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课堂中出现了过度模糊、评价低效的现象。本文尝试从现象进行分析,注意与时代关联度,探索更加具有清晰度、生长度、延展度的评价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视觉分析等综合能力。
关键词:教学评价 过度模糊 多重误读 清晰延展
一、美术教学中评价“怪”象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经典话语说明艺术作品在欣赏中的现实,那就是由于每个人的认知世界和情感经验的不同,很难有对作品统一的答案。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评价艺术作品时教师会尊重学生个体感受差异,评价中允许适当的模糊。可是在当下的美术课堂中却出现了脱离审美原则的过度模糊。
模糊的表扬赞美占据课堂。面对学生作品评价,教师会用近乎于相似的语言去回应。“你的回答真棒!”“你的作品真好!”“绘画色彩真好看!”赞美声中学生虽然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可是创作时却依然胆怯,因为他没有通过教师的评价获得有效的方法。
良莠不齐的图像篡改学生的审美标准。美术是以视觉呈现为主要教学方式。可是许多的美术课上,教材中内容日渐变少,网络筛选的图片大量入侵。学生明显对教材内容缺乏兴趣,漫画、笑话故事中的绘画形象深受喜爱。当下微信、QQ等成为学生的一大生活方式,“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再是印刷文化。学生内心的审美标准是受时代所影响的,呈现较为时尚却良莠不齐的审美行为,这时他们更需要具备对图像世界的辨析及评价能力,方能走出审美的误区。
二、多重误读造成过度模糊的评价
1.对艺术作品审美标准的误读,造成理解模糊
美术作品在感受的过程中的确会给人不同的感受,文学、音乐等艺术都会体现出仁者见仁的特征,因而经常有人说:“艺术是没有标准的,你认为怎样好看就怎样表现。”这种错误的观念误导着学生,使之认为艺术创作是没有标准的,是随心所欲的,而古人在从事艺术创作中曾经总结出丰富的经验,“有心师事者,当从规矩进,再从规矩出。”艺术创作是在理解美的法则的基础上再打破重塑,不是没有思维的率性和无序的模糊。
2.对欣赏话语的表述误读,形成语言标签
美术语言与文学语言在沟通的过程中是有一定障碍的,艺术作品是直观的呈现,却要用抽象的语言去描述。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语言占有量本身就比较少,更不容易准确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因此常会用标签式的话语来评价艺术作品,语言相似却模糊。
3.对时代特点的信息误读,形成思维碎片
“无论我们喜欢与否,我们在当今都已处于视觉成为社会现实主导形式的社会。”随着电子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不再占据资源的绝对高地,学生资源的获得量和获得方式超乎想象,碎片化、表面化的审美表述成为主流,对时代信息的误读为美术课堂语言的建构带来困难。
4.对评价核心价值的误读,形成行为偏差
2011年的《人民日报》上,有一天曾刊文:“文艺批评退化为文艺表扬,文艺创作便失却监督利器。文艺创作的繁而不荣、兴而不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艺创作失去了批评的鞭策和佑护。我们的文艺批评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文艺表扬。”其实评论变成表扬已经不是文艺界独有的现象,在《美术课程标准》颁发以后,部分教师片面理解内涵,在美术课堂中只有泛泛的表扬,缺乏中肯的批评与建议。将教学评价狭隘地理解为表扬与肯定,只关注评价的表面,例如小组合作、同桌互评等,较少涉及艺术作品欣赏所需的绘画语言等实质内容。
三、视觉文化时代评价的四“度”策略
图像社会的来临重建了人类社会的文化秩序: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在生活中接受信息、进入想象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方式,逐渐被各种图像所充斥、所包围。教材不是学生获得艺术感知的唯一途径,美术课堂要以学生的视觉经验为基础,积极与其形成亲密度。美术欣赏教学中通常以经典美术作品为主,因为经典作品在评价中不存在过多的争议。但是教师不必拘泥于经典,应有理性地对资源进行筛选,与课堂教学资源整合。如苏教版美术教材三年级《我设计的动漫形象》就是一节与现实环境结合的非常紧密的课。在这样的美术课上教师可以与学生分别进行课前的资料收集,让师生用两个维度的资源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进行阐述。
教师收集的是《哪吒闹海》《雪孩子》两种较为经典动画形象,而学生收集的为《海绵宝宝》《熊出没》《超能陆战队》等动画片里的形象。其中,因为对动漫形象理解的偏差,有些学生甚至还收集了漫画作品。所谓差异也即资源的不同,面对师生的差异选择,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进行形象比较。学生在这样逐渐深入的评价中掌握了动漫设计的基本要素,也在与经典作品对比中明白,动漫设计成功的要素是在拟人的基础上进行夸张提炼,这样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学会对包围而来的图像资源进行辨析,这是比绘画一幅精美的作品更为可贵的地方。
因为对艺术作品欣赏的误解,造成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欣赏评价他人作品时,没有评价维度,只有笼统的描述。“贡布里希等传统艺术史家认为,图像并非是自然的,不证自明的,而是依照必须加以破译的视觉语言创造的,所以图画是可以阅读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法指导和评价语言的积累。如在低年级渗透构图意识的时候,可以示范说:“画水果的时候可以有大有小,有的紧紧的挨在一起,有的悄悄的跑在旁边。”这样就暗示了构图中的聚散与变化。而在高年级对作品进行欣赏时,则可以明确提出评价要求。
因此,美术教学要形成较为清晰的评价方法与审美标准,只是一个过程较为理性的表述。对于创作中的问题要给予中肯的建议。虽然艺术强调个人感受,但并不是没有方向的盲目体验。
教学中追问是教师主导下的思维推进,可以避免学生停留在画面好看不好看、色彩是否鲜艳这种浅表性的问题上;亦可以避免学生养成思维惰性。追问可以是从对作品的初步感知开始,然后思考作品表现方式,最后思考艺术为什么这样创作。笔者在进行科学幻想画教学时,先进行了主题教学,在学生完成绘画初稿时,全班同学自由交换作业进行作品互评时进行追问引导下的深度分析。一问:你觉得同学作品创意好吗?好在哪里?有五名学生前来进行评价,在评价中他们发现有三幅作品创意相似,于是给对方提出改进意见。接下来再抛出二问:你觉得画面主题突出吗?是否需要调整?以引导学生关注构图。三问:我自己的作品有没有类似问题,如何改进?三次问题完成后,学生纷纷开始二次创作。
在这样的逐层追问中,学习对他人作品的深度解读,就是学生对美术基本知识的梳理运用,通过评价学会了自我反省,也就可以推动思维和技能同时向前深入和进步。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在传授美术基本技能的同时,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创作,如何创作会更好,让评价更有延展度和增值度。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使用较多的是对他人作品的评价,甚少涉及对自我作品的评价,尤其是在学生作品展示环节,常用的方式为赞扬式评价,如“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喜欢?”在这个环节往往呈现出皆大欢喜的景象。
其实,在获得他人评价的同时,学生也应学会自我反思式评价。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可见对自我作品的准确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并具有更加蓬勃生长的基础。自我反思式评价,可以融入在学生创作的每个阶段。在学生创作的初期,可引导学生对自我提问:“我在创作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可思考:“我的构图等是否表现出了我的想法?”深入创作阶段可通过欣赏作品来审视自我,反躬自问:“他的作品里有什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呢?”有效课堂的评价既能关注学生作品的优点,成为兴趣动力,又能激发学生自我思考发现不足,掌握反思的具体方法,以达精益求精。
对于艺术作品的评价从来不能脱离时代而生,以前文艺批评是艺术评论家的独有,现在每一个人都有对作品的发表意见的权利。学会评价的方法能够让孩子在动态发展的世界中坚守美好,在视觉文化时代,信息传递的变化更需要具备审视能力,甚至是慎独的能力。教学中的评价不应只是指向一时的教学目标,而要在沉淀中思考能够奠基的能力。这一种责任在当下对美术老师来说责无旁贷。◆(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
关键词:教学评价 过度模糊 多重误读 清晰延展
一、美术教学中评价“怪”象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经典话语说明艺术作品在欣赏中的现实,那就是由于每个人的认知世界和情感经验的不同,很难有对作品统一的答案。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评价艺术作品时教师会尊重学生个体感受差异,评价中允许适当的模糊。可是在当下的美术课堂中却出现了脱离审美原则的过度模糊。
模糊的表扬赞美占据课堂。面对学生作品评价,教师会用近乎于相似的语言去回应。“你的回答真棒!”“你的作品真好!”“绘画色彩真好看!”赞美声中学生虽然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可是创作时却依然胆怯,因为他没有通过教师的评价获得有效的方法。
良莠不齐的图像篡改学生的审美标准。美术是以视觉呈现为主要教学方式。可是许多的美术课上,教材中内容日渐变少,网络筛选的图片大量入侵。学生明显对教材内容缺乏兴趣,漫画、笑话故事中的绘画形象深受喜爱。当下微信、QQ等成为学生的一大生活方式,“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再是印刷文化。学生内心的审美标准是受时代所影响的,呈现较为时尚却良莠不齐的审美行为,这时他们更需要具备对图像世界的辨析及评价能力,方能走出审美的误区。
二、多重误读造成过度模糊的评价
1.对艺术作品审美标准的误读,造成理解模糊
美术作品在感受的过程中的确会给人不同的感受,文学、音乐等艺术都会体现出仁者见仁的特征,因而经常有人说:“艺术是没有标准的,你认为怎样好看就怎样表现。”这种错误的观念误导着学生,使之认为艺术创作是没有标准的,是随心所欲的,而古人在从事艺术创作中曾经总结出丰富的经验,“有心师事者,当从规矩进,再从规矩出。”艺术创作是在理解美的法则的基础上再打破重塑,不是没有思维的率性和无序的模糊。
2.对欣赏话语的表述误读,形成语言标签
美术语言与文学语言在沟通的过程中是有一定障碍的,艺术作品是直观的呈现,却要用抽象的语言去描述。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语言占有量本身就比较少,更不容易准确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因此常会用标签式的话语来评价艺术作品,语言相似却模糊。
3.对时代特点的信息误读,形成思维碎片
“无论我们喜欢与否,我们在当今都已处于视觉成为社会现实主导形式的社会。”随着电子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不再占据资源的绝对高地,学生资源的获得量和获得方式超乎想象,碎片化、表面化的审美表述成为主流,对时代信息的误读为美术课堂语言的建构带来困难。
4.对评价核心价值的误读,形成行为偏差
2011年的《人民日报》上,有一天曾刊文:“文艺批评退化为文艺表扬,文艺创作便失却监督利器。文艺创作的繁而不荣、兴而不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艺创作失去了批评的鞭策和佑护。我们的文艺批评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文艺表扬。”其实评论变成表扬已经不是文艺界独有的现象,在《美术课程标准》颁发以后,部分教师片面理解内涵,在美术课堂中只有泛泛的表扬,缺乏中肯的批评与建议。将教学评价狭隘地理解为表扬与肯定,只关注评价的表面,例如小组合作、同桌互评等,较少涉及艺术作品欣赏所需的绘画语言等实质内容。
三、视觉文化时代评价的四“度”策略
图像社会的来临重建了人类社会的文化秩序: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在生活中接受信息、进入想象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方式,逐渐被各种图像所充斥、所包围。教材不是学生获得艺术感知的唯一途径,美术课堂要以学生的视觉经验为基础,积极与其形成亲密度。美术欣赏教学中通常以经典美术作品为主,因为经典作品在评价中不存在过多的争议。但是教师不必拘泥于经典,应有理性地对资源进行筛选,与课堂教学资源整合。如苏教版美术教材三年级《我设计的动漫形象》就是一节与现实环境结合的非常紧密的课。在这样的美术课上教师可以与学生分别进行课前的资料收集,让师生用两个维度的资源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进行阐述。
教师收集的是《哪吒闹海》《雪孩子》两种较为经典动画形象,而学生收集的为《海绵宝宝》《熊出没》《超能陆战队》等动画片里的形象。其中,因为对动漫形象理解的偏差,有些学生甚至还收集了漫画作品。所谓差异也即资源的不同,面对师生的差异选择,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进行形象比较。学生在这样逐渐深入的评价中掌握了动漫设计的基本要素,也在与经典作品对比中明白,动漫设计成功的要素是在拟人的基础上进行夸张提炼,这样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学会对包围而来的图像资源进行辨析,这是比绘画一幅精美的作品更为可贵的地方。
因为对艺术作品欣赏的误解,造成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欣赏评价他人作品时,没有评价维度,只有笼统的描述。“贡布里希等传统艺术史家认为,图像并非是自然的,不证自明的,而是依照必须加以破译的视觉语言创造的,所以图画是可以阅读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法指导和评价语言的积累。如在低年级渗透构图意识的时候,可以示范说:“画水果的时候可以有大有小,有的紧紧的挨在一起,有的悄悄的跑在旁边。”这样就暗示了构图中的聚散与变化。而在高年级对作品进行欣赏时,则可以明确提出评价要求。
因此,美术教学要形成较为清晰的评价方法与审美标准,只是一个过程较为理性的表述。对于创作中的问题要给予中肯的建议。虽然艺术强调个人感受,但并不是没有方向的盲目体验。
教学中追问是教师主导下的思维推进,可以避免学生停留在画面好看不好看、色彩是否鲜艳这种浅表性的问题上;亦可以避免学生养成思维惰性。追问可以是从对作品的初步感知开始,然后思考作品表现方式,最后思考艺术为什么这样创作。笔者在进行科学幻想画教学时,先进行了主题教学,在学生完成绘画初稿时,全班同学自由交换作业进行作品互评时进行追问引导下的深度分析。一问:你觉得同学作品创意好吗?好在哪里?有五名学生前来进行评价,在评价中他们发现有三幅作品创意相似,于是给对方提出改进意见。接下来再抛出二问:你觉得画面主题突出吗?是否需要调整?以引导学生关注构图。三问:我自己的作品有没有类似问题,如何改进?三次问题完成后,学生纷纷开始二次创作。
在这样的逐层追问中,学习对他人作品的深度解读,就是学生对美术基本知识的梳理运用,通过评价学会了自我反省,也就可以推动思维和技能同时向前深入和进步。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在传授美术基本技能的同时,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创作,如何创作会更好,让评价更有延展度和增值度。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使用较多的是对他人作品的评价,甚少涉及对自我作品的评价,尤其是在学生作品展示环节,常用的方式为赞扬式评价,如“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喜欢?”在这个环节往往呈现出皆大欢喜的景象。
其实,在获得他人评价的同时,学生也应学会自我反思式评价。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可见对自我作品的准确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并具有更加蓬勃生长的基础。自我反思式评价,可以融入在学生创作的每个阶段。在学生创作的初期,可引导学生对自我提问:“我在创作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可思考:“我的构图等是否表现出了我的想法?”深入创作阶段可通过欣赏作品来审视自我,反躬自问:“他的作品里有什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呢?”有效课堂的评价既能关注学生作品的优点,成为兴趣动力,又能激发学生自我思考发现不足,掌握反思的具体方法,以达精益求精。
对于艺术作品的评价从来不能脱离时代而生,以前文艺批评是艺术评论家的独有,现在每一个人都有对作品的发表意见的权利。学会评价的方法能够让孩子在动态发展的世界中坚守美好,在视觉文化时代,信息传递的变化更需要具备审视能力,甚至是慎独的能力。教学中的评价不应只是指向一时的教学目标,而要在沉淀中思考能够奠基的能力。这一种责任在当下对美术老师来说责无旁贷。◆(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