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1998年开始担任中学历史教师,至今已有十四个年头。积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我想对如何上好中学历史课、作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上课要抛开教案,对所讲内容了然于胸,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试想一个老师,连自己所讲的内容都不熟悉,讲两句还要看一下教案,或干脆照本宣科,讲了半天,恐怕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讲的是什么,又如何让学生理解掌握呢?而且只顾埋头读教案或课本,哪里还顾得上学生的反应?至于和学生的目光交流、师生间的互动等等,就更谈不上了。前苏联学者斯卡特金说过:“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实践证明,即使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讲课时能否抛开教案,教学效果会大不一样。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上课抛开教案呢?这就需要老师对所教内容烂熟于心、融会贯通,需要精心备课和常年累月的不懈积累。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神采飞扬、口若悬河、妙趣横生的时候,不要凭空羡慕,要知道这位老师在背后不知为此下了多少功夫、付出了多少心血。要精心备课,就要深入钻研教材和教辅资料。我认为,每本教材至少应准备两套教辅资料,博采众长。在写教案时,不宜将上课所讲的每句话都写出来,因为一是容易造成教学语言书面化,比较死板,另外,这样做备课时间也不够用,即使够用,也太辛苦。而且实践证明,把所有时间都忙在写教案上,没有时间在脑子里回顾整理,上课仍然难以脱离教案,教学效果仍不理想。我的做法是,备课认真仔细,但备课本上我只写个提纲要点,具体详细的内容则记在心里。而且课备完了,我总要自己再回忆一遍,有时甚至掐一下时间,进而做出适当的调整。
在备课时还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要背课本和教参、完全照书上的去讲。这样做,尽管讲授的知识准确无误,但是你讲的内容和课本上的一字不差,易使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而且会使老师给学生留下呆板的印象,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做课本﹑教参的传声筒,而应在对课本﹑教参的内容准确把握、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加工处理,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它表述出来,并开动脑筋,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知识相互之间的联系等等,这样就把“物理反应”变成了“化学反应”,使讲授的内容完全变成自己的东西,在运用时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另外,对高中生而言,仅教给他们知识是不够的,还应教给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运用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所谓:“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样就把历史教学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使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成为一把开启心智之门的钥匙。要把课本、教参上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还要注意对自己语言的锤炼,要力求语言口语化,简洁、准确、生动、幽默,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要做到这点很难,不仅备课时要下功夫,而且平时就要注重对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一个平时说话就有声有色、风趣幽默的人当然比一个不善言辞、语言贫乏呆板的人更容易当好一名教师。
其次,教学内容是否生动有趣,也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即使一个很好的说书人,也不可能把情节平淡的故事讲好,而历史教科书由于受篇幅所限,文字简单概括,不足以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教师应选择一些典型生动的材料进行补充,使整个历史教学血肉丰满,使描述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使叙述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如临其境。这就需要我们历史老师要做个有心人,平时看书、读报、上网、看电视,总之要利用一切机会,多多收集历史资料,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我工作十三年来,平时不管在哪儿,只要遇到与我历史教学相关的、有益的内容,我都赶快制成小卡片,收集起来,日久天长,与历史教学相关的资料越来越丰富,我在历史教学中越来越兵精粮足,游刃有余,不愁“难为无米之炊”。但在教学中,因为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教学进度又不能落下,所以老师补充进的材料不能太多,不能喧宾夺主,一定要精挑细选,选取最能解释说明课本内容的、最生动有趣的典型材料,语言务必精练,力求用最少的话表达更多的内容。
再有,老师上课时应当说标准的普通话,不宜带口头禅,而且语言应抑扬顿挫,把握住节奏,高低快慢、轻重疾徐富于变化,要讲出美感。板书书写要力求工整美观,要善于从评书、戏剧、电影、朗诵、音乐、书画等其它艺术形式中汲取养料,为我所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设施的不断改善,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且信息量大,课堂效率高。我们应当积极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使它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但我认为也不能过分依赖电化教学,它毕竟只是我们教学的手段、工具,而整个教学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学生的交流、答疑解惑等等,大量的工作还需要我们老师来完成,老师仍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主体。
总之,要上好历史课,做一名优秀的历史老师,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可以说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很高的素质,甚至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当我们满足了、自以为是的时候,就是我们止步不前、徘徊不进的时候,所以说“能追无尽景,始是不凡人”,对历史教学完美境界的追求可以说永无止境。
首先,上课要抛开教案,对所讲内容了然于胸,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试想一个老师,连自己所讲的内容都不熟悉,讲两句还要看一下教案,或干脆照本宣科,讲了半天,恐怕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讲的是什么,又如何让学生理解掌握呢?而且只顾埋头读教案或课本,哪里还顾得上学生的反应?至于和学生的目光交流、师生间的互动等等,就更谈不上了。前苏联学者斯卡特金说过:“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实践证明,即使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讲课时能否抛开教案,教学效果会大不一样。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上课抛开教案呢?这就需要老师对所教内容烂熟于心、融会贯通,需要精心备课和常年累月的不懈积累。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神采飞扬、口若悬河、妙趣横生的时候,不要凭空羡慕,要知道这位老师在背后不知为此下了多少功夫、付出了多少心血。要精心备课,就要深入钻研教材和教辅资料。我认为,每本教材至少应准备两套教辅资料,博采众长。在写教案时,不宜将上课所讲的每句话都写出来,因为一是容易造成教学语言书面化,比较死板,另外,这样做备课时间也不够用,即使够用,也太辛苦。而且实践证明,把所有时间都忙在写教案上,没有时间在脑子里回顾整理,上课仍然难以脱离教案,教学效果仍不理想。我的做法是,备课认真仔细,但备课本上我只写个提纲要点,具体详细的内容则记在心里。而且课备完了,我总要自己再回忆一遍,有时甚至掐一下时间,进而做出适当的调整。
在备课时还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要背课本和教参、完全照书上的去讲。这样做,尽管讲授的知识准确无误,但是你讲的内容和课本上的一字不差,易使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而且会使老师给学生留下呆板的印象,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做课本﹑教参的传声筒,而应在对课本﹑教参的内容准确把握、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加工处理,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它表述出来,并开动脑筋,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知识相互之间的联系等等,这样就把“物理反应”变成了“化学反应”,使讲授的内容完全变成自己的东西,在运用时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另外,对高中生而言,仅教给他们知识是不够的,还应教给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运用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所谓:“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样就把历史教学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使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成为一把开启心智之门的钥匙。要把课本、教参上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还要注意对自己语言的锤炼,要力求语言口语化,简洁、准确、生动、幽默,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要做到这点很难,不仅备课时要下功夫,而且平时就要注重对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一个平时说话就有声有色、风趣幽默的人当然比一个不善言辞、语言贫乏呆板的人更容易当好一名教师。
其次,教学内容是否生动有趣,也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即使一个很好的说书人,也不可能把情节平淡的故事讲好,而历史教科书由于受篇幅所限,文字简单概括,不足以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教师应选择一些典型生动的材料进行补充,使整个历史教学血肉丰满,使描述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使叙述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如临其境。这就需要我们历史老师要做个有心人,平时看书、读报、上网、看电视,总之要利用一切机会,多多收集历史资料,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我工作十三年来,平时不管在哪儿,只要遇到与我历史教学相关的、有益的内容,我都赶快制成小卡片,收集起来,日久天长,与历史教学相关的资料越来越丰富,我在历史教学中越来越兵精粮足,游刃有余,不愁“难为无米之炊”。但在教学中,因为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教学进度又不能落下,所以老师补充进的材料不能太多,不能喧宾夺主,一定要精挑细选,选取最能解释说明课本内容的、最生动有趣的典型材料,语言务必精练,力求用最少的话表达更多的内容。
再有,老师上课时应当说标准的普通话,不宜带口头禅,而且语言应抑扬顿挫,把握住节奏,高低快慢、轻重疾徐富于变化,要讲出美感。板书书写要力求工整美观,要善于从评书、戏剧、电影、朗诵、音乐、书画等其它艺术形式中汲取养料,为我所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设施的不断改善,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且信息量大,课堂效率高。我们应当积极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使它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但我认为也不能过分依赖电化教学,它毕竟只是我们教学的手段、工具,而整个教学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学生的交流、答疑解惑等等,大量的工作还需要我们老师来完成,老师仍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主体。
总之,要上好历史课,做一名优秀的历史老师,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可以说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很高的素质,甚至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当我们满足了、自以为是的时候,就是我们止步不前、徘徊不进的时候,所以说“能追无尽景,始是不凡人”,对历史教学完美境界的追求可以说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