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运用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巧妙地设疑、质疑,科学地析疑、解疑,从中让学生感悟到探求知识和获取知识的乐趣,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课堂教学模式已被广大师生所接受。
关键词: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7-034-001
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和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的是:我们该培养怎样的学生来适应当今社会需求?又该如何来培养他们?显然,我们的教育应当“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确立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理念,充分认识学生的可塑性和成长性,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而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渠道,因此,构建能让学生乐于自主参与讨论、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关键。目前,运用创设教学情境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课堂教学模式已被广大师生所接受,本人在多年的执教中,对课堂情境教学也感悟甚深。
感悟一:课堂情境教学是充分发挥认知过程中的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老师的“教”和“灌”,而忽视学生的“学”和“趣”,这种教师“填鸭”、学生作为“容器”的教学,势必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削弱了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意识。而采用课堂情境教学,效果就截然相反。例如:对某一个知识点本身而言,或许是抽象的,甚至是枯燥乏味的,但从知识点探求的过程和实用价值来看却是生动、形象、有趣的,这正是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和源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理和计算公式,假如教师单纯教和灌,绝大多数学生不会有自主接纳的意愿,但如果从成熟的苹果总会掉下来,以及人造地球卫星又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再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地搜寻证据及相互间的讨论,加上对亲手设计的求证实验充分实践,必然能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可见,通过课堂情境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感悟二:课堂情境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了素质教育。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并激发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源疑”,在创设的教学悬念的情境下,结合教师的“穿针引线”式的循循善诱,就能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讨论,并进行探究型的实践活动,由于是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又是在师生平等互动的环境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敢于科学探究的综合能力,而且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了知识和掌握了技能,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例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从知识点来看,化合价的概念是抽象的,化合价的应用是枯燥的,但一旦引入生活中有价商品间等价交换的情境,通过打比喻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更是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感知了开启智慧之门的方法。
感悟三: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注重真实的内涵。运用情境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的表演形式。因此,在设计思路上,必须有针对性、趣味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等,即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围绕教学目的和实际内容,要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并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交流探讨活动的内容要贴近学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探究活动的方案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施形式上,要讲究多样性和灵活性。例如:水的净化涉及的内容较多,过滤、蒸馏、吸附等概念又比较专业化,不易理解。设置情境是化解这一难点的好办法:教师可以取一大杯自来水,加入少量泥沙、搅拌,再加少许红墨水,设问同学是否愿意喝、怎样处理就能喝;接着让学生小组按提供的装置图,将自带的可乐瓶、鹅卵石等及教师提供的活性炭等进行组装,并将“污水”倒入……通过细沙作用来联系滤纸,从而“破解”过滤操作;通过“红墨水消失”引入“吸附”概念;通过“净化后污水能否喝”来解决蒸馏、煮沸等净水方法……还能通过“明矾净水”、“自来水生产”等事例来了解其他的一些净水方法。
感悟四:运用课堂情境教学,实施有序的教学,还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师饱满的热情、丰富的形体语言、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都是实施好课堂情境教学的保障。如果缺乏良好的教学艺术,即使设想得十全十美,也可能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悬念性问题情境、联系实际生活的情境、一些图片资料、新闻报道之类情境、一些声像俱全的多媒体制作情境等的合理运用,结合教师刻意的渲染,可以让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热情,使教学变得有声有色。当然,采用何种形式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如果不是“以生为本”,只注重华丽的形式只会适得其反,不仅浪费宝贵的时间,甚至会让学生误入歧途。
俗话说:教书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而有章法。确实如此,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坚持“以生为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对教育实施过程和成效的反思,培养智慧型的学生,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7-034-001
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和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的是:我们该培养怎样的学生来适应当今社会需求?又该如何来培养他们?显然,我们的教育应当“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确立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理念,充分认识学生的可塑性和成长性,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而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渠道,因此,构建能让学生乐于自主参与讨论、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关键。目前,运用创设教学情境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课堂教学模式已被广大师生所接受,本人在多年的执教中,对课堂情境教学也感悟甚深。
感悟一:课堂情境教学是充分发挥认知过程中的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老师的“教”和“灌”,而忽视学生的“学”和“趣”,这种教师“填鸭”、学生作为“容器”的教学,势必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削弱了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意识。而采用课堂情境教学,效果就截然相反。例如:对某一个知识点本身而言,或许是抽象的,甚至是枯燥乏味的,但从知识点探求的过程和实用价值来看却是生动、形象、有趣的,这正是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和源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理和计算公式,假如教师单纯教和灌,绝大多数学生不会有自主接纳的意愿,但如果从成熟的苹果总会掉下来,以及人造地球卫星又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再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地搜寻证据及相互间的讨论,加上对亲手设计的求证实验充分实践,必然能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可见,通过课堂情境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感悟二:课堂情境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了素质教育。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并激发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源疑”,在创设的教学悬念的情境下,结合教师的“穿针引线”式的循循善诱,就能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讨论,并进行探究型的实践活动,由于是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又是在师生平等互动的环境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敢于科学探究的综合能力,而且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了知识和掌握了技能,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例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从知识点来看,化合价的概念是抽象的,化合价的应用是枯燥的,但一旦引入生活中有价商品间等价交换的情境,通过打比喻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更是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感知了开启智慧之门的方法。
感悟三: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注重真实的内涵。运用情境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的表演形式。因此,在设计思路上,必须有针对性、趣味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等,即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围绕教学目的和实际内容,要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并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交流探讨活动的内容要贴近学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探究活动的方案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施形式上,要讲究多样性和灵活性。例如:水的净化涉及的内容较多,过滤、蒸馏、吸附等概念又比较专业化,不易理解。设置情境是化解这一难点的好办法:教师可以取一大杯自来水,加入少量泥沙、搅拌,再加少许红墨水,设问同学是否愿意喝、怎样处理就能喝;接着让学生小组按提供的装置图,将自带的可乐瓶、鹅卵石等及教师提供的活性炭等进行组装,并将“污水”倒入……通过细沙作用来联系滤纸,从而“破解”过滤操作;通过“红墨水消失”引入“吸附”概念;通过“净化后污水能否喝”来解决蒸馏、煮沸等净水方法……还能通过“明矾净水”、“自来水生产”等事例来了解其他的一些净水方法。
感悟四:运用课堂情境教学,实施有序的教学,还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师饱满的热情、丰富的形体语言、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都是实施好课堂情境教学的保障。如果缺乏良好的教学艺术,即使设想得十全十美,也可能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悬念性问题情境、联系实际生活的情境、一些图片资料、新闻报道之类情境、一些声像俱全的多媒体制作情境等的合理运用,结合教师刻意的渲染,可以让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热情,使教学变得有声有色。当然,采用何种形式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如果不是“以生为本”,只注重华丽的形式只会适得其反,不仅浪费宝贵的时间,甚至会让学生误入歧途。
俗话说:教书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而有章法。确实如此,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坚持“以生为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对教育实施过程和成效的反思,培养智慧型的学生,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