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关口,要顺利地迈过这一关,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及可持续发展,其最核心的就在于科学的升学决策。因为高考成绩只是决定了学校的层次,而升学决策往往决定了未来人生的方向。从就业的角度出发,选择最适合于自身未来就业的学校和专业,是个人人生规划的重要基石。
蔡玉,是我校2010年文科状元,高考总分645分。高考成绩公布以后,她就志愿问题专门咨询了我们。我们分析了她的情况:该生成绩均衡,其数学、英语科比较突出,个头高、形象佳,定位于英语、外交学、经济类等“窗口行业”的专业,有利于今后就业和发挥她的优势。于是给她确定志愿方案方向为:
但她许多亲戚朋友认为她更适合从政,选择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更有前景,将来毕业可以进省市团委,至少也是县团委工作。最终将本科提前批改变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蔡玉顺利地被中青院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录取了,成了该校在重庆市录取的最高分文科生。但她以一本的成绩进了二本的院校,这个结果让校长和老师都觉得有些遗憾。
其实如果从就业角度考虑,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毕业生一点也不特殊,与其他普通高校一样,就业趋势遵循“市场导向、国家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规律。麦可思研究发现,从2001年至2010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分别是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559万、611万、631万。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在70%左右,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考生在选择报考学校及专业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全国目前的就业形势。据《中国石油大学报》报道,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片呼声中,工科学生的就业优势依然比较明显,而相比之下的文科学生就业压力愈来愈大。目前的就业市场,文科毕业生呈现“择业成本高、择业时间长、就业过程曲折”等特点。文科大学生又由于其专业特点,政府机关、公共管理、媒体传播等行业一直是主要就业出路,但这些部门往往对人才要求标准高且需求量不大,特别是全国几乎所有高校都设置了文科专业,造成了竞争基数偏大,就业困难程度也相对加大。
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也在影响着毕业生的签约。高考填报志愿其实就是在进行学业规划和人生规划。认识自我,认识职业,然后还要了解人才市场供求态势,通过把这些信息去粗取精之后,选出适合自己的职业,我将来适合于做什么工作,定下来以后,再考虑我的专业。
事实上,专业和职业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是一种多对一、一对多、一对一的复杂的关系。比如,经济类的专业,出去以后不仅可以进入经济领域从事相关岗位的工作,还可考虑往金融、管理等领域发展或转型。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地点、专业、大学声誉和就业是高考生选大学的主要考虑。从就业的角度来看,我们在选大学和专业时,可能要考虑这几个因素:一要考虑专业就业因素,我们发现有太多的学生,容易扎堆在热门专业上,而这些专业已经是供大于求了,比如法学、英语和计算机等;二要考虑专业技术性的强弱和就业门槛的高低,像音乐、表演,它竞争非常激烈,就是实际上它需要的很少,能够出头的更少;三要要正确对待专业的冷与热。有些专业是热中不热,冷中不冷。如一些热门专业出现了就业率偏低的现象,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对就业期望值很高,目标锁定在规模大、待遇高、前途好的单位,但由于IT业出现全球性降温,使得不是每一个毕业生都如愿以偿。
“就业难”并不是简单的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这主要表现在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此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们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没有认真地考虑是不是适合于考生自己的发展。高考志愿就是学生的志向和意愿,不是简单的这个分数能上什么学校。而是按照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按照考生未来对职业的认识,根据自身特点,确定自己选择什么样的专业、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回归高考志愿的本真。
蔡玉,是我校2010年文科状元,高考总分645分。高考成绩公布以后,她就志愿问题专门咨询了我们。我们分析了她的情况:该生成绩均衡,其数学、英语科比较突出,个头高、形象佳,定位于英语、外交学、经济类等“窗口行业”的专业,有利于今后就业和发挥她的优势。于是给她确定志愿方案方向为:
但她许多亲戚朋友认为她更适合从政,选择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更有前景,将来毕业可以进省市团委,至少也是县团委工作。最终将本科提前批改变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蔡玉顺利地被中青院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录取了,成了该校在重庆市录取的最高分文科生。但她以一本的成绩进了二本的院校,这个结果让校长和老师都觉得有些遗憾。
其实如果从就业角度考虑,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毕业生一点也不特殊,与其他普通高校一样,就业趋势遵循“市场导向、国家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规律。麦可思研究发现,从2001年至2010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分别是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559万、611万、631万。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在70%左右,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考生在选择报考学校及专业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全国目前的就业形势。据《中国石油大学报》报道,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片呼声中,工科学生的就业优势依然比较明显,而相比之下的文科学生就业压力愈来愈大。目前的就业市场,文科毕业生呈现“择业成本高、择业时间长、就业过程曲折”等特点。文科大学生又由于其专业特点,政府机关、公共管理、媒体传播等行业一直是主要就业出路,但这些部门往往对人才要求标准高且需求量不大,特别是全国几乎所有高校都设置了文科专业,造成了竞争基数偏大,就业困难程度也相对加大。
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也在影响着毕业生的签约。高考填报志愿其实就是在进行学业规划和人生规划。认识自我,认识职业,然后还要了解人才市场供求态势,通过把这些信息去粗取精之后,选出适合自己的职业,我将来适合于做什么工作,定下来以后,再考虑我的专业。
事实上,专业和职业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是一种多对一、一对多、一对一的复杂的关系。比如,经济类的专业,出去以后不仅可以进入经济领域从事相关岗位的工作,还可考虑往金融、管理等领域发展或转型。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地点、专业、大学声誉和就业是高考生选大学的主要考虑。从就业的角度来看,我们在选大学和专业时,可能要考虑这几个因素:一要考虑专业就业因素,我们发现有太多的学生,容易扎堆在热门专业上,而这些专业已经是供大于求了,比如法学、英语和计算机等;二要考虑专业技术性的强弱和就业门槛的高低,像音乐、表演,它竞争非常激烈,就是实际上它需要的很少,能够出头的更少;三要要正确对待专业的冷与热。有些专业是热中不热,冷中不冷。如一些热门专业出现了就业率偏低的现象,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对就业期望值很高,目标锁定在规模大、待遇高、前途好的单位,但由于IT业出现全球性降温,使得不是每一个毕业生都如愿以偿。
“就业难”并不是简单的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这主要表现在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此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们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没有认真地考虑是不是适合于考生自己的发展。高考志愿就是学生的志向和意愿,不是简单的这个分数能上什么学校。而是按照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按照考生未来对职业的认识,根据自身特点,确定自己选择什么样的专业、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回归高考志愿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