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优秀生一直被冠以“好学生”的光环,也是教育管理的“免检产品”,因此很容易忽略其身上的问题,学生优秀生作弊心理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对学生优秀生作弊心理的动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学生优秀生;作弊心理;动因分析;应对策略
学习优秀生是指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智力、学习成绩和日常表现方面确实相对优秀,称之为“优秀生”。学习优秀生因为他们表现出学业优秀的“光环”,掩盖了许多教育中不合理的因素,他们往往伴随着学业优秀生的成长而起着负面的作用,而这些被忽视的因素通常导致了优秀生的诸多心理问题,学习优秀生作弊心理和行为表现的存在,阻碍着学业优秀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因此学习优秀生作弊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思考的。
一、学习优秀生作弊的动因
1.苛求完美,争强好胜,心理负担大
学习优秀生一般会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过分要求自己,处处争强好胜,稍微做得不完美,就会惴惴不安,情绪不稳定,严重的甚至出现强迫症的症状。考不好,便没有成就感。在教师和家长赞美中成长的部分优秀生,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习惯了接受表扬的他们,稍微有人提出建议或者批评,他们就会很不舒服甚至排斥。优秀生的这种虚荣心理,迫使他们去苛求完美,争强好胜,且平时表现出盲目的自信,经不起失败和挫折,听不得批评和教育,为了维持自己一直“优秀”的形象,害怕考不好,担心“平时一直优秀,这次不优秀”,因此在心里没有底时作弊的念头就萌生了。
2.功利思想严重,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成绩优秀了,会赢得老师的喜爱和同学的崇拜,可以满足学习优秀生的自我成就感。更为重要的是学习成绩会影响的班级、学院、学校的很多项评优: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学习标兵、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优秀毕业生等等,还有入党、就业等问题。这些荣誉都是与成绩密切相关的,因此一些学习优秀生把学习目的定为获得荣誉证书和奖金,而不是扎扎实实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综合能力和素质。一些心存这种念头的学生其实是被“异化”了,把学习的手段当成了目的。这些奖励是有连续性和累计性的,如国家奖学金,需要在校期间连续几个学年的成绩的,因此如一名本科学生,前三年成绩排名均符合评优标准,就差最后一学年,但是这个学生因为一些事情耽误了学习,特怕因为最后的这一学年“功亏一篑”,受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影响和荣誉驱动,意志比较薄弱的同学就会采取作弊的行为。
二、学习优秀生作弊的动因分析
大学学习优秀生作弊心理的产生,有其自身成长过程中个性积淀的结果,也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孩子只重视学习成绩,忽略其身心健康,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1.自身原因
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多为1990年出生以后的,他们大多思想独立,能力颇强,较为自信,但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薄弱。“90后”更习惯于自己经过亲身重复的实践认识过程来接受前人的实践和结论,而不是直接接受。他们自我选择性极强,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趋同意识很淡。
由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这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90后多数成为了“孤独”的一代,由于亲情、友情的缺失,使他们缺少心灵的默契与感情上的沟通,进而与非同龄人之间产生代沟。由于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
2.学校原因
老师对于学习优秀生的关注和宠爱,给学生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号:老师喜欢学习好的学生。优秀生努力地提高其学习成绩来赢得老师的喜欢,老师对于有些学习优秀的学生疏于管理,集中精力来管理“问题学生”。学习优秀生的心理问题有时不会被发现和反映,有着较强的隐蔽性。学生也会钻空子,认为考试时熟悉的老师会放松对自己的警惕,于是作弊的心理和行为就发生了。有的学习优秀生可能第一次作弊没有被老师发现,就滋长了其第二次、第三次作弊的念头。因此,监考老师稍一疏忽,就会“成就”学生成为的“惯犯”。
3.家庭原因
高校大学生很多是外地生源,基本上是在学校住宿的,上了大学与家里的沟通就减少。即使沟通,懂事的孩子一般是报喜不报忧,不上进的孩子多半是要钱。父母对孩子的情况了解较少,因为沟通有限,且存在“代沟”,也很难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学习优秀的学生一入学就被家里的父母赋予了很大的期望,背负很大的担子,心理压力很大。为了实现父母的期望,在自己不太自信的时候,在心理压力和荣誉驱动下,作弊就成了一种无奈的选择。
4.社会原因
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价机制尚不能完全达到脱离“分数”,学习成绩还是很重要的一个评价指标。应试教育在短时间内仍有很大的市场,而且社会上假证、假学位、四六级考试作弊都形成了一条“产业链”,这些负面的影响会滋长学生的浮躁情绪。不诚信,侥幸心理的存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校风学风也很受到很大的影响和挑战。在这样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作弊已经不是非常羞耻的行为,被认为是考试中“常态”,“被抓住作弊”的纯粹是“运气差”、“倒霉”。
三、应对学习优秀生作弊的策略
1.加强对学习优秀生的心理辅导与教育
平时辅导员应该加强对学习优秀生的深度辅导,建立优秀生的档案。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给学生做个体心理咨询,让学生们在愉快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有专门的场所为他们提供心理问题宣泄的途径,如心理咨询室;消除孤独感,助于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帮助他们学会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增强集体主义意识。在实践中尽快建立完善的心理干预系统,及时发现和预防优秀生的心理问题,防患于未然,把学生优秀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真正意义的优秀生。
2.学校评价机制要多元
学校应该逐步尝试采用“开放式素质教育”,在努力追求评价尺度标准化的同时,对学生的客观评价进行创新,尽可能实现评价角度的多样化,学校应减少只以学习成绩论优劣,应该使考核方式多样化,在学生的成绩考核中除了答题纸上的分数还应该增加平时的上课出勤率、作业完成的认真程度以及相关课程的实践能力测评。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创新与发现、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其次,学校还应搭建“多元评价教育机制”的活动平台,表彰那些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只有在多样化的测评体系下,才能淡化学生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使学生切实意识到只有平日的勤奋学习才能换来优秀的成果。
此外,学校考前加强考风考纪的动员,在制度上严格规范,严格管理。让学生端正认识,不敢作弊,作不成弊,作弊后受到严处。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在考前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让学生全面了解学校关于考试作弊的校纪校规以及严重后果,考试过程中辅导员还要前往考试现场巡考,向学生再次强调考试纪律,查看学生周围考试环境,督促学生认真考试。
3.学校与家庭多交流,合力来关注学生成长
学校的学生,家长的孩子,学校与家庭共同的教育对象,双方力量各有各自的优势和缺陷,但是有共同的目标,就会形成合力。学习优秀生被家长和学校都赋予了很高的期望值。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体谅,老师辛勤培育优秀学生,希望学生成为社会栋梁的情愫也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作为学校的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了解学生的其他方面如生活、实践。除了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还要与家长沟通学生在家的表现,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学生家长,也要加强与学校老师的沟通,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学生是双方力量的着力点,双方合力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的全面、优秀。在处理优秀生作弊的问题上,有一些学习优秀生认识不到问题,与家长沟通后共同解决问题会好处理很多。
对于学习优秀生的作弊问题,我们要高度警惕,平时多了解多接触学生,与家长保持良性互动的沟通,关爱学习优秀生的同时还要严格要求他们,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生。
参考文献
[1]赵玉栋.高职生的心理障碍及其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02,3.
[2]薛晖.高中优秀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9,5.
[3]郑顺爱.“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思考[J].2009,3.
[4]林云.高职院校男女生作弊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
[5]张艳萍.大学生作弊动因及应对路径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
【关键词】学生优秀生;作弊心理;动因分析;应对策略
学习优秀生是指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智力、学习成绩和日常表现方面确实相对优秀,称之为“优秀生”。学习优秀生因为他们表现出学业优秀的“光环”,掩盖了许多教育中不合理的因素,他们往往伴随着学业优秀生的成长而起着负面的作用,而这些被忽视的因素通常导致了优秀生的诸多心理问题,学习优秀生作弊心理和行为表现的存在,阻碍着学业优秀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因此学习优秀生作弊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思考的。
一、学习优秀生作弊的动因
1.苛求完美,争强好胜,心理负担大
学习优秀生一般会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过分要求自己,处处争强好胜,稍微做得不完美,就会惴惴不安,情绪不稳定,严重的甚至出现强迫症的症状。考不好,便没有成就感。在教师和家长赞美中成长的部分优秀生,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习惯了接受表扬的他们,稍微有人提出建议或者批评,他们就会很不舒服甚至排斥。优秀生的这种虚荣心理,迫使他们去苛求完美,争强好胜,且平时表现出盲目的自信,经不起失败和挫折,听不得批评和教育,为了维持自己一直“优秀”的形象,害怕考不好,担心“平时一直优秀,这次不优秀”,因此在心里没有底时作弊的念头就萌生了。
2.功利思想严重,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成绩优秀了,会赢得老师的喜爱和同学的崇拜,可以满足学习优秀生的自我成就感。更为重要的是学习成绩会影响的班级、学院、学校的很多项评优: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学习标兵、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优秀毕业生等等,还有入党、就业等问题。这些荣誉都是与成绩密切相关的,因此一些学习优秀生把学习目的定为获得荣誉证书和奖金,而不是扎扎实实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综合能力和素质。一些心存这种念头的学生其实是被“异化”了,把学习的手段当成了目的。这些奖励是有连续性和累计性的,如国家奖学金,需要在校期间连续几个学年的成绩的,因此如一名本科学生,前三年成绩排名均符合评优标准,就差最后一学年,但是这个学生因为一些事情耽误了学习,特怕因为最后的这一学年“功亏一篑”,受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影响和荣誉驱动,意志比较薄弱的同学就会采取作弊的行为。
二、学习优秀生作弊的动因分析
大学学习优秀生作弊心理的产生,有其自身成长过程中个性积淀的结果,也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孩子只重视学习成绩,忽略其身心健康,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1.自身原因
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多为1990年出生以后的,他们大多思想独立,能力颇强,较为自信,但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薄弱。“90后”更习惯于自己经过亲身重复的实践认识过程来接受前人的实践和结论,而不是直接接受。他们自我选择性极强,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趋同意识很淡。
由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这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90后多数成为了“孤独”的一代,由于亲情、友情的缺失,使他们缺少心灵的默契与感情上的沟通,进而与非同龄人之间产生代沟。由于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
2.学校原因
老师对于学习优秀生的关注和宠爱,给学生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号:老师喜欢学习好的学生。优秀生努力地提高其学习成绩来赢得老师的喜欢,老师对于有些学习优秀的学生疏于管理,集中精力来管理“问题学生”。学习优秀生的心理问题有时不会被发现和反映,有着较强的隐蔽性。学生也会钻空子,认为考试时熟悉的老师会放松对自己的警惕,于是作弊的心理和行为就发生了。有的学习优秀生可能第一次作弊没有被老师发现,就滋长了其第二次、第三次作弊的念头。因此,监考老师稍一疏忽,就会“成就”学生成为的“惯犯”。
3.家庭原因
高校大学生很多是外地生源,基本上是在学校住宿的,上了大学与家里的沟通就减少。即使沟通,懂事的孩子一般是报喜不报忧,不上进的孩子多半是要钱。父母对孩子的情况了解较少,因为沟通有限,且存在“代沟”,也很难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学习优秀的学生一入学就被家里的父母赋予了很大的期望,背负很大的担子,心理压力很大。为了实现父母的期望,在自己不太自信的时候,在心理压力和荣誉驱动下,作弊就成了一种无奈的选择。
4.社会原因
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价机制尚不能完全达到脱离“分数”,学习成绩还是很重要的一个评价指标。应试教育在短时间内仍有很大的市场,而且社会上假证、假学位、四六级考试作弊都形成了一条“产业链”,这些负面的影响会滋长学生的浮躁情绪。不诚信,侥幸心理的存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校风学风也很受到很大的影响和挑战。在这样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作弊已经不是非常羞耻的行为,被认为是考试中“常态”,“被抓住作弊”的纯粹是“运气差”、“倒霉”。
三、应对学习优秀生作弊的策略
1.加强对学习优秀生的心理辅导与教育
平时辅导员应该加强对学习优秀生的深度辅导,建立优秀生的档案。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给学生做个体心理咨询,让学生们在愉快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有专门的场所为他们提供心理问题宣泄的途径,如心理咨询室;消除孤独感,助于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帮助他们学会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增强集体主义意识。在实践中尽快建立完善的心理干预系统,及时发现和预防优秀生的心理问题,防患于未然,把学生优秀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真正意义的优秀生。
2.学校评价机制要多元
学校应该逐步尝试采用“开放式素质教育”,在努力追求评价尺度标准化的同时,对学生的客观评价进行创新,尽可能实现评价角度的多样化,学校应减少只以学习成绩论优劣,应该使考核方式多样化,在学生的成绩考核中除了答题纸上的分数还应该增加平时的上课出勤率、作业完成的认真程度以及相关课程的实践能力测评。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创新与发现、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其次,学校还应搭建“多元评价教育机制”的活动平台,表彰那些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只有在多样化的测评体系下,才能淡化学生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使学生切实意识到只有平日的勤奋学习才能换来优秀的成果。
此外,学校考前加强考风考纪的动员,在制度上严格规范,严格管理。让学生端正认识,不敢作弊,作不成弊,作弊后受到严处。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在考前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让学生全面了解学校关于考试作弊的校纪校规以及严重后果,考试过程中辅导员还要前往考试现场巡考,向学生再次强调考试纪律,查看学生周围考试环境,督促学生认真考试。
3.学校与家庭多交流,合力来关注学生成长
学校的学生,家长的孩子,学校与家庭共同的教育对象,双方力量各有各自的优势和缺陷,但是有共同的目标,就会形成合力。学习优秀生被家长和学校都赋予了很高的期望值。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体谅,老师辛勤培育优秀学生,希望学生成为社会栋梁的情愫也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作为学校的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了解学生的其他方面如生活、实践。除了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还要与家长沟通学生在家的表现,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学生家长,也要加强与学校老师的沟通,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学生是双方力量的着力点,双方合力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的全面、优秀。在处理优秀生作弊的问题上,有一些学习优秀生认识不到问题,与家长沟通后共同解决问题会好处理很多。
对于学习优秀生的作弊问题,我们要高度警惕,平时多了解多接触学生,与家长保持良性互动的沟通,关爱学习优秀生的同时还要严格要求他们,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生。
参考文献
[1]赵玉栋.高职生的心理障碍及其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02,3.
[2]薛晖.高中优秀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9,5.
[3]郑顺爱.“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思考[J].2009,3.
[4]林云.高职院校男女生作弊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
[5]张艳萍.大学生作弊动因及应对路径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