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训练是学生获取语文基础知识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学生说话能力、写作能力的最坚实的基础,是启迪学生思维、陶冶情操、培育智慧的一个重要方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么,怎样落实阅读训练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课前要通读
小学中、高年级的课文,篇幅短的有几百字,篇幅长的有上千字,课前教师如果没有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势必会给课堂的讲读教学设下障碍。因此,课前通读课文,显得尤为重要。
(一)布置阅读任务:读几遍课文,要读得连贯;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要查字典或词典;根据“预习”和“思考练习”的要求再读一遍课文。
(二)检查阅读效果:检查学生是否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检查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检查学生自读课文时是否懂得了书上的批注。教师在检查的过程中,要注意学法指导,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课上要精读
(一)明确阅读的目的
课堂上教师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教师提的要求不能太高,应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阅读的步骤要有层次性,能体现教学目标的梯度。如《我爱故乡的杨梅》的第四自然段,可以这样设计阅读训练: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课文怎样描写杨梅果的形状,以及品尝杨梅果的感觉(找出有关词语,画上“△” );再读一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想一想,体会杨梅果的可爱;读读,议议,讲讲,悟出杨梅果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杨梅果的可爱。
(二)指导阅读的方法
1.读思结合。边读边想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以读促思,以读助思。宋代的朱熹提倡熟读精思,“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初读课文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通过边读边想,把文字符号转化为文字意义,尽快感知课文内容。讲读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读书,引导他们品词析句,联系段篇,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语言表达之微妙,读了又思,思了又读,才能入情入境。特别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概括,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回答问题。
2.读议结合。议,就是讨论和交流,建立在学生充分阅读、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议”的方法,调控“议”的过程,使“议”落到实处。首先是拟定“议”的话题,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来设计议题;其次是调动学生“议”的积极性,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做到人人发言,各抒己见;第三是教师在巡回指导时,要参与讨论,倾听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例如《跳水》一文,学生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受到的启发和教育是不尽相同的,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开玩笑不能开过了头;有的说游戏时要注意安全,不能逞能;有的说,遇事要多动脑筋,不能蛮干;有的说,发生危险时不能慌,要急中生智……
值得提出的是,在“议”的过程中要重视“读”的作用,如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或认识产生模糊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再认真读一读课文,仔细想一想,以便更好地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反复练读
1.阅读方式的选用。刚接触课文时,宜采用出声读,读得朗朗上口,不添字,不丢字;思考问题时,宜采用默读,虚心静虑;品味语言文字时,宜采用轻声自由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情。此外,还有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选用适当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
2.反复练读。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保证阅读时间。教师要把阅读安排写进教案,从初读课文、讲读课文,到总结课文,都要有阅读训练;二是保证阅读效果。崔峦先生曾经指出:“使人人都能从头到尾地读上几遍书,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他自己悟到的见解。”通过阅读,学生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通过阅读,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升华思想。
三、课后要多读
课内学知识,课外练能力。课后多读:一是要再读一读课文,课上理解了,课后要消化吸收,测试自己积累了哪些词汇,懂得了哪些描写方法;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有初步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段落背诵下来,储存在自己的记忆宝库里。二是要多读课外书,利用迁移规律,把课内习得的方法运用到课外,丰富知识,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还可以在阅读中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达情感的方法,达到提高写作的目的。
阅读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认真指导,常抓不懈。以读为主,加强阅读训练,是促使语文阅读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的一条重要途径。
(责编 莫彩凤)
一、课前要通读
小学中、高年级的课文,篇幅短的有几百字,篇幅长的有上千字,课前教师如果没有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势必会给课堂的讲读教学设下障碍。因此,课前通读课文,显得尤为重要。
(一)布置阅读任务:读几遍课文,要读得连贯;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要查字典或词典;根据“预习”和“思考练习”的要求再读一遍课文。
(二)检查阅读效果:检查学生是否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检查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检查学生自读课文时是否懂得了书上的批注。教师在检查的过程中,要注意学法指导,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课上要精读
(一)明确阅读的目的
课堂上教师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教师提的要求不能太高,应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阅读的步骤要有层次性,能体现教学目标的梯度。如《我爱故乡的杨梅》的第四自然段,可以这样设计阅读训练: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课文怎样描写杨梅果的形状,以及品尝杨梅果的感觉(找出有关词语,画上“△” );再读一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想一想,体会杨梅果的可爱;读读,议议,讲讲,悟出杨梅果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杨梅果的可爱。
(二)指导阅读的方法
1.读思结合。边读边想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以读促思,以读助思。宋代的朱熹提倡熟读精思,“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初读课文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通过边读边想,把文字符号转化为文字意义,尽快感知课文内容。讲读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读书,引导他们品词析句,联系段篇,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语言表达之微妙,读了又思,思了又读,才能入情入境。特别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概括,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回答问题。
2.读议结合。议,就是讨论和交流,建立在学生充分阅读、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议”的方法,调控“议”的过程,使“议”落到实处。首先是拟定“议”的话题,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来设计议题;其次是调动学生“议”的积极性,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做到人人发言,各抒己见;第三是教师在巡回指导时,要参与讨论,倾听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例如《跳水》一文,学生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受到的启发和教育是不尽相同的,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开玩笑不能开过了头;有的说游戏时要注意安全,不能逞能;有的说,遇事要多动脑筋,不能蛮干;有的说,发生危险时不能慌,要急中生智……
值得提出的是,在“议”的过程中要重视“读”的作用,如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或认识产生模糊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再认真读一读课文,仔细想一想,以便更好地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反复练读
1.阅读方式的选用。刚接触课文时,宜采用出声读,读得朗朗上口,不添字,不丢字;思考问题时,宜采用默读,虚心静虑;品味语言文字时,宜采用轻声自由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情。此外,还有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选用适当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
2.反复练读。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保证阅读时间。教师要把阅读安排写进教案,从初读课文、讲读课文,到总结课文,都要有阅读训练;二是保证阅读效果。崔峦先生曾经指出:“使人人都能从头到尾地读上几遍书,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他自己悟到的见解。”通过阅读,学生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通过阅读,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升华思想。
三、课后要多读
课内学知识,课外练能力。课后多读:一是要再读一读课文,课上理解了,课后要消化吸收,测试自己积累了哪些词汇,懂得了哪些描写方法;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有初步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段落背诵下来,储存在自己的记忆宝库里。二是要多读课外书,利用迁移规律,把课内习得的方法运用到课外,丰富知识,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还可以在阅读中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达情感的方法,达到提高写作的目的。
阅读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认真指导,常抓不懈。以读为主,加强阅读训练,是促使语文阅读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的一条重要途径。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