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出来的“大家”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gin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就一番事业,成为成功人士。即便是极为开明的父母,不做过多的奢求,只求孩子身心健康,人畜无害,活得快乐就好,但是内心里那份牵挂,那份期盼,即便深藏内心,也难免溢于言表。
  每个孩子的心智、禀赋有差异,开窍或早或晚,父母如何能带出一个优秀的孩子,是个难以说清的问题,至今也没有标准答案或是固定模式。
  王世襄和傅雷就代表了两个较为极端的个案乃至类型。
  傅雷自己成就很高,中国传统文化的底子也很厚,不说别的,一代宗师黄宾虹就是傅雷发现的,并且一手将其捧红。傅雷对孩子的严格是出了名的,傅雷不在家,傅聪傅敏兄弟两人发了疯地乱跑,常常惹出事来,傅雷回来就是一顿暴打。
  通过《傅雷家书》,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事无巨细、处处关怀的父亲。现在大多数家长基本走的就是这个路子,只是我们的修养、学识都不及傅雷而已。
  傅聪还算争气,成了名噪一时的钢琴家。这个路数也不能说不可取,如今郎朗走的也是这条路,也算走通了。但坦率地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成功者终归是极少数。即便傅聪,我们将他视为一位成功者,但是真要论成就,却远不能和父亲傅雷相比较。当然有些家长会说,学这学那的,倒也没想让孩子以此为业,只是想提高点素质。这样想当然好,只是得看孩子是否喜欢,或者是否具备那份潜质。如果孩子不喜欢,干嘛非和孩子拧着干呢?干嘛非要替孩子选择不可呢?
  如果说对傅聪的教育形式是个严厉的极端,那么王世襄的童年教育则成就了另外一个教育极端——放养。
  少年王世襄是个顽童,排行老二,哥哥听话、聪明,不料得了猩红热,不幸夭折。连家里的保姆都感叹,死得可惜。经此变故,王世襄的父母就特别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只要是对身体有好处,一概不禁止。王世襄小时候真是撒了欢地玩,就差上房揭瓦了。
  王世襄算是世家子弟,几代先祖都做过巡抚一级的大员。父亲是晚清时的外交官,母亲金章,也不是平庸之辈,是浙江南浔金家后人。金家三兄妹留学英国的时候,金章是年龄最小的,是三兄妹中学业进步最快的。
  王世襄自幼入读的是美国人为西方外交人员子女开办的学校,是用英文教学的,中国孩子很少。家里又给他请了塾师,就是家教,教授中国传统文化,所授主要是古典诗词歌赋,这些与考试无关,只是为了提高修养而已。
  王世襄的童年是快乐的。


  王家旧宅在北京南小街芳嘉园,一条街也没几个大门,似乎都是大户。从他家再往街里走,是慈禧哥哥家的宅子,少年慈禧初到京城时似乎就是在这里落脚的。这附近的房子,王世襄都上过。那时候家里来了亲戚串门带着孩子,或是串亲戚到人家家去,大人都嘱咐别的孩子:别跟他上房啊。可见王世襄上房有瘾。他最早上房是为了轰鸽子,让鸽子飞,后来大约是落下毛病了,见房就想上。放到今天大约会视为多动症,其实是孩子精力旺盛。去亲戚家串门,中午吃饭,大人们怕他闹将起来,就特意在餐桌上写上标牌“王先生”,说是专门为他设的座,他觉得受人重视了,也规规矩矩的,小大人一般,也能显示出优雅的一面,大人们在一边偷着笑。
  王世襄最初上房轰鸽子,还不懂鸽子的习性,手持大长竹竿,砸得屋瓦不全。后来养了几年,了解了鸽子的习性,站在院里拿根一尺长的小棒,拴上根红绳,手一举,鸽子就起飞了,根本不用费那么大劲。王世襄的特点其实和所有孩子一样,迷上什么就特痴迷。有几年写作文,他回回写鸽子,外籍老师受不了他,训斥他说:下次要是再写鸽子,只能得“P”(就是不及格)!他这才改写别的。
  男孩子小时候顽皮不是坏事,王世襄小时候同时迷上了摔跤。他跟着学摔跤的师傅都是清宫善扑的跤师,讲究的是个干净利索脆,把人家撂倒了,自个儿得站着,不能也跟着趴下,现在这种摔跤比赛,还分个谁先着地,他看着就来气。他上学那会,外国的小孩也很顽皮,有一回和一个英国孩子撂上了,人家哪见识过中国跤的招法,结果把人家腿摔折了。人家父亲是英国的外交官,不过挺讲理的:孩子嘛,公平游戏,自己孩子本事不行,腿折了自己治,也没追究。
  王家在清华园附近也有所宅院,王世襄就读燕京大学时,就住这,养了一帮玩友,一起拿獾,再就是养大鹰拿兔子。名伶程砚秋的叔叔那会儿就跟着他一起玩,也没工钱,管吃管住而已,大伙儿就图玩个痛快。王家的人说,送一袋子洋面,没几天就吃没了,派人去一看,嘿,全是壮汉!多能吃啊,烙一摞大饼,一转眼就没了。家里三天两头就得送面来。那活动量,赶得上专业运动员。有一回半夜里拿獾回来,翻墙入院,闹得动静有点大。当时正租他家房子的是新月派诗人陈梦家、赵萝蕤夫妇。这对新婚小夫妻偷着掀起窗帘一看,又是棍棒又是刀枪耙钩的,以为来了土匪,吓得插着门不敢出声。待天亮了,才知道是王世襄同一干狗友。陈梦家后来成了古文字学家及青铜器专家,赵萝蕤从事翻译工作,艾略特的著名长诗《荒原》即出自她的译笔。
  王世襄晚年写《獾狗篇》,专写养獾的经历,又写《大鹰篇》,讲他少年时到大山里潜伏一昼夜逮了雏鹰,回来驯养直到出去逮兔子的事。
  拿獾是夜里,逮兔子是白天,再加上养蛐蛐、养鸽子、种葫芦、养蝈蝈,你想想他还有多少空?
  可是奇了怪了,他的功课并不差。邓之诚是他燕大的历史老师,有一回王世襄怀里揣着蝈蝈、葫芦就进了课堂,结果下午阳光一照,蝈蝈回过暖来,放声叫,屡触不止,惹得满堂哄笑。邓之诚训斥他:“是听我讲?还是听你蝈蝈叫?出去!”邓之诚把这大玩家逐出了课堂,不过学期终了,因为学业精深,还是给了这个大玩家一个优等。燕大是司徒雷登创办的教会大学,很洋派,但国学这块要求很严,很多同学都是诗词歌赋过不了关。王世襄却是童子功,这门功课很是轻松,很多同学只好请他帮忙写旧体诗,王世襄也靠这个本事结识了他一生的伴侣袁荃猷。不但玩和学没耽误,泡妞也没耽误,结下了一生的姻缘。   民国晚期,老舍在美国讲学,王世襄在美国考察博物馆,一个场合两人遇上了。老舍以写北京城著称,也是位侃爷,少有对手,聊来聊去就说起京郊的野蘑菇和诸多动植物,结果发现这个年轻人比他还熟络,知道得极为精专,让他大为惊异。而让美国人惊异的是,他们从中国内地买了一座古亭子,一砖一瓦地拆散了,拍好照片编了号,运回美国要在博物馆里复建。可是拆的时候好像挺明白,要装回去了,却怎么也做不到。有人指点说:这事得找王世襄。这位年轻的国手果然不凡,指指点点,就把亭子重新插起来。
  王世襄有句话很有道理:玩都玩不好,能干好什么呀?
  孩子不像成人,还没有那些功利的选择,大多对未来的指向也不明确,自己的优长还有待开发,连自己都不清楚,一切都是凭兴趣。兴趣带给孩子的是持久的专注力和永不止息的好奇。千万别小看这一点,孩子专注的东西多是些游戏,在成人看来可能不值一提,将来孩子也不可能以此为生,但是这种能力和习惯却可以伴随他一生,老人们都说“三岁看大,五岁看老”,其实看的就是这种性格和格局。怕的是玩什么都玩不好,玩什么都没专注力,玩不出名堂来。如果兴趣都不能激发出一个个的最大能量,估计他将来干什么事情都一事无成。
  其实孩子小时候该学什么?除了基本的素养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是要保持对外界事物的敏感和好奇,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和永不服输的性格。人都争强好胜,孩子尤甚,斗蛐蛐无疑是最直接的游戏。
  蛐蛐从逮、收、养、识别优劣、排兵布阵,一整套全活,想玩精不容易,得识虫性。王世襄养过獾狗,深得狗性,晚年出去参观,一笼一笼的藏獒都和小牛犊子似的,叫声之大让人腿软,都说是震得地皮动。王世襄拉开门就跑进去了,吓傻了一圈的人。结果他进去,狗也不叫了,趴在地上任他揉搓,和他还挺亲,为什么?深得狗性啊!
  养蛐蛐也一样,不过这个要在斗场上较量。有一年还是中学生的王世襄居然赢了“金针李”,一时议论纷纷。“金针李”是京城名医,名叫李桐华。当日京城虫坛有谚语:“前秋不斗山、爽、义,后秋不斗叨、力。”说的是上斗局的字号,这些家特别难斗。李桐华“山”字号,是晚清京城著名蛩家南帅的弟子。有一年著名须生余叔岩在京城摆下擂台,挑战全北京的蛐蛐玩家,北京城八旗子弟带起来的风气极盛,藏龙卧虎、高手很多,余叔岩守擂多日,竟无人能敌。惟有李桐华携虫攻擂,将余叔岩的顶尖好虫(称为棚顶)挑于马下,余叔岩竟恼羞成怒,拂袖而去,后来还是经人撮合才算讲了和。“金针李”每到秋季总要辞却每月几百大洋的酬金,回家养虫,可知瘾头之大。这回败给了一个中学生,感觉大失颜面,他到底是淘换了一条山东宁阳的好蛐蛐,打败了王世襄的大翅子,才算罢休。不过两人也就此订交,结成了终生的朋友,直到晚年,每逢秋季王世襄还是抽空去李桐华家看看虫,过过眼瘾。
  其实一个孩子只要靠自己能玩好一个玩意儿,就说明他具备着某种能力。随着他的成长,当他选定一个方向的时候,这种能力就会显现出来,将他推送到应达的境界。可惜大多数家长不容孩子有这些纵情的爱好,视这些为不务正业。
  其实问题多出在家长这儿,王世襄的父母采取的是不教而教,家庭的氛围、来往的朋友、处事的格局,都是对孩子的教导。
  王世襄可谓是树大自直的典型,读研究院的时候母亲去世,成为他人生的一个转机,忽然觉得自己都这么大了,一事无成,实在愧对母亲,就此收了心,一心做学问。
  别觉着王世襄就是个富家子弟,一辈子不缺钱,其实就是小时候家境好。他父亲在北洋时期还任职,到了国民政府时期就不再出仕,赋闲在家,一家开支全靠出租房产维持。待等王世襄开展自己事业时,经济上已是非常拮据,一切全靠他自己。
  当年朱启钤在日本发现了一部孤本《髹饰录》,是明代漆工写漆器工艺的书,他看不懂,想办法复印了一本带回国,委托给王世襄,希望他有朝一日可以解读。朱启钤曾经做过北洋时期的交通总长、财政总长,故宫博物院就是他和马衡倡议兴办的。朱启钤跟王世襄的父亲是朋友,在王世襄则属于世伯,他称之为朱桂老。得了这个嘱托,拿来一读,果然读不懂,一切全无头绪。这会儿王世襄当年的劲头就来了,不弄明白誓不罢休,从此天天逛北京城的挂货摊,搜寻明清漆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王世襄被开除了公职,没多少收入,好的都是由陈梦家买,陈梦家在北大当教授,又有著作行世,收入高。他自己买小件、买残器,也正因为买了些破的、残的,对漆器内部的机理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要不然谁舍得把完整器破坏了看里面?如今永乐的漆器价值都过千万,在当时也不便宜。
  后来王世襄又找到了曾在故宫工作过的漆工,拜了匠师,给人家打下手,学手艺,和匠人交朋友,探讨学问。匠人们也没见过这部《髹饰录》,那些术语有些早已不用了,南北漆工之间,术语、称呼亦有差异,王世襄走访了很多年事已高、见闻广博的老人,终于算是参透了《髹饰录》里的那些术语和专有名词,历经十数年终于完成了《髹饰录解说》。可是稿子成了,他自己却成了右派,出版是不可能了。他自己刻钢版,油印了一百部,分赠福州、北京等地的漆器厂,希望好不容易挖掘出来的古人著述不会再度失传,结果大受欢迎,解决了漆器工艺的好多疑难问题。好多匠人上门求书,弄得看大门的老头直嘀咕:都是些什么人?来找这右派?直到晚年,此书才正式出版,大放异彩。没有他的劳作和付出,这部漆器工艺的绝学是一定会失传的。这可是绝学啊!
  王世襄晚年被称为国宝、大收藏家。王世襄经历的时代,老一辈人人都经历过,东西就在那儿,又有谁真正心疼过那些凝结着古人心智的器物呢?王世襄是一个出身世家而玩在草根的人,是个玩得透彻的人。能玩透彻这很重要,他知道任何一个行当能成为顶尖高手的不易,那些玩意、那些器物无不饱含着当年那些手艺人、匠人一生的经验和心血,无一不是我们民族世世代代传承有序的技艺,收集这些“废物”,是他对文化、美好怀着信念,对技艺怀有深深敬意。
  这是“玩”带给他的认识和境界。
其他文献
前阵子,南京初二一学生开玩笑,往要好的同学小涵的保温杯中倒了些墨汁,小涵运动完口渴,端起杯子就喝,因为匆忙,也没觉出味来。结果,恶心呕吐,胸口发闷,苯酚中毒了。好好的“玩笑”,玩大了。  玩大了的玩笑真不少。同学起立回答问题,偷偷撤掉他的凳子,致其摔伤导致残疾的事并不鲜见;在拐角隐藏,等同学来了跳出来大喊一声吓出心脏病的事儿也有;将男女同学头像PS到一起放在网上令女生自尊受损、心理受伤……  其实
期刊
从小爱车的我,不到10岁就独自坐在了驾驶位上  上幼儿园之前,每逢出去玩,在街上看到车,我都会问爸妈:那是什么牌子的车?等下一次再遇到同样的车,我一眼就能认出来,并说出牌子。  爸爸为此很自豪,家里来了客人,爸爸就会拿出那本《世界名车大全》图册,让我说出上边各种车的名字。面对亲朋好友的赞扬,爸爸脸上总冒着幸福的红光。  我的玩具小汽车,大大小小好几十辆,好多是从国外买来的。  爸爸做房地产生意,这
期刊
曾经以为我在德国十年间最失败的经历莫过于读幼儿教育专业的博士半途而废,但现在回想起来,最令自己自豪的事情恰恰是利用这读书的时间,用我的儿子Kai做试验品,体验了德国从零岁开始的早教,从而静下心来学习做妈妈。  女人不是天生就会做妈妈  对每个新妈妈来说,当妈都是人生一次最重大的角色转换。当听到有人说“女人不是天生就会做妈妈”时,我欣喜到几乎泪奔!  几乎是在知道自己怀孕了的那一刻起,我就决定了要自
期刊
小区物业组织了一次孩子们的自制食品展示活动。我和女儿暖暖带着自制的棒棒糖也加入了行列。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一直站在暖暖的摊位旁,眼巴巴地看着五颜六色的糖果。我跟她笑着打了个招呼。  小女孩的姥爷说:“我们从来不让孩子吃糖。”我说:“吃多了是不好,但是偶尔吃一次没关系。”孩子姥爷说:“我们是一颗都不给她吃。”各家有各家的管教方法,我笑笑,也没再跟他争。  说话间,小女孩不知不觉地靠近了糖果摊,怯生生
期刊
马戏?课?两个看起来毫不相关的领域被德国人组合到一起。  前不久,女儿所在的小学发来通知,学校将有整整一个星期不上课,全校的孩子都要向马戏演员学习各种表演技能。附在通知后面的是整个活动的任务分配表,包括需要家长帮助安装、拆卸帐篷, 看护学生练习,为演出贡献蛋糕以及最后要帮忙打扫卫生等。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因为想看看德国马戏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我被安排在走钢丝项目中。第一天去帮忙,就看见学校草
期刊
我们带着儿子,在泰山脚下的朋友家做客。  儿子看到主人阿姨脸上有些伤痕,待人接物清静平和。喝酒时,一位叔叔向主人阿姨举杯,对儿子说:你这位不爱说话的阿姨,可了不起,我给你讲个她的故事。她脸上的伤疤,是因为一次车祸。那时,阿姨肚子里装着哥哥,她坐的公共汽车突然起火。担心汽车爆炸,她也只能跟着大家跳车。她是医生,懂得头朝下跳可以保护小孩。结果,你的哥哥安然无恙,阿姨受了重伤。  爸爸说:阿姨真是了不起
期刊
有一天陪孩子吃饭时,他忽然抬头看了我一眼,问道:“爸爸,我吃饱了没有?”  瞬间的错愕之后是震惊,继而是深深的羞惭。为了让孩子好好吃饭,他的身边总有人在不停地催促,不停要敦劝:“再来一大口!把这碗饭吃完!”而当他屡次申诉自己“吃饱了”之时,也没有人把他的话当回事儿,到后来更是直接夺过他手里的筷子或勺子,连哄带吓把饭菜塞下去。  可恶的大人!  其实我早就注意到了,当发现哭闹无效、作势欲呕无效、扔掉
期刊
孩子做“错事”时,我们常会怒不可遏,可我们没有想过:一时的意气用事,不但不能让孩子明白到底“错”在哪里,而且让错误永远再犯。怎么办?这其实是一个套餐。  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先不妨静心思考几个问题。  孩子做的很多事没有恶意动机,只是发生了不愉快的结果  今天一早,好友萌萌说要去买一个新手机,昨晚她的手机“洗澡”了。  “掉进洗衣机里了?”我问。  不是!昨晚女儿很开心地跑过来跟我说:妈妈上班
期刊
刚做班主任时,班里连续发生盗窃事件。很多学生带的生活费,会在课间或午休时间不翼而飞。在学生缴纳伙食费的前一天晚上,小娜的两百元钱不见了。因为数额较大,这件事让整个宿舍的同学都感到了压力,人人都成了被怀疑的对象。  费尽一番力气后,我终于寻到了“小偷”的踪影——一个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女生。思索良久,我掏出了自己的两百元钱,谎称是在小娜的床底下发现的,并宣布“盗窃”事件是一场虚惊。全班同学的心情一下子变
期刊
最近连续看到多起校园暴力事件的报道,先是文山十几个女中学生围殴一个同学,然后是昆明一个女生被同学欺负到跳楼,还有某地一个男生在学校被打到颅骨破裂。校园暴力层出不穷确实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这并不是个新问题,事实上,古今中外,只要有校园,有青春,就有暴力存在。  多数时候,当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人们总会把责任和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认为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监管和惩罚是遏制校园暴力的根本。事实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