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尘封三十余年的吴冠中《长江万里图》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yue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匿藏三十余年的吴冠中油画——《长江万里图》,未开拍前估价已达3000万元。这幅采用传统国画手卷形式绘制的油画(总长509厘米、高22.5厘米),作为中国当代画史秘藏时间最长的油画巨制,从其征集、考证到拍卖都充满浓郁的传奇色彩。唐宋直延民国,代有画家图绘长江,以油彩绘之全景,吴冠中乃第一人。
  
  30年间,很少有人知道《长江万里图》存于世上。
  时光回溯到2D06年。
  2006年1月18日,国内各大新闻媒体不约而同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吴冠中的一幅名为《1974·长江》的油画上,原来这幅长603厘米,高19.5厘米的油画长卷是吴冠中创作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一些专家甚至认为它的价值超过了吴冠中先生上拍过的任何一件作品。就是这件价值非同凡响的《1974·长江》,却与吴冠中玩了一个失踪游戏,30多年来无人知晓它的下落,可就在吴冠中本人将这件作品遗忘的时刻,吴冠中的长子吴可雨从新加坡回来,在找钥匙时,竟从一个闲置的抽屉里意外发现了厚厚的一卷油画稿,这就是引起美术界轰动的油画巨作《1974·长江》。它的重现,吴冠中感觉是“抢救了一个躺在摇篮里30多年的婴儿”。接下来是一些国内外的藏家愿意以5000万人民币收藏这幅作品,但吴冠中先生却不同意,最后在2006年10月,把它捐赠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然而有关这幅油画的传奇故事似乎还没有结束。
  正是金秋10月,北京翰海拍卖公司负责油画征集和拍卖的李亚俐完全被这则捐赠的新闻吸引住了。以拍卖行从业者的职业敏感度,其明锐地“探察”到这关于长江油画巨作应另外还有一稿。
  那么,这另外一稿究竟是怎样的作品?它现在又落在谁的手里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李亚俐,而真正见过这幅作品的,除了吴冠中的家人及其亲密好友外,尚未有其他人一睹它的真容。于是,李亚俐决定从研究画家本人入手,终于在吴冠中的自传——《我负丹青》一书中找到了这样的记载:“又遇上好运气。北京饭店约黄永玉、袁运甫、祝大年和我共同绘制巨幅壁画《长江万里图》”,“那图由设计师奚小彭总负责,绘制者有袁运甫、祝大年、黄永玉和我,袁运甫联系各方面的工作,稿子酝酿很久,待到需去长江收集资料,我们从上海溯江上重庆,一路写生,真是美差。”
  经过明察暗访,李亚俐决定从第一手的藏家奚小彭处着手。
  不过使李亚俐始料未及的是,被寄予厚望的《长江万里图》并不在奚小彭的家人手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长江万里图》真的未能幸免于难,毁灭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于是,又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李亚俐他们终于找到了作品的藏家。第一次见到《长江万里图》,李亚俐感到十分惊喜,因为这幅油画的气势十分宏伟,选材、风格和绘画形象在吴冠中此后的绘画创作中,都有成熟的表现。而这幅作品由奚小彭、奚先生的家属传到目前这个藏家手上的时候,其当初也有一个所谓协议书跟一个转让书。经过长时间的斡旋,商量跟讨论,这幅作品终于成为翰海秋拍的拍品之一。
  就在拍卖公司以为大局已定的时候,一些来自拍卖界和学术界的专家和学者却对这件油画作品的真伪提出了质疑。面对专家们的质疑,拍卖公司当然不敢掉以轻心。可问题是怎样才能证明它就是吴冠中先生当年创作的油画呢?就在拍卖公司被这张画的种种传说和猜测困扰时,曾经见过这幅油画的吴冠中先生的原来同事、现旅居美国的朱军山教授特意从国外赶了回来,并与拍卖公司一起举行了一场吴冠中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的作品研讨会。
  2006年12月7日上午,吴冠中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的作品研讨会在北京饭店举行。一批来自科研第一线的专家、学者以及拍卖行业的市场专家对这幅长达509厘米、高22.5厘米的纸上油画《长江万里图》进行了鉴定和研讨。但对大多数专家来说,还是第一次看到这幅油画长卷,它是否就是吴冠中先生所绘制的《长江万里图》?大家一直心存疑虑。
  吴冠中先生在自传——《我负丹青》一书中对《长江万里图》有这样的评价:“我作长江,整体从意象立意,局部从具象入手,此亦我70年代创作之基本手法。江流入画图,江流又出画图,是长江流域,是中华大地,不局限一条河流的两岸风物,这样,也发挥了造型艺术中形式构成之基本要素,非沿江地段之拼合而已。”那么,眼前的这幅《长江万里图》是否与吴冠中自述中的一致呢?专门从事油画艺术研究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醉教授决定从作品的画风入手,其结论是:“这幅画能准确地反映吴冠中先生当时那个时代的创作,这个风格在他整个的创作进程里面,算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写实的一类作品。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显然,从画风上说,这幅画符合吴冠中先生的一贯绘画技巧,这无疑令专家们倍感欣喜。但在这幅画的卷首有吴冠中这样的补题:“一九七一年至七二年间,偕小彭、运甫、大年、永玉诸兄,为北京饭店合作《长江万里图》巨幅壁画。初稿成,正值批黑画,计划流产,仅留此综合性成稿,小彭兄冒批判之风险,珍藏此稿,今日重睹手迹,亦惊喜、亦感叹!一九九○年七月八日北京红庙北里六号楼吴冠中识。”如果这个补题没有问题的话,那为何吴冠中先生2006年在《1974·长江》的捐赠仪式上发出“抢救了一个躺在摇篮里30多年的婴儿”的感叹呢?因为按照正常的逻辑思维,吴冠中只是承认《1974·长江》是他当年十分珍惜的油画初稿。
  艺术推广人李大钧的思路开拓了专家们的思路;“吴冠中先生所做的事,要把他一生中最好的作品捐给国家,从这个角度上讲,《1974·长江》是吴先生认为的,他最有代表性的最好的作品。”
  后来,经过大家的细致鉴识,发现了《1974·长江》遗有炭笔痕迹,表明这幅画应该是底稿或初稿。而《万里长江图》单纯以油彩绘画,看不到炭笔痕迹,景物的色彩,细润精雅,自然的充满了不求形似而求生韵的意境,显然是符合吴冠中卷首所题的“综合性成稿”的。
  于是,这幅尘封了30多年的油画终于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了。而30多年岁月,当年55岁的吴冠中从壮年走向了老年,实现了人生和艺术的升华,吴冠中的艺术也成为20世纪和21世纪中国艺术界的一个奇迹。而恰是从1974年起,吴冠中开始了除油画创作以外的水墨创作历程,《长江万里图》无疑是一座里程之碑,作者所描绘的从雪山源头到长江入海,不是再现的风景,而是画家创造的意象,一种在至美形式中涌动的境界。当年水陆兼程,投宿两岸,画家胸中块磊消解于滔滔江水,履之所至,纵览江山,渐于心手相忘之际,心物相应之时,雪域青松、天府梯田、巫峡女神、黄山云雾、金陵大桥、水乡粉墙、滨江灯火,一一魂入画中。它寄托、珍藏了吴冠中在那个时代全部的艺术理想。
  唐宋直延民国,代有画家图绘长江,以油彩绘之全景,吴冠中乃第一人。
  中国当代画史秘藏时间最长的油画巨 制,终以破纪录的3795万元成交价进入艺术品收藏市场。
  链接
  《长江万里图》拍卖当天的奇特历程
  2006年12月17日下午两点,在北京嘉里中心;北京翰海秋季拍卖会油画专场正在紧张的进行。这时,突然从门外走进了几个行色匆匆的买家,而在场外展厅最显著的玻璃展柜前,人们不断停留驻足并发出啧啧惊叹。与此同时,在办理拍卖登记手续的柜台前,几个买家显得十分忐忑,气氛异常紧张。就在大多数人还没有理出个头绪的时候,场内突然变得鸦雀无声,拍卖师也刻意地停顿了一下,然后说:“下面要进行的是本次拍卖会最重要的拍品,1427号。”
  1427号,正是《长江万里图》。
  “2000万有人加没有,后排那位出价2000万,2200万,还有加价2200万的没有?2500万,658号,出价2500万,2500万,您还感兴趣吗?2600万,2600万,2600万。2650万,2650万,2650万,2700万,605号也加50万。 ”
  拍卖过程似乎没有什么意外,像所有拍卖会顶级拍品的竞价一样,在经过几轮激烈的竞投以后,举牌的只剩下两位买家:一位是端坐在现场前排的海外藏家,一位是通过电话委托竞投的神秘买家。价格很快就被海外藏家举到2800万,一时间,拍场上似乎没有了进一步的响应。几次问询后,拍卖师落下了手里的拍槌。
  现场:“2800万是您的,您是601号。”
  就在所有人鼓掌为该藏家竞得这幅作品表示庆祝的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通过电话竞投的买家声称自己在拍卖师落槌前有举牌加价的示意,而拍卖师没有看到他,他要求对这幅作品重新竞价。按照常规,拍卖会落槌就意味着法律效应,是不能够更改的,可是在如此重量级的拍品前,再次竞价就意味着有可能创造新的纪录。
  拍卖师询问着那位藏家:“电话买家又加了一口,他说我没看见,您要是同意,我就再加他一口,您要不同意的话,我就落槌给你,我征求您的意见。”
  出乎人们的意料的是在经过简短的思考后,那位藏家居然同意了拍卖师的意见,于是刚刚落槌的《长江万里图》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竞价。
  “2850万,他出到2850万,2850万,谢谢您,您给我解决了这个难题;2850万,2900万,601号出价2900万,2950万,3000万,3100万,599号,3150万;601号出价3150万,3170万,601号出价3200万,您还有加吗?3200万,5250万,3300万,3400万,699号5400万,5450万,3450万最后一次,3450万601号。”
  5450万,那位海外藏家重新举回了本已到手的《长江万里图》,加上佣金5795万的总成交价,打破了2005年吴冠中的《鹦鹉天堂》创下的5025万的纪录,成为了艺术市场中吴冠中最昂贵的作品,同时,这也是中国当代油画拍卖的最高纪录。
  
其他文献
墨盒是在钢笔还没有普及的时候,很普遍的文房用具。多以铜皮作外壳,内放棉花用以贮存墨汁便于毛笔书写。铜墨盒除了实用价值外,人们还将其作为互相馈赠的礼品或纪念品。小小的盒面也就成了一方书画的小天地。在收藏热的今天,这种价格虽然不高,但富于文化气息的玩意还是值得玩味的。      可读园著书图墨盒    1923年制7.2cm×7.2cm×2.2cm  盒为方形,右边刻苍松翠竹秀石,一人在屋内著书。题:
期刊
2006年是清四僧之一的“八大”诞辰380周年,其作品在古代书画市场上凯歌频奏。春拍伊始,在“市场调整”的大环境下,6月3号,北京华辰拍卖公司发布消息,八大山人的《山水》立轴以1540万元成交,创下2006年当时国内书画拍卖的最高成交价!秋拍中,据说是从海外征集回来的一幅八大山人《花鸟四屏》在北京最终3960万元成交,成为了新的八大作品拍卖纪录。2006年的春拍秋拍,八大作品均被各拍行作为重点推出
期刊
今年的Arco    今年的Acro有来自全世界的218家画廊,这其中四成左右是西班牙画廊,并有14家韩国画廊参加其主题国“当今韩国”项目,4家来自中国的画廊参加了“人民公园”的项目。整个展会中西班牙语系的人士人头攒动,但也频繁可见亚洲面孔。  Arco能够达到今天的成就,和来自其政府或者说皇家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这种支持不仅是口号上的,而是很实在的资金支持。使得Arco不仅有良好的场馆和展出环
期刊
古人礼乐并称,礼是行为规范,乐则使礼有舞蹈的节奏感,从而具有美感。乐是和谐的声音,礼是和谐的动作,礼乐合起来是古典土人的理想生活。音乐在先秦秦汉(古典时代)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建筑的空间往往要为音乐与演奏而设计。编钟与编磬是乐器的典型代表,编钟系列的大小、长短,又与身份地位有关,且编钟、编磬常在户外或大厅内演奏。因为高大的台阶、挺拔的台柱组成的空间架构,象征着权位和尊崇。正所谓艺术的精致性与建筑空
期刊
随着收藏队伍的不断壮大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汉画拓本的收藏价值越来越得到藏家的认知。近年一些汉画拓本藏品,不但吸引了海内外收藏家的视线,而且汉画拓本的收藏和研究更为人们重视了。  汉画像石又称“石刻画”或“汉画”,是以石为地,用刀代笔的绘画艺术。其构图和线条接近绘画,但又是浮雕、高浮雕乃至透雕。用于古代门楣、石窟、祠堂、墓室等作装饰。汉画像石起始于西汉,盛行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就不多见了。汉画像
期刊
在张宗宪先生的第三批珍藏当中,有一件巧夺天工的乾隆瓷器珍品。这件秀雅精致的珐琅彩碗通景绘杏花朵朵、杨柳青青、春燕翩翩,体现了形式与色彩的完美结合,并糅合了宫廷作坊内画师的丹青妙笔。此碗构图为典型的手卷格局,每组细节均各具情态、鲜明有致,乍看之下,宛若仰观晴空下在枝干花叶间穿梭的飞燕,渲染出一片明媚春光。  若将本珐琅彩碗与伦敦大维德中国艺术馆藏的个同类瓷碗相比,两者的纹饰图案相互呼应,且题诗相同,
期刊
致柯绍忞    戊午正月初八日中华民国六年(1917)2月18日  凤荪先生大人鉴:别后维道履安健,远念良深。兹有至友八字写奉,求为一看其前途如何。近来遭遇何苦、乞示知为叩。费心至感,能先口告子衡亦佳。专此奉启,虔请道安 振玉肃上  戊午正月初八日子时      致口君义    君义先生有道:奉示敬悉。洋银三十元照收舍亲尚有求益之意,弟赠宋铁泉数枚,了此事毛其馀各泉尚希早日退还,因都中泉值高于津
期刊
西汉梁王陵寝位于河南省永城县芒砀山,史载其地为汉高祖刘邦斩蛇起兵之处,今尚有《汉高祖斩蛇碑》存此。    关于西汉梁国    西汉梁国始建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首任梁王为刘邦的大将彭越,《汉书·高帝纪》:“五年冬十月,高帝许以取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号曰梁王,都定陶”。西汉建国以后,开始逐渐铲除异姓诸侯王,至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l97年)汉皇室以谋反的罪名铲除彭越,立皇子刘恢为梁
期刊
最早知道黄濬的名字,是在他的名著《花随人圣 摭忆》里面,准确的说,是看了瞿兑之先生的序言,才勾起我对这位近代才人的兴趣。黄濬字哲维,号秋岳,福建侯官(福州)人,近代的同光体诗人之一,陈衍(石遗)老人的弟子,在民初的北京文坛,他曾经是叱咤一时的人物,还很受到汪精卫的赏识,任命为行政院机要秘书,但是他的下场很不光彩:民国二十六年(1937),他因出卖蒋介石的江阴要塞机密被揭发,以通敌罪伏法,是抗战以来
期刊
春拍接近尾声。瓷器市场又传出重要信息。翰海的乾隆官窑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以2408万元成交。回顾今年春拍。4月份的香港苏富比清雍正柠檬黄地粉彩浮雕花鸟宝瓶纹六方瓶以2272万元港币成交。为今年彩瓷的市场走高打下伏笔;紧接着。中国嘉德的一件清代雍正绿地纷彩描金镂空花卉纹香炉以2643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香港佳士得的清雍正粉彩过枝福寿双全碗。拍出5472万港元。一件口径仅为l4厘米的小碗能拍出这个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