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于自身经营或财政拨款,与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等组织存在很大区别,不仅具备事业单位公益性的特征,也具备企业经营性的特点。本文分析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独特性,探讨了当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工作方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性建议。
关键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固定资产;费用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8-000-02
一、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概述
我国事业单位主要分为参照公务员、全额拨款、财政补贴以及自收自支四类。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也称自主事业单位,收益归该单位所有,支出也由该单位负担,但尚未具备企业管理条件的预算单位。按照2013年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需要严格执行新制度,但是,就自收自支经济业务属性上来说,由于其自负盈亏、自主收支,在执行新制度时会遇到许多不便,同时,不少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前身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改变单位属性后,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也制约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发展。因此,研究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难点,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无疑对推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是会计工作开展的起点,也是自收自支单位管理的重要部分。在预算编制上,自收自支单位与企业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即经营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别。其差异主要集中于二者的预算方法及预算目的上。企业的经营模式与侧重点都集中在盈利上,利润最大化才是企业预算的根本目的,因此,对于企业来说,经营性预算成为最主要的预算,其目的也集中于实现利润;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是非营利组织,其经营管理的侧重点主要集中与“存续”,是在可预见收入的约束下,最大化提供社会服务,对于预算来说,最终要的目的是能够实现收支平衡,并在这一基础上最大化社会服务。
(二)费用核算
费用核算上,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特殊性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作为非盈利单位,其费用主要是开展业务发生的、导致净资产减少的经济利益流出、服务流出,而企业的费用指经济活动、日常活动中的消耗,分为生产费用、期间费用,分别计入产品成本、当期损益中,还需进一步划分。自收自支单位则不一样,费用应当按照其功能划分为业务活动成本、管理费用、筹资费用、其他費用等。其次,费用的确认及计量不同,自收自支单位当期发生费用应按实际发生额计入当期费用,而企业按照权责发生制及配比原则进行确认。最后,费用核算方式不同,企业的会计核算的使用要求为“披露”,这就会直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治理的严格程度,而自收自支单位主要为了满足内部活动、法规的要求,费用核算严格性较企业来说更低。
(三)固定资产核算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有几方面特点。一方面,自收自支虽然在经营上与企业一样,自主负责,但其主要地位还是在于帮助国家、政府实现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这就将单位与企业区分开了,会计核算的职能,是更好地进行资产管理以及核算服务,整个单位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道德风险发生概率明显没有企业高。另一方面,企业为了完成经营目的,固定资产的总量、种类都比较多,在核算时应当注重细化形成体系,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经营目标、活动通常较少,核算流程较为简洁。最后,期末计价方面,一般企业通常会采用相关方法计提减值准备,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主要为了核算成本状况,因此,一般只有在重大减值的情况下,才计提减值准备,没有必要进行过于严格的监督。
三、当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基础问题
根据2013年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总则,“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具备组织收入条件,这就表示,单位中可以存在两种会计核算基础,随着单位的发展,单位的组织形式、业务性质越来越偏向企业,不少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的单位在应用时通常为“可采用”。一方面,这种具备弹性的会计核算基础设置,并不利于自收自支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能降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质量。另一方面,还可能加大相关部门在评估、考核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状况时的难度。
(二)资本金问题
自收自支单位的资本金来源越来越广泛,渠道越来越多,主管部门在设立事业单位时,拨付并注入单位的资金并不能使用,在经营过程中需要依靠自主经营来获取经营、管理资金,这样的性质与企业相似性极高。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并没有直接规定关于资本金的使用方式,不同的单位在处理资本金时有着不同的方式,有的单位将资本金作为收入处理,抵补支出后的结余转入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也只能反映固定资产增减,只考虑资本增值部分,关于资本金的考虑并不充分。
(三)固定资产核算问题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问题集中表现在不计提折旧上。由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既要使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必须考核经济效益,不计提折旧,就难以实现收入与费用配比。一方面,在不计提折旧的情况下,资产增减值无法反应,固定资产账面只能够反应资产的原始价值或者购建价值,这对于自主经营的事业单位,与市场直接联系的事业单位来说明显不合实际,无法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另一方面,在不计提折旧的情况下,自收自支单位在经营过程中,很可能不注重资产价值,在平时疏于管理,只有到相关部门开展资产清查时,固定资产的实际状况才能得以反映。
(四)应收账款的确认和管理问题
按照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中,无需对资产、收入进行计提准备。然而,自收自支单位由于业务需求,在经营过程中很可能发生款项无法收回的现象。以某检验认证单位为例,该单位在2006年提供的一项认证服务,在按照责权发生制实现制在确认了预收收入,但这笔收入在2015年仍未完全收回,由于不计提坏账准备,单位结余无法反映、核销该笔账款,造成单位经营结余超过实际利润,单位会计真实性及完整性受到损害。 四、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内容的改进建议
(一)会计核算基础向责权发生制转变
自收自支事業单位无论从发展方向,还是发展模式来看,都会逐渐趋向企业,会计核算本身是对单位经济活动信息的反映,传统收付实现制下,单位的成本核算信息往往是反应情况,而不反映成本、效益关系,不利于财务部门控制开支以及反映正式成果。因此,建议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转变会计核算基础,逐渐向企业靠拢,明确使用或者明确部分使用责权发生制。一方面,明确会计核算基础,可以避免“弹性”准则中发生的不确定性以及偏差;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考虑资产购置、项目经营过程中对当期经营成果的影响,也实现了资产摊销,更加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也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单位经营成果。
(二)新设“资本金”科目
由于对资本金处理的方式各有差异,无法实现规范化管理,也无法反映资本金的初衷。因此,针对这个问题,建议自收自支单位在净资产类科目中,新设“资本金”科目。一方面,通过具体科目的设置,明确此部分业务的组成以及运作方式,从制度上明晰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产权概念,从制度上为资本金的管理提供保障,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另一方面,通过科目设置,能够促使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最大限度的提高自身投资管理的观念,能够从侧面确保项目投资的可行性,预防投资风险产生。
(三)完善固定资产核算办法
传统固定资产核算方法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有一定适应性,能够明确资产性质及产权。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体制改革的深入,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必然会越来越关注自身的成本效益,单位业务会日趋复杂。因此,建议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根据固定资产归属等性质,分开处理,同时明确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一方面,对财政资产管理部门管理固定资产的单位,单位自身应当科学制定购置计划,月末计提,在次月摊销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贷记“累计折旧”,虽然没有企业的折旧摊销精确,但这样的核算方法更加适应事业型单位的实际情况,能够基本满足要求。另一方面,对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经营的单位或部分业务,则建议直接照搬企业固定资产购置、摊销办法,以确保资产增减值得以反映,提高单位管理思想。
(四)引入坏账准备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具备企业属性,会涉及应收款项计提。在企业中,一般采用备抵法做坏账损失核算,设“坏账准备账户”,发生坏账则直接冲减计提准备,同时转销应收账款余额。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收账款逾期三年以上并报批后才能核销,虽然能满足要求,但至少逾期三年,这就导致报表上可能无法反映此前发生的如单位破产等款项问题。因此,引入坏账准备,可以提高类企业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自主性,提高账面会计信息反映的真实性。
(五)提高收入、费用配比关注度
除上述问题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由于经营性较强,收入与费用变动性较高,容易出现收入和费用不配比的现象。如某些单位水电费、电话费等不分摊到利润中心,或者不计入利润中心的具体创收项目中等。因此,建议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强化费用控制,在严格执行配比制度的前提下,强化授权审批效能,从开支标准、开支范围等方面强化流程管理,通过内部控制强化监督及岗位职能落实,同时注意票据等原始凭证管理,避免账面疏漏。
参考文献:
[1]于德松.浅析如何规范大中型水库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J].会计师,2015(15):76-77.
[2]吴惠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之我见[J].中外企业家,2014(32):51-51.
关键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固定资产;费用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8-000-02
一、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概述
我国事业单位主要分为参照公务员、全额拨款、财政补贴以及自收自支四类。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也称自主事业单位,收益归该单位所有,支出也由该单位负担,但尚未具备企业管理条件的预算单位。按照2013年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需要严格执行新制度,但是,就自收自支经济业务属性上来说,由于其自负盈亏、自主收支,在执行新制度时会遇到许多不便,同时,不少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前身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改变单位属性后,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也制约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发展。因此,研究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难点,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无疑对推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是会计工作开展的起点,也是自收自支单位管理的重要部分。在预算编制上,自收自支单位与企业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即经营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别。其差异主要集中于二者的预算方法及预算目的上。企业的经营模式与侧重点都集中在盈利上,利润最大化才是企业预算的根本目的,因此,对于企业来说,经营性预算成为最主要的预算,其目的也集中于实现利润;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是非营利组织,其经营管理的侧重点主要集中与“存续”,是在可预见收入的约束下,最大化提供社会服务,对于预算来说,最终要的目的是能够实现收支平衡,并在这一基础上最大化社会服务。
(二)费用核算
费用核算上,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特殊性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作为非盈利单位,其费用主要是开展业务发生的、导致净资产减少的经济利益流出、服务流出,而企业的费用指经济活动、日常活动中的消耗,分为生产费用、期间费用,分别计入产品成本、当期损益中,还需进一步划分。自收自支单位则不一样,费用应当按照其功能划分为业务活动成本、管理费用、筹资费用、其他費用等。其次,费用的确认及计量不同,自收自支单位当期发生费用应按实际发生额计入当期费用,而企业按照权责发生制及配比原则进行确认。最后,费用核算方式不同,企业的会计核算的使用要求为“披露”,这就会直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治理的严格程度,而自收自支单位主要为了满足内部活动、法规的要求,费用核算严格性较企业来说更低。
(三)固定资产核算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有几方面特点。一方面,自收自支虽然在经营上与企业一样,自主负责,但其主要地位还是在于帮助国家、政府实现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这就将单位与企业区分开了,会计核算的职能,是更好地进行资产管理以及核算服务,整个单位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道德风险发生概率明显没有企业高。另一方面,企业为了完成经营目的,固定资产的总量、种类都比较多,在核算时应当注重细化形成体系,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经营目标、活动通常较少,核算流程较为简洁。最后,期末计价方面,一般企业通常会采用相关方法计提减值准备,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主要为了核算成本状况,因此,一般只有在重大减值的情况下,才计提减值准备,没有必要进行过于严格的监督。
三、当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基础问题
根据2013年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总则,“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具备组织收入条件,这就表示,单位中可以存在两种会计核算基础,随着单位的发展,单位的组织形式、业务性质越来越偏向企业,不少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的单位在应用时通常为“可采用”。一方面,这种具备弹性的会计核算基础设置,并不利于自收自支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能降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质量。另一方面,还可能加大相关部门在评估、考核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状况时的难度。
(二)资本金问题
自收自支单位的资本金来源越来越广泛,渠道越来越多,主管部门在设立事业单位时,拨付并注入单位的资金并不能使用,在经营过程中需要依靠自主经营来获取经营、管理资金,这样的性质与企业相似性极高。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并没有直接规定关于资本金的使用方式,不同的单位在处理资本金时有着不同的方式,有的单位将资本金作为收入处理,抵补支出后的结余转入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也只能反映固定资产增减,只考虑资本增值部分,关于资本金的考虑并不充分。
(三)固定资产核算问题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问题集中表现在不计提折旧上。由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既要使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必须考核经济效益,不计提折旧,就难以实现收入与费用配比。一方面,在不计提折旧的情况下,资产增减值无法反应,固定资产账面只能够反应资产的原始价值或者购建价值,这对于自主经营的事业单位,与市场直接联系的事业单位来说明显不合实际,无法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另一方面,在不计提折旧的情况下,自收自支单位在经营过程中,很可能不注重资产价值,在平时疏于管理,只有到相关部门开展资产清查时,固定资产的实际状况才能得以反映。
(四)应收账款的确认和管理问题
按照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中,无需对资产、收入进行计提准备。然而,自收自支单位由于业务需求,在经营过程中很可能发生款项无法收回的现象。以某检验认证单位为例,该单位在2006年提供的一项认证服务,在按照责权发生制实现制在确认了预收收入,但这笔收入在2015年仍未完全收回,由于不计提坏账准备,单位结余无法反映、核销该笔账款,造成单位经营结余超过实际利润,单位会计真实性及完整性受到损害。 四、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内容的改进建议
(一)会计核算基础向责权发生制转变
自收自支事業单位无论从发展方向,还是发展模式来看,都会逐渐趋向企业,会计核算本身是对单位经济活动信息的反映,传统收付实现制下,单位的成本核算信息往往是反应情况,而不反映成本、效益关系,不利于财务部门控制开支以及反映正式成果。因此,建议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转变会计核算基础,逐渐向企业靠拢,明确使用或者明确部分使用责权发生制。一方面,明确会计核算基础,可以避免“弹性”准则中发生的不确定性以及偏差;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考虑资产购置、项目经营过程中对当期经营成果的影响,也实现了资产摊销,更加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也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单位经营成果。
(二)新设“资本金”科目
由于对资本金处理的方式各有差异,无法实现规范化管理,也无法反映资本金的初衷。因此,针对这个问题,建议自收自支单位在净资产类科目中,新设“资本金”科目。一方面,通过具体科目的设置,明确此部分业务的组成以及运作方式,从制度上明晰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产权概念,从制度上为资本金的管理提供保障,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另一方面,通过科目设置,能够促使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最大限度的提高自身投资管理的观念,能够从侧面确保项目投资的可行性,预防投资风险产生。
(三)完善固定资产核算办法
传统固定资产核算方法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有一定适应性,能够明确资产性质及产权。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体制改革的深入,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必然会越来越关注自身的成本效益,单位业务会日趋复杂。因此,建议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根据固定资产归属等性质,分开处理,同时明确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一方面,对财政资产管理部门管理固定资产的单位,单位自身应当科学制定购置计划,月末计提,在次月摊销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贷记“累计折旧”,虽然没有企业的折旧摊销精确,但这样的核算方法更加适应事业型单位的实际情况,能够基本满足要求。另一方面,对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经营的单位或部分业务,则建议直接照搬企业固定资产购置、摊销办法,以确保资产增减值得以反映,提高单位管理思想。
(四)引入坏账准备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具备企业属性,会涉及应收款项计提。在企业中,一般采用备抵法做坏账损失核算,设“坏账准备账户”,发生坏账则直接冲减计提准备,同时转销应收账款余额。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收账款逾期三年以上并报批后才能核销,虽然能满足要求,但至少逾期三年,这就导致报表上可能无法反映此前发生的如单位破产等款项问题。因此,引入坏账准备,可以提高类企业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自主性,提高账面会计信息反映的真实性。
(五)提高收入、费用配比关注度
除上述问题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由于经营性较强,收入与费用变动性较高,容易出现收入和费用不配比的现象。如某些单位水电费、电话费等不分摊到利润中心,或者不计入利润中心的具体创收项目中等。因此,建议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强化费用控制,在严格执行配比制度的前提下,强化授权审批效能,从开支标准、开支范围等方面强化流程管理,通过内部控制强化监督及岗位职能落实,同时注意票据等原始凭证管理,避免账面疏漏。
参考文献:
[1]于德松.浅析如何规范大中型水库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J].会计师,2015(15):76-77.
[2]吴惠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之我见[J].中外企业家,2014(32):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