欲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认真地学习,积极探索,兴趣也就自然形成了。例如,鸡兔同笼问题、公园游玩买票等问题。
二、根据学习内容,培养学习兴趣
(一)通过直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特别强,因此,创设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十分有益的,所以,教师要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设计问题情境。
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激活学生学习思维。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苹果图片贴在黑板上,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指着黑板上两种颜色的苹果,学生的问题一个个就冒了出来,有的问:“红苹果比青苹果多几个?”有的问:“青苹果和红苹果一共有几个?”因此,在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握好教材,还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积极开拓学生思维,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成功的条件,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我在教学中,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条件,使学生知难而进,积极进取,在克服困难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我经常搞一些小竞赛,例如开展“比一比、赛一赛、限时作业、限时练习、快速抢答”等活动,把竞争游戏方式引入课堂。对那些厌学的后进生也要多“关照”,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经常创设条件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回答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时,向他们投去信任的目光以鼓励他们,通过这样的“关照”,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动手实践操作,调动学习兴趣
波利亚说: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学生的技术设计与制作能力、技术实验与技术探究能力,以及利用所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增强。例如,在教学四年级“搭配”时,我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动手绘画、涂色、裁剪了2件上衣和3条裤子,在课堂上先让学生用图进行拼摆寻找搭配的方法,这样简洁明了,然后让学生将图转换成其他符号进行搭配,进而让学生形成计算的方法,从而完成学习目标。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学到了探索知识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改进练习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一定要有改革意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特别是对那些接近于学生的,与旧知识联系密切、规律性较强的教材内容,要充分利用新教法。对于难度较大的教材内容,也应帮助学生分散难点,设置由易到难的坡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从探究、发现、尝试中找到规律,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使练习的形式多样化,每次练习要做到重点突出、形式新颖,避免单调、呆板的练习形式。小学数学教学练习,从形式上可分为:判断题练习、填空题练习、选择性练习、基础解答题练习、综合解答题练习、提高题练习,从内容上可分为:概念性练习、针对性练习、类比行练习、趣味性练习、竞赛性练习、猜想性练习、提高性练习等。设计新颖,有独到之处的练习,对激发兴趣很有裨益。
总之,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主动地学习,以致完成终身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放在首位。(责编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