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_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意义,并提出趣味情境、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探究情境四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旨在借这些方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情境 创设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意义
  
  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并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新课标提出了“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性目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利用有效教学资源,恰当地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建立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投入学习,就能有效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人文精神培养的弊端,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兴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欲望,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期待感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迫切地去寻求和探索新知识。小学数学通过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小学生可以据此渐入学习情境,锻炼思维,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如何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一)趣味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融声、图、文于一体的优势,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以此激起学生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例如,《可爱的小青蛙》是一节练习课,学生容易觉得枯燥无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主题图,把课本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一系列简短的有关小青蛙的童话故事情境,使单一、机械、沉闷的练习课变为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往往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新课标提出小学数学教育要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设置一些新颖别致、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探索,有效思考。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上课伊始,可以先让学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都有些什么特征,得到学生的答案“数的末尾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之后,教师随即在黑板上写了这样几个数:“13、26、39。”然后问学生:“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吗?”学生很快就发现末尾是3、6、9的数并不一定都能被3整除,教师又在黑板上写了两个数“12、27”,问:“这两个数能被3整除吗?”“能!”“那能被3整除的数究竟都有些什么特征呢?”这一问,既抓住了新知识的实质,提出了这节课需要研究的新问题,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很快地投入到课堂中。
  
  (三)活动情境的创设
  皮亚杰指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只有创设活动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材料,让学生动手实验,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再创造,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才能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平行四边形》时,教师可以课前为每个小组的学生准备一个材料袋,里面装了小棒、牛皮筋、钉子板、直尺等学具。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动手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制作的过程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最后发现: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然后教师又让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判断一些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由于学生的知识来源于他们的动手实践,所以判断得比较准确。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就能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在亲身体验中轻松掌握知识。
  
  三、探究情境的创设
  
  探究是指教师和学生对所要教的内容和所要学习的东西的发现。探究过程就是小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发现问题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探究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提出质疑、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多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自主探索,提高探究能力。可以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剪剪、拼拼、量量、摸模、数数,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智慧。多提供观察的机会,多教给学生一些观察方法,让他们通过观察找出知识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以及规律性的东西,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根据小学生活泼爱动、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可以适当地创设一些让学生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这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满足学生心理上的成就感。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效果与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有很大关系,教师在课前要尽可能地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创设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营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学习氛围,以此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在愉快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地学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吕昌旭,汪秉彝.浅析数学情境的创设[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2]赵蒙成.学习情境的本质与创设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5.
  [3]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新课标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随着年级的递增和教学内容难度、深度的增加,总有一部分学生会掉队,同时学生的英语成绩在整体上本身就存在着差异,因此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成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笔者对后进生的转化作了初步的探索:    一、找准症结,对症下药。    小学的英语,大都属于简单的交际语言,真正的语法现象与语言现象的大量出现还是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就体校学生几何教学入门问题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打好基础开好头,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体校学生 几何 入门 教学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接触到的数学知识更多的是代数运算,计算多、推理少,即使学习较差的学生也能通过死记硬背取得好的成绩。然而进入体校学习后,几何是一门新增加的课程,不仅有计算,而且还有思维、推理的方式和方法
力学是一个非常宽泛的领域。解决高中力学问题常用到三个基本观点:一是动力学观点,即用牛顿运动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和力学观点,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最基本的思路和方法,用这种方法解题必须考虑到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是受力,而且力必须是恒力,它只能用于解决匀变速运动问题;二是能量的观点,其中包括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功能关系、普遍的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三是动量的观点,包括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主要解决打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但就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开展创新教育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遵循认知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