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在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吸引媒体目光的政治家并不多见,希拉克就是其中一个。
经过旷日持久的反对派举报、媒体披露、司法调查和当庭辩论,2011年底巴黎司法机关以“挪用公款”和“滥用职权”的罪名判决法国前总统希拉克两年有期徒刑,但缓期执行。法国司法机关的这个判决既宣示了司法公正和社会平等,又让年近八十的老人保住了面子,不用像台湾前领导人陈水扁那样入狱服刑。而对于广大的法国民众来说,不管希拉克是否清白,他在人们心目中依然是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
天生政客
以政坛宿将称呼希拉克一点不为过,出生于1932年的他天生就是一位政治家:毕业于法国著名的巴黎政治学院和国家行政学院,三十几岁就当选国会议员,不久后成为部长级政府阁员,四十出头就被任命为法国总理,一生中两任总理,两任总统。
能在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吸引媒体目光的政治家并不多见,希拉克就是其中一个。至少以我亲身体验,在80年代中期我去巴黎工作直到90年代末的十余年中,希拉克是个政坛八卦中绕不过去的话题,无论在野还是执政。有好几年,法国电视台策划出一台木偶戏叫Baby Show,把一些政治家制成玩偶在公众面前说“实话”,以此解读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个节目迅速成为在每天最重要新闻时段前播出的几分钟连续剧,而希拉克作为这个木偶戏的主角之一,成了最被挖苦的对象,其语言之犀利,形象之幽默,堪比好莱坞动画片《猫和老鼠》。这个节目影响了一代听众,当然也影响了选战,以至于在它突然停播时观众一片叹息,四处打探停播原因,堪比当年柯南·道尔写侦探福尔摩斯写烦了,让福尔摩斯坠崖丧生从而引起读者指责和谩骂的情形。
尴尬的“共治”高手
比起其他法国政治家,希拉克的特殊之处还在于他是个“共治”人才。在普通读者眼中,“共治”可能不是个什么特别的词汇,但是在法国上个世纪60年代后产生的第五共和国中,这可是个重要话题。当时法国总统一任长达七年,一旦连任就14年,这么多年之间世道风云变幻,政权的支持率可能早已丧失殆尽,而执政的资本也随之消失。另外,拥有政府政策和法律制定权力的法国国民议会五年选举一次,和总统任期中间有两年的差距,这样就会出现执政党总统任期尚未结束、国民议会经过改选后反对党成了多数的局面。法国是半总统制,总理虽然是任命而非民选,却是政策的具体执行者,而宪法赋予总统的只有外交、国防等部分权利。总统任命总理时,必须接受议会多数党推荐的总理候选人,否则总理领导的政府就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如果总统与总理同属于一个党派,那总理自然听命于前者,两者不会有显著分歧,否则总理会被总统撤掉。但如果反对党执政,那总统就不得不面临尴尬局面:或者辞职,或者在各国领袖众目睽睽中成为跛脚鸭。
我在法国十余年中,见证了三次“共治”,前两次是左派总统右派总理,后一次是右派总统左派总理。在这三次中希拉克都是主角,第一次他作为右派是总理,和左派总统密特朗合作两年;第二次他作为右派领袖懒得再与左派合作,派他的副手巴拉杜去当密特朗的总理;第三次他自己是总统,不得不接受和左派推举的总理若斯潘共治国家。于是历史上多次出现一种奇特现象:各国首脑会面时,美英等其他国家都是一把手单独出席,只有法国是一把手和二把手同时亮相,因为有些事总统说了不算,总理也必须坐在那里。本来七国首脑开会,照相时却成为八人,就好像在世界列强运动会上,所有其他人都单独竞赛而只有法国运动员要医生扶着才能参赛一样。
然而,希拉克毕竟久经沙场,当了几年跛脚总统后痛定思痛,在第三次“共治”结束又再次成功连任后,将法国总统任期从七年缩短到五年,符合世界潮流,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共治”这个法国政治弊端。
对东方文化的偏好
除了政治上的天分以外,说希拉克是最懂东方文化的西方国家领袖一点不过分。在巴黎市长任期内他就显示了自己对东方艺术品的兴趣,以至于来访的一位中国部长送他唐三彩时都自感知识匮乏,说不过他。他还在国宴上纠正过中国考古专家,让国内学者惊叹不已。
希拉克甚至还差点成为史上第一位在中国进行考古挖掘的西方总统。那是在他第一个总统任期内,他大力发展和中国关系并多次访华,不仅和江泽民主席建立了个人友谊,还关心秦始皇陵的挖掘,甚至通过大使向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提出在兵马俑发掘现场参加考古的请求,居然被批准。中方特意为其留了一套考古铲,甚至还留出一个已经测出来的陶俑,等他亲自来发掘。如果不是因故没有按计划访问西安,他一定会成为空前甚至绝后的在中国挖掘出文物的西方总统。
任期漫长加上连任,30年来法国只有三位总统,这三位总统都有自己的文化偏好而且从不掩饰。希拉克之前的总统密特朗喜欢埃及,当然不是埃及的荒漠,而是尼罗河孕育的古埃及文明,那些有几千年历史的神殿、雕像以及金字塔。在西方人的眼中,古埃及文明影响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所以西方文明的源泉要从古代埃及中去寻找。密特朗几乎年年去埃及,爱屋及乌,和当时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建立了私人友谊,甚至在去世前20天他还在埃及,无言地注视着尼罗河的落日,直到被抬上飞机。希拉克之后的现任总统萨科齐则崇尚英美文化、市场经济和国际化。他上任后第一次出访就是美国,并希冀用美国人注重效率的思想改造法国人偏重平等的理念。萨科齐这一点在美国式危机后遭到了法国人的批评,民调日低,如今连任梦想难以实现。相比之下,希拉克是法国历史上对中国最友好的总统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文化偏好对总统生涯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平易近人的总统
西方总统出自民选也就比较亲民,法国的总统们也不例外。希拉克之前的密特朗想亲民,只是没有足够的体力,他在去世前因癌症病入膏肓已经十年之久,到了执政的最后一年甚至不能正常处理公务,早上起来冠冕堂皇地驱车进入爱丽舍宫,到了总统府不办公却睡觉。之后的萨科齐年轻气盛,在走访农户时以总统之身,对不想和他握手的民众反唇相讥,还能在访问中隔着警卫,与指责他的老百姓对骂,就像那些足球场上大牌球员被人绊倒后爬起来会本能地给人一拳一样。
希拉克则不同,他身材高大,在人群中形象突出,也总是笑容可掬,彬彬有礼,尽量和每个人握手,对别人要求合影的要求一般不拒绝。按法国媒体的说法“他喜好这口”。我在法国时,曾多次看到朋友与希拉克的合照被摆在他们的办公室中,在巴黎的中国公司像中航技、国航等负责人都有和希拉克合影的照片。
在其他日常的生活作风上,希拉克也经常成为舆论捉弄的对象,却让民众觉得可爱。他年轻时抽烟很重,还喜欢吃牛头肉,这些都被看成是种粗俗的习惯经常被媒体提及,就像我们笑话某人喜欢吃猪头肉一样。在法国,如果以调侃的口吻说“那个喜欢牛头肉的总统”,指的肯定是希拉克。其实牛头肉是法国有名的大众菜肴,是用牛脸牛舌为原料煮出来带汤吃的,肥而不腻,很适合中国人口味。
我本人只是在不同场合见过希拉克几次而已,都是隔着几十米距离,比如像国庆阅兵式和一些重要的会议。本来有一次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那是三年前《世界知识》主编徐波先生获得一次单独采访他的机会,因为我讲法语就邀我同去,后来希拉克因病没来中国,我们采访过前总理拉法兰后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晚年的酸楚
如果没有坚忍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斗志,希拉克的政治生涯完全可能终止在90年代中期,那时他经历了一生中最严重的背叛,而这还和现任总统萨科齐有关。
前面说到在第二次“共治”时他派自己的副手、曾任自己内阁财政部长的巴拉杜去做密特朗的总理,让萨科齐任其内阁部长。当时的默契是,由巴拉杜坐稳总理让右派赢得民心,进而使右派老大希拉克腾出时间整合派系,积蓄足够的实力在下一次大选时赢得总统选举。只是,坐稳总理位置也赢得了民心的巴拉杜在民意的呼唤和萨科齐等部下劝进后心生大志,不想与总统宝座失之交臂,在让希拉克神经紧绷一年多后终于宣布参选,使右派出现严重分裂,也使希拉克的权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那是1995年,当时在法国政坛上认为巴拉杜当选可能性大的人占到多数,如果真是那样,就等于为已经年逾花甲的希拉克的政治生涯画上句号。不过希拉克还是凭借着自己是党主席、有着基层组织广泛人脉的背景赢得了大选,但从此不肯原谅巴拉杜甚至萨科齐——这些他亲自提携、红小兵式的年轻手下们的背叛。
经过旷日持久的反对派举报、媒体披露、司法调查和当庭辩论,2011年底巴黎司法机关以“挪用公款”和“滥用职权”的罪名判决法国前总统希拉克两年有期徒刑,但缓期执行。法国司法机关的这个判决既宣示了司法公正和社会平等,又让年近八十的老人保住了面子,不用像台湾前领导人陈水扁那样入狱服刑。而对于广大的法国民众来说,不管希拉克是否清白,他在人们心目中依然是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
天生政客
以政坛宿将称呼希拉克一点不为过,出生于1932年的他天生就是一位政治家:毕业于法国著名的巴黎政治学院和国家行政学院,三十几岁就当选国会议员,不久后成为部长级政府阁员,四十出头就被任命为法国总理,一生中两任总理,两任总统。
能在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吸引媒体目光的政治家并不多见,希拉克就是其中一个。至少以我亲身体验,在80年代中期我去巴黎工作直到90年代末的十余年中,希拉克是个政坛八卦中绕不过去的话题,无论在野还是执政。有好几年,法国电视台策划出一台木偶戏叫Baby Show,把一些政治家制成玩偶在公众面前说“实话”,以此解读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个节目迅速成为在每天最重要新闻时段前播出的几分钟连续剧,而希拉克作为这个木偶戏的主角之一,成了最被挖苦的对象,其语言之犀利,形象之幽默,堪比好莱坞动画片《猫和老鼠》。这个节目影响了一代听众,当然也影响了选战,以至于在它突然停播时观众一片叹息,四处打探停播原因,堪比当年柯南·道尔写侦探福尔摩斯写烦了,让福尔摩斯坠崖丧生从而引起读者指责和谩骂的情形。
尴尬的“共治”高手
比起其他法国政治家,希拉克的特殊之处还在于他是个“共治”人才。在普通读者眼中,“共治”可能不是个什么特别的词汇,但是在法国上个世纪60年代后产生的第五共和国中,这可是个重要话题。当时法国总统一任长达七年,一旦连任就14年,这么多年之间世道风云变幻,政权的支持率可能早已丧失殆尽,而执政的资本也随之消失。另外,拥有政府政策和法律制定权力的法国国民议会五年选举一次,和总统任期中间有两年的差距,这样就会出现执政党总统任期尚未结束、国民议会经过改选后反对党成了多数的局面。法国是半总统制,总理虽然是任命而非民选,却是政策的具体执行者,而宪法赋予总统的只有外交、国防等部分权利。总统任命总理时,必须接受议会多数党推荐的总理候选人,否则总理领导的政府就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如果总统与总理同属于一个党派,那总理自然听命于前者,两者不会有显著分歧,否则总理会被总统撤掉。但如果反对党执政,那总统就不得不面临尴尬局面:或者辞职,或者在各国领袖众目睽睽中成为跛脚鸭。
我在法国十余年中,见证了三次“共治”,前两次是左派总统右派总理,后一次是右派总统左派总理。在这三次中希拉克都是主角,第一次他作为右派是总理,和左派总统密特朗合作两年;第二次他作为右派领袖懒得再与左派合作,派他的副手巴拉杜去当密特朗的总理;第三次他自己是总统,不得不接受和左派推举的总理若斯潘共治国家。于是历史上多次出现一种奇特现象:各国首脑会面时,美英等其他国家都是一把手单独出席,只有法国是一把手和二把手同时亮相,因为有些事总统说了不算,总理也必须坐在那里。本来七国首脑开会,照相时却成为八人,就好像在世界列强运动会上,所有其他人都单独竞赛而只有法国运动员要医生扶着才能参赛一样。
然而,希拉克毕竟久经沙场,当了几年跛脚总统后痛定思痛,在第三次“共治”结束又再次成功连任后,将法国总统任期从七年缩短到五年,符合世界潮流,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共治”这个法国政治弊端。
对东方文化的偏好
除了政治上的天分以外,说希拉克是最懂东方文化的西方国家领袖一点不过分。在巴黎市长任期内他就显示了自己对东方艺术品的兴趣,以至于来访的一位中国部长送他唐三彩时都自感知识匮乏,说不过他。他还在国宴上纠正过中国考古专家,让国内学者惊叹不已。
希拉克甚至还差点成为史上第一位在中国进行考古挖掘的西方总统。那是在他第一个总统任期内,他大力发展和中国关系并多次访华,不仅和江泽民主席建立了个人友谊,还关心秦始皇陵的挖掘,甚至通过大使向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提出在兵马俑发掘现场参加考古的请求,居然被批准。中方特意为其留了一套考古铲,甚至还留出一个已经测出来的陶俑,等他亲自来发掘。如果不是因故没有按计划访问西安,他一定会成为空前甚至绝后的在中国挖掘出文物的西方总统。
任期漫长加上连任,30年来法国只有三位总统,这三位总统都有自己的文化偏好而且从不掩饰。希拉克之前的总统密特朗喜欢埃及,当然不是埃及的荒漠,而是尼罗河孕育的古埃及文明,那些有几千年历史的神殿、雕像以及金字塔。在西方人的眼中,古埃及文明影响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所以西方文明的源泉要从古代埃及中去寻找。密特朗几乎年年去埃及,爱屋及乌,和当时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建立了私人友谊,甚至在去世前20天他还在埃及,无言地注视着尼罗河的落日,直到被抬上飞机。希拉克之后的现任总统萨科齐则崇尚英美文化、市场经济和国际化。他上任后第一次出访就是美国,并希冀用美国人注重效率的思想改造法国人偏重平等的理念。萨科齐这一点在美国式危机后遭到了法国人的批评,民调日低,如今连任梦想难以实现。相比之下,希拉克是法国历史上对中国最友好的总统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文化偏好对总统生涯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平易近人的总统
西方总统出自民选也就比较亲民,法国的总统们也不例外。希拉克之前的密特朗想亲民,只是没有足够的体力,他在去世前因癌症病入膏肓已经十年之久,到了执政的最后一年甚至不能正常处理公务,早上起来冠冕堂皇地驱车进入爱丽舍宫,到了总统府不办公却睡觉。之后的萨科齐年轻气盛,在走访农户时以总统之身,对不想和他握手的民众反唇相讥,还能在访问中隔着警卫,与指责他的老百姓对骂,就像那些足球场上大牌球员被人绊倒后爬起来会本能地给人一拳一样。
希拉克则不同,他身材高大,在人群中形象突出,也总是笑容可掬,彬彬有礼,尽量和每个人握手,对别人要求合影的要求一般不拒绝。按法国媒体的说法“他喜好这口”。我在法国时,曾多次看到朋友与希拉克的合照被摆在他们的办公室中,在巴黎的中国公司像中航技、国航等负责人都有和希拉克合影的照片。
在其他日常的生活作风上,希拉克也经常成为舆论捉弄的对象,却让民众觉得可爱。他年轻时抽烟很重,还喜欢吃牛头肉,这些都被看成是种粗俗的习惯经常被媒体提及,就像我们笑话某人喜欢吃猪头肉一样。在法国,如果以调侃的口吻说“那个喜欢牛头肉的总统”,指的肯定是希拉克。其实牛头肉是法国有名的大众菜肴,是用牛脸牛舌为原料煮出来带汤吃的,肥而不腻,很适合中国人口味。
我本人只是在不同场合见过希拉克几次而已,都是隔着几十米距离,比如像国庆阅兵式和一些重要的会议。本来有一次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那是三年前《世界知识》主编徐波先生获得一次单独采访他的机会,因为我讲法语就邀我同去,后来希拉克因病没来中国,我们采访过前总理拉法兰后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晚年的酸楚
如果没有坚忍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斗志,希拉克的政治生涯完全可能终止在90年代中期,那时他经历了一生中最严重的背叛,而这还和现任总统萨科齐有关。
前面说到在第二次“共治”时他派自己的副手、曾任自己内阁财政部长的巴拉杜去做密特朗的总理,让萨科齐任其内阁部长。当时的默契是,由巴拉杜坐稳总理让右派赢得民心,进而使右派老大希拉克腾出时间整合派系,积蓄足够的实力在下一次大选时赢得总统选举。只是,坐稳总理位置也赢得了民心的巴拉杜在民意的呼唤和萨科齐等部下劝进后心生大志,不想与总统宝座失之交臂,在让希拉克神经紧绷一年多后终于宣布参选,使右派出现严重分裂,也使希拉克的权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那是1995年,当时在法国政坛上认为巴拉杜当选可能性大的人占到多数,如果真是那样,就等于为已经年逾花甲的希拉克的政治生涯画上句号。不过希拉克还是凭借着自己是党主席、有着基层组织广泛人脉的背景赢得了大选,但从此不肯原谅巴拉杜甚至萨科齐——这些他亲自提携、红小兵式的年轻手下们的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