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如拜金主义、贪污腐化、营私舞弊等,这些不良风气的存在也影响着大学校园,突出表现在急功近利;奉献精神、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比较薄弱;缺乏和谐精神。当然,应当肯定,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是好的,思想主流也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上述问题确实存在,并且不是个别现象,必须引起教育界的充分重视。面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现状,在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应当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诸如:“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见利思义”的重义精神;“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者爱人”的仁爱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等,以此教育青年学生,培养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合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树立社会主义道德人格,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利于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
中国的优秀传统道德,强调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的整体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体现集体主义精神的名言比比皆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提出了“夙夜在公”的思想。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家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更强调了一种为整体尽忠献身的精神。受这种精神影响。宋代的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清代的顾炎武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主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所有这些都显示了强烈的为民族和国家社会而献身的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是密不可分的,集体主义是爱国主义滋生的土壤,爱国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升华、结晶。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社会主义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最现实、最明确、最具体、最广泛的集体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代表着我们先进文化的方向。
在大学生中加强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增强集体主义观念,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懂得个人利益的实现不能以损害他人利益或集体利益为代价,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群众利益矛盾时,自觉运用集体主义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使个人的追求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更为适应。另一方面,在大学生中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有利于帮助他们从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并将这种爱国情感转化成切实的爱国之举,弘扬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去,用扎扎实实的行动去实践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二、利于培养大学生谦恭礼让的思想
儒家创始人孔丘最早提出“仁”就是“爱人”的思想,“仁者爱人”,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最早的人道主义思想。人应当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去关心自己的同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人们在处理个人同他人关系时所依据的原则。孟子继承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又进一步提出人的“良知”问题。他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人有道德,就在于人有禽兽所没有的对其他人的“同情”、“怜悯”、“关心”和慈爱之心。正是从这种仁爱原则出发,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上,中国传统道德强调“人和”、“和谐”和“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思想,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心齐,泰山移”等,就是这一思想的反映。为了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中国的传统道德又特别强调“待人以宽,责己以严”、“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等道德思想,以调节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待人和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提倡并奉行“温良恭俭让”是很有必要的。当代大学生,不少人像好斗的公鸡,为丁点大的芝麻事而大动老拳,甚至同窗操戈。鉴于此,在当代大学生中提倡一种“忍让”精神,培养一种“温和”性情“良恭”脾气,把它当作处理人际关系的必需的润滑液来和谐师生、学友之间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互相忍让、互相谅解的讲礼貌、守礼节的良好校园人际氛围。对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对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的实现,都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三、利于培养大学生见利思义的价值取向
对义利关系的把握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的价值取向。孔子重视义但不鄙弃利,他反对的是“放于利而行,多怨”和小利(只顾个人眼前的局部利益),因为“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他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义以为上”,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认为有仁德的人“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孟子要求“先义而后利”。荀子认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提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宋明理学家虽有把个人物质利益看作“人欲”,主张“正其谊(义)不谋其利”,“存天理,灭人欲”的倾向,但同时又认为“正其义而利自在,明其道而功自在”,从而得出“利在义中”,“义中有利”的结论。中国传统的义利观是强调义利兼顾的,并不否认利的作用。它强调在个人的物质利益之外,还应该有精神的建树,主张见利思义以义制利,这些正是中国传统义利观中的合理内核。在拜金主义日益腐蚀人们的灵魂,严重动摇人们价值观念的今天,用儒家积极合理的义利观教育大学生正确地衡量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在人格上有刚性,在利益上不失落,讲人格、国格和民族自尊、自强、自爱精神,不无现实意义。
四、利于培养大学生修身自律,崇德重义
古代仁人志士崇德重义,注重修身自律,这方面的言论和事例很多,对当代的大学生很有启迪。比如孔子的《论语》,堪称修身的经典之作,“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对后人的影响极为深刻。与孔子的修身思想一脉相承,历代留下的修身言论不可胜数。如荀子的“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韩愈的“有善必闻,有恶必见”;朱熹的“旧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另外,像季子挂剑报徐君,范式交友重信义,卓公行千里如期等,都是古人诚信守约的佳话。这些故事对当今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应当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特殊的群体,肩负着祖国未来的历史使命。当今大学生在校受到的教育如何,直接影响中国的发展,因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将由当代大学生组成。更重要的是,未来中国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的责任感以及政治思想状况都与当今的大学生所受教育的程度和状况密切相关。所以在面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面对各种思潮的冲击、各种价值观念的冲突、各种社会现象和现实矛盾的影响下,积极、有效、正确地对当代大学生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将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管理学院)
一、利于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
中国的优秀传统道德,强调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的整体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体现集体主义精神的名言比比皆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提出了“夙夜在公”的思想。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家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更强调了一种为整体尽忠献身的精神。受这种精神影响。宋代的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清代的顾炎武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主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所有这些都显示了强烈的为民族和国家社会而献身的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是密不可分的,集体主义是爱国主义滋生的土壤,爱国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升华、结晶。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社会主义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最现实、最明确、最具体、最广泛的集体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代表着我们先进文化的方向。
在大学生中加强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增强集体主义观念,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懂得个人利益的实现不能以损害他人利益或集体利益为代价,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群众利益矛盾时,自觉运用集体主义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使个人的追求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更为适应。另一方面,在大学生中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有利于帮助他们从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并将这种爱国情感转化成切实的爱国之举,弘扬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去,用扎扎实实的行动去实践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二、利于培养大学生谦恭礼让的思想
儒家创始人孔丘最早提出“仁”就是“爱人”的思想,“仁者爱人”,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最早的人道主义思想。人应当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去关心自己的同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人们在处理个人同他人关系时所依据的原则。孟子继承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又进一步提出人的“良知”问题。他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人有道德,就在于人有禽兽所没有的对其他人的“同情”、“怜悯”、“关心”和慈爱之心。正是从这种仁爱原则出发,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上,中国传统道德强调“人和”、“和谐”和“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思想,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心齐,泰山移”等,就是这一思想的反映。为了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中国的传统道德又特别强调“待人以宽,责己以严”、“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等道德思想,以调节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待人和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提倡并奉行“温良恭俭让”是很有必要的。当代大学生,不少人像好斗的公鸡,为丁点大的芝麻事而大动老拳,甚至同窗操戈。鉴于此,在当代大学生中提倡一种“忍让”精神,培养一种“温和”性情“良恭”脾气,把它当作处理人际关系的必需的润滑液来和谐师生、学友之间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互相忍让、互相谅解的讲礼貌、守礼节的良好校园人际氛围。对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对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的实现,都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三、利于培养大学生见利思义的价值取向
对义利关系的把握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的价值取向。孔子重视义但不鄙弃利,他反对的是“放于利而行,多怨”和小利(只顾个人眼前的局部利益),因为“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他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义以为上”,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认为有仁德的人“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孟子要求“先义而后利”。荀子认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提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宋明理学家虽有把个人物质利益看作“人欲”,主张“正其谊(义)不谋其利”,“存天理,灭人欲”的倾向,但同时又认为“正其义而利自在,明其道而功自在”,从而得出“利在义中”,“义中有利”的结论。中国传统的义利观是强调义利兼顾的,并不否认利的作用。它强调在个人的物质利益之外,还应该有精神的建树,主张见利思义以义制利,这些正是中国传统义利观中的合理内核。在拜金主义日益腐蚀人们的灵魂,严重动摇人们价值观念的今天,用儒家积极合理的义利观教育大学生正确地衡量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在人格上有刚性,在利益上不失落,讲人格、国格和民族自尊、自强、自爱精神,不无现实意义。
四、利于培养大学生修身自律,崇德重义
古代仁人志士崇德重义,注重修身自律,这方面的言论和事例很多,对当代的大学生很有启迪。比如孔子的《论语》,堪称修身的经典之作,“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对后人的影响极为深刻。与孔子的修身思想一脉相承,历代留下的修身言论不可胜数。如荀子的“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韩愈的“有善必闻,有恶必见”;朱熹的“旧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另外,像季子挂剑报徐君,范式交友重信义,卓公行千里如期等,都是古人诚信守约的佳话。这些故事对当今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应当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特殊的群体,肩负着祖国未来的历史使命。当今大学生在校受到的教育如何,直接影响中国的发展,因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将由当代大学生组成。更重要的是,未来中国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的责任感以及政治思想状况都与当今的大学生所受教育的程度和状况密切相关。所以在面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面对各种思潮的冲击、各种价值观念的冲突、各种社会现象和现实矛盾的影响下,积极、有效、正确地对当代大学生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将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