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教学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单调的算式、繁琐的计算,使学生无法理解问题的本质,体会不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更无法想象学习后的用处。“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计算教学应注意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这种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把计算教学融入到应用之中,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计算,从计算中获得乐趣,正是当前计算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让学生体会计算源自生活,狠抓“双基”、适时结合、应用生活,还主动于学生,让算与用和谐相处。
1.创设情景,让学生体会计算源自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决与应用的过程。”显然,计算教学也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让计算和日常生活交融。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感受到计算在生活中的作用无处不在,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乐趣。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重视“算用结合”,但我认为“算用结合”的主动权在于学生,我们还是得扮演好自己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还主动于学生。如果我们随时注意着“算用结合”,而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他们感受不到“算用结合”的好处,享受不到参与后的成功体会,解决不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应该视为我们教学的失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创设合理的情景,借助多种教学媒体或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算”与“用”的方法或策略,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充分感受“算用结合”的优势,避免单纯地进行枯燥的计算,从而又起到掌握知识或技能、发展思维的作用。例如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的估算”时,首先创设现实情境:学校将要举行运动会,需要购置一些体育器材,体育老师带100元钱来到体育用品专卖店,篮球每个32元,排球每个23元,跳绳每根5元,羽毛球拍每副32元。请你帮体育老师估算一下:买这四样体育器材大约要用多少钱?100元钱够用吗?如此一来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学习的兴趣空前高涨。再如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时,我们可以创设带学生去春游的情境,告诉学生二(1)班32人、二(2)班35人、二(3)班37人、二(4)班33人,现有两辆准乘70人客车,请问他们该如何乘车?这样利用一些生活现象引出计算,使学生对计算有一种亲切感,感到计算与生活同在,计算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激起了学生探索计算的浓厚兴趣。
2.算用结合以落实“双基”为抓手
这里的“双基” 指的是: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课程标准对算、用问题的基本要求。《课标》中对解决问题的基本目标是这样的: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可见,《课标》对上述“双基”交代得很清楚,除了掌握单纯的算与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一些意识,发展一些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水平。此外,我觉得还应让学生感悟算与用的共性所在,如:通过算理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或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里所包含的数量关系来知晓算理、算法等,让学生自己体验或感悟到一些我们老师所不能或不便讲明的东西。
因此,我们教师在落实“算用结合”时,不应抛弃传统的有关计算与应用题教学时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熟练掌握算理、算法、算的速度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思路、步骤等,把算与用教学的隐性目标贯穿于长期的课堂教学之中,从而使得算与用更好地结合。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图例1看木偶戏的场景(本来有22人在看木偶戏,走了6人,又来了11人),在教学时,我们如果仅仅局限于只是让学生提出“现在看木偶戏的有多少人?”并解决这个问题,那是比较简单的,因为学生在二年级上册时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会解答一般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了(本文中的第一“基”)。但是,这样是不是达成了教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了呢?显然不够,还缺少解题策略多样化、策略之间的比较分析、加减法意义的进一步阐释、评价与反思的进一步深化等隐性目标的达成。
根据不同学生对这一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含义的不同理解,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想法,我们应该事先知道学生中肯定会出现:①22-6+11,②22+11-6,③11-6+22这三种不同的解题策略的,然后对这三种策略作进一步分析比较,要求学生说说每种策略中每一次运算所包含的意义,让学生去评价、反思这些策略……这样就起到了培养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的作用,也落实了本文中提出的第二个“基”。
可见,“算用结合”离开了上述“双基”就没有生命力,只能是简单机械地解题练习罢了。
3.算用适时结合,各有侧重
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算”与“用”不是任何时候都要紧密结合的,也不是不需要结合的,而是需要适时结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各有侧重的。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课堂教学时空的差别、学生的差异、课型的区别等因素,“算”与“用”应当适当、分时段、有针对性地结合。
我们知道,计算时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真正体现其作用。所以把计算与应用结合起来,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计算、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都是十分有利的。但是任何东西都有它自身的最大负重值,超过极限,适得其反。计算教学也如此,承载太多功能,必将失去该有的价值。因此,对于教材内容,我们要认真去思考:本节课是以计算教学为主还是以解决问题为主?如“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教学,这节课是以计算为主的,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后,不要急着应用,因为这时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应该根据学习者计算技能的形成规律,及时组织针对重、难点的专项练习。当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技能以后再去解决实际问题,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又如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解决问题》例1的教学,我觉得应该把重心放在解题策略的分析上,让学生集中精力解决应用问题。
4.引导学生将计算应用到生活中去
正如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的,“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数学,还要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同样,只有当计算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了,计算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将计算应用到生活中去呢?我们不妨结合课外活动形式,设计一些实践题,为学生创设课后应用计算知识的空间。
例如:“百分数的应用(二)”中编入了利息和成数,在教学后可设计这样一道实践题:“如何才能获取更高的利息”。要求学生到附近银行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率、利息税是多少,帮助爸妈算一算存款所得利息是多少,对比计算同样的钱,怎样储存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息。再如 “小小采购员”这一实践活动,教学时要求结合班级联欢会采购物品这一题材,让学生设计一个采购计划。于是学生必须确定需要买什么物品,为什么要买这些物品,买多少,再要想办法了解各种物品的单价,做出预算,然后计算出一共要花多少钱,手里有多少钱,够不够,等等。通过这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学生兴趣倍增,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让计算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
在实际问题中展开计算教学,往往容易使计算与知识应用融合为一体。正如新课程指出的,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还要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总之,“算用结合”在秉承传统计算教学中的长处的同时,更赋予计算以生活的气息。为应用而计算,让计算融入到应用中去,让算与用“和谐相处”,使计算不再枯燥乏味,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收稿日期:2008-10-14
1.创设情景,让学生体会计算源自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决与应用的过程。”显然,计算教学也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让计算和日常生活交融。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感受到计算在生活中的作用无处不在,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乐趣。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重视“算用结合”,但我认为“算用结合”的主动权在于学生,我们还是得扮演好自己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还主动于学生。如果我们随时注意着“算用结合”,而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他们感受不到“算用结合”的好处,享受不到参与后的成功体会,解决不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应该视为我们教学的失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创设合理的情景,借助多种教学媒体或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算”与“用”的方法或策略,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充分感受“算用结合”的优势,避免单纯地进行枯燥的计算,从而又起到掌握知识或技能、发展思维的作用。例如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的估算”时,首先创设现实情境:学校将要举行运动会,需要购置一些体育器材,体育老师带100元钱来到体育用品专卖店,篮球每个32元,排球每个23元,跳绳每根5元,羽毛球拍每副32元。请你帮体育老师估算一下:买这四样体育器材大约要用多少钱?100元钱够用吗?如此一来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学习的兴趣空前高涨。再如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时,我们可以创设带学生去春游的情境,告诉学生二(1)班32人、二(2)班35人、二(3)班37人、二(4)班33人,现有两辆准乘70人客车,请问他们该如何乘车?这样利用一些生活现象引出计算,使学生对计算有一种亲切感,感到计算与生活同在,计算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激起了学生探索计算的浓厚兴趣。
2.算用结合以落实“双基”为抓手
这里的“双基” 指的是: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课程标准对算、用问题的基本要求。《课标》中对解决问题的基本目标是这样的: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可见,《课标》对上述“双基”交代得很清楚,除了掌握单纯的算与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一些意识,发展一些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水平。此外,我觉得还应让学生感悟算与用的共性所在,如:通过算理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或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里所包含的数量关系来知晓算理、算法等,让学生自己体验或感悟到一些我们老师所不能或不便讲明的东西。
因此,我们教师在落实“算用结合”时,不应抛弃传统的有关计算与应用题教学时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熟练掌握算理、算法、算的速度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思路、步骤等,把算与用教学的隐性目标贯穿于长期的课堂教学之中,从而使得算与用更好地结合。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图例1看木偶戏的场景(本来有22人在看木偶戏,走了6人,又来了11人),在教学时,我们如果仅仅局限于只是让学生提出“现在看木偶戏的有多少人?”并解决这个问题,那是比较简单的,因为学生在二年级上册时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会解答一般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了(本文中的第一“基”)。但是,这样是不是达成了教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了呢?显然不够,还缺少解题策略多样化、策略之间的比较分析、加减法意义的进一步阐释、评价与反思的进一步深化等隐性目标的达成。
根据不同学生对这一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含义的不同理解,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想法,我们应该事先知道学生中肯定会出现:①22-6+11,②22+11-6,③11-6+22这三种不同的解题策略的,然后对这三种策略作进一步分析比较,要求学生说说每种策略中每一次运算所包含的意义,让学生去评价、反思这些策略……这样就起到了培养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的作用,也落实了本文中提出的第二个“基”。
可见,“算用结合”离开了上述“双基”就没有生命力,只能是简单机械地解题练习罢了。
3.算用适时结合,各有侧重
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算”与“用”不是任何时候都要紧密结合的,也不是不需要结合的,而是需要适时结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各有侧重的。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课堂教学时空的差别、学生的差异、课型的区别等因素,“算”与“用”应当适当、分时段、有针对性地结合。
我们知道,计算时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真正体现其作用。所以把计算与应用结合起来,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计算、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都是十分有利的。但是任何东西都有它自身的最大负重值,超过极限,适得其反。计算教学也如此,承载太多功能,必将失去该有的价值。因此,对于教材内容,我们要认真去思考:本节课是以计算教学为主还是以解决问题为主?如“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教学,这节课是以计算为主的,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后,不要急着应用,因为这时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应该根据学习者计算技能的形成规律,及时组织针对重、难点的专项练习。当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技能以后再去解决实际问题,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又如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解决问题》例1的教学,我觉得应该把重心放在解题策略的分析上,让学生集中精力解决应用问题。
4.引导学生将计算应用到生活中去
正如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的,“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数学,还要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同样,只有当计算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了,计算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将计算应用到生活中去呢?我们不妨结合课外活动形式,设计一些实践题,为学生创设课后应用计算知识的空间。
例如:“百分数的应用(二)”中编入了利息和成数,在教学后可设计这样一道实践题:“如何才能获取更高的利息”。要求学生到附近银行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率、利息税是多少,帮助爸妈算一算存款所得利息是多少,对比计算同样的钱,怎样储存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息。再如 “小小采购员”这一实践活动,教学时要求结合班级联欢会采购物品这一题材,让学生设计一个采购计划。于是学生必须确定需要买什么物品,为什么要买这些物品,买多少,再要想办法了解各种物品的单价,做出预算,然后计算出一共要花多少钱,手里有多少钱,够不够,等等。通过这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学生兴趣倍增,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让计算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
在实际问题中展开计算教学,往往容易使计算与知识应用融合为一体。正如新课程指出的,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还要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总之,“算用结合”在秉承传统计算教学中的长处的同时,更赋予计算以生活的气息。为应用而计算,让计算融入到应用中去,让算与用“和谐相处”,使计算不再枯燥乏味,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收稿日期:2008-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