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临床急救的措施方法及其效果。方法:以2 01 5年4月-2016年4月间因患有,急性心肌梗死而进入本院接受治疗的5 7例患者为对象,按随机分组法将其划分成对照、研究两组,对照组28例以基础护理方法开展护理服务,研究组2 9例施行急救措施+基础护理的医疗服务,经探究两种方法的开展情况,比对两组运用效果。结果:经评估,研究组29例的总有效率是9 3. 10%;对照组28例的总有效率是67. 86%,两组比对,研究组显著优越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临床急救运用于AMI患者的医护工作当中,能提升院前护理、治疗工作的整体效果,值得推广及运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效果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 (2018) 05-011-01
临床中将急性心肌梗死简称为“AMJ”,此疾病的病发机理和心区血循环功能低下、心肌持续缺血有较大联系,一些患者甚至会出现心肌坏死问题[1]。由于这种疾病的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因此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较大威胁。本文选择因患有急性心肌梗死而进入本院接受治疗的57例患者,将其划分成对照、研究两组,分别施行基础护理服务和急救措施+基础护理的医疗服务,并比对探究两组运用效果及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对象及方法
1 .1研究对象
随机抽选201 5年4月-2016年4月间因患有急性心肌梗死而进入本院接受治疗的57例患者,上述病例都由主治医生遵照急性心肌梗死的权威诊治标准展开病症鉴定,并已确诊。将其划分成对照、研究两组,对照组28例:15例男性、1 3例女性,年龄在43-81岁间,平均(65±11.04)岁,当中含有10例广泛前壁病变者、5例前间壁病变者、4例正后壁病变者、6例下壁病变者、3例心内膜下病变者。研究组29例:17例男性、12例女性,年龄在44-83岁间,平均(67±10.27)岁,当中含有11例广泛前壁病变者、6例前间壁病变者、5例正后壁病变者、5例下壁病变者、2例心内膜下病变者。两组病例各项基础性资料比对,没有较大差异(0> 0.05),可展开比较评估。
1 .2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在病发AMI后,直接被送入医院实施相应急救处理,医护人员对其施行基础性的相关护理,涉及病情看护、生命体征检测、吸氧护理、心电监护等方面的具体护理工作。
研究组践行急救措施+基础护理的医疗服务模式,具体操作为:
(1)辅助患者取适宜体位。当患者出现AMI后,急救护士尽快辅助其卧床休息,避免患者随意活动。(2)实施持续性供氧处理。护士向患者施予持续性的低流量氧气,供给流速是2-4L/min。(3)予以止痛类药物。护士在患者舌下位置放入硝酸甘油、哌替啶、吗啡等药物,用以减轻患者的剧烈疼痛感。吗啡用量在5-lOmg间,哌替啶用量在50-lOOm g间。若患者血液容量较少,则不予使用这类药物。(4)构建静脉通路。观察AMI患者的血容量,如果血液量没有显著下降,则使用硝酸甘油保护心肌,以防缺血现象严重化。护士以静脉注射方式注入药物,滴注速率约1O滴/分钟,输液期间严密探查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若血压值达90/60mm Hg,可构建新的静脉路径,并增用多巴胺,以提升血压。(5)予以急救药物。急救时,护士向患者予以50万U尿激酶+40mL生理盐水,以静脉推注方式给药:予以50u尿激酶+lOOmL生理盐水,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滴注时间不可超出30min。向患者施予0.4U低分子肝素,于静脉处注入,每间隔12h给药1次,共计10次:同时予以小剂量的受体阻滞药剂( 5-6m g)、卡托普利、肠溶阿司匹林等药剂。 (6)急诊室实施溶栓治疗的相应配合护理。当患者送达急诊室后,护士对其实施相应的治疗辅助护理,实施心电图监测、心肌酶谱检查等医护工作,并配合溶栓治疗开展各项具体的护理服务。
1. 3效果判定
经急救和相关护理后,若患者胸痛症状得以消除,且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归转至正常范围内,判定为显效:若患者胸痛癥状大部分消除,且各项生命体征指标接近正常范围,判定为有效:若患者胸痛症状和各项生命体征指标都没有突出变化或有恶化迹象,判定为无效。
1. 4统计学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20.0版统计软件予以处理,采用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量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P< 0.05表明对比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评估探究,两组患者在接受急救和相应护理以后,病情归转情况有所差异。研究组2 9例的总有效率是93.10%:对照组2 8例的总有效率是67.86%,两组比对,差异显著(P<0.05)。两组病例护理效果情况如表1所示。
3讨论
AMI患者冠状动脉伴有痉挛、变窄、堵塞等问题,进而诱发心肌持续缺血、心肌组织坏死等较严重的症状[2]。多数患者在病发之初都不在医院中、为缓解、稳定患者的病情、减少死亡病例,急救护士需格外重视院外抢救工作[3]。本研究中,护士在抢救前做好各项医护准备,第一时间对AMI患者展开有效急救,例如,予以供氧、检测心电图、预估病情、构建静脉通路等,以为后续治疗提供相应的指标数据。
此研究当中,研究组病例的总有效率是93.10%:对照组的是67 .86%,两组比对,差异较大(P<0.05)。由此看出,两组患者在接受急救和相应护理后的病情归转情况有所差异,且研究组显著优越于对照组。
综合上述,相比基础护理的实施效果而言,将临床急救运用于AMI患者的医护工作当中,能取得更佳的院前护理成效,并有助于提升预后康复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飞,张艳芹,商克勇,等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前位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 (10):13-15
[2]李勇,李莉,祁春梅,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5,30(6)540-542
[3]周发展,武君,宋兆峰,等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对介入术相关心肌损伤及近期预后的影响[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5,10(5):26-31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效果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 (2018) 05-011-01
临床中将急性心肌梗死简称为“AMJ”,此疾病的病发机理和心区血循环功能低下、心肌持续缺血有较大联系,一些患者甚至会出现心肌坏死问题[1]。由于这种疾病的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因此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较大威胁。本文选择因患有急性心肌梗死而进入本院接受治疗的57例患者,将其划分成对照、研究两组,分别施行基础护理服务和急救措施+基础护理的医疗服务,并比对探究两组运用效果及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对象及方法
1 .1研究对象
随机抽选201 5年4月-2016年4月间因患有急性心肌梗死而进入本院接受治疗的57例患者,上述病例都由主治医生遵照急性心肌梗死的权威诊治标准展开病症鉴定,并已确诊。将其划分成对照、研究两组,对照组28例:15例男性、1 3例女性,年龄在43-81岁间,平均(65±11.04)岁,当中含有10例广泛前壁病变者、5例前间壁病变者、4例正后壁病变者、6例下壁病变者、3例心内膜下病变者。研究组29例:17例男性、12例女性,年龄在44-83岁间,平均(67±10.27)岁,当中含有11例广泛前壁病变者、6例前间壁病变者、5例正后壁病变者、5例下壁病变者、2例心内膜下病变者。两组病例各项基础性资料比对,没有较大差异(0> 0.05),可展开比较评估。
1 .2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在病发AMI后,直接被送入医院实施相应急救处理,医护人员对其施行基础性的相关护理,涉及病情看护、生命体征检测、吸氧护理、心电监护等方面的具体护理工作。
研究组践行急救措施+基础护理的医疗服务模式,具体操作为:
(1)辅助患者取适宜体位。当患者出现AMI后,急救护士尽快辅助其卧床休息,避免患者随意活动。(2)实施持续性供氧处理。护士向患者施予持续性的低流量氧气,供给流速是2-4L/min。(3)予以止痛类药物。护士在患者舌下位置放入硝酸甘油、哌替啶、吗啡等药物,用以减轻患者的剧烈疼痛感。吗啡用量在5-lOmg间,哌替啶用量在50-lOOm g间。若患者血液容量较少,则不予使用这类药物。(4)构建静脉通路。观察AMI患者的血容量,如果血液量没有显著下降,则使用硝酸甘油保护心肌,以防缺血现象严重化。护士以静脉注射方式注入药物,滴注速率约1O滴/分钟,输液期间严密探查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若血压值达90/60mm Hg,可构建新的静脉路径,并增用多巴胺,以提升血压。(5)予以急救药物。急救时,护士向患者予以50万U尿激酶+40mL生理盐水,以静脉推注方式给药:予以50u尿激酶+lOOmL生理盐水,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滴注时间不可超出30min。向患者施予0.4U低分子肝素,于静脉处注入,每间隔12h给药1次,共计10次:同时予以小剂量的受体阻滞药剂( 5-6m g)、卡托普利、肠溶阿司匹林等药剂。 (6)急诊室实施溶栓治疗的相应配合护理。当患者送达急诊室后,护士对其实施相应的治疗辅助护理,实施心电图监测、心肌酶谱检查等医护工作,并配合溶栓治疗开展各项具体的护理服务。
1. 3效果判定
经急救和相关护理后,若患者胸痛症状得以消除,且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归转至正常范围内,判定为显效:若患者胸痛癥状大部分消除,且各项生命体征指标接近正常范围,判定为有效:若患者胸痛症状和各项生命体征指标都没有突出变化或有恶化迹象,判定为无效。
1. 4统计学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20.0版统计软件予以处理,采用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量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P< 0.05表明对比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评估探究,两组患者在接受急救和相应护理以后,病情归转情况有所差异。研究组2 9例的总有效率是93.10%:对照组2 8例的总有效率是67.86%,两组比对,差异显著(P<0.05)。两组病例护理效果情况如表1所示。
3讨论
AMI患者冠状动脉伴有痉挛、变窄、堵塞等问题,进而诱发心肌持续缺血、心肌组织坏死等较严重的症状[2]。多数患者在病发之初都不在医院中、为缓解、稳定患者的病情、减少死亡病例,急救护士需格外重视院外抢救工作[3]。本研究中,护士在抢救前做好各项医护准备,第一时间对AMI患者展开有效急救,例如,予以供氧、检测心电图、预估病情、构建静脉通路等,以为后续治疗提供相应的指标数据。
此研究当中,研究组病例的总有效率是93.10%:对照组的是67 .86%,两组比对,差异较大(P<0.05)。由此看出,两组患者在接受急救和相应护理后的病情归转情况有所差异,且研究组显著优越于对照组。
综合上述,相比基础护理的实施效果而言,将临床急救运用于AMI患者的医护工作当中,能取得更佳的院前护理成效,并有助于提升预后康复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飞,张艳芹,商克勇,等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前位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 (10):13-15
[2]李勇,李莉,祁春梅,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5,30(6)540-542
[3]周发展,武君,宋兆峰,等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对介入术相关心肌损伤及近期预后的影响[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5,10(5):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