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曰:“学贵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也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而课堂提问是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互动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倒好处的抛砖引玉,把握课堂提问技巧和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有几点粗浅的意见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重新认识课堂提问的价值所在
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既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小学数学教学行为,其教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提问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心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
2、 提问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互动活动的召唤与动员行为,可以促进学生表达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观点,流露情感,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促进人际活动。
3、 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行为,可以维持正常有序的教学秩序,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数学教学上来。
总之,我们老师们要全面认识和发挥提问的教学价值,转变以往提问过于偏重认知效益,忽视情感和行为效益的行动方式,强化提问在增进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经验积累等方面的作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及情感需求,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和谐发展。
二、反思我们的课堂提问
纵观我们的课堂,师生一问一答,热热闹闹,乐此不疲。但低效重复式的提问,或不着边际与要点的提问等等,学生的思维不但没有得到启发,而且教学效率微乎其微。究因何在?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问题的提出,缺乏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回答─反馈”的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由谁进行,直接影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问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事实如何呢?我们的课堂提问都由教师严格、有序的主导来控制着问题,教师早先在教案上设计,课堂上一个一个提出,而学生只等待着教师的提问,并用一种标准答案来回答,这种一味地单相的教师问学生,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教师主导一切的做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依然没有落实。
(二)问题的设计,缺乏探究性 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很多时候我们为提问而提问,脱离学生实际,或浮光掠影,或针对性不强……像这样缺乏启发性、探究性的提问是数学教学的大忌,它不能使学生思维与教学产生共鸣,相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问题的解答,缺乏引导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问题一提出,就忙着请学生回答。对一声不吭者,抱之以冷漠;对答非所问者,送之以摇头。对回答不出或回答得不完整的问题,迫不及待地请另外的学生出马,直到答对为止。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和启发。没有展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这样只有问没有启,学生的智慧大门是无法开户的。
三、提高课堂有效提问的做法
(一)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参与学习
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提问要抓住关键,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 ,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三)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不可忽视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的开发,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发展求异思维,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四)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指导学生系统探究
课堂提问的难度应要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数学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
总之,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一、重新认识课堂提问的价值所在
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既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小学数学教学行为,其教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提问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心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
2、 提问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互动活动的召唤与动员行为,可以促进学生表达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观点,流露情感,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促进人际活动。
3、 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行为,可以维持正常有序的教学秩序,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数学教学上来。
总之,我们老师们要全面认识和发挥提问的教学价值,转变以往提问过于偏重认知效益,忽视情感和行为效益的行动方式,强化提问在增进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经验积累等方面的作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及情感需求,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和谐发展。
二、反思我们的课堂提问
纵观我们的课堂,师生一问一答,热热闹闹,乐此不疲。但低效重复式的提问,或不着边际与要点的提问等等,学生的思维不但没有得到启发,而且教学效率微乎其微。究因何在?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问题的提出,缺乏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回答─反馈”的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由谁进行,直接影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问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事实如何呢?我们的课堂提问都由教师严格、有序的主导来控制着问题,教师早先在教案上设计,课堂上一个一个提出,而学生只等待着教师的提问,并用一种标准答案来回答,这种一味地单相的教师问学生,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教师主导一切的做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依然没有落实。
(二)问题的设计,缺乏探究性 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很多时候我们为提问而提问,脱离学生实际,或浮光掠影,或针对性不强……像这样缺乏启发性、探究性的提问是数学教学的大忌,它不能使学生思维与教学产生共鸣,相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问题的解答,缺乏引导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问题一提出,就忙着请学生回答。对一声不吭者,抱之以冷漠;对答非所问者,送之以摇头。对回答不出或回答得不完整的问题,迫不及待地请另外的学生出马,直到答对为止。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和启发。没有展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这样只有问没有启,学生的智慧大门是无法开户的。
三、提高课堂有效提问的做法
(一)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参与学习
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提问要抓住关键,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 ,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三)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不可忽视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的开发,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发展求异思维,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四)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指导学生系统探究
课堂提问的难度应要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数学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
总之,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