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数学的学习不仅关系到学生整体成绩的好差,还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新课改的要求。只有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学生才能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中学生;数学思维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教学不应仅停留在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要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从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灵活运用起来,做到举一反三。数学学科有内容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的特点,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一、层层设问,培养学生推理性思维
根据数学学科内容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应具有较强的推理性数学思维。这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加强引导和培养,采用层层设问的课堂讲授方法,将数学知识的讲授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相结合,让学生在对每一个问题的思考和解答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推理性数学思维,从而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比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过程中,教师首先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如“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有哪些特征”等,达到回顾知识和导入新课的目的。在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后,判断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再进行新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两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继续向学生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当学生回答出“全等”或“大小相同”等答案时,进一步追问“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是什么”。最后,带领学生一起总结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几种方法,并给出难度适中的練习题,让学生运用新学习的判定方法回答,以达到巩固数学知识和锻炼数学思维的目的。
二、有效引导,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还要注重对学生发散性数学思维的培养。良好的发散性数学思维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教师要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可以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和联想,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
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及联想,找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并让学生归纳这些图形的特点。然后,列出几种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如圆形、正方形、菱形等,让学生充分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思考这几种轴对称图形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一周,会形成什么样的新图形。在得到学生不同的答案后,再带领学生进一步验证。最后,让每个学生都拿出一张纸,裁剪成圆形、正方形、菱形,在图形上做出对称轴,按照一个方向转动360度,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最终的结果。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数学思维。
三、动手实践,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
在数学科目的教学中,让学生记住知识、会做习题只是第一步,而更加重要的是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性数学思维,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学生探究性数学思维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实践机会,把枯燥的知识讲授模式变成知识学习与实践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比如,在学习“列举法求概率”的过程中,首先,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讲授做题的方法和思路,而要告诉学生做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要大胆地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然后,让学生尽可能地列举每一种情况发生的可能。如学习“掷十次硬币,求正面朝上的概率”这道题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亲自实践,记录每一次的投掷结果,并运用所学公式推导出具体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学生按照人数多少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每道题的不同解决方法。最后,教师要在黑板上出几道用列举法求概率的练习题,让学生自主解答。在学生解答完毕后,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用列举法求概率的答题技巧和注意事项,并对学生的总结回答进行补充和说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的知识点。
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教师应落实到每一节数学课的教学中,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永鑫.中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培养[D].延边:延边大学,2017.
[2]李明.数学思维与初中数学教学的结合研究[J].考试周刊,2018(21):82.
关键词:初中数学;中学生;数学思维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教学不应仅停留在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要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从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灵活运用起来,做到举一反三。数学学科有内容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的特点,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一、层层设问,培养学生推理性思维
根据数学学科内容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应具有较强的推理性数学思维。这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加强引导和培养,采用层层设问的课堂讲授方法,将数学知识的讲授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相结合,让学生在对每一个问题的思考和解答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推理性数学思维,从而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比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过程中,教师首先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如“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有哪些特征”等,达到回顾知识和导入新课的目的。在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后,判断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再进行新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两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继续向学生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当学生回答出“全等”或“大小相同”等答案时,进一步追问“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是什么”。最后,带领学生一起总结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几种方法,并给出难度适中的練习题,让学生运用新学习的判定方法回答,以达到巩固数学知识和锻炼数学思维的目的。
二、有效引导,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还要注重对学生发散性数学思维的培养。良好的发散性数学思维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教师要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可以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和联想,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
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及联想,找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并让学生归纳这些图形的特点。然后,列出几种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如圆形、正方形、菱形等,让学生充分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思考这几种轴对称图形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一周,会形成什么样的新图形。在得到学生不同的答案后,再带领学生进一步验证。最后,让每个学生都拿出一张纸,裁剪成圆形、正方形、菱形,在图形上做出对称轴,按照一个方向转动360度,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最终的结果。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数学思维。
三、动手实践,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
在数学科目的教学中,让学生记住知识、会做习题只是第一步,而更加重要的是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性数学思维,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学生探究性数学思维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实践机会,把枯燥的知识讲授模式变成知识学习与实践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比如,在学习“列举法求概率”的过程中,首先,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讲授做题的方法和思路,而要告诉学生做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要大胆地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然后,让学生尽可能地列举每一种情况发生的可能。如学习“掷十次硬币,求正面朝上的概率”这道题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亲自实践,记录每一次的投掷结果,并运用所学公式推导出具体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学生按照人数多少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每道题的不同解决方法。最后,教师要在黑板上出几道用列举法求概率的练习题,让学生自主解答。在学生解答完毕后,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用列举法求概率的答题技巧和注意事项,并对学生的总结回答进行补充和说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的知识点。
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教师应落实到每一节数学课的教学中,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永鑫.中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培养[D].延边:延边大学,2017.
[2]李明.数学思维与初中数学教学的结合研究[J].考试周刊,2018(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