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本文就如何有效提升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及农村孩子的语文素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好好领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教学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只有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巧妙布置学生作业,才能真正让我们的学生掌握到扎实的基础知识、技能和一定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考、感悟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必须重视起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去进行有效阅读。
一、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农村小学,顾名思义是远离县城的乡村小学,无论是传统意义还是现实意义,农村都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显然比不上城镇地区,而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则是教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对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重大,观摩近年来的教学质量和教育趋向,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以下几大缺陷:
(一)教师资源欠缺,教学设施差
语文阅读教学显然是通过看、读、写来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可若学校连个图书馆都没有,阅读资源从何而来,仅仅依靠教学课本,显然是单调而不足的。对于农村小学,由于教师工资待遇等多种问题,导致教师资源欠缺,师资力量薄弱,且教师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师的引导性作用发挥不到位,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课外阅读不见效,如此看来,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力很难提高。
(二)学生阅读兴趣不高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用现代的话可意译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农村小学学生,因为缺乏引导,很多同学都不喜欢阅读,即使是阅读也是看一些诸如《老夫子》这种带着娱乐性的故事读本,对其它教育读本:文学名著,生活记录,人物传记等方面的书籍兴趣不高且很少涉猎,如中国的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书本的篇幅较长,很多学生难以坚持阅读,对于故事的了解,都仅是从电视剧上得知,这种仅娱乐的故事书对孩子的阅读水平基本没有什么帮助。
(三)重视“课”教,轻视“自”学
学习本应是学生主动自觉学习知识文化的过程。可当前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一种课堂教学,整节课40分钟下来,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学生完全不用思考,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被动地接受知识。许多口号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喊了多年,可也仅是喊而尔。如有一位老师问学生:“啄木鸟为什么啄树皮?”“因为树病倒了,啄木鸟在为它治病”,如此有想象性的回答却得到了老师不理睬的回应。这是在赤裸裸地扼杀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想象。
二、解决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思维,增强感悟能力
毋庸置疑,兴趣是阅读的前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老师、学校、家长都必须重视起来的问题,阅读教学也是在兴趣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得更好。老师设立问题、开展竞赛、课外教学都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去学习。如教授《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听了感触至深,从而激发起学生兴趣,更好地去理解总理在群众心中的至深地位。激发兴趣,让“阅”读真正变为“悦”读,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精神食粮。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让学生不只是想读故事书,如老师可隔一个星期就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年龄段阅读的书籍:《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培养他们向多方向多层面发展的思维,而不仅仅限于课本。课后可安排一些阅读成果展示,如出黑板报,定期检查读书笔记等,领学生朗读课文,多阅读课外书,多去感受,多去思考,多去体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融会贯通。学习语文,理解语言,一种对语言的整体感悟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有些作品是直接表达感情,有些就含蓄表达,要带领学生去细细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情感。如学习《月光曲》一文时,老师可先播放音乐,描绘贝多芬创作时的情景,让学生渐入情景,用心灵去感受作者的感受,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初读——精读——细品
语文的阅读教学应当是循序渐进的,对于一篇陌生的课文,都应该遵循初读——精读——细品这三步曲,初读是简单的第一步,一般设在预习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应当让学生通读课文两三次,画出生词,标上拼音,分分段落,大致了解课文所要讲的内容以及自身想要知道什么内容。而精读就是一种全盘全面的阅读。在课堂上,老师带领同学一起分析解读课文,以读代讲,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段落大意。开拓学生的思路思维,解决同学的疑问,从而去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可引导学生根据“开始写……然后写……接下来写……最后写……重点写……”的思路梳理文章,利于学生有层次全面把握课文。细品就要求学生发挥自主权,细细品读课文,领会课文的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如学习小学三年级课文《陶罐和铁罐》时,初读过程让学生读课文,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标出生字词来了解课文。知道讲的是两个罐子一个陶罐一个铁罐的故事。精读这一过程,老师可以多次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来读课文,把自身当成是两个罐子,融入情景融入感情去阅读课文,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可以围绕“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让学生找找划划,找出铁罐奚落的话,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接着又问“面对铁罐的一次又一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课件出示陶罐的话请学生读一读,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印象。在师生、生生对话中构建话题,以读为本,在朗读中内化感悟。品读过程就带领学生理解其寓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待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总之,教师必须要多读书,读好书,特别是语文老师一定要广泛涉猎,文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等方面的书籍都要大量阅读。只有大量阅读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文化积淀,提高了自身素质,你的课堂驾驭能力才会得到提高,才能真正做到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而不是照搬教参。
参考文献:
[1]范雪娇.浅谈合作学习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09)
[2]苏群燕.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语文学刊.2011(17)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好好领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教学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只有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巧妙布置学生作业,才能真正让我们的学生掌握到扎实的基础知识、技能和一定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考、感悟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必须重视起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去进行有效阅读。
一、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农村小学,顾名思义是远离县城的乡村小学,无论是传统意义还是现实意义,农村都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显然比不上城镇地区,而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则是教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对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重大,观摩近年来的教学质量和教育趋向,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以下几大缺陷:
(一)教师资源欠缺,教学设施差
语文阅读教学显然是通过看、读、写来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可若学校连个图书馆都没有,阅读资源从何而来,仅仅依靠教学课本,显然是单调而不足的。对于农村小学,由于教师工资待遇等多种问题,导致教师资源欠缺,师资力量薄弱,且教师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师的引导性作用发挥不到位,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课外阅读不见效,如此看来,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力很难提高。
(二)学生阅读兴趣不高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用现代的话可意译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农村小学学生,因为缺乏引导,很多同学都不喜欢阅读,即使是阅读也是看一些诸如《老夫子》这种带着娱乐性的故事读本,对其它教育读本:文学名著,生活记录,人物传记等方面的书籍兴趣不高且很少涉猎,如中国的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书本的篇幅较长,很多学生难以坚持阅读,对于故事的了解,都仅是从电视剧上得知,这种仅娱乐的故事书对孩子的阅读水平基本没有什么帮助。
(三)重视“课”教,轻视“自”学
学习本应是学生主动自觉学习知识文化的过程。可当前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一种课堂教学,整节课40分钟下来,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学生完全不用思考,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被动地接受知识。许多口号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喊了多年,可也仅是喊而尔。如有一位老师问学生:“啄木鸟为什么啄树皮?”“因为树病倒了,啄木鸟在为它治病”,如此有想象性的回答却得到了老师不理睬的回应。这是在赤裸裸地扼杀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想象。
二、解决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思维,增强感悟能力
毋庸置疑,兴趣是阅读的前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老师、学校、家长都必须重视起来的问题,阅读教学也是在兴趣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得更好。老师设立问题、开展竞赛、课外教学都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去学习。如教授《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听了感触至深,从而激发起学生兴趣,更好地去理解总理在群众心中的至深地位。激发兴趣,让“阅”读真正变为“悦”读,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精神食粮。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让学生不只是想读故事书,如老师可隔一个星期就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年龄段阅读的书籍:《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培养他们向多方向多层面发展的思维,而不仅仅限于课本。课后可安排一些阅读成果展示,如出黑板报,定期检查读书笔记等,领学生朗读课文,多阅读课外书,多去感受,多去思考,多去体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融会贯通。学习语文,理解语言,一种对语言的整体感悟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有些作品是直接表达感情,有些就含蓄表达,要带领学生去细细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情感。如学习《月光曲》一文时,老师可先播放音乐,描绘贝多芬创作时的情景,让学生渐入情景,用心灵去感受作者的感受,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初读——精读——细品
语文的阅读教学应当是循序渐进的,对于一篇陌生的课文,都应该遵循初读——精读——细品这三步曲,初读是简单的第一步,一般设在预习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应当让学生通读课文两三次,画出生词,标上拼音,分分段落,大致了解课文所要讲的内容以及自身想要知道什么内容。而精读就是一种全盘全面的阅读。在课堂上,老师带领同学一起分析解读课文,以读代讲,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段落大意。开拓学生的思路思维,解决同学的疑问,从而去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可引导学生根据“开始写……然后写……接下来写……最后写……重点写……”的思路梳理文章,利于学生有层次全面把握课文。细品就要求学生发挥自主权,细细品读课文,领会课文的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如学习小学三年级课文《陶罐和铁罐》时,初读过程让学生读课文,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标出生字词来了解课文。知道讲的是两个罐子一个陶罐一个铁罐的故事。精读这一过程,老师可以多次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来读课文,把自身当成是两个罐子,融入情景融入感情去阅读课文,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可以围绕“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让学生找找划划,找出铁罐奚落的话,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接着又问“面对铁罐的一次又一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课件出示陶罐的话请学生读一读,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印象。在师生、生生对话中构建话题,以读为本,在朗读中内化感悟。品读过程就带领学生理解其寓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待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总之,教师必须要多读书,读好书,特别是语文老师一定要广泛涉猎,文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等方面的书籍都要大量阅读。只有大量阅读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文化积淀,提高了自身素质,你的课堂驾驭能力才会得到提高,才能真正做到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而不是照搬教参。
参考文献:
[1]范雪娇.浅谈合作学习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09)
[2]苏群燕.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语文学刊.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