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教学如何让“算与用和谐相处”

来源 :中国发展与创新教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6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教学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单调的算式、繁琐的计算,使学生无法理解问题的本质,体会不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更无法想象学习后的用处。“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计算教学应注意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这种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把计算教学融入到应用之中,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计算,从计算中获得乐趣,正是当前计算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让学生体会计算源自生活,狠抓“双基”、适时结合、应用生活,还主动于学生,让算与用和谐相处。
  
  1.创设情景,让学生体会计算源自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决与应用的过程。”显然,计算教学也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让计算和日常生活交融。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感受到计算在生活中的作用无处不在,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乐趣。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重视“算用结合”,但我认为“算用结合”的主动权在于学生,我们还是得扮演好自己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还主动于学生。如果我们随时注意着“算用结合”,而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他们感受不到“算用结合”的好处,享受不到参与后的成功体会,解决不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应该视为我们教学的失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创设合理的情景,借助多种教学媒体或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算”与“用”的方法或策略,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充分感受“算用结合”的优势,避免单纯地进行枯燥的计算,从而又起到掌握知识或技能、发展思维的作用。例如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的估算”时,首先创设现实情境:学校将要举行运动会,需要购置一些体育器材,体育老师带100元钱来到体育用品专卖店,篮球每个32元,排球每个23元,跳绳每根5元,羽毛球拍每副32元。请你帮体育老师估算一下:买这四样体育器材大约要用多少钱?100元钱够用吗?如此一来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学习的兴趣空前高涨。再如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时,我们可以创设带学生去春游的情境,告诉学生二(1)班32人、二(2)班35人、二(3)班37人、二(4)班33人,现有两辆准乘70人客车,请问他们该如何乘车?这样利用一些生活现象引出计算,使学生对计算有一种亲切感,感到计算与生活同在,计算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激起了学生探索计算的浓厚兴趣。
  
  2.算用结合以落实“双基”为抓手
  
  这里的“双基” 指的是: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课程标准对算、用问题的基本要求。《课标》中对解决问题的基本目标是这样的: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可见,《课标》对上述“双基”交代得很清楚,除了掌握单纯的算与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一些意识,发展一些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水平。此外,我觉得还应让学生感悟算与用的共性所在,如:通过算理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或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里所包含的数量关系来知晓算理、算法等,让学生自己体验或感悟到一些我们老师所不能或不便讲明的东西。
  因此,我们教师在落实“算用结合”时,不应抛弃传统的有关计算与应用题教学时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熟练掌握算理、算法、算的速度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思路、步骤等,把算与用教学的隐性目标贯穿于长期的课堂教学之中,从而使得算与用更好地结合。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图例1看木偶戏的场景(本来有22人在看木偶戏,走了6人,又来了11人),在教学时,我们如果仅仅局限于只是让学生提出“现在看木偶戏的有多少人?”并解决这个问题,那是比较简单的,因为学生在二年级上册时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会解答一般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了(本文中的第一“基”)。但是,这样是不是达成了教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了呢?显然不够,还缺少解题策略多样化、策略之间的比较分析、加减法意义的进一步阐释、评价与反思的进一步深化等隐性目标的达成。
  根据不同学生对这一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含义的不同理解,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想法,我们应该事先知道学生中肯定会出现:①22-6+11,②22+11-6,③11-6+22这三种不同的解题策略的,然后对这三种策略作进一步分析比较,要求学生说说每种策略中每一次运算所包含的意义,让学生去评价、反思这些策略……这样就起到了培养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的作用,也落实了本文中提出的第二个“基”。
  可见,“算用结合”离开了上述“双基”就没有生命力,只能是简单机械地解题练习罢了。
  
  3.算用适时结合,各有侧重
  
  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算”与“用”不是任何时候都要紧密结合的,也不是不需要结合的,而是需要适时结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各有侧重的。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课堂教学时空的差别、学生的差异、课型的区别等因素,“算”与“用”应当适当、分时段、有针对性地结合。
  我们知道,计算时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真正体现其作用。所以把计算与应用结合起来,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计算、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都是十分有利的。但是任何东西都有它自身的最大负重值,超过极限,适得其反。计算教学也如此,承载太多功能,必将失去该有的价值。因此,对于教材内容,我们要认真去思考:本节课是以计算教学为主还是以解决问题为主?如“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教学,这节课是以计算为主的,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后,不要急着应用,因为这时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应该根据学习者计算技能的形成规律,及时组织针对重、难点的专项练习。当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技能以后再去解决实际问题,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又如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解决问题》例1的教学,我觉得应该把重心放在解题策略的分析上,让学生集中精力解决应用问题。
  
  4.引导学生将计算应用到生活中去
  
  正如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的,“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数学,还要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同样,只有当计算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了,计算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将计算应用到生活中去呢?我们不妨结合课外活动形式,设计一些实践题,为学生创设课后应用计算知识的空间。
  例如:“百分数的应用(二)”中编入了利息和成数,在教学后可设计这样一道实践题:“如何才能获取更高的利息”。要求学生到附近银行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率、利息税是多少,帮助爸妈算一算存款所得利息是多少,对比计算同样的钱,怎样储存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息。再如 “小小采购员”这一实践活动,教学时要求结合班级联欢会采购物品这一题材,让学生设计一个采购计划。于是学生必须确定需要买什么物品,为什么要买这些物品,买多少,再要想办法了解各种物品的单价,做出预算,然后计算出一共要花多少钱,手里有多少钱,够不够,等等。通过这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学生兴趣倍增,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让计算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
  在实际问题中展开计算教学,往往容易使计算与知识应用融合为一体。正如新课程指出的,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还要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总之,“算用结合”在秉承传统计算教学中的长处的同时,更赋予计算以生活的气息。为应用而计算,让计算融入到应用中去,让算与用“和谐相处”,使计算不再枯燥乏味,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收稿日期:2008-10-14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必要且有效的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练习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内驱力    On the multi-media in junior high school math teaching  Liao Lexia
期刊
【摘要】新课程理念更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勇于探索的精神、团队合作精神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方式;创新意识;自主性和合作性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新的物理教学理念,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学习与实践,我觉得在新课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工作中的热点,人的素质需要从小开始培养,幼儿园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为幼儿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素质教育具有三个相关的特征:基础性、独特性和自主性。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笔者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做到以下几个“转向”。①从面向少数幼儿转向面向全体幼儿;②从只重视知识传授转向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③从只重视教师教转向重视幼儿主动学。  【关键词】幼儿;素质教育;转向    O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次教育变革,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比较与传统历史教学大纲的不同,积极参与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师的当务之急,笔者对此有以下三方面的思考:①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和多元化;②确立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③明确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改进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Learning the new
期刊
【摘要】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此原则下就应当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和发展不平衡。课堂上,老师们明白学生有差异,但有时还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位学生,使好学生的优势素质得不到发展,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又得不到及时的补救。在差异存在且不可能消除的前提下,如何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本文对此提出了一些想法和策略。  【关键词】差异类型;差异解决方法    【Abstract】The
期刊
【摘要】多媒体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兴趣与积极性;再现情景,突破了教学难点,优化了整个教学过程;发展了幼儿语言,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言教学;多媒体;运用    在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中,适当的选择多媒体才能更好地完成活动目标。所谓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把文字、图象、语音、实物等各种媒体,经过处理,组成一个交互系统。事实上,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可以说
期刊
【摘要】现代社会科技昌达,信息技术的基础教学越来越显得由为重要,作为信息处理工具的计算机,已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已经是必须的,学校在小学四年级就增设了小学信息课程,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上好信息技术课?笔者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个人体会。  【关键词】信息科技;课堂教学    O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room t
期刊
我国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对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表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既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小学音乐课堂内的音乐意境,存在于音乐教师的音乐表现和学生音乐审美体验的始终。没有教师主动的音乐表现,就没有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就没有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  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大致可以从以下
期刊
【摘要】本文尝试着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探讨了在听力教学中如何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在听力教学当中,提出了改进听力教学、帮助学生克服听力障碍,从而提高听力理解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听力教学;应用  【Abstract】Abstract This paper talks about how to apply constructivism to teaching listen
期刊
【摘要】在古诗词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师的角色,变单一的教为师生双向互动、互设情景的学,尊重学生的认识和观点,可以使师生双方都进入到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之中。  【关键词】学生是学习主体;师生互设教学情景;尊重学生观点    “Spring breeze” is the “meet” or “wait”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ancient poetry 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