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习作训练的发散思维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gentha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化作文教学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创造性的特点,它能让学生触景生情,激发写作动机。增强学生作文的感受与体验,能给学生提供具体的作文素材,解决学生作文中“无米之炊”的问题。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表达、学会作文,不失为一条有效的作文途径。它对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提高作文教学效益一定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创设作文的情境呢?
  1 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摄取学生生活创设情境
   作文是表达生活的一科,表现形式。学生写作文就是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自己的话,围绕一个主题表达出来。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决定着他们对事物往往充满着许许多多的好奇,一个个问号伴随着他们作文的全过程。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能够紧紧地抓住学生的个性特征,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走进学生的生活,发现他们的爱好,了解他们的需要,并从中挖掘到作文的素材,精心设计成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学生一定会对此产生浓厚的必趣。他们在课堂内会感到自己仿佛回到了真实的生活中,萌生出凉异感和愉悦感。境能造情,情由境生,内心自然就有了一种顷吐的欲望,作文便由心底如溪水一般涓涓地流淌出来。
  1.1 创设自然生活情境。低年级学生好动好问,喜欢花鸟虫鱼,喜欢与小动物交朋友,面对着可爱的动物,他们甚至会把自已的喜爱之情表现在行为举止和语言上、伸出小手摸一摸.低声说说心里话。倘若教师善于抓住这一生活素材,设计一堂《我和(小动物)交朋友》的说话写话课,引导学生尽情尽兴地表达,相信学生的说话一定会形象生动,写话也一定是童趣盎然。又如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去接触事物,经过大脑的综合,在大脑皮层留下自己所感知事物的感性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产生新的认识。如《秋天的落叶》作文指导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花坛边,感受落叶纷飞的景象,让他们自由畅谈落叶飞舞的情形,议一议由树叶飘零而产生的联想。如学生有的会说:“落叶归根,无怨无悔。化作春泥更护花”;有的会说:“落叶牺牲了自己,是为了来年更好地长出嫩芽,为大树增添活力”,等等。这样的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把原本一堂纯粹的作文指导课激活了,生活展现的情境为作文教学服务。以其多样性、广阔性、时代性拓宽儿童的视野,陶冶审美的情趣。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索质的全面发展。
  1.2 创设家居生活情境。儿童的家居生活在大人们的悉心安排和爱心哺育下,富有亲情情趣。冢居生活的温馨多彩和欢乐给儿童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长久地沉浸在亲情的关怀中而感到幸福,他们的个性在家居生活中会表现得鲜明和纯真。教师要认真选取对儿童成长其有典型意义的生活情境,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配合作文教学计划拟订题目,确定具体场景和观察的主次安排,引导他们回到家居生活的小天地中认真地观察和思考,进入“心有所思,情有所动”的境界中去。这里的“情”就是真情流露。教师要倡导儿童用童心感知世界的真爱之情。引导儿童用爱心去观察家居生活,如爱父母、爱老人、爱家务劳动等,并有意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表露真情实感。
  1.3 创设校园生活情境。校园生活情境以其丰富多彩的活动、奋发向上的生活面貌、朝气蓬勃的学习生活而深受儿童欢迎。这些令儿童熟悉而又亲切的校园生活情境留下了他们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校园生活情境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校园环境的教育无处不在。教师要认真选取具有鲜明教育性、情趣性和儿童生活气息的情境,按照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作文教学的计划,选取具体的场合和场景,把学生带入校园生活情境中去。
  2 主动获取其他学科的援助,运用学科知识创设情境
   语文学科要走进其他学科,要逐步地把作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合起来,从而取得其他知识的援助。这种援助是丰富作文教学的内容,是开拓作文教学的源头,是帮助教师开阔作文教学的视野。教师应学会从其他学科中“拿来”适合作文教学的素材,以满足学生的作文需要。
  2.1 创设音乐情境。音乐是一种以系统的声音旋律为媒介来塑造形象、传达情感、反映生活的时间艺术。音乐情境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丰富的美感。小学情境作文教学的音乐情境,包括自然音响创设情境、模拟音响创设情境、欣赏歌曲想像歌曲中的人物、欣赏乐曲想像曲中情境等。如听《月光曲》,可以让学生想像海上生明月的壮丽景象,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听《草原就是我的家》,可以让学生随着乐曲声去想像大草原上的美景,描绘出自己心中的美丽画面。
  2.2 创设体育游戏活动情境。通过锻炼踢、奔、跑、跳等技能,创设《赶小猪》、《打野鸭》、《跳山羊》等游戏情境,让学生从中边锻炼、边学习、边作文,在逐步掌握体育动作要领、游戏规则的同时,也逐一理清了相关作文的层次,学生的表达自然也就清晰流畅了。
其他文献
在国外,对话教学理论的兴起已有三十几年了,发展至今,这一理论已基本趋向成熟。然而,在我国由于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和人们观念的迟后,对话教学一直受到各方的冷落,远远落后于实践的需要,二十世纪根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新课标和“二期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性学习评价,强调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及参与者,这些要求为“对话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理论依据,使对话教学
期刊
语文是国语的前言,是打开少年思想的一把金钥匙,语文课呢便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
期刊
教学中,教与学不是一种远距离的我和他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近距离的我和你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尊重人的教育心想,是一种走进心灵的境界,是一种精神与生命的交流。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对话呢?下面,笔者结合《青松》一课的教学谈一点看法。  1 体验文本,字字句句读出来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在广泛的阅读和丰富的言语实践中实现与作者的精神对话,进而实现个性化的言语学习与积累。
期刊
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创新教育。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就要做创新型的老师,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和改革教育方法,从课堂教学入手,探索进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些想法和尝试。  1 教学中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  中学数学中要培养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
期刊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了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民主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邀游,尽情欣赏语文的美,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1 师生关系的和谐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
期刊
关注学生学习活动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就是关注学生的作业问题。关注作业问题的实质,绝不是对学习时间长短的关注,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学习实效研究的新视角。传统的作业,脱离了生活和学生实际,不利于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作业效率极低。调查发现,占85%的学生表示对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不满。近几年来,我们通过研究和实验,探索出了改进学生作业的设计、布置、批改与评价的具体策略。 
期刊
1 创设情境,营造互动氛围  教师通过以旧引新、设置悬念等方式导入,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铁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离、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很有代表性。本课的教学
期刊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特别是近年来,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然而,如何将合作学习更好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针对这一问题谈自己浅拙的看法。  1 在合作学习中,注重全员参与   合作学习为学生平等参与学习创造了机,搭建了平台。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往往失衡,优等生往往在小组活动中处于主体”位置,他们占据了小组活动的主动权,担了主要责任。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处于附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 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  长期以来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一直影响着作文教学的发展。教师们不愿在作文教学上下工夫,每周两节的作文课总是应付完成:老师临时想一个题目,上课一布置就万事大吉了,剩下的就只有学生在那里冥思苦想,凭空杜撰了。学生以为作文就是编故事、写假话,或者从《小学生作文选》上抄一篇上
期刊
教学过程中细节的精心预设,需要教师用宽广的胸怀、缜密的心思去预设理想的教学情境,这样才会在课堂生成中左右逢源、信手拈来,才能“点石成金”,让浅陋变得深刻,失败转为成功,平凡变成伟大。纵观诸多名师的课堂教学,许多细节熠熠生辉,成就了完美的课堂。  1 细节折射关爱   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看似微不足道,然而都折射出人文关怀,所反映的教育意义和所带来的教育效果都是不一样的。一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