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性”, 在阅读的天空里徜徉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m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词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阅读教学中粉墨登场,其点缀的不仅仅是课堂的氛围,更重要的是点燃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敬仰之情。不同的场景,词语不同,意境各异,即使同一词语在不同场合中,其意义也可能迥然有别。阅读教学中品出了“词性”,就会给阅读提供磁性般的吸引和自由呼吸的氛围。
  
  一、“词性”的阳光:阅读在展望
  
  《李时珍夜宿古寺》片断:
  师:上节课读得怎么样?这篇文章是写谁的?
  (生齐读课题,注意突出“李时珍”三字。)
  师:写他干什么事?
  (生齐读课题,注意突出“夜宿山寺”。)
  师:读了一节课,请大家说说读懂了什么?知道什么?
  生1:李时珍和徒弟庞宪在野外采药。
  师:说出了人物和主要事件。
  生2:他们夜晚住在山寺里,吃的是干粮,喝的是山泉水。
  师:说出了他们怎么生活的。
  师:四年级的同学光说出这些还不行。能不能按照顺序把这个人这个晚上干什么从头到尾说一遍?比如,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做了哪几件事?
  (生自由读课文,体会。)
  师:这一次能不能说得更具体、更全面一些?
  生1:李时珍和弟子庞宪在野外寻找草药,夜晚住在古寺,吃的是干粮,喝的是山泉水。
  师:你认为他哪一点说得最好?
  生2:说出了他们夜晚是怎样生活的。
  师:生活、吃饭不是最主要的。比如他们为什么夜宿古寺?做了些什么事情?能不能说得更完整连贯一些?
  生3:一天,李时珍和弟子庞宪在野外寻找草药,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只好夜宿古寺。在古寺里师徒谈话,并记下寻访所得。
  师:你看这件事中处处透出一个什么字?
  生:苦。
  生:累。
  师:说出了夜宿原因,知道做了哪几件事,还看出了他们为编《本草纲目》付出的“苦”与“累”,是不是可以下课了?
  (生齐答:不可以。)
  师:下面干什么?
  生:要抓住关键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词语的关键性在于它能充分展示文本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值得咬文嚼字的词语,更是文本主要内容的铺路石。上面教例,在教师轻松的点拨中我们不难发现其睿智的一面:一个简单的课题,就设计出了如此精彩的一段“词”性天空,将课堂的阳光展现得如此灿烂。从主要人物“李时珍”到主要事件“夜宿古寺”,从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到对文章的“苦”“累”的提炼,都为下面的感情朗读作了顺畅铺垫,重点词语也在初读和对话的过程中开始崭露头脚。
  
  二、“词性”的诠释:阅读在路上
  
  《清平乐村居》教学片断:
  师:(板书:居)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什么?
  生:想到房子。
  生:想到家。
  师:(将题目补充完整)我们一起来读读题目。(生齐读)
  师:读了“村居”,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农村里的房子。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房子。我想到了一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真好。他想到了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还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低矮的草屋。
  师:说具体一点。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草屋,矮矮的,很少的几户人家。
  (师引读《村居》)
  一个“居”字,教者就挖掘到了家的温馨,有家才是现实的生活,由此形成了未读先知的鲜明对比。低矮的草房,优美的环境,家的感觉值得诗人向往,值得诗人关注,哪怕是一间茅草房,那也是“家”。诗人将触角延伸到乡村僻壤,在诗人看来,乡村人们生活的欢乐才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
  
  三、“词性”的升华:阅读在徜徉
  
  《清平乐村居》教学片断: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翁: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茅屋里,冬天来了,你们怎么过?你们为什么总是笑容满面呢?
  生:我们虽然住得不好,但是我们一家和睦。
  生:我们居住的条件虽然不好,但是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快乐。
  ……
  师:茅屋虽小,我住觉宽。物质的富有怎抵得上精神的富有?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啊。我们再看,诗人住在这村子里,他想到了什么?
  生:平安。
  (师板书:安居乐业)
  师:酒不醉人人自醉。经历了征战二十多年沙场的作者,他会怎么想?
  生:要是人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多好啊。
  生:要是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多好啊。
  ……
  师:征战沙场,诗人最渴望的是什么?
  生:没有战争。
  生:国泰民安。
  ……
  师:同是“醉”里,所处的地点不同,但所想的是相同的——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醉在村居”,这才是所有人的精神家园。
  一个“醉”字,学生就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对名利的淡薄,对自然真实、恬静有趣的生活之神往,以及其生活追求,经学生们的动情演绎,此情已洋溢于每位学生的心间。翁媪的“醉”和作者的“醉”同样都是对“安”的向往,整节课的教学落实到一个“安居”上,透视出教者的教学智慧和对文本的深度把握。教者将主题引向精神,引向高深的境界,这种村居的生活状态,其实不就是我们一直苦苦追求的精神家园吗?不就是构建整个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一种精神所在吗?古往今来,和谐的社会、温馨的家居、远离战争的痛苦是每一个人的希望,学生的思想在这节课中得到洗礼,灵魂得到了净化,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会相伴学生一生——语文教学的功能于此得到了最有价值的发挥。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马陵山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其他文献
市教研室的一位领导来我校视导,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因车祸被毁容,变得丑陋不堪,她痛不欲生,几次手术皆因其不配合而以失败告终。后来,每逢有人从她病房经过都对她
小时候。住在乡下,乡村的宁静,常使我沉醉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梦境里。在梦里,花开千树,云舒云卷,更有那泠泠山风,以大地为琴,长河为弦,丘壑为键,弹奏出天然乐曲,或细若柳丝,或
本文介绍了氢冷汽轮发电机转子改造在设计结构上的改进和工艺总结.
最近听了我们学院一位同事给高中教师讲的经典作品赏析课,课讲得挺好的,但她开头的提问却大煞风景,“老师们,你们谁还没有读过这部作品?请举手”。过了好一会儿,才有几个学员面红耳赤地低着头很不情愿地举起手,几十双眼睛霎时都聚焦在这几个人身上了。我观察到,这几个学员一整节课都没有心思去听课了。课后我问她,为什么要让没有读过作品的人举手呢?为什么不换一种问法,请读过这部作品的人举手呢?这样的提问多么让人难堪
在幼儿园德育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奖励,其具有一定的适宜性、有效性与必要性。幼儿教师要时刻关注对幼儿奖励的程度、频率、形式等是否合理,保证奖励的公平性与公正性。本文主要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快速流通的实现与课改的大力推行,公开课成为教育沟通与教育改革实验的一种流行方式。而作为一种公众品鉴的对象,公开课之“公开”成为了热议的焦点:公开课到
美国作家特伦斯·迪尔曾说:“每一所学校都有其不可言传的独特之处,这种独特之处就叫做‘文化’。”优秀的、创新的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