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家遇见创业家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fu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1月8日,著名工笔画家、海淀区美协副主席郭文松在美都收藏举办了一场特别的个展——中关村创新人物肖像展,这次展览吸引到的不只是普通的艺术爱好者,纪世瀛、姜鹏明、冯军、秦升益、徐井宏、苏菂、许泽玮等“村”里的创业家们也纷纷来到现场观摩并讲述了创业体会。
  继11月8日美都收藏大观园首展之后,11月21日下午,由海淀区委宣传部、海淀区文委、海淀区文联、中关村杂志社主办的“中关村创新人物肖像”巡展的第二站走进了You+青年创业社区。穿过几十米长的走廊,目睹悬挂在墙上的52位一人多高的中关村创新人物肖像,仿佛一下进入中关村30年的时光隧道,顿时被一种巨大的力量和精神感染。而历时两年零八个月,一口气画完柳传志、段永基、纪世瀛、俞敏洪、王文京、李彦宏、杨元庆、雷军、冯军、刘强东、苏菂、许泽玮等中关村老中青三代创新创业领军人物的,竟然是北漂画家郭文松。
  10年前,曾经在西安美院师从于刘文西的河南洛阳国画院副院长郭文松,抱着来北京发展的想法,安家到了中关村。几年的北漂生涯深深地影响着郭文松,也改变着郭文松,让这位曾经喜爱描摹市井百态的艺术家,成了科技迷、创业迷。
  北京给予郭文松的,不仅是一个更大的舞台,更是一种崭新的生活。尤其是中关村创业创新的火热景象,更吸引了这位喜欢采风、关注现实,被誉为“中国新乡村画家”的国画家。很快,郭文松成了《中关村》杂志的老朋友,杂志社每年5月份举办的“中关村创新创业论坛”都少不了他的身影。渐渐的,这位以画农民形象为主的艺术家被中关村的创新创业文化深深吸引,“怎么用艺术的手法来表现中关村呢?”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好多年,他始终“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直到2012年,北京市文联举办了“中国名家画北京”大型主题艺术创作活动,郭文松以特邀画家的身份进行了主题创作《风范》。这次创作,郭文松独辟蹊径,他以北京市建国以来的不同领域中涌现出的劳动模范为题材,历时一年多创作了长达25米,以24位北京劳模为群像的大型人物画作品,成了这次主题创作中最具吸引力的作品之一。
  这次创作不仅成为郭文松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本次创作中关村创新创业人物的重要契机。受《风范》创作的启发,时任海淀区文联主席、《中关村》杂志社社长卫汉青突然想到了郭文松多年的夙愿——用笔墨表现中关村。于是卫汉青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创作题材,“以同样的方式创作中关村创新创业人物,不是更好的题材吗!”这个点子让郭文松兴奋起来,于是他立刻开始了筹备工作。但“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几天,问题来了!面对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人物群体,郭文松开始犯愁,“人物形象固然容易掌握,但是人物精神怎么表现呢?这52个创业家对于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啊!”这时,郭文松突然想到:“既然点子是卫主席想出来的,何不找他来帮忙呢?”于是,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郭文松成了《中关村》杂志的常客,而卫汉青则成了他创作期间的重要“军师”。
  为了确定创作对象,以《中关村》杂志和由卫汉青主编的《中关村创新谱》第一辑和第二辑为蓝本,卫汉青帮助郭文松筛选出了自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建成以来的52位具有代表性的创新人物作为本次主题创作的对象。创作过程中,涉及到哪个人物,郭文松就会精读书中所写的文章,在了解创新人物的行业和工作特点之外,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了解人物的精神,他甚至还会到某一人物工作的地方,看看他工作环境,感受一下工作氛围,卫汉青还经常帮郭文松创造机会采访创业家本人及其的团队的机会。就这样,郭文松开始了长达两年多的采风和创作活动,他的身影几乎遍布中关村这片卧虎藏龙的热土的每一个角落,其多幅作品又经过几次易稿,终于在不久前创作完成。
  “用心才能画好嘛!”郭文松笑呵呵地说,就好像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漫长的创作过程中的种种艰难,都已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一种难忘的经历。
  11月8日,当郭文松携他的52幅创新人物作品在美都收藏首次集体亮相在众人眼前的那一刻,纪世瀛、姜鹏明、尹卫东、冯军、周儒欣、于庆洲、苏菂等企业家和各界人士近百人到场。郭文松激动地说:“这52幅精英肖像画终于和大家见面了,我有高兴也有遗憾。高兴的是,作品终于创作完成了,作为艺术家,我为自己能拥有这样一段传奇而美妙的经历而自豪;遗憾的是,我与这些创业家之间难忘的故事也告一段落了……”怀着对这些作品的深深爱意,以及与这52位创新人物的留恋之情,郭文松先生的眼睛有些湿润。
  通常,到少数民族居住区、到农村写生的画家很多,但走进中关村为创新创业人物造像的,郭文松是第一个。画人物,难的是表现出人物精神内质,尤其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企业家,更加困难。
  车库咖啡创始人、You+青年创业社区联合创始人苏菂说:“这些作品在我们青年创业者聚集地进行展览,非常荣幸,青年学子们每天从创新创业群像前走过时,我想,他们的内心一定被创业者的故事鼓舞、激励着。”
  有“中关村第一村民”之称的北京民营科技企业家协会名誉会长纪世瀛面对作品十分感慨,他说:“在我眼里,这里不是画像,而是一个个用血汗和生命艰苦创业的日日夜夜,是伟大的中关村精神。郭老师,你很了不起,你在用画笔记录中关村精神,一不小心,你也被写入历史。”
其他文献
河北、山东、太原、山西、内蒙、吉林、新疆……全国很多城市留下了久安的足迹;污水、黑臭水体、海绵城市……很多污染难题都被久安一一地解决。  几个月前,2015年第七届“北京影响力50进20强晋级赛”结果隆重揭晓,北京碧水源久安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久安”)董事长杨中春入围“前20强企业家”之列。  “影响者”虽然是一个重磅舞台,登上舞台的每一位参赛者都有足够的“料”,他们靠实力、内涵和自身魅力发光
期刊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美好的过去将是如今正在发生情景的开始。”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美好的过去将是如今正在发生情景的开始。”随着主持人张闻素诗意的开场白,11月7日,由中关村杂志社主办的凤凰岭观山论坛第二期金融沙龙在北京市海淀区稻香湖畔揭开帷幕。  凤凰岭观山论坛是中国科技产业国际博览会期间,中关村创新创业论坛中的新金融论坛,5月15日成功首次举办并引发媒体关注。论坛采撷并聚焦互联网+、新金融
期刊
坐落于海淀科技大厦的互联网+品牌孵化中心是中国首次将“互联网+”模式推进中国品牌孵化,实现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落地工程,孵化中心的正式运营将为中国品牌时代的提速来临做出重要贡献。  对于消费者来说,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和铺天盖地的硬广告,如何甄别出好产品是一道难题;对于好产品来说,如何消除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树立品牌,脱颖而出,避免柠檬市场和遭遇逆向选择同样是一道难题。建设一个好平台,从消费者
期刊
审美教育同时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潜移默化地促进德育、智育、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把美育正式纳入教育方针中,使之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一翼。复旦大学教授朱立元撰文指出,美育是促进人的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审美教育同时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影
期刊
金代“八大水院”是继承北宋园林的传统形式,是谱写北京园林的新篇章。  金章宗完颜璟选北京地区山水资源,建行宫别院,做为游幸之所,留下“西山八院”或称“西山八大水院”。古籍中语焉不详,说法不一,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扑朔迷离。余以为要搞清“西山八水院”,要明确四大因素:一是方位在北京西山;二是有水源;三是有建筑构成院落;四是明确记载金章宗去过的地方。  圣水院位于车耳营的黄普寺,初称黄普院,又称圣水院。
期刊
马云的双十一晚会固然吸引人,而中关村的单身男女是如何度过这个“光棍节”的呢?  每年的11月11日,都成了全年中最为受年轻人关注的日子之一。它不仅是由马云创造的购物狂欢节,也是单身青年们欢聚、交友的日子。马云的双十一晚会固然吸引人,而中关村的单身男女是如何度过这个“光棍节”的呢?  为了给中关村名企名校单身青年创造欢聚、交友的机会,11月8日下午,中关村杂志社联手糖果果交友网、北京稻香湖景酒店共同
期刊
中关村被誉为“中国的硅谷”,早已成为中国科技的制高点和创新文化的策源地,似乎是男人的世界。不,这里更有芳草如茵、鲜花怒放,有一大批巾帼英雄活跃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绽放着美丽和芳香。  本刊从2003年创刊起,每年3月便以“硅谷玫瑰”为题,介绍一些中关村的优秀女性。本期“封面故事”《中关村盛开“硅谷玫瑰”》,我们又采撷了7朵:《郭基梅:我的青春在创业“不归之路”上》、《高欣欣:在微软创投加速器
期刊
在宝章先生平实古朴的笔端,《京西名墓》那36座坟茔,不过是“京西一溜边山府”之一隅,已然蕴藏着无穷无尽悲怆感人讲不完道不尽的故事。  人老谢事,古之礼也。退休后,难得的清闲。一位喜欢研究墓铭志的老朋友在北京南郊潘家园旧书摊上淘得一本《京西名墓》,如获至宝,爱不释手,示与我看。我瞥了一眼,笑而不答,随手从书架上拿出一本同名的书,作者是张宝章和严宽先生。我珍藏的这部黄色封面的《京西名墓》,大约是在12
期刊
在这万花筒般的“段子”海洋中,我欣喜地看到了石金平同志的《秋叶集》。这些段子涉猎面很广,社会百态、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工作中的所思所想,无话不谈,无所不至,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去年曾到山东淄博市蒲家庄蒲松龄故居小访,对门口郭沫若先生题写的一幅对联印象很深:“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寥寥16个字,概括了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文学成就和社会意义。  蒲松龄一部《聊斋志异》,491篇,40
期刊
2004年秋天,一颗来自太平洋彼岸的种子——于1979年在美国硅谷成立的亚裔科技、商业精英社团组织AAMA来到了中国。  在美国发芽,在中国成长,亚杰商会从一开始就是混血基因。于是,从2004年亚杰商会在北京大学朗润园林毅夫教授办公室成立开始,到2006年启动“摇篮计划”,再到今天,作为中国科技创新创业新型孵化的开拓者,亚杰商会做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绩:在过去的11年里,亚杰商会“摇篮计划”培育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