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临潼区兵马俑东侧的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是建于1968年“三线”时期的老企业。改革开放后,他们勇敢地走向市场,使生产连年增长,效益快速提高。目前,集团公司拥有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及骊山风机厂、低速风机厂、备件制造公司、华清机械厂五个子公司。在职员工2968人,其中,中省市专家37人,硕士以上学历50多人。在1993年就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2004年又被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国家500强企业。
近年来,他们坚持与时俱进,积极调整发展战略,用新的理念开展资本运营,使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分别以年均89%、72%和112%的速度增长,三项指标四年的累计值达到了建厂以来前33年(1968-2000)的2.54倍、4.20倍和6.52倍。特别是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11亿元,成为公司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一个经历了体制转轨的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连年能取得好成绩,且雄居国内同行业之首。这得益于陕鼓有一个团结拼博、求真务实的领导集体,他们能审时度势、大胆决策,以新的经营理念,塑造出公司成长发展的新路子。
一、科学的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拓宽了自身的生存空间
1、积极实施生产流程再造和虚拟制造,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盈利水平。他们围绕企业发展目标,通过整合企业内部资源,优化生产要素结构,节能降耗,提高生产能力。另外,不断扩大企业间的合作,委托同行业优秀企业开展配套生产。陕鼓利用自己掌握的核心技术将协作企业提供的专业化构件进行组装来完成。通过这种虚拟制造战略,有效地缓解了企业产能不足的突出矛盾,在市场需求量持续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企业合同履约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满足了用户需要。2004年实现的20多亿元产值中,就有近一半是依靠协作厂家、配套厂家的资源所获得的。
2、实施新的营销战略,使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一是开展专业化销售,大力开发六个细分市场,特别是维修检修、备品备件和国际市场,已初显成效。2004年备件、维修市场订货已达1.2亿元;国际市场订货已突破1千万美元,并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二是实施工程成套战略,从过去“拼体力、设备”的旧模式转向依靠智慧与科技的新的发展路子。近四年,陕鼓总产值从4亿元增加到20亿元,增长4倍,其中,陕鼓传统产品从2.8亿元增加到11.3亿元,增长3倍,而外配套产品从约1亿元增加到8.8亿元,增长高达7倍多,配套对企业经济规模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2004年占到总产值的46%以上。这是通过发挥内外部人才的智力作用取得的。三是建立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按照互利互惠、信息共享、稳定发展的原则,陕鼓已与莱钢、新余、柳钢、韶钢、内蒙金河等9家用户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这些用户在陕鼓的订货量已超过10亿元,占总订货量的12%以上。成为公司加快发展的动力资源。四是新市场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明显增强。先后进入了CCPP、空分、同轴式BPRT机组、硫磺制酸、循环氢压缩机、循环气压缩机、共用型TRT、电站硫化床等10余个新领域,有力地拓展了企业发展平台。
二、不断加大技改力度,为企业发展增添活力
1、依靠先进技术,搞好科技攻关。近年来,他们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为中心,积极从原来的研究主机向研究系统流程转变。先后完成了一系列市场急需且具有较强成长潜力的产品,通过与德国MAN集团等世界一流企业合作,成功进入空分、循环氢压缩机、富气压缩机等新领域。近年来,企业累计开发新产品42项,产值率达70%以上。通过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利用三元流技术对传统离心产品进行设计改造,共设计新产品12种,改造老产品20余种,快速提升了企业技术水平。共完成新产品技术储备产值35.88亿元,完成技术储备项目830项,其中大型机组256项,主导产品轴流压缩机、TRT等大型重点产品;实施主导产品“零缺陷”工程,先后完成了四批176项“零缺陷”攻关改进项目,使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2、加快设备更新力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2001年至今,陕鼓投入约3亿元资金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共购置科技含量高的生产设备1675台。其中,进口设备45台、数控设备27台、加工中心设备6台套,大大提升了企业的装备实力。
三、创新人才机制,营造企业发展氛围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近年来,陕鼓以“优化人才配置、建立激励机制、开展全员培训,提高职工素质”为目标,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建立企业人才竞聘选拔机制。近几年,为了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先后多次开展了岗位竞聘活动。有670多名职工在竞争中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合理配置了人才资源,增添了企业发展的动力。二是打破传统的技术职务等级认定方式,不看文凭,不凭资历,完全按贡献来确定一个人的技术职称及收入水平。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营造良好氛围。三是建立人才动态管理机制,确保企业技术岗位的人才优势。陕鼓在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的同时,还对其实行动态管理。比如,每年都要对中层以上干部进行四种考核、三种评议,对达不到要求的实行末位淘汰,确保最优秀的人才处在最关键的岗位。四是重视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近年来,陕鼓十分重视职工的素质教育,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在公司内先后举办了100多次培训班,有12600多人次参加。又通过外地培训、出国培训等形式。使职工的理论水平有了提高,也为一专多能和复合型的人才成长创造了条件。
四、以品牌赢得市场,以诚信赢得客户
良好的信誉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他们在产品质量上,推行了“主导产品零缺陷工程”,保证了优质产品率的提高;在履行合同上,提高合同履约率,赢得用户的信誉。2001年陕鼓订货量仅为6.3亿元,2002年就上升为13.6亿元,2003年飚升到32.4亿元,年均以92%的速度增长。去年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其订货量也高达25.5亿元。在财务管理上通过创新理财、开辟银企合作新模式、合理纳税筹划、加强外配套价格管理、开展增收节支、推进低附加值零部件专业化协作等有效措施,企业经营效益大幅增加,资金情况创历史最好水平。
五、优化分配结构,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陕鼓在产销两旺的同时,也更多关注职工生活、工作条件的改善。他们在收入分配上向生产一线、向科技人才倾斜,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2004年集团职工的年均收入超过4万元(个别技术工人的年收入超过10万元),是2000年收入11690元的4倍,年人均新增收入1.25万元。远远高于西安市城镇居民年均收入8400元的水平;还积极为职工缴纳公积金、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等人均多达5万元。使职工劳有所养,退有所依。在环境和“人居”建设上,他们先后组织实施了9批企业生态工程,累计投资达1784万元,共安排CI形象整改工程415项,使“花园式工厂”和“家园生态化”目标初步实现。先后投资7800万元,新增住宅楼23栋,使人均居住面积由过去的15.2m2提高到2004年的28.64m2,从根本上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
六、适应市场竞争,实现跨越式发展
陕鼓作为我国西部省份的一个优秀企业,能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给国有企业如何走向市场提供了新鲜经验。
1、“智慧比汗水更重要”已成为企业的共识。当前,在企业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流企业靠卖力气挣自己员工的钱,二流企业靠卖产品挣消费者的钱,一流企业靠卖品牌挣市场的钱。”正是这样,他们积极从产品生产向品牌经营转变,从单一的产品销售向系列化服务转变,在实现“两个转变”的过程中,重新认识市场资源,不仅充分利用直接资源,也积极发掘潜在资源;不仅眼睛向内重新认识已有资源,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寻找新生资源;他们把配套服务当作资源,把配套生产企业当作自己的车间,有效地扩大了陕鼓的规模,从拼体力、设备、资金向依靠知识、智慧和科技的方向发展。仅以临潼区来看,在陕鼓这个龙头企业带动下,围绕着风机制造及配套加工的民营企业就多达48家,从业人员1400多人,年产值达1.5亿元,上缴国家税金460多万元。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良好的信誉是企业一种无形资源。美国高盛公司总裁讲:“企业成功有三个因素,即资金、人才和信誉。但最重要的是信誉。资金没有了可再融通,人才流失了可再招聘,但企业丧失了信誉,那就什么都没有了。”诚信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对于企业而言,也是立足的根本。近年来,陕鼓十分重视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三个压力、三个满意”(即让干部有压力,让员工满意;让员工有压力,让客户满意;让企业有压力,让国家(股东)满意)。用一流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赢得市场的信赖。一是完善合同履约机制。一方面加强指挥系统的集权和钢性,建立协同计划管理体系,同步协调整个外部供应链(从供应商、陕鼓、外协外扩厂商)和内部供应链(各生产、供应、技术、财务、合同部门)的科学运作,提高产品的成套性。另一方面增强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建立柔性经营体系,使生产组织与客户市场需求保持同步性,提高合同履约率,赢得用户满意,减少市场经营风险。二是建立科学的客户、供应商资信评价体系。企业的营销、管理和市场信息等部门对采集的用户信息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归类建档,根据不同的资信等级签订不同的合同,保护企业的正常利益。三是开展品牌建设。品牌是企业产品质量和信誉的综合反映,是企业的无形资源。因此,陕鼓把产品质量建立在生产上,把信誉建立在服务上,把著名商标建立在用户的心中,增强了企业品牌的含金量。目前,由市场部牵头,正着手制定商标战略,积极实施商标保护、商标维权等工作,探索商标运营新思路。为企业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聚集能量。
3、精干、高效、廉洁的企业组织体系是实现企业战略的保证。近年来,陕鼓通过优化企业组织体系,建立了符合企业发展的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先后多次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使管理水平更现代化。同时,对不适应形势要求的39个业务部门进行改革,新组建了27个部门,调整了有关54项业务,使企业运转有序、管理高效。
为了加强财务管理,他们通过创新理财、合理纳税和开展增收节支等有效措施,使企业效益大幅增加。截止2004年底,陕鼓集团货币资金量就高达11.5亿多元,以先付货款再加工生产的形式,企业流动资金充盈,财务费用大幅下降,降到-1279万元。企业总资产由2000年末的9.2亿元增长到2004年末的29.3亿元,净资产由2.2亿元增长到6.7亿元,净资产增值率达到197%。
(作者单位: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
近年来,他们坚持与时俱进,积极调整发展战略,用新的理念开展资本运营,使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分别以年均89%、72%和112%的速度增长,三项指标四年的累计值达到了建厂以来前33年(1968-2000)的2.54倍、4.20倍和6.52倍。特别是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11亿元,成为公司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一个经历了体制转轨的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连年能取得好成绩,且雄居国内同行业之首。这得益于陕鼓有一个团结拼博、求真务实的领导集体,他们能审时度势、大胆决策,以新的经营理念,塑造出公司成长发展的新路子。
一、科学的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拓宽了自身的生存空间
1、积极实施生产流程再造和虚拟制造,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盈利水平。他们围绕企业发展目标,通过整合企业内部资源,优化生产要素结构,节能降耗,提高生产能力。另外,不断扩大企业间的合作,委托同行业优秀企业开展配套生产。陕鼓利用自己掌握的核心技术将协作企业提供的专业化构件进行组装来完成。通过这种虚拟制造战略,有效地缓解了企业产能不足的突出矛盾,在市场需求量持续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企业合同履约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满足了用户需要。2004年实现的20多亿元产值中,就有近一半是依靠协作厂家、配套厂家的资源所获得的。
2、实施新的营销战略,使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一是开展专业化销售,大力开发六个细分市场,特别是维修检修、备品备件和国际市场,已初显成效。2004年备件、维修市场订货已达1.2亿元;国际市场订货已突破1千万美元,并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二是实施工程成套战略,从过去“拼体力、设备”的旧模式转向依靠智慧与科技的新的发展路子。近四年,陕鼓总产值从4亿元增加到20亿元,增长4倍,其中,陕鼓传统产品从2.8亿元增加到11.3亿元,增长3倍,而外配套产品从约1亿元增加到8.8亿元,增长高达7倍多,配套对企业经济规模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2004年占到总产值的46%以上。这是通过发挥内外部人才的智力作用取得的。三是建立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按照互利互惠、信息共享、稳定发展的原则,陕鼓已与莱钢、新余、柳钢、韶钢、内蒙金河等9家用户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这些用户在陕鼓的订货量已超过10亿元,占总订货量的12%以上。成为公司加快发展的动力资源。四是新市场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明显增强。先后进入了CCPP、空分、同轴式BPRT机组、硫磺制酸、循环氢压缩机、循环气压缩机、共用型TRT、电站硫化床等10余个新领域,有力地拓展了企业发展平台。
二、不断加大技改力度,为企业发展增添活力
1、依靠先进技术,搞好科技攻关。近年来,他们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为中心,积极从原来的研究主机向研究系统流程转变。先后完成了一系列市场急需且具有较强成长潜力的产品,通过与德国MAN集团等世界一流企业合作,成功进入空分、循环氢压缩机、富气压缩机等新领域。近年来,企业累计开发新产品42项,产值率达70%以上。通过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利用三元流技术对传统离心产品进行设计改造,共设计新产品12种,改造老产品20余种,快速提升了企业技术水平。共完成新产品技术储备产值35.88亿元,完成技术储备项目830项,其中大型机组256项,主导产品轴流压缩机、TRT等大型重点产品;实施主导产品“零缺陷”工程,先后完成了四批176项“零缺陷”攻关改进项目,使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2、加快设备更新力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2001年至今,陕鼓投入约3亿元资金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共购置科技含量高的生产设备1675台。其中,进口设备45台、数控设备27台、加工中心设备6台套,大大提升了企业的装备实力。
三、创新人才机制,营造企业发展氛围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近年来,陕鼓以“优化人才配置、建立激励机制、开展全员培训,提高职工素质”为目标,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建立企业人才竞聘选拔机制。近几年,为了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先后多次开展了岗位竞聘活动。有670多名职工在竞争中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合理配置了人才资源,增添了企业发展的动力。二是打破传统的技术职务等级认定方式,不看文凭,不凭资历,完全按贡献来确定一个人的技术职称及收入水平。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营造良好氛围。三是建立人才动态管理机制,确保企业技术岗位的人才优势。陕鼓在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的同时,还对其实行动态管理。比如,每年都要对中层以上干部进行四种考核、三种评议,对达不到要求的实行末位淘汰,确保最优秀的人才处在最关键的岗位。四是重视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近年来,陕鼓十分重视职工的素质教育,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在公司内先后举办了100多次培训班,有12600多人次参加。又通过外地培训、出国培训等形式。使职工的理论水平有了提高,也为一专多能和复合型的人才成长创造了条件。
四、以品牌赢得市场,以诚信赢得客户
良好的信誉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他们在产品质量上,推行了“主导产品零缺陷工程”,保证了优质产品率的提高;在履行合同上,提高合同履约率,赢得用户的信誉。2001年陕鼓订货量仅为6.3亿元,2002年就上升为13.6亿元,2003年飚升到32.4亿元,年均以92%的速度增长。去年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其订货量也高达25.5亿元。在财务管理上通过创新理财、开辟银企合作新模式、合理纳税筹划、加强外配套价格管理、开展增收节支、推进低附加值零部件专业化协作等有效措施,企业经营效益大幅增加,资金情况创历史最好水平。
五、优化分配结构,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陕鼓在产销两旺的同时,也更多关注职工生活、工作条件的改善。他们在收入分配上向生产一线、向科技人才倾斜,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2004年集团职工的年均收入超过4万元(个别技术工人的年收入超过10万元),是2000年收入11690元的4倍,年人均新增收入1.25万元。远远高于西安市城镇居民年均收入8400元的水平;还积极为职工缴纳公积金、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等人均多达5万元。使职工劳有所养,退有所依。在环境和“人居”建设上,他们先后组织实施了9批企业生态工程,累计投资达1784万元,共安排CI形象整改工程415项,使“花园式工厂”和“家园生态化”目标初步实现。先后投资7800万元,新增住宅楼23栋,使人均居住面积由过去的15.2m2提高到2004年的28.64m2,从根本上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
六、适应市场竞争,实现跨越式发展
陕鼓作为我国西部省份的一个优秀企业,能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给国有企业如何走向市场提供了新鲜经验。
1、“智慧比汗水更重要”已成为企业的共识。当前,在企业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流企业靠卖力气挣自己员工的钱,二流企业靠卖产品挣消费者的钱,一流企业靠卖品牌挣市场的钱。”正是这样,他们积极从产品生产向品牌经营转变,从单一的产品销售向系列化服务转变,在实现“两个转变”的过程中,重新认识市场资源,不仅充分利用直接资源,也积极发掘潜在资源;不仅眼睛向内重新认识已有资源,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寻找新生资源;他们把配套服务当作资源,把配套生产企业当作自己的车间,有效地扩大了陕鼓的规模,从拼体力、设备、资金向依靠知识、智慧和科技的方向发展。仅以临潼区来看,在陕鼓这个龙头企业带动下,围绕着风机制造及配套加工的民营企业就多达48家,从业人员1400多人,年产值达1.5亿元,上缴国家税金460多万元。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良好的信誉是企业一种无形资源。美国高盛公司总裁讲:“企业成功有三个因素,即资金、人才和信誉。但最重要的是信誉。资金没有了可再融通,人才流失了可再招聘,但企业丧失了信誉,那就什么都没有了。”诚信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对于企业而言,也是立足的根本。近年来,陕鼓十分重视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三个压力、三个满意”(即让干部有压力,让员工满意;让员工有压力,让客户满意;让企业有压力,让国家(股东)满意)。用一流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赢得市场的信赖。一是完善合同履约机制。一方面加强指挥系统的集权和钢性,建立协同计划管理体系,同步协调整个外部供应链(从供应商、陕鼓、外协外扩厂商)和内部供应链(各生产、供应、技术、财务、合同部门)的科学运作,提高产品的成套性。另一方面增强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建立柔性经营体系,使生产组织与客户市场需求保持同步性,提高合同履约率,赢得用户满意,减少市场经营风险。二是建立科学的客户、供应商资信评价体系。企业的营销、管理和市场信息等部门对采集的用户信息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归类建档,根据不同的资信等级签订不同的合同,保护企业的正常利益。三是开展品牌建设。品牌是企业产品质量和信誉的综合反映,是企业的无形资源。因此,陕鼓把产品质量建立在生产上,把信誉建立在服务上,把著名商标建立在用户的心中,增强了企业品牌的含金量。目前,由市场部牵头,正着手制定商标战略,积极实施商标保护、商标维权等工作,探索商标运营新思路。为企业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聚集能量。
3、精干、高效、廉洁的企业组织体系是实现企业战略的保证。近年来,陕鼓通过优化企业组织体系,建立了符合企业发展的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先后多次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使管理水平更现代化。同时,对不适应形势要求的39个业务部门进行改革,新组建了27个部门,调整了有关54项业务,使企业运转有序、管理高效。
为了加强财务管理,他们通过创新理财、合理纳税和开展增收节支等有效措施,使企业效益大幅增加。截止2004年底,陕鼓集团货币资金量就高达11.5亿多元,以先付货款再加工生产的形式,企业流动资金充盈,财务费用大幅下降,降到-1279万元。企业总资产由2000年末的9.2亿元增长到2004年末的29.3亿元,净资产由2.2亿元增长到6.7亿元,净资产增值率达到197%。
(作者单位: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