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是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调研视导谈六个方面:把握教材的能力、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制定有效教学目标的能力、导学的能力、构建有效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学反思的能力。
有效教学是近几年教师特别关注的话题。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它的核心就是高效益的教学效果。因此,实施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之关键还是需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调研视导从六个方面谈起:把握教材的能力、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制定有效教学目标的能力、导学的能力、构建有效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学反思能力。
一、把握教材的能力
(一)整合教材的能力教材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是教学任务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过程的支架。吃透教材才有能力驾驭教材,因此,教材使用的有效性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教师应努力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呈现方式,挖掘出教材的本质,只有达到灵活处理教材的境界,才能领会教材的内涵,融会贯通,使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高。把看透教材的理念转化为驾驭教材的能力,把吃透教材的积淀转化为学生的数学素养,让教材为学而用。
(二)把握“四大领域”教学之关键
“数与代数”领域:注重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
“空间与图形”领域:注重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测、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统计与概率”领域:注重对试验、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体会统计与概率对制定决策的重要作用。
“课题学习”领域:注重探索,解决问题。综合运用以上三大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综合性问题,发展思维能力。可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模式。
二、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并遵循其认知发展规律。了解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应知识之间的联系,了解学生的思维障碍,学生会在什么知识点上出错?还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所以提高教学效率,必须要全面了解学生,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意识,从而让学生自觉地去说、去做、去练。
三、制定有效教学目标的能力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堂课的出发点与归宿,要达到、要落实。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取决于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围绕课标要求与学生认知基础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要呵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四、导学的能力
导学的前提条件是要让学生感到本节知识有趣、容易,而且有用,因此就要创设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直奔主题,为教学目标服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情境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从而有效地进入学习状态。
五、构建有效教学活动的能力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学生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要适时调控预设,激励生成,有效落实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應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引导得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进行针对性的课堂训练,把思维训练作为数学课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注重信息反馈和评价指引。
六、教学反思能力
教师要提高教学能力需从自身做起。反思已成为教师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天上完课,进行反思,主要从以下几个方向来进行:1. 反思教学细节,寻找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行为与新课程理念的差距,不断提高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理解;2. 反思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的差距,促使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3.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不断追问:我的教学有效吗?更具体一点,从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策略的选择、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课程资源的整合、问题设置的合理性、情境创设是否到位、教学效果是否理想、教学目标是否落实等角度进行思考。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充实、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完善,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有效教学是近几年教师特别关注的话题。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它的核心就是高效益的教学效果。因此,实施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之关键还是需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调研视导从六个方面谈起:把握教材的能力、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制定有效教学目标的能力、导学的能力、构建有效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学反思能力。
一、把握教材的能力
(一)整合教材的能力教材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是教学任务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过程的支架。吃透教材才有能力驾驭教材,因此,教材使用的有效性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教师应努力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呈现方式,挖掘出教材的本质,只有达到灵活处理教材的境界,才能领会教材的内涵,融会贯通,使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高。把看透教材的理念转化为驾驭教材的能力,把吃透教材的积淀转化为学生的数学素养,让教材为学而用。
(二)把握“四大领域”教学之关键
“数与代数”领域:注重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
“空间与图形”领域:注重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测、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统计与概率”领域:注重对试验、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体会统计与概率对制定决策的重要作用。
“课题学习”领域:注重探索,解决问题。综合运用以上三大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综合性问题,发展思维能力。可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模式。
二、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并遵循其认知发展规律。了解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应知识之间的联系,了解学生的思维障碍,学生会在什么知识点上出错?还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所以提高教学效率,必须要全面了解学生,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意识,从而让学生自觉地去说、去做、去练。
三、制定有效教学目标的能力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堂课的出发点与归宿,要达到、要落实。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取决于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围绕课标要求与学生认知基础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要呵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四、导学的能力
导学的前提条件是要让学生感到本节知识有趣、容易,而且有用,因此就要创设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直奔主题,为教学目标服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情境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从而有效地进入学习状态。
五、构建有效教学活动的能力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学生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要适时调控预设,激励生成,有效落实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應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引导得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进行针对性的课堂训练,把思维训练作为数学课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注重信息反馈和评价指引。
六、教学反思能力
教师要提高教学能力需从自身做起。反思已成为教师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天上完课,进行反思,主要从以下几个方向来进行:1. 反思教学细节,寻找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行为与新课程理念的差距,不断提高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理解;2. 反思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的差距,促使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3.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不断追问:我的教学有效吗?更具体一点,从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策略的选择、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课程资源的整合、问题设置的合理性、情境创设是否到位、教学效果是否理想、教学目标是否落实等角度进行思考。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充实、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完善,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