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一站,關閘總站……”。巴士報站系統有條不紊的四語播報和車廂內寸步難移的壓抑氣氛形成巨大的反差。每逢上下班高峰期巴士永遠都是被逼爆,無論是居民遊客、學生莊荷、外勞內勞、白領藍領,都集聚巴士站,站等即將到來的巴士,以逼進車廂為“最終戰役”,上車憋氣,下車長舒。
在澳門,搭車難題一直困擾著廣大民眾,有民眾調侃:搭巴士快過開車,因為不用泊車;走路又快過搭巴士,因為不用等車和逼上車。澳門現今的巴士現狀真是乏善可陳,政府雖強調巴士優先,但終究還不見有何成效。巴士仍然被擠爆,乘客仍然望車興嘆……記者尋訪各個巴士站臺,細數在澳門搭巴士的那些“尷尬事”。
搭乘高峰 巴士輛輛逼爆
據澳門人力資源辦公室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3年9月,共有十三萬多名外雇勞工來澳工作,其中內地勞工就有愈八萬人。內地勞工“珠海生活,澳門上班”的工作模式使澳門公共交通需求高居不下,每逢上落班,內地勞工蜂擁而至,逼爆關閘總站、逼爆本島、離島等多個巴士站,排隊、圍聚候車的現象逐漸變得平常。由於巴士供應彈性不足,使眾多乘客群聚,製造出種種人為的擁堵現象。
早在2010年,就已有超過一億八百萬人次使用澳門通IC儲值卡乘坐巴士,以澳門現有六十六條(除去特定時間供應的路線)巴士線路推算,每條巴士線路每天需要搭載四千餘個乘客。實際生活中,部份巴士路線尤以3號、5號、34號、MT3、AP1、25F等來往舊區及關閘的巴士被集中“逼爆”。何為“逼爆”?巴士滿座,車內過道乘客爆棚,擠迫至前後車門,乘客如肉夾餅般動彈不得,表情呆滯無光,氣氛壓抑至極。
不過,上得到車,對於在巴士站臺望車埋站卻“上唔到”的乘客來說,又可謂幸福之極。上得到車也嘆,嘆壓抑;“上唔到車”也嘆,嘆上車無門,實在尷尬。
埋站已難 上落車更難
澳門路窄已是共識,巴士行車上路就足夠佔據整條車道,在民眾出入高峰期時,私家車、巴士、的士以及停靠道路兩旁的“泊車”齊聚,塞車成為道路上每天必見的場景,而巴士站邊,一眾人群擠迫在侷限的巴士站周圍苦苦等候,塞車讓人們糾結的是,明明巴士即將到站,卻只能遠遠看它塞在站外不得動彈,讓人們更糾結的是,巴士已經埋站,車廂內乘客已經迫到貼住巴士進出口,上車無門,想“逼”上車都沒機會。
“逼”上車?除了司機不“飛站”、車廂有空檔,對於候車的乘客來說,還要有敏捷判斷力和傍身的“縮骨神功”。因為在澳門,候車沒有必須排隊的規定,要想上車,就要佔據車門正前,提前預判埋站巴士停靠時的位置,才能夠搶佔先機,成為第一個且為數不多成功登車的“勇士”。
然而,並非上了車就是贏家,上車只是“戰鬥”的開始,要受住車內壓抑的空間,要尋得一處手柄保持平衡,最重要的是,要按到落車鐘,然後和周遭的人親密接觸挪至車門口落車,“唔該借借,唔該借借……”
“飛站”有因 乘客諒解也無奈
到站落車,先按落車鐘告知司機,是澳門巴士運行約定俗成的規矩,如若無人按鐘,就算巴士埋站上客,司機也不一定會打開落車的門。碰上車站無人候車,司機便會直接略過站臺,前往下一站,此即“飛站”,為乘客節省時間,盡顯巴士公司以人為本的理念。但是“飛站”原因不僅僅只有如此,每日乘車高峰時期,由於車廂迫滿乘客,巴士司機考慮已再逼不進人時,便只開後門,讓乘客落車,前門則緊閉。但也會有乘客上前敲門,向車內司機大喊:“唔該俾我上喇,我等咗成半個多鐘啦,我好趕住返工!”。當然,車頭車尾已滿是人,又怎可能上到車;而當無乘客落車,司機便會選擇“飛站”,此“飛站”行為仍能被乘客所接受,只是一旦這麼做,將導致更多的乘客滯留巴士站而負荷驟增。記者在多位市民口中,聽聞巴士司機故意“飛站”的現象時常發生,“車廂明明還沒滿座,司機竟然有如眼瞎般無視車站揮手示意的乘客,直接‘飛站’……”乘客憤憤不平的描述著,記者亦都感同身受。
一站多車 人車混雜
何為一站多車?在關閘、水坑尾、亞麻喇前地、氹仔花城等車站,一個站就有數十條巴士路線經停,難以想像?以氹仔花城站為例,22、25、25X、33、30、34、11、26A、MT3等“頭號逼爆”的巴士線路均有經停此站,每逢高峰期候車人數雜亂無章,見有車來便蜂窩湧上,為的是奪得為數不多的“站位”。由於該站多車經停,車路擁擠時,更是成排巴士排排靠,有如當街泊車。車是如此,巴士站情況又如何?澳門的巴士站並不寬敞,十幾二十米長度就是一個候車站,更有甚者,一根柱子,幾顆“圓柱”,一塊號碼牌,就當是巴士站了。在乘車高峰時,候車人士簇成一團,連行人過道都被侵佔,水泄不通。真是車亂,人也亂,雜亂無章。
由巴士站引申出的另一問題,則是站臺設置過密。有市民反應,“巴士停站停得太密,都未行得遠又要停,又要爭埋站,想快都難啦。”再以氹仔花城(雍景灣)站為例,經停的巴士已經過多,拐彎後即刻抵達下一個名為亞利雅架前地的巴士站。兩站相聚僅有百米左右,使巴士剛一啟動,又要埋站,大大降低行車效率。
巴士難搭 政策空有一文
搭乘需求量大、供應不足,導致巴士每日必被逼爆;車站面積小、道路擁擠,導致人流車流混雜;經停路線多、站點設置不合理,導致行車效率過低。種種跡象均反映出在澳門搭巴士困難重重。有乘客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搭巴士快過揸車,但係行路又快過搭巴士,我由新馬路行到高士德幸運閣都唔洗半粒鐘又唔洗錢,但係塔巴士就一定成個鐘。”記者問到其他候車乘客為何要爭位上車,得到的回覆是:“有車唔上,等到幾時?”於是他們見有巴士司機埋站,便蜂擁擠到車前,一直逼上車直到司機無奈一句:“上唔到唔好上啦,後面仲有。”才見乘客折返回站。
可以說,大多數市民對巴士難搭從謾駡變成沉默以致無奈接受。讓記者印象深刻的是多位乘客感慨巴士難搭時的一句:“這就是生活。”一個原本尖銳的交通衝突竟被他們默認成生活的一部份,可見其問題已經深入骨髓,導致市民默認多於反抗。
其實,特區政府為理順澳門的交通問題,早在2009年底啟動《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政策(2010-2020)》編撰工作,提出了“公共交通優先發展”的發展策略,並以“公交優先,鼓勵步行”作為首階段的重點工作。但實行幾年來不見有顯著成效,反而在黃金周之際爆出維澳巴士公司宣佈破產的消息,幾令政府主導下巴士營運的新模式腹背受敵。總而言之,民眾並未能在政策的指導下受惠,只能歎氣,歎氣,再歎氣,一句“這就是生活”可概括澳門市民對搭巴士難的感慨……
在澳門,搭車難題一直困擾著廣大民眾,有民眾調侃:搭巴士快過開車,因為不用泊車;走路又快過搭巴士,因為不用等車和逼上車。澳門現今的巴士現狀真是乏善可陳,政府雖強調巴士優先,但終究還不見有何成效。巴士仍然被擠爆,乘客仍然望車興嘆……記者尋訪各個巴士站臺,細數在澳門搭巴士的那些“尷尬事”。
搭乘高峰 巴士輛輛逼爆
據澳門人力資源辦公室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3年9月,共有十三萬多名外雇勞工來澳工作,其中內地勞工就有愈八萬人。內地勞工“珠海生活,澳門上班”的工作模式使澳門公共交通需求高居不下,每逢上落班,內地勞工蜂擁而至,逼爆關閘總站、逼爆本島、離島等多個巴士站,排隊、圍聚候車的現象逐漸變得平常。由於巴士供應彈性不足,使眾多乘客群聚,製造出種種人為的擁堵現象。
早在2010年,就已有超過一億八百萬人次使用澳門通IC儲值卡乘坐巴士,以澳門現有六十六條(除去特定時間供應的路線)巴士線路推算,每條巴士線路每天需要搭載四千餘個乘客。實際生活中,部份巴士路線尤以3號、5號、34號、MT3、AP1、25F等來往舊區及關閘的巴士被集中“逼爆”。何為“逼爆”?巴士滿座,車內過道乘客爆棚,擠迫至前後車門,乘客如肉夾餅般動彈不得,表情呆滯無光,氣氛壓抑至極。
不過,上得到車,對於在巴士站臺望車埋站卻“上唔到”的乘客來說,又可謂幸福之極。上得到車也嘆,嘆壓抑;“上唔到車”也嘆,嘆上車無門,實在尷尬。
埋站已難 上落車更難
澳門路窄已是共識,巴士行車上路就足夠佔據整條車道,在民眾出入高峰期時,私家車、巴士、的士以及停靠道路兩旁的“泊車”齊聚,塞車成為道路上每天必見的場景,而巴士站邊,一眾人群擠迫在侷限的巴士站周圍苦苦等候,塞車讓人們糾結的是,明明巴士即將到站,卻只能遠遠看它塞在站外不得動彈,讓人們更糾結的是,巴士已經埋站,車廂內乘客已經迫到貼住巴士進出口,上車無門,想“逼”上車都沒機會。
“逼”上車?除了司機不“飛站”、車廂有空檔,對於候車的乘客來說,還要有敏捷判斷力和傍身的“縮骨神功”。因為在澳門,候車沒有必須排隊的規定,要想上車,就要佔據車門正前,提前預判埋站巴士停靠時的位置,才能夠搶佔先機,成為第一個且為數不多成功登車的“勇士”。
然而,並非上了車就是贏家,上車只是“戰鬥”的開始,要受住車內壓抑的空間,要尋得一處手柄保持平衡,最重要的是,要按到落車鐘,然後和周遭的人親密接觸挪至車門口落車,“唔該借借,唔該借借……”
“飛站”有因 乘客諒解也無奈
到站落車,先按落車鐘告知司機,是澳門巴士運行約定俗成的規矩,如若無人按鐘,就算巴士埋站上客,司機也不一定會打開落車的門。碰上車站無人候車,司機便會直接略過站臺,前往下一站,此即“飛站”,為乘客節省時間,盡顯巴士公司以人為本的理念。但是“飛站”原因不僅僅只有如此,每日乘車高峰時期,由於車廂迫滿乘客,巴士司機考慮已再逼不進人時,便只開後門,讓乘客落車,前門則緊閉。但也會有乘客上前敲門,向車內司機大喊:“唔該俾我上喇,我等咗成半個多鐘啦,我好趕住返工!”。當然,車頭車尾已滿是人,又怎可能上到車;而當無乘客落車,司機便會選擇“飛站”,此“飛站”行為仍能被乘客所接受,只是一旦這麼做,將導致更多的乘客滯留巴士站而負荷驟增。記者在多位市民口中,聽聞巴士司機故意“飛站”的現象時常發生,“車廂明明還沒滿座,司機竟然有如眼瞎般無視車站揮手示意的乘客,直接‘飛站’……”乘客憤憤不平的描述著,記者亦都感同身受。
一站多車 人車混雜
何為一站多車?在關閘、水坑尾、亞麻喇前地、氹仔花城等車站,一個站就有數十條巴士路線經停,難以想像?以氹仔花城站為例,22、25、25X、33、30、34、11、26A、MT3等“頭號逼爆”的巴士線路均有經停此站,每逢高峰期候車人數雜亂無章,見有車來便蜂窩湧上,為的是奪得為數不多的“站位”。由於該站多車經停,車路擁擠時,更是成排巴士排排靠,有如當街泊車。車是如此,巴士站情況又如何?澳門的巴士站並不寬敞,十幾二十米長度就是一個候車站,更有甚者,一根柱子,幾顆“圓柱”,一塊號碼牌,就當是巴士站了。在乘車高峰時,候車人士簇成一團,連行人過道都被侵佔,水泄不通。真是車亂,人也亂,雜亂無章。
由巴士站引申出的另一問題,則是站臺設置過密。有市民反應,“巴士停站停得太密,都未行得遠又要停,又要爭埋站,想快都難啦。”再以氹仔花城(雍景灣)站為例,經停的巴士已經過多,拐彎後即刻抵達下一個名為亞利雅架前地的巴士站。兩站相聚僅有百米左右,使巴士剛一啟動,又要埋站,大大降低行車效率。
巴士難搭 政策空有一文
搭乘需求量大、供應不足,導致巴士每日必被逼爆;車站面積小、道路擁擠,導致人流車流混雜;經停路線多、站點設置不合理,導致行車效率過低。種種跡象均反映出在澳門搭巴士困難重重。有乘客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搭巴士快過揸車,但係行路又快過搭巴士,我由新馬路行到高士德幸運閣都唔洗半粒鐘又唔洗錢,但係塔巴士就一定成個鐘。”記者問到其他候車乘客為何要爭位上車,得到的回覆是:“有車唔上,等到幾時?”於是他們見有巴士司機埋站,便蜂擁擠到車前,一直逼上車直到司機無奈一句:“上唔到唔好上啦,後面仲有。”才見乘客折返回站。
可以說,大多數市民對巴士難搭從謾駡變成沉默以致無奈接受。讓記者印象深刻的是多位乘客感慨巴士難搭時的一句:“這就是生活。”一個原本尖銳的交通衝突竟被他們默認成生活的一部份,可見其問題已經深入骨髓,導致市民默認多於反抗。
其實,特區政府為理順澳門的交通問題,早在2009年底啟動《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政策(2010-2020)》編撰工作,提出了“公共交通優先發展”的發展策略,並以“公交優先,鼓勵步行”作為首階段的重點工作。但實行幾年來不見有顯著成效,反而在黃金周之際爆出維澳巴士公司宣佈破產的消息,幾令政府主導下巴士營運的新模式腹背受敵。總而言之,民眾並未能在政策的指導下受惠,只能歎氣,歎氣,再歎氣,一句“這就是生活”可概括澳門市民對搭巴士難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