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研究自然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它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为了让学生乐于学数学,学好数学,提高数学实践活动能力,从而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由得要思考,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需要什么?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师生关系民主化,引导学生爱上数学
平等的教学氛围是师生关系民主化的体现。在学校,老师成了学生最亲近的人,追求老师的爱,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将成为他们一切行为的动机和迫切需要。学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老师,也就爱学他所教的那一科,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要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首先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再次,教师应以精深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
二、创设特定情境,提供探究时空
探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目前已成为教学的新趋势。实际教学中,我们并不要求、也不可能做到每一堂课都进行探究教学,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是,探究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学生猜想、合理推理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著重要的价值。也是我们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真切落实新理念、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我们要积极创造情境,多创造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三、加强动手操作,培养探究意识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动手操作并不是单纯的姿体动作,它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的。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同时也是思维发散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让他们从分一分,折一折,量一量等课堂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长方形,刚开始学生都说桌子,书是长方形,这时我及时纠正学生应该说桌面、黑板面、书面是长方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纷纷发言,气氛活跃,接着让大家动手摸一摸长方形一共有几个角,几条边,然后指导大家把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对折,通过对折,认识到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四、引领自主学习,培养探究能力
课堂上,面对同一个数学内容,不同的人会由于思维方式不同,运用策略也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认识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正好提供了学习活动中的优势互补,使之对知识的探究活动能够切实进行。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学生看图(左边3只鸭、中间2只、右边1只)讲图意并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3+2+1这个算式有几个运算符号,3、2、1各表示什么?从而小结像这样的把三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我们用加法计算,而这种式子又叫连加。接着让他们讨论3+2+1这个式子应该怎样算,最后让他们思考这个式子还可以怎样列式,在探究中,我用思考题启发学生说话,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给予肯定,纠正或补讲,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探究的能力。在教连减时,我让学生观察比较(3+2+1)叫连加,那这个式子(8-3-1)叫什么呢?此时,我紧扣“旧”知识,捕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训练点给学生探究时间,让他们观察,比较,思考,讨论,从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五、开展合作学习,培养探究精神
围绕教材进行数学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一是开展小组学习,鼓励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探究活动离不开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分工要明确,防止出现推语,被动参与或惟我独尊,要充分让学生之间通力合作。例如学生设计“郊游乘车”方案时我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方间,以获取更多交流机会。有利于学生更自然,更大胆,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产生共效,在合作中与人协调,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也就提高了探究效率。二是利用现存资源去探究学习中的问题。数学的现存资源很多,有课堂资源、也有课外资源。而教科书就是一种很好的课堂资源,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是进行课堂学习。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主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教法,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把生活中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展综合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米的认识时,我先从看实例入手,用大屏幕打出两个高矮不一样的人,问学生如何测量他们的身高?……等提问,使学生明白长度单位和测量的精确意义,于是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再亲自动手测量图幻的长度,教室的长度,课桌、书本的长度,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厘米、米的长短及这些长度单位的实际运用。实践证明,在数学活动中,有机地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氛围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使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从探究中就能获得成功、快乐,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六、设置探究性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注重知识的形成,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同时创设探究性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抓好课本例、习题的同时,积极推出开放性问题,积极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向传统挑战,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多视角,多层面的探索和研究问题寻求不同答案。通过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打开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这样,既有利于各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师生关系民主化,引导学生爱上数学
平等的教学氛围是师生关系民主化的体现。在学校,老师成了学生最亲近的人,追求老师的爱,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将成为他们一切行为的动机和迫切需要。学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老师,也就爱学他所教的那一科,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要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首先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再次,教师应以精深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
二、创设特定情境,提供探究时空
探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目前已成为教学的新趋势。实际教学中,我们并不要求、也不可能做到每一堂课都进行探究教学,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是,探究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学生猜想、合理推理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著重要的价值。也是我们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真切落实新理念、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我们要积极创造情境,多创造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三、加强动手操作,培养探究意识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动手操作并不是单纯的姿体动作,它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的。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同时也是思维发散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让他们从分一分,折一折,量一量等课堂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长方形,刚开始学生都说桌子,书是长方形,这时我及时纠正学生应该说桌面、黑板面、书面是长方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纷纷发言,气氛活跃,接着让大家动手摸一摸长方形一共有几个角,几条边,然后指导大家把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对折,通过对折,认识到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四、引领自主学习,培养探究能力
课堂上,面对同一个数学内容,不同的人会由于思维方式不同,运用策略也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认识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正好提供了学习活动中的优势互补,使之对知识的探究活动能够切实进行。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学生看图(左边3只鸭、中间2只、右边1只)讲图意并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3+2+1这个算式有几个运算符号,3、2、1各表示什么?从而小结像这样的把三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我们用加法计算,而这种式子又叫连加。接着让他们讨论3+2+1这个式子应该怎样算,最后让他们思考这个式子还可以怎样列式,在探究中,我用思考题启发学生说话,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给予肯定,纠正或补讲,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探究的能力。在教连减时,我让学生观察比较(3+2+1)叫连加,那这个式子(8-3-1)叫什么呢?此时,我紧扣“旧”知识,捕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训练点给学生探究时间,让他们观察,比较,思考,讨论,从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五、开展合作学习,培养探究精神
围绕教材进行数学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一是开展小组学习,鼓励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探究活动离不开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分工要明确,防止出现推语,被动参与或惟我独尊,要充分让学生之间通力合作。例如学生设计“郊游乘车”方案时我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方间,以获取更多交流机会。有利于学生更自然,更大胆,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产生共效,在合作中与人协调,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也就提高了探究效率。二是利用现存资源去探究学习中的问题。数学的现存资源很多,有课堂资源、也有课外资源。而教科书就是一种很好的课堂资源,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是进行课堂学习。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主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教法,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把生活中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展综合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米的认识时,我先从看实例入手,用大屏幕打出两个高矮不一样的人,问学生如何测量他们的身高?……等提问,使学生明白长度单位和测量的精确意义,于是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再亲自动手测量图幻的长度,教室的长度,课桌、书本的长度,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厘米、米的长短及这些长度单位的实际运用。实践证明,在数学活动中,有机地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氛围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使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从探究中就能获得成功、快乐,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六、设置探究性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注重知识的形成,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同时创设探究性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抓好课本例、习题的同时,积极推出开放性问题,积极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向传统挑战,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多视角,多层面的探索和研究问题寻求不同答案。通过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打开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这样,既有利于各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