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点,0万老人犯了网瘾……

来源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zi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一部分老年人还在为跨越“数字鸿沟”咬紧牙关时,另一部分却已经开始熬夜玩游戏、网购买买买、狂刷短视频,活成当年自己口中那个“不争气的娃”。
  

成瘾项目五花八门


   半夜不睡觉刷视频、一大早起床后就戴上眼镜戳手机、做饭的空当还要掏出手机刷刷“抖音”……总是听父母教训孩子少用手机,但这些年,很多老年人也成了“手机控”。“有超过10万老人日均在线超过10个小时。”央视财经曝出的这个数据令人吃惊。
   《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显示:大多数老年人都是在早上5~7点起床,并开始手机冲浪。有的老人熬出了“眼中风”,有的玩出了腱鞘炎,有的把退休金的一大半拿来“打赏”主播……曾经用来吐槽子女的那句“都是玩手机闹的”,如今却被许多老年人“复制”到自己身上。
   章女士退休后和老伴開了一家中介公司,闲来无事刷刷“抖音”,看看短视频,时间一长,她开始沉迷其中,觉得看别人的视频不过瘾,开始自己拍“抖音”,家里的每个角落都是她拍摄的场景,穿不同的衣服拍跳舞、跳操、唱黄梅戏,乐在其中。“她还拿各种道具假装音乐器材自拍来获得点赞量,衣架当小提琴、黄瓜当笛子……简直是中了‘抖音’的毒,现在生意也不管了。”老伴一脸无奈。
   退休幼师李女士热爱戏曲,闲暇时总爱哼上几句越剧,通过智能手机接触到“全民K歌”软件后,她一发不可收拾,经常对着手机唱到深夜。熬夜加上过度用嗓,李女士经常嗓子发炎,还影响到了家人休息,孩子们多次和她沟通无果。
   张爷爷平时喜欢玩牌,退休后有了大把时间,每天放下饭碗,就窝在客厅沙发上打游戏,有时候一边吃饭一边出牌,家里成天响着“要不起”“超级加倍”等游戏音效。
  

网瘾老人是怎样诞生的


   网瘾问题曾经高发于青少年群体,如今为何会找上银发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魏军萍认为,中老年人对手机之所以有依赖性,甚至比年轻人更强,一方面是他们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接触手机的机会自然也多。另外,部分老年人在退休后,身边能够接触到的人减少,精神容易陷入空虚和孤独,但从心理上他们依然渴望人际交往,有些老人通过微信找到很多老朋友。聊天、分享图片和文章,甚至是朋友圈里的“点赞”,都成为他们寻找存在感的方式。刷“抖音”、拍短视频,也满足了老人们类似小孩子一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主播教训“窝囊男人”、演绎“不孝的标准”……这些在年轻人眼里或许很土、很无趣的内容,填补了老人大量的空白时间。
   一方面,是信息流投喂、大数据杀熟、精准营销……在算法面前,很多人都几乎毫无招架之力,何况是涉网不久的老人。很多老人感叹:“这个App就像我肚子里的蛔虫,一打开就知道我想看什么。”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用户增长趋于饱和,各大企业都在抢占下沉市场,而老年群体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增量。所以你会看到各种占用内存小、对手机性能要求不高的极速版App,打着“一边刷视频一边赚钱”的口号,吸引老人主动融入其中。“一个20秒的视频得8个金币,看1250个视频可以赚一万个金币,一万个金币可以兑换一元钱。”本着“不要白不要”的原则,老人一边刷着视频,一边主动分享“拉新”,根本停不下来。有些老人则沉迷于“种水果”,虽然要浇几百上千次水才能收获一箱水果,偶尔还要答题,甚至半夜起来偷水滴,但他们乐此不疲。
  

网瘾老人成了谁的“韭菜”


   本来,老人能找到点兴趣,有所寄托,不是坏事。但互联网的本质,是流量,是生意。但凡有利可图的地方,就少不了蝇营狗苟的勾当。等待着“网瘾老人”的,是数不尽的互联网骗局。
   过去,老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线下、纸媒和电视。到了信息真假难辨的互联网上,他们往往更容易被“套路”。央视曾曝光一起“免费领鸡蛋骗局”。诈骗团伙通过免费赠送各种小礼品,获取老年人的联系方式,拉进微信群,在群里推广各种高价“健康养生”产品。有的老年人甚至被哄骗到相信“只要购买产品就能治病”,从而拒绝服药。
   “3·15晚会”也曾曝光“手机清理软件陷阱”。这些名义上的清理软件,在老年人常用的新闻、小说App里,投放了大量广告,通过各种诱导话术吸引老年人下载。冠着清理垃圾之名,行窃取信息之实。并给这些老年人打上“容易被诱导和误导”的标签,持续给他们推送低俗、劣质甚至带有欺骗性的广告。
   还有那些传授“养生秘方”的“老中医”,更堪称是老年人圈子里的“顶流”。“Wi-fi致癌”“牛奶、豆浆不能空腹喝”“吃一包泡面,32天才能解毒”……这类毫无依据、毫无道理,看起来漏洞百出的谣言,搭配上“震惊体”文案,统治了很多老人的朋友圈。
  

如何判断是否成瘾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网络成瘾呢?心理学家给出了一个标准——“持续反复,难以自控”。网瘾产生后会出现如下几种表现:对网络使用的开始、结束、时长、频率以及使用场合失去控制;使用网络的举动优先于其他日常活动;尽管已经产生负面影响,仍然坚持使用网络。
   网瘾给老人的身体和生活都带来了不少伤害。
   首先,网瘾会影响身体健康。如睡眠不足、昼夜节律紊乱、营养不良并引发胃溃疡;久坐导致血流不畅、下肢静脉栓塞,甚至引发心肺栓塞猝死等;手机屏幕的强光刺激对于眼睛产生的伤害也不容忽视,不仅易导致结膜炎、青光眼、干眼症,还可能降低视力,加重老花眼。临床数据显示,近几年,因为用眼过度导致眼疾的中老年人数量逐年上升。    其次,精神、心理层面上,网瘾会令人产生易怒、焦虑、抑郁等情绪,有攻击性言行表现,有时难以区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有些人因为迷恋网络,不仅付出了时间成本,还支付了数额不小的金钱,导致其在面对家人时有负罪感。
   网瘾一旦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拒绝其他社交活动,家庭冲突也会增加。个别人会合并有抑郁症、焦虑症、酒精依赖等精神障碍。

三个方法给刷短视频“踩刹车”


   有调查数据显示,刷短视频排在手机娱乐首位。在热衷短视频的人群中,老年人也占有一定比例,且数量正在快速增长。
   为什么短视频一刷就停不下来?短视频首先是时长较短,十几秒就能看完一个,即时反馈,即时滿足。其次,短视频易操作,无须主动搜索,只要手指不停划动,感兴趣的内容就会不断推送到眼前,这是一种感官的强烈刺激,会使人情绪处于兴奋状态,逐渐上瘾并放弃思考。从生理角度来说,刷短视频会促使人分泌多巴胺,“收割”快乐,“囚禁”时间。
   对此,专家建议,第一要明白自己刷短视频的目的。大部分人刷短视频,是为了放松,因此潜意识里,就将短视频和放松联系到一起。压力大了,刷短视频;心情不好,刷短视频。所以,要先破除这种联系。不要把看短视频当成唯一可放松的事,试着改变放松方式,比如可以看半个小时书籍或做些运动。
   第二,统计自己每天刷短视频的时间。很多手机都有App使用时间统计,单次刷十几分钟可能不会产生负罪感,但看到一天刷了十几次甚至几十次,就能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浪费,从而刺激理性脑的启动,做出理性决策。比如直接卸载短视频App,或多在上面刷一些知识类、科普类等有用的内容,多少能学点知识。大部分短视频软件都会根据用户喜好推送,知识类内容刷得越多,娱乐类内容的接收就会相应减少。
   第三,转移注意力,将刷短视频的时间用来陪伴家人及朋友,不仅可增进亲子关系,也有助于拓展人际关系,丰富生活。
   新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最重要的是学会自律。希望大家能分辨自己是否成瘾,并积极应对。

陪伴是最有效的“防沉迷系统”


   如今,多家短视频平台都已上线“青少年模式”,但“老年人防沉迷系统”的建设仍然存在空白。
   “网瘾”老人的出现,也折射出老人精神世界的空虚。子女切忌用指责、纠正的态度去和父母辩论,劝说时要注意方式,要充分强调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尊重家长的地位和肯定他们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多给父母感情上的陪伴。
   老年人“触网”也有积极作用。从调查来看,“触网”的老人普遍要比不“触网”的老人在幸福感、成就感等方面更高,在代际关系上和谐度也更高。所以,对于银发族“触网”应当“疏堵结合”、正确引导。
   当下,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化社会,如何让老年人健康而又快乐地生活,不为网瘾所累,这是一道社会必答题。一方面,有关部门和社区应从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着手,不断完善配套设施,积极组织开展老人喜爱的文体活动,增强广大老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另一方面,子女也应加强和父母的沟通交流,少些“屏对屏”,多些“面对面”,常回家看看,常陪着转转。亲情陪伴,才是老人最有效的“防沉迷系统”。

小编有话说


  实际上,相当一部分“网瘾老年人”并不是想在网上“找乐子”,只是想利用网络证明自己的价值。对此,我们要善意地接纳、耐心地引导,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为老年人多提供一些发挥“余热”的舞台,这本身也是精神赡养的一部分。老人总要有一个依靠,就算没有网络,也会有其他。教会老人合理、科学、安全上网,是社会的责任,也是这个时代子女该有的孝顺。
其他文献
长期走路或者跑步者常常会出现足跟、足底疼痛,特别是早晨起床脚刚落地时,足跟就会出现剧烈的刺痛感。这种恼人的状况,很可能是足底筋膜炎。虽然这种病名字里带一个“炎”字,但它并不是我们概念里的发炎,而是一种“无菌性炎症”,发生原因是足底的肌腱或韧带“能力”不够导致的。   人体的脚骨共有26块骨头,骨头间由韧带将其牢牢系住。除了韧带,足底还有一个扇形的结缔组织,它像长弓的弦一样,一頭连着脚后跟骨头,另
期刊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这类药物有泼尼松、丙酸倍氯米松、得宝松、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可促进糖原异生、减慢葡萄糖的分解以及减少機体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导致血糖升高和糖耐量降低。   生长激素类药物:老年人生长激素水平较低,采用生长激素治疗可使体内的脂质构成发生有益的变化,但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在功能上是相互拮抗的,如果长期使用,可使外周组织产生胰岛素抵抗,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抗精神病类药物:地西泮、
期刊
有的人经常头皮发痒,且伴有头皮屑增多,用药后病情可减轻,但停药又复发,反复难愈。中医认为,此症多因风邪外袭、血热内扰,导致皮肤失养,治疗应以清热解毒、祛风止痒为主。现推荐一个有效的外洗验方。   具体为:硼砂、食盐各少许,溶于沸水,等水温适宜后洗头,每日1次。一般连用2~3次,即有明显止痒或减少头皮屑的效果。   硼砂可清熱化痰、解毒生肌,主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翳障等。有研究表明,硼砂对
期刊
近几年,流感疫苗火爆程度堪比“双十一”零点抢购。疫情防控常态化让部分人放松了警惕,觉得今年的流感疫苗打与不打都可以。但流感的威胁从未消失,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的叠加风险将会给秋冬防疫带来严峻挑战。  打了新冠疫苗,还要打流感疫苗?   新冠肺炎和流感源于两种不同的病毒,即使已经全剂次接种过新冠肺炎疫苗,在冬春季来临前仍需接种流感疫苗。建议新冠肺炎疫苗与流感疫苗不同时接种,间隔时间至少大于14天。 
期刊
2004年9月,在辽宁省大连市发生了一宗匪夷所思的挟私报复案件。陈志星,留日归国硕士,著名的私营企业家,拥有千万财富的他为和一个医学博士争夺心仪的女孩,竟不惜一切代价,处心积虑地谋害情敌,使得这位医学博士身体受到严重损害。  笔者经过多次联系和3个月的追踪采访,终于在北京一所著名的血液病医院住院部见到了受害人黄明宇。    面对前妻的背叛,  他发誓要活出个人样来    1964年,陈志星出生在辽
期刊
2003年6月,湖南某电视台制作了一期“白手打天下,创业90天”的比赛,从上万名选手中筛选出10名互不相识的参赛选手,在90天里进行创业比赛,得冠军者不仅可以获得5万元的现金,还可以享受30个月黄金铺面免租权。    90天后,40岁的下岗工人刘柱获得冠军,当主持人宣布获奖者上台领奖时,刘柱却走向其竞争对手唐靓,握着她的手对所有人说:“真正的冠军是她!如果她不无私地帮助我,夺冠的就会是她。”此言一
期刊
2004年8月6日,随着一声正义的枪声,河南省南阳市一个年仅22岁名叫张士阳的绑匪过早地结束了他罪恶的人生。人们惊诧之余,不禁议论纷纷:是谁把风华正茂的张士阳逼上了这条不归路呢?  日前,笔者几经辗转,走访了张士阳生前的相关亲人和邻居,他的身世背景也随之浮出水面。原来,张士阳出生在一个原本非常富足、幸福和睦的家庭,他也并非天生就是一个十恶不赦之徒,促使他心理畸变并最终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的,是他那个
期刊
2003年七一刚过,我打工的那家鞋厂,一夜之间不但值钱的机器设备消失了,就连满仓库成品的皮鞋也消失了。工人们都以为厂子被盗窃了,可心急如焚地跑到老板的办公室,发现办公室里已经人去楼空。我们这才明白是老板跑了,他拖欠了工人整整四个多月的工资。工人们愁眉苦脸地守着车间里剩下的那堆半成品和墙角堆积的那堆一文不值的鞋料乱了套,有的说到派出所报案,有的说死守着别离开,看他跑了和尚还能跑了庙,躲得过初一还能躲
期刊
很多人都知道中暑了用“藿香正气”,其实是小瞧了它,它的作用大着呢,抗洪、防疫都少不了它。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指南》,藿香正气胶囊(滴丸、水、口服液)被推荐用于新冠肺炎医学观察期有乏力伴胃肠不适症状者;而《河南省洪涝灾害成人常见疾病中医药防治方案(2021年版)》中,藿香正气胶囊(滴丸、水、口服液)被推荐用于治疗痢疾、泄泻。剂型不同,功能主治相似  “藿香正气”最早的记载出自我国宋代颁布的国家
期刊
飞蚊症表现为眼前黑点飞舞,犹如飞蚊,常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高度近视者以及做过白内障手术者,眼内发炎或视网膜血管病变等患者,也有可能发生。大多数的飞蚊症是良性的,称“生理性飞蚊症”。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肝郁化火,火热上攻,气滞血瘀,痰浊瘀结,故见黑点飞舞,治疗应以清肝明目、化痰散瘀為佳。有款药茶对飞蚊症有明显缓解效果。   方法是:取青葙子、决明子、车前子各10克,放入杯中,冲入适量沸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