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味排骨炖出来
江苏徐州 苇笛
立冬一过,气温便持续走低,走在寒气逼人的街头,心里最渴盼的,就是热气腾腾的砂锅了;尤其是砂锅排骨,更是我们一家人的至爱。寒冷的冬天里,几乎每隔一两天,砂骨排骨就会出现在我家的餐桌上,让一家人大快朵颐。
砂锅排骨做起来非常简单。先将排骨洗净,沥干水。然后,将油锅烧热,下排骨爆炒,直到水份炒干后,再加入葱、姜、料酒、醋、酱油等各种作料,炒透后,就将排骨盛进砂锅,同时在砂锅里倒满开水;用大火将排骨烧开后,就可转用小火慢炖了。这时候,还可以在砂锅中加入配菜,我家常用的是玉米与豆芽。当排骨在砂锅里翻滚时,就可将切成小段的玉米放进锅里,同排骨一起慢慢炖着;待到排骨炖到七分熟时,再在锅里加入豆芽。当排骨熟透时,砂锅就可以端上桌了。
寒冬里,这样一大锅热气腾腾鲜美可口的砂锅排骨,实在令人馋涎欲滴;是啊,玉米的清甜、豆芽的鲜嫩与排骨的醇厚交融在一起,怎能不令人口舌生津呢?几乎每个人都是一边吃,一边感叹:“美味!美味!”尤其是小小的儿子,一边啃着排骨,一边含糊不清给妈妈戴高帽:“妈妈真棒!”很快,玉米啃完了,排骨吃光了,豆芽进肚了,就连汤,也被抢着喝光了。一家人,心满意足地离开餐桌时,还要加一句:“明天再来份砂锅排骨。”果然,不是明天,就是后天,砂锅排骨又出现在餐桌上,依然大受欢迎。
也许你会说,你不喜欢玉米与豆芽,但没关系,对于排骨这样的“大众情人”来说,几乎所有的素菜都可以与之和谐相处:萝卜、莲藕、豆腐、海带、干丝……不管什么,与排骨一锅炖后,滋味都会变得更加鲜美;而在它们吸收了排骨的油腻后,排骨也变得更加可口了。即使再挑食的人,也能在砂锅排骨里找到自己的所爱。
寒冷的季节里,我喜欢静静地坐在厨房里,听排骨在砂骨里发出“骨嘟骨嘟”的声音,心里感到特别的安宁。当我面对家人的笑脸,将一锅热气腾腾的砂锅端上餐桌时,心里更是充满了幸福。是啊,对一家人来说,鲜美可口的砂锅排骨,养胃,更养心。
砂锅的温暖
安徽巢湖张帮俊
吃砂锅最好的季节,应当是冬季。当那瑟瑟寒风吹来的时候,人的心里和胃里总想寻找一片温暖的慰藉,尝着热气腾腾的热砂锅,暖着手,暖着胃,似乎连心里,也舒坦起来了。有些地方管砂锅叫暖锅,可见砂锅是能给人带来温暖的好物件。
砂锅菜集炊具与餐具为一体,以炖、煮为主,热烫、鲜嫩、味美。原料使用非常广泛,鸡鸭鱼肉、干鲜蔬菜、豆制品及山珍海味均可入锅。其汤菜交融,烹饪时间长,传热均匀,即便是普通的砂锅豆腐、砂锅白菜,也能做得有滋有味。
我对砂锅有种特殊的情愫。小时候,因体质比较差,为了给我增加营养。母亲经常煲砂锅给我吃。放学回到家,还没进门,就闻到一般肉香,我知道,母亲又在煲汤了。走进厨房,煤油炉上小砂锅正冒着热气,香气扑鼻。母亲说:“今天,煲了萝卜排骨砂锅”。说完给我盛了一碗,,让我趁热喝了。
每年过年时,年夜饭上都会有一道煲母鸡汤,用砂锅装着。鸡是乡下的土鸡,黄黄的鸡油上飘些香葱末,散着热气。母亲给每人盛上一小碗,吃饭前喝上一碗,这叫做“开口汤”。喝在嘴里,暖在心里。母亲去逝后。我就再也吃不到母亲煲的汤了。
结婚后,妻子偶尔也会煲些汤。但味道总不及母亲煲的正宗。不过,汤里倾注的爱意一点也不比母亲少。岳母把我当作自家孩子,经常也煲些骨头汤给我补身子。我又能喝到有母爱味道的汤了。
尽管砂锅的味道不一样,可是,在我的心里,它是如此地温暖。
父亲的手擀面
四川绵竹彭忠富
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面,自古亦然。《本草》说:“米能养脾,面能补心。”可见米和面对人各有好处。但是如果常年只吃米或者面,这样就与《本草》的理念背道而驰:既亏待了口腹,又不爱惜自己心脾,实在得不偿失。
父亲在东北当了几年兵,学会了东北人的习惯,爱包点水饺、抄手,蒸些包子馒头,因此吃面就成了我们的家常便饭。一日三餐,我们是两顿米饭一顿面,或者米面混搭。这是介于南北之间的吃法,没想到无意之间却和《本草》提倡的护脾养心的保健理念吻合,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父亲对做手擀面是情有独钟,因为我们都爱吃,自然他就越做越带劲了。做面之前,父亲会到乡场上的烧饼铺买一团老面,混合在面粉里。这老面时间久了,里面含有很多酵母菌,可以让面粉迅速地发酵,不至于那么板结。适量面粉加上温热水和盐巴,在盆子里搅拌均匀,然后不断地按揉面团,让面粉变得更加有筋丝和粘性。如果不赶时间,还要把面团放在盆子里,面团上盖上湿毛巾,这叫醒面。
两三个小时后,父亲就开始擀面了,我们照例在旁边凑热闹。家里的方桌被父亲擦得铮亮,上面均匀地铺上了一层干面粉。父亲用擀面棒把面团擀得越来越大,越来越薄,最后几乎和整块方桌一样大才罢手。这整块面皮又被父亲撒上了一层干面粉,当然是避免面皮粘在一起了。然后父亲再把整块面皮折叠起来,在菜板上切成小指宽一条条的,手擀面就算做成了。
把手擀面一条条抖散开,轻轻地撒在开水锅里,也可以加上一些莴笋叶或者豆芽之类的菜蔬,盖上锅盖慢慢煮一下。不一会儿,把面条捞在放好调料的碗里,我们就能吃到热气腾腾、清香四溢的手擀面了。
这样的手擀面,从我蹒跚学步到长大,一直伴随在我的左右,给我的童年生活抹上了一丝亮丽的色彩。现在想来,那做面的过程真是一种享受,父亲一直精心地给我们营造着一种温暖的氛围。那一碗碗手擀面,盛满了父爱的味道,让父亲的形象在我心中变得更加温馨和伟岸。
倭瓜馅饺子
河南项城 邝群英
我们河南一带在冬至有吃饺子的习惯。有一种说法:“冬至吃饺子,不吃饺子,冻耳朵。”若在冬天里谁的耳朵冻了,就有人问:“冬至没有吃饺子吧?”
冬至那天,我们爱吃的是倭瓜馅的饺子。这天,早早地到菜市场买一些倭瓜干子,这种倭瓜干子夏天时就备好了。夏天菜农摘取嫩倭瓜,切成片状,燃一些豆秸灰、麦秸灰,倭瓜片上撒上厚厚的一层秸灰,被秸灰培埋。过一个月后,把倭瓜片从秸灰中扒出来,去掉秸灰,用绳子穿成串儿挂在室外晾干,然后储藏在食品袋子里,备成冬节的干菜,这就是倭瓜干子。
把倭瓜干子浸泡在水里相当一段时间,什么时候泡透了,泡软了,捞出剁细,剁碎,剁成倭瓜末末,放上盐,腌一小会儿,再用白色的棉布包着把倭瓜干子中的水分挤去,然后再放上肉末、葱末、姜末、小磨香油、味精、盐、辣椒粉等,进而搅拌均匀就可以包饺子了。
做好的饺子馅,有一股子甜甜的、辣辣的、香滋滋的味道,好吃。若把饺子从汤中捞出,放在冷水中冰一冰,捞出,放在拌有味精、酱油、小磨香油的蒜汁中蘸着吃,那就凉凉的、冰丝丝的,味道更好。
好吃的倭瓜饺子,每年冬至我们这里都做,但感觉上,总也没有母亲做得香。那是因为母亲做的饺子里总留着她种倭瓜、收倭瓜、切倭瓜、培倭瓜那份辛苦的汗水。
江苏徐州 苇笛
立冬一过,气温便持续走低,走在寒气逼人的街头,心里最渴盼的,就是热气腾腾的砂锅了;尤其是砂锅排骨,更是我们一家人的至爱。寒冷的冬天里,几乎每隔一两天,砂骨排骨就会出现在我家的餐桌上,让一家人大快朵颐。
砂锅排骨做起来非常简单。先将排骨洗净,沥干水。然后,将油锅烧热,下排骨爆炒,直到水份炒干后,再加入葱、姜、料酒、醋、酱油等各种作料,炒透后,就将排骨盛进砂锅,同时在砂锅里倒满开水;用大火将排骨烧开后,就可转用小火慢炖了。这时候,还可以在砂锅中加入配菜,我家常用的是玉米与豆芽。当排骨在砂锅里翻滚时,就可将切成小段的玉米放进锅里,同排骨一起慢慢炖着;待到排骨炖到七分熟时,再在锅里加入豆芽。当排骨熟透时,砂锅就可以端上桌了。
寒冬里,这样一大锅热气腾腾鲜美可口的砂锅排骨,实在令人馋涎欲滴;是啊,玉米的清甜、豆芽的鲜嫩与排骨的醇厚交融在一起,怎能不令人口舌生津呢?几乎每个人都是一边吃,一边感叹:“美味!美味!”尤其是小小的儿子,一边啃着排骨,一边含糊不清给妈妈戴高帽:“妈妈真棒!”很快,玉米啃完了,排骨吃光了,豆芽进肚了,就连汤,也被抢着喝光了。一家人,心满意足地离开餐桌时,还要加一句:“明天再来份砂锅排骨。”果然,不是明天,就是后天,砂锅排骨又出现在餐桌上,依然大受欢迎。
也许你会说,你不喜欢玉米与豆芽,但没关系,对于排骨这样的“大众情人”来说,几乎所有的素菜都可以与之和谐相处:萝卜、莲藕、豆腐、海带、干丝……不管什么,与排骨一锅炖后,滋味都会变得更加鲜美;而在它们吸收了排骨的油腻后,排骨也变得更加可口了。即使再挑食的人,也能在砂锅排骨里找到自己的所爱。
寒冷的季节里,我喜欢静静地坐在厨房里,听排骨在砂骨里发出“骨嘟骨嘟”的声音,心里感到特别的安宁。当我面对家人的笑脸,将一锅热气腾腾的砂锅端上餐桌时,心里更是充满了幸福。是啊,对一家人来说,鲜美可口的砂锅排骨,养胃,更养心。
砂锅的温暖
安徽巢湖张帮俊
吃砂锅最好的季节,应当是冬季。当那瑟瑟寒风吹来的时候,人的心里和胃里总想寻找一片温暖的慰藉,尝着热气腾腾的热砂锅,暖着手,暖着胃,似乎连心里,也舒坦起来了。有些地方管砂锅叫暖锅,可见砂锅是能给人带来温暖的好物件。
砂锅菜集炊具与餐具为一体,以炖、煮为主,热烫、鲜嫩、味美。原料使用非常广泛,鸡鸭鱼肉、干鲜蔬菜、豆制品及山珍海味均可入锅。其汤菜交融,烹饪时间长,传热均匀,即便是普通的砂锅豆腐、砂锅白菜,也能做得有滋有味。
我对砂锅有种特殊的情愫。小时候,因体质比较差,为了给我增加营养。母亲经常煲砂锅给我吃。放学回到家,还没进门,就闻到一般肉香,我知道,母亲又在煲汤了。走进厨房,煤油炉上小砂锅正冒着热气,香气扑鼻。母亲说:“今天,煲了萝卜排骨砂锅”。说完给我盛了一碗,,让我趁热喝了。
每年过年时,年夜饭上都会有一道煲母鸡汤,用砂锅装着。鸡是乡下的土鸡,黄黄的鸡油上飘些香葱末,散着热气。母亲给每人盛上一小碗,吃饭前喝上一碗,这叫做“开口汤”。喝在嘴里,暖在心里。母亲去逝后。我就再也吃不到母亲煲的汤了。
结婚后,妻子偶尔也会煲些汤。但味道总不及母亲煲的正宗。不过,汤里倾注的爱意一点也不比母亲少。岳母把我当作自家孩子,经常也煲些骨头汤给我补身子。我又能喝到有母爱味道的汤了。
尽管砂锅的味道不一样,可是,在我的心里,它是如此地温暖。
父亲的手擀面
四川绵竹彭忠富
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面,自古亦然。《本草》说:“米能养脾,面能补心。”可见米和面对人各有好处。但是如果常年只吃米或者面,这样就与《本草》的理念背道而驰:既亏待了口腹,又不爱惜自己心脾,实在得不偿失。
父亲在东北当了几年兵,学会了东北人的习惯,爱包点水饺、抄手,蒸些包子馒头,因此吃面就成了我们的家常便饭。一日三餐,我们是两顿米饭一顿面,或者米面混搭。这是介于南北之间的吃法,没想到无意之间却和《本草》提倡的护脾养心的保健理念吻合,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父亲对做手擀面是情有独钟,因为我们都爱吃,自然他就越做越带劲了。做面之前,父亲会到乡场上的烧饼铺买一团老面,混合在面粉里。这老面时间久了,里面含有很多酵母菌,可以让面粉迅速地发酵,不至于那么板结。适量面粉加上温热水和盐巴,在盆子里搅拌均匀,然后不断地按揉面团,让面粉变得更加有筋丝和粘性。如果不赶时间,还要把面团放在盆子里,面团上盖上湿毛巾,这叫醒面。
两三个小时后,父亲就开始擀面了,我们照例在旁边凑热闹。家里的方桌被父亲擦得铮亮,上面均匀地铺上了一层干面粉。父亲用擀面棒把面团擀得越来越大,越来越薄,最后几乎和整块方桌一样大才罢手。这整块面皮又被父亲撒上了一层干面粉,当然是避免面皮粘在一起了。然后父亲再把整块面皮折叠起来,在菜板上切成小指宽一条条的,手擀面就算做成了。
把手擀面一条条抖散开,轻轻地撒在开水锅里,也可以加上一些莴笋叶或者豆芽之类的菜蔬,盖上锅盖慢慢煮一下。不一会儿,把面条捞在放好调料的碗里,我们就能吃到热气腾腾、清香四溢的手擀面了。
这样的手擀面,从我蹒跚学步到长大,一直伴随在我的左右,给我的童年生活抹上了一丝亮丽的色彩。现在想来,那做面的过程真是一种享受,父亲一直精心地给我们营造着一种温暖的氛围。那一碗碗手擀面,盛满了父爱的味道,让父亲的形象在我心中变得更加温馨和伟岸。
倭瓜馅饺子
河南项城 邝群英
我们河南一带在冬至有吃饺子的习惯。有一种说法:“冬至吃饺子,不吃饺子,冻耳朵。”若在冬天里谁的耳朵冻了,就有人问:“冬至没有吃饺子吧?”
冬至那天,我们爱吃的是倭瓜馅的饺子。这天,早早地到菜市场买一些倭瓜干子,这种倭瓜干子夏天时就备好了。夏天菜农摘取嫩倭瓜,切成片状,燃一些豆秸灰、麦秸灰,倭瓜片上撒上厚厚的一层秸灰,被秸灰培埋。过一个月后,把倭瓜片从秸灰中扒出来,去掉秸灰,用绳子穿成串儿挂在室外晾干,然后储藏在食品袋子里,备成冬节的干菜,这就是倭瓜干子。
把倭瓜干子浸泡在水里相当一段时间,什么时候泡透了,泡软了,捞出剁细,剁碎,剁成倭瓜末末,放上盐,腌一小会儿,再用白色的棉布包着把倭瓜干子中的水分挤去,然后再放上肉末、葱末、姜末、小磨香油、味精、盐、辣椒粉等,进而搅拌均匀就可以包饺子了。
做好的饺子馅,有一股子甜甜的、辣辣的、香滋滋的味道,好吃。若把饺子从汤中捞出,放在冷水中冰一冰,捞出,放在拌有味精、酱油、小磨香油的蒜汁中蘸着吃,那就凉凉的、冰丝丝的,味道更好。
好吃的倭瓜饺子,每年冬至我们这里都做,但感觉上,总也没有母亲做得香。那是因为母亲做的饺子里总留着她种倭瓜、收倭瓜、切倭瓜、培倭瓜那份辛苦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