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匿藏三十余年的吴冠中油画——《长江万里图》,未开拍前估价已达3000万元。这幅采用传统国画手卷形式绘制的油画(总长509厘米、高22.5厘米),作为中国当代画史秘藏时间最长的油画巨制,从其征集、考证到拍卖都充满浓郁的传奇色彩。唐宋直延民国,代有画家图绘长江,以油彩绘之全景,吴冠中乃第一人。
30年间,很少有人知道《长江万里图》存于世上。
时光回溯到2D06年。
2006年1月18日,国内各大新闻媒体不约而同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吴冠中的一幅名为《1974·长江》的油画上,原来这幅长603厘米,高19.5厘米的油画长卷是吴冠中创作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一些专家甚至认为它的价值超过了吴冠中先生上拍过的任何一件作品。就是这件价值非同凡响的《1974·长江》,却与吴冠中玩了一个失踪游戏,30多年来无人知晓它的下落,可就在吴冠中本人将这件作品遗忘的时刻,吴冠中的长子吴可雨从新加坡回来,在找钥匙时,竟从一个闲置的抽屉里意外发现了厚厚的一卷油画稿,这就是引起美术界轰动的油画巨作《1974·长江》。它的重现,吴冠中感觉是“抢救了一个躺在摇篮里30多年的婴儿”。接下来是一些国内外的藏家愿意以5000万人民币收藏这幅作品,但吴冠中先生却不同意,最后在2006年10月,把它捐赠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然而有关这幅油画的传奇故事似乎还没有结束。
正是金秋10月,北京翰海拍卖公司负责油画征集和拍卖的李亚俐完全被这则捐赠的新闻吸引住了。以拍卖行从业者的职业敏感度,其明锐地“探察”到这关于长江油画巨作应另外还有一稿。
那么,这另外一稿究竟是怎样的作品?它现在又落在谁的手里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李亚俐,而真正见过这幅作品的,除了吴冠中的家人及其亲密好友外,尚未有其他人一睹它的真容。于是,李亚俐决定从研究画家本人入手,终于在吴冠中的自传——《我负丹青》一书中找到了这样的记载:“又遇上好运气。北京饭店约黄永玉、袁运甫、祝大年和我共同绘制巨幅壁画《长江万里图》”,“那图由设计师奚小彭总负责,绘制者有袁运甫、祝大年、黄永玉和我,袁运甫联系各方面的工作,稿子酝酿很久,待到需去长江收集资料,我们从上海溯江上重庆,一路写生,真是美差。”
经过明察暗访,李亚俐决定从第一手的藏家奚小彭处着手。
不过使李亚俐始料未及的是,被寄予厚望的《长江万里图》并不在奚小彭的家人手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长江万里图》真的未能幸免于难,毁灭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于是,又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李亚俐他们终于找到了作品的藏家。第一次见到《长江万里图》,李亚俐感到十分惊喜,因为这幅油画的气势十分宏伟,选材、风格和绘画形象在吴冠中此后的绘画创作中,都有成熟的表现。而这幅作品由奚小彭、奚先生的家属传到目前这个藏家手上的时候,其当初也有一个所谓协议书跟一个转让书。经过长时间的斡旋,商量跟讨论,这幅作品终于成为翰海秋拍的拍品之一。
就在拍卖公司以为大局已定的时候,一些来自拍卖界和学术界的专家和学者却对这件油画作品的真伪提出了质疑。面对专家们的质疑,拍卖公司当然不敢掉以轻心。可问题是怎样才能证明它就是吴冠中先生当年创作的油画呢?就在拍卖公司被这张画的种种传说和猜测困扰时,曾经见过这幅油画的吴冠中先生的原来同事、现旅居美国的朱军山教授特意从国外赶了回来,并与拍卖公司一起举行了一场吴冠中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的作品研讨会。
2006年12月7日上午,吴冠中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的作品研讨会在北京饭店举行。一批来自科研第一线的专家、学者以及拍卖行业的市场专家对这幅长达509厘米、高22.5厘米的纸上油画《长江万里图》进行了鉴定和研讨。但对大多数专家来说,还是第一次看到这幅油画长卷,它是否就是吴冠中先生所绘制的《长江万里图》?大家一直心存疑虑。
吴冠中先生在自传——《我负丹青》一书中对《长江万里图》有这样的评价:“我作长江,整体从意象立意,局部从具象入手,此亦我70年代创作之基本手法。江流入画图,江流又出画图,是长江流域,是中华大地,不局限一条河流的两岸风物,这样,也发挥了造型艺术中形式构成之基本要素,非沿江地段之拼合而已。”那么,眼前的这幅《长江万里图》是否与吴冠中自述中的一致呢?专门从事油画艺术研究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醉教授决定从作品的画风入手,其结论是:“这幅画能准确地反映吴冠中先生当时那个时代的创作,这个风格在他整个的创作进程里面,算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写实的一类作品。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显然,从画风上说,这幅画符合吴冠中先生的一贯绘画技巧,这无疑令专家们倍感欣喜。但在这幅画的卷首有吴冠中这样的补题:“一九七一年至七二年间,偕小彭、运甫、大年、永玉诸兄,为北京饭店合作《长江万里图》巨幅壁画。初稿成,正值批黑画,计划流产,仅留此综合性成稿,小彭兄冒批判之风险,珍藏此稿,今日重睹手迹,亦惊喜、亦感叹!一九九○年七月八日北京红庙北里六号楼吴冠中识。”如果这个补题没有问题的话,那为何吴冠中先生2006年在《1974·长江》的捐赠仪式上发出“抢救了一个躺在摇篮里30多年的婴儿”的感叹呢?因为按照正常的逻辑思维,吴冠中只是承认《1974·长江》是他当年十分珍惜的油画初稿。
艺术推广人李大钧的思路开拓了专家们的思路;“吴冠中先生所做的事,要把他一生中最好的作品捐给国家,从这个角度上讲,《1974·长江》是吴先生认为的,他最有代表性的最好的作品。”
后来,经过大家的细致鉴识,发现了《1974·长江》遗有炭笔痕迹,表明这幅画应该是底稿或初稿。而《万里长江图》单纯以油彩绘画,看不到炭笔痕迹,景物的色彩,细润精雅,自然的充满了不求形似而求生韵的意境,显然是符合吴冠中卷首所题的“综合性成稿”的。
于是,这幅尘封了30多年的油画终于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了。而30多年岁月,当年55岁的吴冠中从壮年走向了老年,实现了人生和艺术的升华,吴冠中的艺术也成为20世纪和21世纪中国艺术界的一个奇迹。而恰是从1974年起,吴冠中开始了除油画创作以外的水墨创作历程,《长江万里图》无疑是一座里程之碑,作者所描绘的从雪山源头到长江入海,不是再现的风景,而是画家创造的意象,一种在至美形式中涌动的境界。当年水陆兼程,投宿两岸,画家胸中块磊消解于滔滔江水,履之所至,纵览江山,渐于心手相忘之际,心物相应之时,雪域青松、天府梯田、巫峡女神、黄山云雾、金陵大桥、水乡粉墙、滨江灯火,一一魂入画中。它寄托、珍藏了吴冠中在那个时代全部的艺术理想。
唐宋直延民国,代有画家图绘长江,以油彩绘之全景,吴冠中乃第一人。
中国当代画史秘藏时间最长的油画巨 制,终以破纪录的3795万元成交价进入艺术品收藏市场。
链接
《长江万里图》拍卖当天的奇特历程
2006年12月17日下午两点,在北京嘉里中心;北京翰海秋季拍卖会油画专场正在紧张的进行。这时,突然从门外走进了几个行色匆匆的买家,而在场外展厅最显著的玻璃展柜前,人们不断停留驻足并发出啧啧惊叹。与此同时,在办理拍卖登记手续的柜台前,几个买家显得十分忐忑,气氛异常紧张。就在大多数人还没有理出个头绪的时候,场内突然变得鸦雀无声,拍卖师也刻意地停顿了一下,然后说:“下面要进行的是本次拍卖会最重要的拍品,1427号。”
1427号,正是《长江万里图》。
“2000万有人加没有,后排那位出价2000万,2200万,还有加价2200万的没有?2500万,658号,出价2500万,2500万,您还感兴趣吗?2600万,2600万,2600万。2650万,2650万,2650万,2700万,605号也加50万。 ”
拍卖过程似乎没有什么意外,像所有拍卖会顶级拍品的竞价一样,在经过几轮激烈的竞投以后,举牌的只剩下两位买家:一位是端坐在现场前排的海外藏家,一位是通过电话委托竞投的神秘买家。价格很快就被海外藏家举到2800万,一时间,拍场上似乎没有了进一步的响应。几次问询后,拍卖师落下了手里的拍槌。
现场:“2800万是您的,您是601号。”
就在所有人鼓掌为该藏家竞得这幅作品表示庆祝的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通过电话竞投的买家声称自己在拍卖师落槌前有举牌加价的示意,而拍卖师没有看到他,他要求对这幅作品重新竞价。按照常规,拍卖会落槌就意味着法律效应,是不能够更改的,可是在如此重量级的拍品前,再次竞价就意味着有可能创造新的纪录。
拍卖师询问着那位藏家:“电话买家又加了一口,他说我没看见,您要是同意,我就再加他一口,您要不同意的话,我就落槌给你,我征求您的意见。”
出乎人们的意料的是在经过简短的思考后,那位藏家居然同意了拍卖师的意见,于是刚刚落槌的《长江万里图》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竞价。
“2850万,他出到2850万,2850万,谢谢您,您给我解决了这个难题;2850万,2900万,601号出价2900万,2950万,3000万,3100万,599号,3150万;601号出价3150万,3170万,601号出价3200万,您还有加吗?3200万,5250万,3300万,3400万,699号5400万,5450万,3450万最后一次,3450万601号。”
5450万,那位海外藏家重新举回了本已到手的《长江万里图》,加上佣金5795万的总成交价,打破了2005年吴冠中的《鹦鹉天堂》创下的5025万的纪录,成为了艺术市场中吴冠中最昂贵的作品,同时,这也是中国当代油画拍卖的最高纪录。
30年间,很少有人知道《长江万里图》存于世上。
时光回溯到2D06年。
2006年1月18日,国内各大新闻媒体不约而同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吴冠中的一幅名为《1974·长江》的油画上,原来这幅长603厘米,高19.5厘米的油画长卷是吴冠中创作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一些专家甚至认为它的价值超过了吴冠中先生上拍过的任何一件作品。就是这件价值非同凡响的《1974·长江》,却与吴冠中玩了一个失踪游戏,30多年来无人知晓它的下落,可就在吴冠中本人将这件作品遗忘的时刻,吴冠中的长子吴可雨从新加坡回来,在找钥匙时,竟从一个闲置的抽屉里意外发现了厚厚的一卷油画稿,这就是引起美术界轰动的油画巨作《1974·长江》。它的重现,吴冠中感觉是“抢救了一个躺在摇篮里30多年的婴儿”。接下来是一些国内外的藏家愿意以5000万人民币收藏这幅作品,但吴冠中先生却不同意,最后在2006年10月,把它捐赠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然而有关这幅油画的传奇故事似乎还没有结束。
正是金秋10月,北京翰海拍卖公司负责油画征集和拍卖的李亚俐完全被这则捐赠的新闻吸引住了。以拍卖行从业者的职业敏感度,其明锐地“探察”到这关于长江油画巨作应另外还有一稿。
那么,这另外一稿究竟是怎样的作品?它现在又落在谁的手里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李亚俐,而真正见过这幅作品的,除了吴冠中的家人及其亲密好友外,尚未有其他人一睹它的真容。于是,李亚俐决定从研究画家本人入手,终于在吴冠中的自传——《我负丹青》一书中找到了这样的记载:“又遇上好运气。北京饭店约黄永玉、袁运甫、祝大年和我共同绘制巨幅壁画《长江万里图》”,“那图由设计师奚小彭总负责,绘制者有袁运甫、祝大年、黄永玉和我,袁运甫联系各方面的工作,稿子酝酿很久,待到需去长江收集资料,我们从上海溯江上重庆,一路写生,真是美差。”
经过明察暗访,李亚俐决定从第一手的藏家奚小彭处着手。
不过使李亚俐始料未及的是,被寄予厚望的《长江万里图》并不在奚小彭的家人手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长江万里图》真的未能幸免于难,毁灭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于是,又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李亚俐他们终于找到了作品的藏家。第一次见到《长江万里图》,李亚俐感到十分惊喜,因为这幅油画的气势十分宏伟,选材、风格和绘画形象在吴冠中此后的绘画创作中,都有成熟的表现。而这幅作品由奚小彭、奚先生的家属传到目前这个藏家手上的时候,其当初也有一个所谓协议书跟一个转让书。经过长时间的斡旋,商量跟讨论,这幅作品终于成为翰海秋拍的拍品之一。
就在拍卖公司以为大局已定的时候,一些来自拍卖界和学术界的专家和学者却对这件油画作品的真伪提出了质疑。面对专家们的质疑,拍卖公司当然不敢掉以轻心。可问题是怎样才能证明它就是吴冠中先生当年创作的油画呢?就在拍卖公司被这张画的种种传说和猜测困扰时,曾经见过这幅油画的吴冠中先生的原来同事、现旅居美国的朱军山教授特意从国外赶了回来,并与拍卖公司一起举行了一场吴冠中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的作品研讨会。
2006年12月7日上午,吴冠中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的作品研讨会在北京饭店举行。一批来自科研第一线的专家、学者以及拍卖行业的市场专家对这幅长达509厘米、高22.5厘米的纸上油画《长江万里图》进行了鉴定和研讨。但对大多数专家来说,还是第一次看到这幅油画长卷,它是否就是吴冠中先生所绘制的《长江万里图》?大家一直心存疑虑。
吴冠中先生在自传——《我负丹青》一书中对《长江万里图》有这样的评价:“我作长江,整体从意象立意,局部从具象入手,此亦我70年代创作之基本手法。江流入画图,江流又出画图,是长江流域,是中华大地,不局限一条河流的两岸风物,这样,也发挥了造型艺术中形式构成之基本要素,非沿江地段之拼合而已。”那么,眼前的这幅《长江万里图》是否与吴冠中自述中的一致呢?专门从事油画艺术研究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醉教授决定从作品的画风入手,其结论是:“这幅画能准确地反映吴冠中先生当时那个时代的创作,这个风格在他整个的创作进程里面,算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写实的一类作品。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显然,从画风上说,这幅画符合吴冠中先生的一贯绘画技巧,这无疑令专家们倍感欣喜。但在这幅画的卷首有吴冠中这样的补题:“一九七一年至七二年间,偕小彭、运甫、大年、永玉诸兄,为北京饭店合作《长江万里图》巨幅壁画。初稿成,正值批黑画,计划流产,仅留此综合性成稿,小彭兄冒批判之风险,珍藏此稿,今日重睹手迹,亦惊喜、亦感叹!一九九○年七月八日北京红庙北里六号楼吴冠中识。”如果这个补题没有问题的话,那为何吴冠中先生2006年在《1974·长江》的捐赠仪式上发出“抢救了一个躺在摇篮里30多年的婴儿”的感叹呢?因为按照正常的逻辑思维,吴冠中只是承认《1974·长江》是他当年十分珍惜的油画初稿。
艺术推广人李大钧的思路开拓了专家们的思路;“吴冠中先生所做的事,要把他一生中最好的作品捐给国家,从这个角度上讲,《1974·长江》是吴先生认为的,他最有代表性的最好的作品。”
后来,经过大家的细致鉴识,发现了《1974·长江》遗有炭笔痕迹,表明这幅画应该是底稿或初稿。而《万里长江图》单纯以油彩绘画,看不到炭笔痕迹,景物的色彩,细润精雅,自然的充满了不求形似而求生韵的意境,显然是符合吴冠中卷首所题的“综合性成稿”的。
于是,这幅尘封了30多年的油画终于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了。而30多年岁月,当年55岁的吴冠中从壮年走向了老年,实现了人生和艺术的升华,吴冠中的艺术也成为20世纪和21世纪中国艺术界的一个奇迹。而恰是从1974年起,吴冠中开始了除油画创作以外的水墨创作历程,《长江万里图》无疑是一座里程之碑,作者所描绘的从雪山源头到长江入海,不是再现的风景,而是画家创造的意象,一种在至美形式中涌动的境界。当年水陆兼程,投宿两岸,画家胸中块磊消解于滔滔江水,履之所至,纵览江山,渐于心手相忘之际,心物相应之时,雪域青松、天府梯田、巫峡女神、黄山云雾、金陵大桥、水乡粉墙、滨江灯火,一一魂入画中。它寄托、珍藏了吴冠中在那个时代全部的艺术理想。
唐宋直延民国,代有画家图绘长江,以油彩绘之全景,吴冠中乃第一人。
中国当代画史秘藏时间最长的油画巨 制,终以破纪录的3795万元成交价进入艺术品收藏市场。
链接
《长江万里图》拍卖当天的奇特历程
2006年12月17日下午两点,在北京嘉里中心;北京翰海秋季拍卖会油画专场正在紧张的进行。这时,突然从门外走进了几个行色匆匆的买家,而在场外展厅最显著的玻璃展柜前,人们不断停留驻足并发出啧啧惊叹。与此同时,在办理拍卖登记手续的柜台前,几个买家显得十分忐忑,气氛异常紧张。就在大多数人还没有理出个头绪的时候,场内突然变得鸦雀无声,拍卖师也刻意地停顿了一下,然后说:“下面要进行的是本次拍卖会最重要的拍品,1427号。”
1427号,正是《长江万里图》。
“2000万有人加没有,后排那位出价2000万,2200万,还有加价2200万的没有?2500万,658号,出价2500万,2500万,您还感兴趣吗?2600万,2600万,2600万。2650万,2650万,2650万,2700万,605号也加50万。 ”
拍卖过程似乎没有什么意外,像所有拍卖会顶级拍品的竞价一样,在经过几轮激烈的竞投以后,举牌的只剩下两位买家:一位是端坐在现场前排的海外藏家,一位是通过电话委托竞投的神秘买家。价格很快就被海外藏家举到2800万,一时间,拍场上似乎没有了进一步的响应。几次问询后,拍卖师落下了手里的拍槌。
现场:“2800万是您的,您是601号。”
就在所有人鼓掌为该藏家竞得这幅作品表示庆祝的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通过电话竞投的买家声称自己在拍卖师落槌前有举牌加价的示意,而拍卖师没有看到他,他要求对这幅作品重新竞价。按照常规,拍卖会落槌就意味着法律效应,是不能够更改的,可是在如此重量级的拍品前,再次竞价就意味着有可能创造新的纪录。
拍卖师询问着那位藏家:“电话买家又加了一口,他说我没看见,您要是同意,我就再加他一口,您要不同意的话,我就落槌给你,我征求您的意见。”
出乎人们的意料的是在经过简短的思考后,那位藏家居然同意了拍卖师的意见,于是刚刚落槌的《长江万里图》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竞价。
“2850万,他出到2850万,2850万,谢谢您,您给我解决了这个难题;2850万,2900万,601号出价2900万,2950万,3000万,3100万,599号,3150万;601号出价3150万,3170万,601号出价3200万,您还有加吗?3200万,5250万,3300万,3400万,699号5400万,5450万,3450万最后一次,3450万601号。”
5450万,那位海外藏家重新举回了本已到手的《长江万里图》,加上佣金5795万的总成交价,打破了2005年吴冠中的《鹦鹉天堂》创下的5025万的纪录,成为了艺术市场中吴冠中最昂贵的作品,同时,这也是中国当代油画拍卖的最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