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是利用知识信息进行科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海量、无序的信息对用户的个性化查询提出了挑战,使海量信息与个人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高校图书馆试行的“学科馆员制度”,对缓和与解决这一矛盾起了一定作用。
一、 学科馆员制度的产生
“学科馆员”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率先推出的“跟踪服务”。随后,俄亥俄大学图书馆以及加拿大的部分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也以“网络化馆员免费导读”服务等不同的名称推行了这一服务。国外多年的实践证明了学科馆员制度使高校图书馆真正融入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当中,使各种形式、各种载体的文献信息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和有效的利用。鉴于此,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在我国率先实行学科馆员制度,正式把国外的学科馆员制度引入国内并引起了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9月,全国有100多所高校图书馆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馆员是指既具有图书情报专业学科背景,且熟悉本馆所拥有的各种信息资源,又了解教学和科研情况,并兼备某学科专业知识,能够胜任在某一特定领域内提供有针对性服务的新型图书馆员。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学科馆员是一个由图书馆派出的上门服务的使者,他把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信息服务送到用户手中;他所具有的学科背景和良好信誉有助于他为相关学科的用户群提供有效的文献信息。从图书馆的角度来看,学科馆员则是一个与用户密切联系的情报员;他为图书馆收集各种用户情报,使图书馆能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从而提供最佳的文献资源保障服务。学科馆员制度是指为了保证学科馆员与对口的学科专业人员及部门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为其提供专、精、深的信息服务而制定的一系列保障措施,包括学科馆员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培养目标、基本职责、服务内容和方法等。
二、国内外学科馆员制度的比较
1.学科馆员素质、地位待遇方面
学科馆员的素质是决定学科馆员制度能否顺利实施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主要是提供专业参考帮助和学科联络两大方面。由于其服务群体的专业要求,学科馆员是必须具备诸如深厚的学科知识底蕴及敏锐的信息洞察力、良好的服务营销素质、协调公关素质、较强的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信息专家。
在国外,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必须是学士双学位(同时拥有图书情报相关专业和其他某学科学士学位)或硕士以上学历、拥有资格证书的资深专业从业人员担任。他们不但有扎实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还有具体学科的研究经历。此外,国外图书馆特别强调学科馆员的沟通协作和网络技术应用能力。
由于国内图书馆长期遗留下来的人员配置问题,我们还不能要求国内的学科馆员能够迅速达到国外同行的标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近些年来,国内大学图书馆人员结构正逐步向年轻化、知识化过渡,照顾职工家属安置到馆工作的情况逐年减少,从大学毕业分配来馆的本科生、研究生逐年增多,这些具有一定外语水平和网络技术知识,并拥有图书情报专业和相关学科背景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将是学科馆员的后备力量。
众所周知,国外图书馆馆员的社会地位是相当高的,被列为社会上层人士,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尊重,而作为馆员中的精英分子——学科馆员,其社会地位和待遇是可想而知的了。然而由于国情的不同,国内图书馆馆员暂时还不能享有国外同行同等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我们的学科馆员制度尚在起步摸索阶段,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有待提高,“大锅饭”的分配制度也有待改进。
2.信息资源方面
学科馆员制度的成功实施,另一重要前提是能提供或解决师生的专业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对于一个专业科研人员,快速获取全面的信息资源,尤其是最新的研究进展信息是其科研方向与成果创新性的重要保证。作为学科馆员,满足用户信息资源的高要求,是其工作重点。在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具备丰富的馆藏资源、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建设,此外由几家、几十家图书馆形成的图书馆联合体,还有联合体与联合体之间再结合形成大的综合联合体,以及国际馆际间、图书馆与出版社间的联合,形成了数字资源和智力资源的高度共享,为学科馆员获取全面、最新、最快的信息资源,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服务平台。
而我国许多高校图书馆大多由于经费等原因,馆藏资源,尤其外文信息资源不足现象严重。目前,各高校图书馆大多与中文数据库有很好合作共享,比如:学术期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超星图书馆等,为师生员工获取国内文献资源提供了极大便利。但在国外信息数据库获取或共享方面,明显存在不足。只有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少数知名大学图书馆能在本馆内提供较全面的与本校专业相关的重要国外数据库。而国内大多高校图书馆由于数字化建设慢、经费少、馆际间及与国外重要数据资源机构互动少,学科馆员很难完整提供师生最为急需、全面的国外全文文献或图书。
3.管理体制方面
建立一套合理的选拔、稳定的学科馆员制度需要一个合理的管理体系。在国外发达国家,图书馆具有图书馆法的保障,图书馆的建立、管理、经费来源都具有很好的管理体系。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在国外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其人事任命、解聘、考核、奖惩和晋升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稳定行之有效的体制。完善的管理体系,保证了学科馆员的选拔、聘用并得到重视,充分发挥馆员的积极性和强烈的责任感,鼓励在服务内容和方式上进行创新,为用户提供更有效率、便捷的参考咨询服务。我国图书馆至今尚无一部图书馆方面的法律,由于缺乏法律的保障,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经费基本上靠政府和单位拨款,缺乏稳定、充足的经费来源,限制了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在干部任命,工作人员聘用、解聘、考核、奖惩和晋升方面主要使用任命制,人事权力有限,无法自主按需要引进人才,馆员工资和奖金差别不大,职称通常不是按需要设立的,而是按资历评的。许多高校图书馆虽然设立了学科馆员,但由于缺乏建立学科馆员所具备的激励机制,其服务方式缺乏积极性和创新性,服务意识差,导致了许多高校的学科馆员制度形同虚设。
三、完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措施
学科馆员制度是我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中服务模式和管理上的创新,尚处于探索、尝试阶段。要使“学科馆员”制度有效地运作、稳定地发展,制定相应的措施势在必行。
1.建设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
一是设立学科馆员岗位,使学科馆员成为一种社会职业。目前,不少高校图书馆实行岗位聘任制,不同的岗位对学历、职称、工作经验、专业技能的要求不同。因此,推行学科馆员制度的图书馆可以考虑在现有的岗位中添加“学科馆员”,并且规定相应的职责和要求,然后面向全馆和全社会进行招聘。学科馆员需要通过必要的资格认证才能上岗。就像当前教师、律师、医生需要持证上岗一样,确保学科馆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借鉴有些国家的做法,图书馆员的任职条件在图书馆法规文献中固定下来,以法的形式来确定图书馆员的专业地位。
二是建立学科馆员队伍的培训机制。为确保学科馆员为学校教学与科研提供深层次资讯服务所需的高素质,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培训机制。培训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多种形式,如通过参加短期进修班、国内外交流、图书馆内部的培训、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等来提高学科馆员业务素质。而学科馆员在工作中所需要的相关专业和学科背景知识,可以通过自学、跟班听课、参与科研项目、请相关专业的”图情教授”给学科馆员上科普课等方式来获取。总之,学科馆员要形成比一般人更为强烈的终身学习观念,从而掌握所负责学科国内外的发展动态,真正成为相关学科的信息专家。
2.建立馆藏专业化的文献管理模式
用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始终是图书馆追求的目标。国外的“学科馆员”通常是专业书库的主管,承担专业书库文献资源的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学科馆员”依托“专业书库”,跟踪学科前沿课题,围绕教学和科研课题搜集整理资料,配合对口院系开展定题跟踪服务,从而充分发挥其学术价值和服务价值。而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现行的管理模式存在一些与“学科馆员”制度建设不相适应的方面,具体表现为:第一,部门设置界限分明,相互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和配合;第二,文献资源的配置缺乏系统性及科学性。如此一来,本应相互依托的“学科馆员”与“专业书库”各自独立,很难充分发挥学科馆员在对口服务中的作用。因此,要尽快打破传统的程序化格局,建立起与“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相适应的、突出专业性和服务综合性的馆藏专业化文献管理模式。
3.建立科学的考评和动态竞争的管理机制
学科馆员应接受严格的考核,每年考核一次,既有来自图书馆的考核,也有来自对口院系的考核,考核可以采取读者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或收集读者的意见等方式,主要指标有:与对口院系联络的频率、提供培训的效果、参与定题服务的课题数量、读者对学科馆员综合能力评价等。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学科馆员资格认证、聘任上岗的依据,连续两年考核不能达标的人员,将被解聘。另外,不断充实新的优秀人才加入学科馆员队伍。通过建立科学的考评和动态竞争的管理机制,使学科馆员队伍不断得到充实,学科馆员制度不断得以完善。
综上所述,要真正把学科馆员工作落到实处,发挥学科馆员制度应有的作用,让学科馆员制度步入良性循环,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式,只能借鉴其有用的经验,建立符合我国高校图书馆实情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学科馆员制度。
参考文献:
1、刘燕妮. 我国学科馆员制度与国外之比较.现代情报, 2004,(2)
2、刘燕妮. 我国学科馆员制度与国外之比较.现代情报,2004,(2)
3、周九龙.美国高校图书馆远程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和对我国的启示[J].情报探索,2003,(4)
4、汤莉华,黄敏 . 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完善.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1)
5、李秀娥,安新华.高校图书馆试行“学科馆员制度”综论. 图书馆学研究,2004,(5)
6、梁焰.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思考.中国科技信息,2005,(18)
7、王林廷.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论略. 贵图学刊,2003,(4)
一、 学科馆员制度的产生
“学科馆员”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率先推出的“跟踪服务”。随后,俄亥俄大学图书馆以及加拿大的部分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也以“网络化馆员免费导读”服务等不同的名称推行了这一服务。国外多年的实践证明了学科馆员制度使高校图书馆真正融入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当中,使各种形式、各种载体的文献信息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和有效的利用。鉴于此,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在我国率先实行学科馆员制度,正式把国外的学科馆员制度引入国内并引起了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9月,全国有100多所高校图书馆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馆员是指既具有图书情报专业学科背景,且熟悉本馆所拥有的各种信息资源,又了解教学和科研情况,并兼备某学科专业知识,能够胜任在某一特定领域内提供有针对性服务的新型图书馆员。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学科馆员是一个由图书馆派出的上门服务的使者,他把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信息服务送到用户手中;他所具有的学科背景和良好信誉有助于他为相关学科的用户群提供有效的文献信息。从图书馆的角度来看,学科馆员则是一个与用户密切联系的情报员;他为图书馆收集各种用户情报,使图书馆能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从而提供最佳的文献资源保障服务。学科馆员制度是指为了保证学科馆员与对口的学科专业人员及部门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为其提供专、精、深的信息服务而制定的一系列保障措施,包括学科馆员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培养目标、基本职责、服务内容和方法等。
二、国内外学科馆员制度的比较
1.学科馆员素质、地位待遇方面
学科馆员的素质是决定学科馆员制度能否顺利实施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主要是提供专业参考帮助和学科联络两大方面。由于其服务群体的专业要求,学科馆员是必须具备诸如深厚的学科知识底蕴及敏锐的信息洞察力、良好的服务营销素质、协调公关素质、较强的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信息专家。
在国外,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必须是学士双学位(同时拥有图书情报相关专业和其他某学科学士学位)或硕士以上学历、拥有资格证书的资深专业从业人员担任。他们不但有扎实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还有具体学科的研究经历。此外,国外图书馆特别强调学科馆员的沟通协作和网络技术应用能力。
由于国内图书馆长期遗留下来的人员配置问题,我们还不能要求国内的学科馆员能够迅速达到国外同行的标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近些年来,国内大学图书馆人员结构正逐步向年轻化、知识化过渡,照顾职工家属安置到馆工作的情况逐年减少,从大学毕业分配来馆的本科生、研究生逐年增多,这些具有一定外语水平和网络技术知识,并拥有图书情报专业和相关学科背景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将是学科馆员的后备力量。
众所周知,国外图书馆馆员的社会地位是相当高的,被列为社会上层人士,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尊重,而作为馆员中的精英分子——学科馆员,其社会地位和待遇是可想而知的了。然而由于国情的不同,国内图书馆馆员暂时还不能享有国外同行同等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我们的学科馆员制度尚在起步摸索阶段,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有待提高,“大锅饭”的分配制度也有待改进。
2.信息资源方面
学科馆员制度的成功实施,另一重要前提是能提供或解决师生的专业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对于一个专业科研人员,快速获取全面的信息资源,尤其是最新的研究进展信息是其科研方向与成果创新性的重要保证。作为学科馆员,满足用户信息资源的高要求,是其工作重点。在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具备丰富的馆藏资源、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建设,此外由几家、几十家图书馆形成的图书馆联合体,还有联合体与联合体之间再结合形成大的综合联合体,以及国际馆际间、图书馆与出版社间的联合,形成了数字资源和智力资源的高度共享,为学科馆员获取全面、最新、最快的信息资源,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服务平台。
而我国许多高校图书馆大多由于经费等原因,馆藏资源,尤其外文信息资源不足现象严重。目前,各高校图书馆大多与中文数据库有很好合作共享,比如:学术期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超星图书馆等,为师生员工获取国内文献资源提供了极大便利。但在国外信息数据库获取或共享方面,明显存在不足。只有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少数知名大学图书馆能在本馆内提供较全面的与本校专业相关的重要国外数据库。而国内大多高校图书馆由于数字化建设慢、经费少、馆际间及与国外重要数据资源机构互动少,学科馆员很难完整提供师生最为急需、全面的国外全文文献或图书。
3.管理体制方面
建立一套合理的选拔、稳定的学科馆员制度需要一个合理的管理体系。在国外发达国家,图书馆具有图书馆法的保障,图书馆的建立、管理、经费来源都具有很好的管理体系。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在国外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其人事任命、解聘、考核、奖惩和晋升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稳定行之有效的体制。完善的管理体系,保证了学科馆员的选拔、聘用并得到重视,充分发挥馆员的积极性和强烈的责任感,鼓励在服务内容和方式上进行创新,为用户提供更有效率、便捷的参考咨询服务。我国图书馆至今尚无一部图书馆方面的法律,由于缺乏法律的保障,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经费基本上靠政府和单位拨款,缺乏稳定、充足的经费来源,限制了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在干部任命,工作人员聘用、解聘、考核、奖惩和晋升方面主要使用任命制,人事权力有限,无法自主按需要引进人才,馆员工资和奖金差别不大,职称通常不是按需要设立的,而是按资历评的。许多高校图书馆虽然设立了学科馆员,但由于缺乏建立学科馆员所具备的激励机制,其服务方式缺乏积极性和创新性,服务意识差,导致了许多高校的学科馆员制度形同虚设。
三、完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措施
学科馆员制度是我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中服务模式和管理上的创新,尚处于探索、尝试阶段。要使“学科馆员”制度有效地运作、稳定地发展,制定相应的措施势在必行。
1.建设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
一是设立学科馆员岗位,使学科馆员成为一种社会职业。目前,不少高校图书馆实行岗位聘任制,不同的岗位对学历、职称、工作经验、专业技能的要求不同。因此,推行学科馆员制度的图书馆可以考虑在现有的岗位中添加“学科馆员”,并且规定相应的职责和要求,然后面向全馆和全社会进行招聘。学科馆员需要通过必要的资格认证才能上岗。就像当前教师、律师、医生需要持证上岗一样,确保学科馆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借鉴有些国家的做法,图书馆员的任职条件在图书馆法规文献中固定下来,以法的形式来确定图书馆员的专业地位。
二是建立学科馆员队伍的培训机制。为确保学科馆员为学校教学与科研提供深层次资讯服务所需的高素质,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培训机制。培训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多种形式,如通过参加短期进修班、国内外交流、图书馆内部的培训、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等来提高学科馆员业务素质。而学科馆员在工作中所需要的相关专业和学科背景知识,可以通过自学、跟班听课、参与科研项目、请相关专业的”图情教授”给学科馆员上科普课等方式来获取。总之,学科馆员要形成比一般人更为强烈的终身学习观念,从而掌握所负责学科国内外的发展动态,真正成为相关学科的信息专家。
2.建立馆藏专业化的文献管理模式
用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始终是图书馆追求的目标。国外的“学科馆员”通常是专业书库的主管,承担专业书库文献资源的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学科馆员”依托“专业书库”,跟踪学科前沿课题,围绕教学和科研课题搜集整理资料,配合对口院系开展定题跟踪服务,从而充分发挥其学术价值和服务价值。而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现行的管理模式存在一些与“学科馆员”制度建设不相适应的方面,具体表现为:第一,部门设置界限分明,相互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和配合;第二,文献资源的配置缺乏系统性及科学性。如此一来,本应相互依托的“学科馆员”与“专业书库”各自独立,很难充分发挥学科馆员在对口服务中的作用。因此,要尽快打破传统的程序化格局,建立起与“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相适应的、突出专业性和服务综合性的馆藏专业化文献管理模式。
3.建立科学的考评和动态竞争的管理机制
学科馆员应接受严格的考核,每年考核一次,既有来自图书馆的考核,也有来自对口院系的考核,考核可以采取读者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或收集读者的意见等方式,主要指标有:与对口院系联络的频率、提供培训的效果、参与定题服务的课题数量、读者对学科馆员综合能力评价等。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学科馆员资格认证、聘任上岗的依据,连续两年考核不能达标的人员,将被解聘。另外,不断充实新的优秀人才加入学科馆员队伍。通过建立科学的考评和动态竞争的管理机制,使学科馆员队伍不断得到充实,学科馆员制度不断得以完善。
综上所述,要真正把学科馆员工作落到实处,发挥学科馆员制度应有的作用,让学科馆员制度步入良性循环,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式,只能借鉴其有用的经验,建立符合我国高校图书馆实情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学科馆员制度。
参考文献:
1、刘燕妮. 我国学科馆员制度与国外之比较.现代情报, 2004,(2)
2、刘燕妮. 我国学科馆员制度与国外之比较.现代情报,2004,(2)
3、周九龙.美国高校图书馆远程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和对我国的启示[J].情报探索,2003,(4)
4、汤莉华,黄敏 . 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完善.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1)
5、李秀娥,安新华.高校图书馆试行“学科馆员制度”综论. 图书馆学研究,2004,(5)
6、梁焰.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思考.中国科技信息,2005,(18)
7、王林廷.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论略. 贵图学刊,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