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主要路网的建设已从建设为主阶段逐渐进入“建养并举”的平衡发展阶段,大量的高等级、低等级公路进入维修和重新翻建改造的阶段,大中修养护、改扩建的任务越来越重。目前,我国的沥青路面养护的施工技术和方法相较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施工工艺较为单一,应对新工艺和新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本文以某公路大修工程为例,进行了以下内容分析:目前路面养护存在的问题、对路面养护工作的新工艺和新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分析,主要包括坑洞处理技术、微表处技术、超薄磨耗层技术等。通过以上内容分析,为沥青路面养护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方法和施工技术。
关键词:沥青路面;工程造价;沥青加热
中图分类号:U418.6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我国公路体系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路网的建设和行车的质量成为公路发展的新主体,并且已经成为公路管理的主要任务。目前沥青路面由于外部环境以及自身结构的影响,一些道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如:水泥面板的断裂,裂缝的发展、车辙以及泛油等[1]。路面病害中裂缝、坑洞、断板等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和道路的通行能力。为了减缓道路的老化程度,应加强对道路的养护工作。随着新的建设理念发展,对旧道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理念发展战略的影响下,对道路的养护提出了高要求[2]。
1 沥青路面最常见的病害分析
经调查原有旧路情况发现,旧路病害较多,旧沥青路面结构由于长时间受到外界环境和车辆荷载的双重作用,发生横纵向裂缝、不均匀沉降、路面网裂、结构层坑槽、部分路段路缘石缺失等病害。由于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路面排水不畅,存在积水现象,随着雨季的到来,路面病害将进一步加重。
1.1 沥青面层病害成因
本项目在运营期间进行日常养护,出现裂缝和其它一般病害及时养护,避免雨水通过病害部位扩大病害程度。但近年来,随着交通量的迅速增长,路基沉降严重以及新增加的交通流量,增加了道路荷载使得路面病害越来越严重。通过现有旧路状况的分析和调查,病害原因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關:
(1)交通量迅速增长。
(2)软基深度较大,造成路基整体沉降严重。
(3)路基沉降后,纵坡、横坡发生变化,造成路面排水不畅。
(4)部分路段急流槽遭到破坏,急流槽数量较少,雨后路面有大量积水,使地表水下渗路基。
(5)中央分隔绿化带有蓄水作用,可能引发层间水的形成。
(6)路基边坡被占用为耕地,农作物的灌溉导致路基处于潮湿状态,导致路基沉降。
(7)路段通车多年,地面水不断下渗,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在缝间狭小空间内形成泵吸作用,导致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松散。
(8)部分路段主车道路面标高较低,并与标线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汇水空间,地面水顺路面横坡流至主车道,并在这个封闭的空间内沿纵坡而下。
(9)中央墩实施过程中的围蔽,将交通流汇集至硬路肩位置通行,增加了硬路肩路面的损坏。
1.2 沥青路面病害处置措施
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并根据病害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在旧沥青路面加铺路面结构层前,需先对旧路面病害进行处置,防止二次病害的产生,造成工程浪费。旧路罩面需在尽可能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进行,同时采取适当的导向交通措施。进行旧路罩面施工,在此期间,路面病害会随着时间推移进一步加重,因此,路面病害处治采取动态设计。
设计过程中,针对路面产生的病害,采取如下处置方案:
(1)面层纵横向裂缝、结构网裂龟裂、产生车辙等较为严重病害,铣刨旧路表面层。
(2)坑槽基层、底基层破坏,采用挖除相应原有公路路面结构,然后重新加铺底基层、基层及面层的方式处理。
1.3 沥青路面病害处置原则
综合考虑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控制造价等因素,对本项目提出合理有效的方案,具体原则如下:
(1)旧路罩面养护遵循的原则:根据本项目交通量、公路的车辆通行、道路等级,并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水文资料、公路建设材料,遵循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经济合理、方便施工、利于养护,养护后满足路面强度、刚度、耐久性、水稳性等满足相关规范规定及设计文件的要求。
(2)修复和排水原则:加铺路面前必须彻底修复现有沥青路面的病害;在路面施工工程中,衔接并完善现有排水系统(尤其是超高排水系统),保证路面内部的排水通道。
(3)结构方案的原则:公路罩面设计主要以旧路现状平纵面技术指标、路面破损的严重程度作为路面养护设计方案制定的主要依据,根据路面承载能力、交通量预测的结果,选择既能满足道路要求又符合节约、环保、经济的加铺方案;旧路罩面工程应按照“先养护,后罩面”的原则,做到合理的维修,路面加铺方案的制定对于严重路面需要进行对旧路质量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对原有路基、路面质量不满足要求的路段进行维修,以保证养护后整体质量的稳定。
(4)动态设计原则:对于项目存在道路里程长、工作量大、旧路路况不易探明等特殊性,以及旧路路基仍在继续沉降、旧路面病害不断发展等因素,所以现阶段设计、检测和收
集资料等方面不能完全符合项目开工时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引入动态设计的概念,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动态设计,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设计方案,使设计达到最优。
(5)质量保证原则:采用创新的新养护技术和工艺,努力提高勘察设计质量。
2 目前常用的沥青路面养护工艺、方法
针对养护工作中的病害处理、养护效率和质量等方面,本文进行了新工艺、新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针对研究成果以及应用条件等进行说明。
2.1 路面坑洞病害修补方法 裂縫和坑洞是沥青路面病害中的主要问题。坑洞的形成主要是行车荷载的作用以及水分的作用,坑洞的治理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坑洞存在积水且形成网裂时,会导致车辆出现爆胎等现象。最原始道路裂缝、坑洞处理方式是采用冷沥青填平坑洞后使用热沥青进行灌缝。这种处理病害的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且效率低,处理不够彻底。
针对沥青路面坑洞病害,可以利用热沥青处理,以增加新旧路面的粘结能力,加热方式主要有就地加热。首先对坑洞及周围的路面进行凿除,填补高黏性热沥青料,然后通过小型平板夯来夯实,这种方式相比于传统的灌缝技术有很大程度的改善。灌缝修补通过技术改进,施工选择在干燥的天气中进行,开槽深度要大于2倍的路面裂缝宽度[4]。采用新型灌缝机可以提高养护作业效率,增加精准养护能力和施工的连续性,提高养护作业工作效率,保证了沥青养护料的质量。
2.2 沥青路面表面处置
微表处技术在近些年的道路养护中应用较为广泛,该技术属于稀浆封层的一种。微表处主要是利用乳化沥青、集料、外加剂等材料进行拌合,形成薄浆,在路面处进行摊铺,厚度为1~1.5 cm。该方法主要治理病害为轻微车辙、麻面、松散等。该技术的优点为:抗滑性强、防水性强。经过实际项目的总结可知:该技术能够使路面大修的时间延续3~5年。正常施工条件下,施工完成后1~2 h可开放交通。微表处养护技术具有较好的经济性,集料和改性剂是施工质量的关键。集料可以形成粗糙的结构骨架,SBR乳胶可以使沥青的高温性能提高,增加沥青的饱和程度,同时还可以使沥青混合料的耐磨度提高。为保证微表处技术以上优点发挥出来,施工过程中应做好质量控制。如:确定好混合料的破乳时间、接缝处理应与摊铺的方向保持相同、施工完成后、对路面存在的较大集料进行人工找平并填平。施工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通过以下流程有效的保证路面各项性能的最优。
2.3 超薄磨耗层罩面技术的应用
超薄磨耗层罩面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路面抗滑力不足,结构松散,集料散落等现象。超薄磨耗层主要由两层组成,一层是改性乳化沥青粘结层,呈白色网状结构,该层施工作业较为简单,破乳快、粘结能力强,可起到粘层和封层的作用。另一层为改性沥青混合料层,该层集料的级配具有空隙率大、增加摩擦力、降低噪音的特点。对于路面面层渗水、摩擦力不足、路面泛油等情况,罩面厚度应控制在1.5~2.5 cm。当路况的车辙深度>2 cm时,应用效果不佳,则不建议采用超薄磨耗层罩面技术。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沥青路面养护的新工艺和新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目前我国高速公路中存在病害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病害处理不到位。二是传统的养护工艺较为简单,新工艺新方法难以推广。
(2)针对我国目前的养护现状,文章提出了三种养护新方法:灌缝及坑洞修补、微表处技术、超薄磨耗层罩面技术。
参考文献:
[1]邓志坤,王新友.旧沥青路面材料在公路养护工程中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21(13):102-103.
[2]裴彩玲.公路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养护技术分析[J].智能城市,2021(13):92-93.
[3]门航,崔玉勉.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施工技术研究及应用[J].技术与市场,2021(7):146+148.
[4]杨瑞雪,朱珂.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及养护施工技术研究[J].技术与市场,2021(7):147-148.
关键词:沥青路面;工程造价;沥青加热
中图分类号:U418.6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我国公路体系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路网的建设和行车的质量成为公路发展的新主体,并且已经成为公路管理的主要任务。目前沥青路面由于外部环境以及自身结构的影响,一些道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如:水泥面板的断裂,裂缝的发展、车辙以及泛油等[1]。路面病害中裂缝、坑洞、断板等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和道路的通行能力。为了减缓道路的老化程度,应加强对道路的养护工作。随着新的建设理念发展,对旧道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理念发展战略的影响下,对道路的养护提出了高要求[2]。
1 沥青路面最常见的病害分析
经调查原有旧路情况发现,旧路病害较多,旧沥青路面结构由于长时间受到外界环境和车辆荷载的双重作用,发生横纵向裂缝、不均匀沉降、路面网裂、结构层坑槽、部分路段路缘石缺失等病害。由于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路面排水不畅,存在积水现象,随着雨季的到来,路面病害将进一步加重。
1.1 沥青面层病害成因
本项目在运营期间进行日常养护,出现裂缝和其它一般病害及时养护,避免雨水通过病害部位扩大病害程度。但近年来,随着交通量的迅速增长,路基沉降严重以及新增加的交通流量,增加了道路荷载使得路面病害越来越严重。通过现有旧路状况的分析和调查,病害原因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關:
(1)交通量迅速增长。
(2)软基深度较大,造成路基整体沉降严重。
(3)路基沉降后,纵坡、横坡发生变化,造成路面排水不畅。
(4)部分路段急流槽遭到破坏,急流槽数量较少,雨后路面有大量积水,使地表水下渗路基。
(5)中央分隔绿化带有蓄水作用,可能引发层间水的形成。
(6)路基边坡被占用为耕地,农作物的灌溉导致路基处于潮湿状态,导致路基沉降。
(7)路段通车多年,地面水不断下渗,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在缝间狭小空间内形成泵吸作用,导致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松散。
(8)部分路段主车道路面标高较低,并与标线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汇水空间,地面水顺路面横坡流至主车道,并在这个封闭的空间内沿纵坡而下。
(9)中央墩实施过程中的围蔽,将交通流汇集至硬路肩位置通行,增加了硬路肩路面的损坏。
1.2 沥青路面病害处置措施
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并根据病害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在旧沥青路面加铺路面结构层前,需先对旧路面病害进行处置,防止二次病害的产生,造成工程浪费。旧路罩面需在尽可能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进行,同时采取适当的导向交通措施。进行旧路罩面施工,在此期间,路面病害会随着时间推移进一步加重,因此,路面病害处治采取动态设计。
设计过程中,针对路面产生的病害,采取如下处置方案:
(1)面层纵横向裂缝、结构网裂龟裂、产生车辙等较为严重病害,铣刨旧路表面层。
(2)坑槽基层、底基层破坏,采用挖除相应原有公路路面结构,然后重新加铺底基层、基层及面层的方式处理。
1.3 沥青路面病害处置原则
综合考虑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控制造价等因素,对本项目提出合理有效的方案,具体原则如下:
(1)旧路罩面养护遵循的原则:根据本项目交通量、公路的车辆通行、道路等级,并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水文资料、公路建设材料,遵循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经济合理、方便施工、利于养护,养护后满足路面强度、刚度、耐久性、水稳性等满足相关规范规定及设计文件的要求。
(2)修复和排水原则:加铺路面前必须彻底修复现有沥青路面的病害;在路面施工工程中,衔接并完善现有排水系统(尤其是超高排水系统),保证路面内部的排水通道。
(3)结构方案的原则:公路罩面设计主要以旧路现状平纵面技术指标、路面破损的严重程度作为路面养护设计方案制定的主要依据,根据路面承载能力、交通量预测的结果,选择既能满足道路要求又符合节约、环保、经济的加铺方案;旧路罩面工程应按照“先养护,后罩面”的原则,做到合理的维修,路面加铺方案的制定对于严重路面需要进行对旧路质量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对原有路基、路面质量不满足要求的路段进行维修,以保证养护后整体质量的稳定。
(4)动态设计原则:对于项目存在道路里程长、工作量大、旧路路况不易探明等特殊性,以及旧路路基仍在继续沉降、旧路面病害不断发展等因素,所以现阶段设计、检测和收
集资料等方面不能完全符合项目开工时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引入动态设计的概念,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动态设计,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设计方案,使设计达到最优。
(5)质量保证原则:采用创新的新养护技术和工艺,努力提高勘察设计质量。
2 目前常用的沥青路面养护工艺、方法
针对养护工作中的病害处理、养护效率和质量等方面,本文进行了新工艺、新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针对研究成果以及应用条件等进行说明。
2.1 路面坑洞病害修补方法 裂縫和坑洞是沥青路面病害中的主要问题。坑洞的形成主要是行车荷载的作用以及水分的作用,坑洞的治理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坑洞存在积水且形成网裂时,会导致车辆出现爆胎等现象。最原始道路裂缝、坑洞处理方式是采用冷沥青填平坑洞后使用热沥青进行灌缝。这种处理病害的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且效率低,处理不够彻底。
针对沥青路面坑洞病害,可以利用热沥青处理,以增加新旧路面的粘结能力,加热方式主要有就地加热。首先对坑洞及周围的路面进行凿除,填补高黏性热沥青料,然后通过小型平板夯来夯实,这种方式相比于传统的灌缝技术有很大程度的改善。灌缝修补通过技术改进,施工选择在干燥的天气中进行,开槽深度要大于2倍的路面裂缝宽度[4]。采用新型灌缝机可以提高养护作业效率,增加精准养护能力和施工的连续性,提高养护作业工作效率,保证了沥青养护料的质量。
2.2 沥青路面表面处置
微表处技术在近些年的道路养护中应用较为广泛,该技术属于稀浆封层的一种。微表处主要是利用乳化沥青、集料、外加剂等材料进行拌合,形成薄浆,在路面处进行摊铺,厚度为1~1.5 cm。该方法主要治理病害为轻微车辙、麻面、松散等。该技术的优点为:抗滑性强、防水性强。经过实际项目的总结可知:该技术能够使路面大修的时间延续3~5年。正常施工条件下,施工完成后1~2 h可开放交通。微表处养护技术具有较好的经济性,集料和改性剂是施工质量的关键。集料可以形成粗糙的结构骨架,SBR乳胶可以使沥青的高温性能提高,增加沥青的饱和程度,同时还可以使沥青混合料的耐磨度提高。为保证微表处技术以上优点发挥出来,施工过程中应做好质量控制。如:确定好混合料的破乳时间、接缝处理应与摊铺的方向保持相同、施工完成后、对路面存在的较大集料进行人工找平并填平。施工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通过以下流程有效的保证路面各项性能的最优。
2.3 超薄磨耗层罩面技术的应用
超薄磨耗层罩面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路面抗滑力不足,结构松散,集料散落等现象。超薄磨耗层主要由两层组成,一层是改性乳化沥青粘结层,呈白色网状结构,该层施工作业较为简单,破乳快、粘结能力强,可起到粘层和封层的作用。另一层为改性沥青混合料层,该层集料的级配具有空隙率大、增加摩擦力、降低噪音的特点。对于路面面层渗水、摩擦力不足、路面泛油等情况,罩面厚度应控制在1.5~2.5 cm。当路况的车辙深度>2 cm时,应用效果不佳,则不建议采用超薄磨耗层罩面技术。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沥青路面养护的新工艺和新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目前我国高速公路中存在病害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病害处理不到位。二是传统的养护工艺较为简单,新工艺新方法难以推广。
(2)针对我国目前的养护现状,文章提出了三种养护新方法:灌缝及坑洞修补、微表处技术、超薄磨耗层罩面技术。
参考文献:
[1]邓志坤,王新友.旧沥青路面材料在公路养护工程中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21(13):102-103.
[2]裴彩玲.公路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养护技术分析[J].智能城市,2021(13):92-93.
[3]门航,崔玉勉.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施工技术研究及应用[J].技术与市场,2021(7):146+148.
[4]杨瑞雪,朱珂.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及养护施工技术研究[J].技术与市场,2021(7):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