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在高原》系列丛书是张炜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它保持了作者“纯文学”、“理想主义”等一贯的创作风格,既是一部百科全书,也是一幅生活画卷。作品在田园牧歌式的忧郁基调中,展示了五十年代生人的精神之旅,同时,它也是一部长长的行走之书。本文将从作品中贯穿的“高原”意象、流浪情结、行走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对乌托邦式的精神家园的追寻这四个方面来解读《你在高原》的精神内涵和现代意义,领略其纯正严谨的文学风范,并进一步感受其在精神构建和文学创作上的双重超越。
“高原”意象 流浪情结 行走的意义与价值 精神家园的追寻
张炜的《你在高原》系列丛书由十部分组成,包括《人的杂志》、《无边的游荡》、《曙光与暮色》、《我的田园》、《忆阿雅》、《家族》、《荒原纪事》、《橡树路》、《海客谈瀛洲》、《鹿眼》。它们每一部均可独立成书。但又有着共同的精神主题,即流浪、行走、与追寻。宏观来看,《你在高原》系列丛书将思想上的辽阔旷远和创作思维上的缜密精致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给人带来了强大的思想启迪和澎湃的“疯狂激情”。作品跨越了时代局限,展现出五十年代生人的经历和命运,也在存在主义,理想主义等手法的运用中,构建出了一个精神世界中的壮美“高原”。
一、生活在别处——贯穿始终的流浪情结
流浪情结始终贯穿于每一部作品中,伴随而来的还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孤独之感。流浪意识也是张炜小说的一个普遍的主题。在“你在高原”系列丛书中,主人公因各种因素逐渐被现实的中心疏离,从而不断地流浪追寻。谈到流浪情结,张炜曾写到:“人需要一个遥远的光点,象缥缈星斗,我走向它,节衣缩食,收心敛性,愿冥冥之中的手为我开启智门。”(2)也许追寻这种遥远的光点,正是作者流浪的勇气所在。在《鹿眼》中,也牽涉到这种“离家”的流浪主题,主人公经历了许多变故,后回到了家乡。参与了儿童与现实间的一场纠葛。在与儿童一道同权势斗争的过程中,主人公亦一直在漂泊,期待着光明和正义。
在葡萄园的建立与破产中,也渗透着主人公无奈的流浪意识。在承包了葡萄园之后,主人公开始融入到其中,有一段时间里,葡萄园也模糊地化为一个驿站——但是“我”只能在这里歇脚,这里仍不是“我”最终的归宿,葡萄园后来的破产便印证了这种预感。一系列内外夹击的力量,使葡萄园不断地被骚扰和侵蚀,最终走向了毁灭。于是只能不停地行走流浪,去寻找一个落脚点,以摆脱那种“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漂浮感,而这些,恰恰也是作品中流浪情结的起源和归宿。
二、行走的意义与价值
正如作者所说,《你在高原》是一部长长的行走之书,这里的行走,不单暗指成书的考察准备以及成书的艰辛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跋涉、迁徙,还寓指着主人公生命和精神的成长历程。“你”和“高原”是作者设置的理想化事物的存在,它们遥远而富有吸引力,令人无限地向往,因此主人公—我(宁伽)才不断地去追寻、行走。
奔波是主人公行走的第一重意义和形态,它与人物自身的生命轨迹密切相关,因为作者热爱行走,热爱这种奔走不息的生存状态,他也赋予了笔下的主人公宁伽对行走的偏爱,主人公宁伽在高校、研究所,编辑部、葡萄园等地不断地迁徙辗转,以逃离现实的困境和被世界放逐的孤独。作家也曾这样描述:“一种刻毒凶残的心情使我们失去了最后的居所,我们必将落下一个四处流浪的命运。”(3)宁伽便也在这种世俗化、功利化、物欲化的抉择里,不断地后退逃离,向边缘处寻求生存之道,这种奔波其实也是在现实逼迫下的退守之旅,主人公不得不以长久的“行走”去寻找诊断和应对现实坎坷的机缘和契机,这里也彰显着当代知识分子的入世情怀和批判意识。
行走的第二重意义形态是游荡,它是作家向往自由洒脱精神的一个侧面表现。它不仅对应着生命个体融入自然的自由,也是远离城市文明的一种文化坚守。主人公宁伽热爱田野和自然,在自然的怀抱里觅到了愉悦和慰藉,这种贴近自然和田野的游荡,不仅使宁伽的个体生命获得了自由,也满足了其灵魂的回归需求。在行走中,作家引出了一片温馨清雅的田园风光,也是游荡的乐趣所在。
漂泊是第三重意义上的行走,它更多地表现了一种“在路上”的精神体验。作为一部鸿篇巨制,《你在高原》其实要完成的是对一代人心路历程的勾画,是以宁伽、林渠、庄周、吕擎等人为代表的五十年代人的精神困顿和执着突围。显示出在工业文明,物质文明的侵蚀下,一代人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的覆灭和蜕变。因此,他随时准备出发,踏上追寻之旅,这便是一种在路上的精神漂泊,也彰显出知识分子对信仰的坚守和力图重塑信仰的不竭努力。
三、对精神家园的执着追求——不朽的“高原”
“高原”是作者笔下理想家园的总体概括,它是主人公的生存之地,也是主人公理想中“葡萄园”的有力载体。作者善于感知精神上的存在与游离,以此实现对信仰和理想的追寻与坚守。“作为一个关注心灵的作家,张炜的所有小说均可视为一种个人情感上的自我注释和个人理知上的自我指涉。”(4)在这篇时代巨制里,他向读者展示了一条知识分子执着地追随精神理想的“流浪—皈依”之路,对精神家园的执着追寻成为作品构思布局的重要参照,也是主人公流浪行走的最终目的。
葡萄园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在一开始,葡萄园往往作为故事的背景而存在,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葡萄园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容,它不仅寄寓着作家的审美取向和理想世界,也是主人公精神流浪的一个驿站,使他“人生实践的一份草图。”(5)在这片葡萄园里,主人公收获了友谊,忠诚,和温暖,也实践着他融入野地,归于自然的田园梦想。同时它也是“一个抵抗世俗侵蚀的围墙,一个喧嚣时代中精神的田园。”(6)在这个葡萄园里,“我”能够远离城市喧嚣和斗争,远离污浊与麻木,可以拥有自由畅快的呼吸和想象。
结语
作为“高原”的守护者和守望者,张炜是虔诚的。他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和坚守,在这个信仰不断被侵蚀的年代,愈加弥足珍贵。他以流浪者的行走和探索,诠释了理想和人格的崇高定义,引领着人们去重塑信仰,重拾对善、美、真、纯的重视和追求。作品中渗透着的热情和坚毅,正义和操守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启示作用。理想主义、存在主义、以及浪漫主义风格的娴熟运用和多重叙述方式的交叉重叠,也为纯文学的创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炜.你在高原·家族[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2]张炜.融入野地[A].远行之嘱[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
[3]张炜.你在高原·无边的游荡[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4]张亚松.张玮论:硬汉及其遭遇[J].文艺争鸣,1993,(2).
[5]张炜.激情的延续—我的田园·后记[A].我的田园[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6]周立民.融入野地的自然之子—与张炜有关的一些时间、地点、人物和书[A].九月寓言 [C].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
[7]张炜.夜思[A].羞涩与温柔[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7.
“高原”意象 流浪情结 行走的意义与价值 精神家园的追寻
张炜的《你在高原》系列丛书由十部分组成,包括《人的杂志》、《无边的游荡》、《曙光与暮色》、《我的田园》、《忆阿雅》、《家族》、《荒原纪事》、《橡树路》、《海客谈瀛洲》、《鹿眼》。它们每一部均可独立成书。但又有着共同的精神主题,即流浪、行走、与追寻。宏观来看,《你在高原》系列丛书将思想上的辽阔旷远和创作思维上的缜密精致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给人带来了强大的思想启迪和澎湃的“疯狂激情”。作品跨越了时代局限,展现出五十年代生人的经历和命运,也在存在主义,理想主义等手法的运用中,构建出了一个精神世界中的壮美“高原”。
一、生活在别处——贯穿始终的流浪情结
流浪情结始终贯穿于每一部作品中,伴随而来的还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孤独之感。流浪意识也是张炜小说的一个普遍的主题。在“你在高原”系列丛书中,主人公因各种因素逐渐被现实的中心疏离,从而不断地流浪追寻。谈到流浪情结,张炜曾写到:“人需要一个遥远的光点,象缥缈星斗,我走向它,节衣缩食,收心敛性,愿冥冥之中的手为我开启智门。”(2)也许追寻这种遥远的光点,正是作者流浪的勇气所在。在《鹿眼》中,也牽涉到这种“离家”的流浪主题,主人公经历了许多变故,后回到了家乡。参与了儿童与现实间的一场纠葛。在与儿童一道同权势斗争的过程中,主人公亦一直在漂泊,期待着光明和正义。
在葡萄园的建立与破产中,也渗透着主人公无奈的流浪意识。在承包了葡萄园之后,主人公开始融入到其中,有一段时间里,葡萄园也模糊地化为一个驿站——但是“我”只能在这里歇脚,这里仍不是“我”最终的归宿,葡萄园后来的破产便印证了这种预感。一系列内外夹击的力量,使葡萄园不断地被骚扰和侵蚀,最终走向了毁灭。于是只能不停地行走流浪,去寻找一个落脚点,以摆脱那种“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漂浮感,而这些,恰恰也是作品中流浪情结的起源和归宿。
二、行走的意义与价值
正如作者所说,《你在高原》是一部长长的行走之书,这里的行走,不单暗指成书的考察准备以及成书的艰辛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跋涉、迁徙,还寓指着主人公生命和精神的成长历程。“你”和“高原”是作者设置的理想化事物的存在,它们遥远而富有吸引力,令人无限地向往,因此主人公—我(宁伽)才不断地去追寻、行走。
奔波是主人公行走的第一重意义和形态,它与人物自身的生命轨迹密切相关,因为作者热爱行走,热爱这种奔走不息的生存状态,他也赋予了笔下的主人公宁伽对行走的偏爱,主人公宁伽在高校、研究所,编辑部、葡萄园等地不断地迁徙辗转,以逃离现实的困境和被世界放逐的孤独。作家也曾这样描述:“一种刻毒凶残的心情使我们失去了最后的居所,我们必将落下一个四处流浪的命运。”(3)宁伽便也在这种世俗化、功利化、物欲化的抉择里,不断地后退逃离,向边缘处寻求生存之道,这种奔波其实也是在现实逼迫下的退守之旅,主人公不得不以长久的“行走”去寻找诊断和应对现实坎坷的机缘和契机,这里也彰显着当代知识分子的入世情怀和批判意识。
行走的第二重意义形态是游荡,它是作家向往自由洒脱精神的一个侧面表现。它不仅对应着生命个体融入自然的自由,也是远离城市文明的一种文化坚守。主人公宁伽热爱田野和自然,在自然的怀抱里觅到了愉悦和慰藉,这种贴近自然和田野的游荡,不仅使宁伽的个体生命获得了自由,也满足了其灵魂的回归需求。在行走中,作家引出了一片温馨清雅的田园风光,也是游荡的乐趣所在。
漂泊是第三重意义上的行走,它更多地表现了一种“在路上”的精神体验。作为一部鸿篇巨制,《你在高原》其实要完成的是对一代人心路历程的勾画,是以宁伽、林渠、庄周、吕擎等人为代表的五十年代人的精神困顿和执着突围。显示出在工业文明,物质文明的侵蚀下,一代人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的覆灭和蜕变。因此,他随时准备出发,踏上追寻之旅,这便是一种在路上的精神漂泊,也彰显出知识分子对信仰的坚守和力图重塑信仰的不竭努力。
三、对精神家园的执着追求——不朽的“高原”
“高原”是作者笔下理想家园的总体概括,它是主人公的生存之地,也是主人公理想中“葡萄园”的有力载体。作者善于感知精神上的存在与游离,以此实现对信仰和理想的追寻与坚守。“作为一个关注心灵的作家,张炜的所有小说均可视为一种个人情感上的自我注释和个人理知上的自我指涉。”(4)在这篇时代巨制里,他向读者展示了一条知识分子执着地追随精神理想的“流浪—皈依”之路,对精神家园的执着追寻成为作品构思布局的重要参照,也是主人公流浪行走的最终目的。
葡萄园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在一开始,葡萄园往往作为故事的背景而存在,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葡萄园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容,它不仅寄寓着作家的审美取向和理想世界,也是主人公精神流浪的一个驿站,使他“人生实践的一份草图。”(5)在这片葡萄园里,主人公收获了友谊,忠诚,和温暖,也实践着他融入野地,归于自然的田园梦想。同时它也是“一个抵抗世俗侵蚀的围墙,一个喧嚣时代中精神的田园。”(6)在这个葡萄园里,“我”能够远离城市喧嚣和斗争,远离污浊与麻木,可以拥有自由畅快的呼吸和想象。
结语
作为“高原”的守护者和守望者,张炜是虔诚的。他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和坚守,在这个信仰不断被侵蚀的年代,愈加弥足珍贵。他以流浪者的行走和探索,诠释了理想和人格的崇高定义,引领着人们去重塑信仰,重拾对善、美、真、纯的重视和追求。作品中渗透着的热情和坚毅,正义和操守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启示作用。理想主义、存在主义、以及浪漫主义风格的娴熟运用和多重叙述方式的交叉重叠,也为纯文学的创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炜.你在高原·家族[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2]张炜.融入野地[A].远行之嘱[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
[3]张炜.你在高原·无边的游荡[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4]张亚松.张玮论:硬汉及其遭遇[J].文艺争鸣,1993,(2).
[5]张炜.激情的延续—我的田园·后记[A].我的田园[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6]周立民.融入野地的自然之子—与张炜有关的一些时间、地点、人物和书[A].九月寓言 [C].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
[7]张炜.夜思[A].羞涩与温柔[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