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先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deyu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中关村已经成为一片竞放异彩、香溢全世界的烂漫国花。在这万花丛中,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朵虽已凋谢、但最先开放的迎春花!
  中关村的春天是从陈春先开始的。
  时间翻回到1979年的初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打开封闭几十年的国门,大步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国,签订了多项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合作协议。其中,有一项是加强中美科学家的互访交流。彼时,陈春先和陈景润等10人刚刚被中国科学院破格提拔为正研究员。
  于是,陈春先得以有资格跟着他那位四川老乡——小个子巨人的脚步,先后3次来到美国访问。
  美国旧金山的硅谷和波士顿的128公路区,坐落着斯坦福、哈佛、麻省理工等多所著名学府。在这些学府周边,诞生云集了谷歌、苹果、英特尔等上千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被迅速转化为产品,每天都在创造着巨大的财富。走在这片高科技产业的圣地,陈春先心头的思绪无法平静,“我们已经落后了一个时代!”
  3次访问之后,“技术扩散”的思路逐渐在陈春先的头脑中形成。中关村聚集了中国科学院几十个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几十所著名学府,为什么不能像美国硅谷和波士顿128公路区一样,成为中国的一个高科技扩散的辐射源呢?
  翌年,在中国科学院的座谈会上,这位46岁的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一室主任、核聚变等离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大声疾呼:“经济要发展,就要搞技术扩散。应该把科学技术和人才从高密度区域向低密度区域扩散,像把墨水滴入水杯一样,扩散开,把水染蓝!”“要把中关村建成‘中国硅谷’!”
  陈春先的呼声,犹如一声春雷,在中国科学院激起了层层波澜。陈春先在大小场合算起了账:“60年代初,我国第一台激光器研制成功,与美国仅相差半年,20年过去了,美国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激光工业,而我们呢?科研成果还只是停留在纸上、实验室里,被禁锢在科研单位的深墙大院里,远离生产实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物理所的大门一开,国家就要投入三万元,可是却没有人计算一下,物理所每天的产出又是多少?”
  春雷之后就是播种。1980年10月23日,陈春先带着纪世瀛、崔文栋等7位同仁,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一间十几平方米、俗称“鸡窝”的后平房仓库,占用了半间,没有放一粒鞭炮,更没有剪彩,悄无声响地成立了“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负责搞技术咨询、办技术培训、为企业与科研机构牵线搭桥,象征性收点服务费,每个技术人员每个月可以领取8到15元津贴。
  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往往是在不经意间诞生的。我们无法揣测当时陈春先是否意识到,他带头创办的这个民办自发性质的科技开发机构,是北京甚至全国第一个民营科技公司的雏形,更是日后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中关村的第一粒种子!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有风险的。陈春先此后的创业道路充满了坎坷:议论、责难、诽谤、告状、查账、亏损、立案、被拘、绑架、破产,一个个接踵而至。
  几十年来,科研机构的人都是铁饭碗,大锅饭,人人平等。现在陈春先搞什么科技服务,收取中介费、服务费、挣外块,这不是搞乱了科技秩序,搞乱了人的思想。有人公开批评陈春先是“买空卖空,科学上的二道贩子”,有人举报陈春先“不务正业,歪门邪道,腐蚀干部”。陈春先的儿子陈新宇清楚地记得,父亲经常夜里与一位“所长叔叔”在电话里争吵,有时吵得很凶,哽咽着说不成话。后来,科学院来查账半年多,结果发现,服务部账务不但没有经济问题,就连两年来每月15元津贴,陈春先都分文未取。
  服务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些业余参加过咨询、研制、开发、服务的科研人员像染了瘟疫一样,远远地躲着他们。有人将几个月来拿到的几十元、上百元津贴,原封不动地归还给陈春先、纪世瀛,还忐忑不安地问;“这种非法所得,算不算贪污,会不会治罪?”
  在这最困难的时候,1982年底,新华社记者潘善棠写了一份题为:《研究员陈春先搞“新技术扩散”实验初见成效》的内参。1983年1月7日和8日,方毅、胡启立和胡耀邦先后在这份内参上作了批示,对陈春先的做法给与了充分肯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启立批示:“陈春先同志带头开创新局面,可能走出一条新路子。一方面较快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另一方面多了一条渠道,使科技人员为四化做贡献。一些确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可先富起来,打破铁饭碗、大锅饭。”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批示:“可请科技领导小组研究出方针政策来”。当一遍遍亲眼看到中南海的批示复印件,陈春先和他的伙伴激动的跳了起来,而后几个人抱头大哭。
  不久,北京市和海淀区政府出台了中关村办公司的政策。在这种背景下,陈春先和他的团队租下了中关村大街上的大雅餐厅,成立了技工贸三位一体的民营科技公司,“华夏新技术开发研究所”下设华夏电器公司和华夏电器厂。随后,一大批中科院、北大、清华的知识分子纷纷“下海”创业,京海、四通、信通、科海、联想等民营科技公司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陆续在北起燕园、南到白石桥这条几公里长的大街上安营扎寨。1985年,闻名中外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初具雏形。1988年,国务院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基础上,建立了“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
  遗憾的是,陈春先领导的“华夏新技术开发研究所”和他1986年彻底辞职下海创办的“华夏硅谷创业集团”,并没有顺风借势,获得长足发展,仍然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终于在1996年偃旗息鼓。
  与此同时,中关村却以震惊世界的步伐前进!
  2002年1月,中关村被美国《新闻周刊》选为全球八大新兴文化圣地之一。
  是年,68岁的陈春先又成立了自己的新公司“陈春先工作室”,一家服务于中关村创业者的中介机构。
  2004年8月9日,陈春先在贫困中因病逝世,告别了他恋恋难舍的中关村。
  陈春先逝世前几个月,《中关村》杂志记者到其804楼家中拜访。这还是中科院1981年分配给他的老式居民楼房子,为了解决生活的困窘,租出去了一间。由于下海失去了科学院员工的福利待遇,看病的医药费用都成问题。记者鼻子酸酸地说:“陈老,中关村和国家发展的这么好了,没想到您生活的这么困苦。”陈春先笑着说:“挺好的!挺好的!能看到中关村和国家发展到今天这样子,是我这辈子最高兴的事。”话题一转,又神采飞扬地聊到了他的创业服务。不久,市、区领导知悉陈春先的生活困境,特别解决了陈春先的医保问题。   陈春先创业以来共创办过20多个公司,包括最后一个工作室,804楼的家始终是唯一注册地。他也常自嘲说:“我的公司全都没做大。经历了企业家的各种磨难,但是没有聚集起财富。”
  没人深入研究过陈春先这位大勇气、浓激情、高智商的创业家,何以总是做不大、做不强、做不长的深层次原因。
  陈春先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是民国时期中央大学的教授。陈春先本人50年代初到莫斯科大学学习核物理,1958年毕业后回国分配到中科院物理所。他的书生气太浓了。在创业气氛、市场环境都缺乏的年代,这种书生气在市场竞争的刀光剑影中,肯定是不对称的厮杀。
  陈春先的创业历程中,曾经推出许多超前科技项目,有过多次做大做强的机会,都因自身、外部和其它难以道明的因素中途折戟。比如1983年,陈春先就做出了“华夏IPS8888桌面出版系统”,这个系统类似于后来走红的方正出版系统,但最后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败北。还有一次涉及300多万元的几年商业合作,对方中途变卦。海淀区工商局、北京市中级法院前三次都判陈春先方胜诉,最后却又不开庭莫名其妙地变成了败诉。
  纪世瀛深知陈春先的创业坎坷历程。他说:“老陈性子太急,又太善良。不断开发科技项目,与外地企业合作,没赚多少钱,倒惹了不少麻烦。”项目成了,陈春先只收点技术转让费。项目失败了,有的合作方说是诈骗,陈春先曾几次被拘和遭遇绑架。一次在江苏溧阳,陈春先被骗去软禁起来。直到海淀派去武警,才解救出来。
  显然,陈春先在商战中不能算是胜利者。可是,谁能说、谁敢说陈春先不是英雄呢?他是冲破中国传统科技体制的闯将,他是中国民营科技创业的先行者,他是中国知识经济的战略家,他是中关村第一人!
  如今,你走在北京市的每个城区,总能看见中关村的身影,丛丛束束萌芽伸枝展瓣生长孕育着科技鲜花和财富硕果。甚至保定、秦皇岛、沈阳、青岛、无锡、贵阳、西宁等大江南北的各个角落,都飘舞着中关村的飞彩流红。就连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芬兰等域外国度,也建立起了中关村科技园的办事处,怒放着中关村的花骨朵。
  2009年,国务院第一个批复建立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1年,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美国人应该真正害怕中国什么》,特别介绍了中关村的创业。
  201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政治局全体成员,走出红墙,来到中关村集体学习。
  2014年,德国《明镜周刊》在中关村海淀园走访了一个星期后说,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一个地方能够超过美国硅谷,那就是中国的中关村。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全国大力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中,频频提到中关村,并两次走进中关村创业大街和中关村展示中心。
  一切都在按照35年前陈春先的伟大构想发展。
  是的,今天的中关村已经成为一片竞放异彩、香溢全世界的烂漫国花。在这万花丛中,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朵虽已凋谢、但最先开放的迎春花!
  (作者系《中关村》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北京市海淀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其他文献
中关村被誉为“中国的硅谷”,早已成为中国科技的制高点和创新文化的策源地,似乎是男人的世界。不,这里更有芳草如茵、鲜花怒放,有一大批巾帼英雄活跃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绽放着美丽和芳香。  本刊从2003年创刊起,每年3月便以“硅谷玫瑰”为题,介绍一些中关村的优秀女性。本期“封面故事”《中关村盛开“硅谷玫瑰”》,我们又采撷了7朵:《郭基梅:我的青春在创业“不归之路”上》、《高欣欣:在微软创投加速器
期刊
在宝章先生平实古朴的笔端,《京西名墓》那36座坟茔,不过是“京西一溜边山府”之一隅,已然蕴藏着无穷无尽悲怆感人讲不完道不尽的故事。  人老谢事,古之礼也。退休后,难得的清闲。一位喜欢研究墓铭志的老朋友在北京南郊潘家园旧书摊上淘得一本《京西名墓》,如获至宝,爱不释手,示与我看。我瞥了一眼,笑而不答,随手从书架上拿出一本同名的书,作者是张宝章和严宽先生。我珍藏的这部黄色封面的《京西名墓》,大约是在12
期刊
在这万花筒般的“段子”海洋中,我欣喜地看到了石金平同志的《秋叶集》。这些段子涉猎面很广,社会百态、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工作中的所思所想,无话不谈,无所不至,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去年曾到山东淄博市蒲家庄蒲松龄故居小访,对门口郭沫若先生题写的一幅对联印象很深:“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寥寥16个字,概括了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文学成就和社会意义。  蒲松龄一部《聊斋志异》,491篇,40
期刊
2004年秋天,一颗来自太平洋彼岸的种子——于1979年在美国硅谷成立的亚裔科技、商业精英社团组织AAMA来到了中国。  在美国发芽,在中国成长,亚杰商会从一开始就是混血基因。于是,从2004年亚杰商会在北京大学朗润园林毅夫教授办公室成立开始,到2006年启动“摇篮计划”,再到今天,作为中国科技创新创业新型孵化的开拓者,亚杰商会做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绩:在过去的11年里,亚杰商会“摇篮计划”培育了
期刊
2015年11月8日,著名工笔画家、海淀区美协副主席郭文松在美都收藏举办了一场特别的个展——中关村创新人物肖像展,这次展览吸引到的不只是普通的艺术爱好者,纪世瀛、姜鹏明、冯军、秦升益、徐井宏、苏菂、许泽玮等“村”里的创业家们也纷纷来到现场观摩并讲述了创业体会。  继11月8日美都收藏大观园首展之后,11月21日下午,由海淀区委宣传部、海淀区文委、海淀区文联、中关村杂志社主办的“中关村创新人物肖像”
期刊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推动创建创新型国家,这就要实现两个转变,即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以及从人力资源的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如果看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首先看他前五十年或者是前三十年他的教育是怎么发展的,然后你才能够看见它的现状或者是未来五十年和三十年经济和科技是怎么发展的。”  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的教育投资涨幅非常快。但是
期刊
编者按:2015年10月30日晚,“中关村企业家进校园系列宣讲”活动走进北京交通大学。本次活动由中关村杂志社、中关村海淀园工作委员会、海淀区教育工作委员会、海淀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北京交通大学承办。  本次活动的宣讲嘉宾是快乐妈咪创始人陶建辉先生,这位连续创业者曾创造了诸多颇具影响力的产品,如今他再次创业,致力于母婴产品,并将其做到极致。对于许多创业公司而言,能够拥有一个革命性产品就已经胜利
期刊
如今,炫耀性地展示“国际化”变成了一种时尚,这种怪现象需要正视和改变,这就需要更充分的文化自信。  最近,国际媒体用嘲讽的语调报道,中国有不少雇佣外国人充门面的怪现象。无论是一些地方或企业的活动,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主办方为凸显自己的“国际化”,刻意弄几个“老外”来显示自己的活动有了“国际范儿”,上了档次。对中国人来说,这样的情况所呈现出的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很值得反思和探讨。  一般来说,这种情
期刊
企业家是最能给这个社会带来创新活力的群体之一。所以,他们的良知和价值观,以及价值重塑、不断变化的过程,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引领,将会更有价值和意义。  有人说,创业最需要的不是互联网思维,而是软实力或者精神层面的价值重塑。  “170多年来,我们强烈反传统,这在人类文明史当中很少出现。”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表示,很多民族在发展历史当中都强调民族的特色,但是我们的文化,是强烈的反传统,同
期刊
2014年,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人才,所有的投资基金、创业者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创业热浪。李克强总理也就创业相关的投融资、吸引人才、股权期权,以及金融创新等领域做了重要讲话。在去年9月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的观点,更是让本就火热的创业势头继续升温。可以说,2014年,是大多数创业者的“创业元年”!  在这一个创业备受关注的时代,整个社会都在从各个角度对创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