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园林建设日益成为城市环境建设中的亮点。在园林建设过程中植物造景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工程技术,本文就园林设计中植物造景技术的应用作以阐述,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园林;植物造景;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植物观赏表现形式
(一)孤植树
孤植物是单形体的树木型态与色彩的景观表现形式。一般配植在开阔空间中或视线开阔的山崖坡顶处,往往是所在空间的主景和焦点。不同的空间形式和树种,具有不同的景观效果。如黄山的迎客松,生于陡壁,枝干苍劲优美,似主人招手迎客。是中外知名的风景点。此外,独景植物景观是针对一些独立或群植观赏性较高或有特殊价值的植物而言,如大树、古树名水、观赏花木和盆桩等。
(二)树丛
树丛是按形式美的构图规律,既表现树木群体美,又烘托树木个体美的丛状组合形式。在形态上有高低,远近的层次变化;色彩上有基调、丰调与配调之分。群体的疏密错落布局形成明显的空间隶属关系,随着观赏视点的变换和植物季相的演变,树丛的群体组织形态、色彩等景象表现也随之变化。
(三)花坛
花坛是以草本花卉为主的众多植株的集合体。以艳丽的花卉群体色彩表现花坛的图案或模拟造型,具有工艺美的表现特点。花坛作为主景时,大多都设在大门和建筑前广场上或主要道路口交叉广场中心,作配景时,常设于道路,广场两侧,以带状、花缘朝花径形式表现。由于花坛的色彩艳田、明快,表现形式多样,所以有较强的景观效果。
(四)树群
树群是以树木群体美为主的树丛群体的扩展形式,可采用纯林,更宜混交林。由乔、灌花草共同组成自然式树木群落,具有曲折迂回的林缘线、起伏错落的林冠线和疏密有致的林间层次,立体感强。在大型园林和风景区内可以与密林或防护林带结合构成风景林。树群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环境质量,又可获得雄伟壮观的植物景观。
二、绿化中植物造景应重点把握的几个原则
(一)自然性、生活性、科学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长期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早已厌倦满目高楼林立,大家向往绿色,渴求自然。因此,在绿地建设中,植物造景就应当充满生活气息,富有人情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同时,完美的植物景观也应注意科学性、艺术性的结合,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以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在实际造景创作中,四者应综合考虑、相辅相成,才能最终实现预期的目标。
(二)景观特色鲜明,层次丰富。特色鲜明的景观形象能增强园林绿地的活力和艺术感染力,要表现这样的景观,必须有文化做基础,尤其是地方文化,在设计时应深人挖掘地方文脉,避免出现罗马柱、大喷泉“一统天下”的局面,从根本上增强创作的生命力。同时,优美的景观还要有丰富的层次,乔、灌、草、花合理搭配,以满足人们不同视角的需要。
(三)因地制宜与合理引进相结合。我国幅员辽阔,物种丰富,树种分布南北差异很大,在设计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合理选择能适应的树种,倡导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可有计划地引种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来树种增加本地区园林植物种类。
(四)传统技艺与适当改造相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设计时可以吸取我国古代造园的精华和现代西方造园新思想,新技术,结合我们目前的城市建设实际,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用众家之长创造现代城市丰富的绿色景观。
三、植物造景的组织
(一)植物品种选择
1.生态群落的植物。以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人工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植物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化是现代植物造景的一大趋势,也是营造植物生态意境的途径。
2.乡土特色的植物。乡土特色的植物是指能够反映城市地方特色的乡土植物,它是营造植物造景意境的一种常用手法。因为植物的不同自然地理分布,会形成一定的乡土景色和情调。
3.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意蕴的植物。植物韵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没有绝对的划分标准,是相对时代进步和发展来说具有时间的先后次序,并目在内容上他们是即对立又统一的,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只是植物韵意的现代文化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变化。
4.色、形、质感、香等物理属性激发联想的植物。虽然乡土文化、传统或现代文化赋予了植物丰富的文化属性,但在此基础上,又充分挖掘植物的各种物理属性激发游人联想也是植物意境营造的常见手法。人们产生了一定的思维定势,使植物赋予的文化属性在人们的头脑中已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情感语言。
(二)植物配置形式
1.模纹形式。利用矮生植物,按照一定的图案纹样,组成相应的图案为植物模纹配置。具有一定韵意的模纹配置不仅能展现其优美的艺术形象,同时能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
2.雕塑形式。雕塑是一個时代精神和文化状态的体现和标志。每一个时代的人们总是在运用着雕塑形成着自己城市独特的人文景观,以致力于精神的表达和环境的改造,从一个侧面体现着所处时代、所处地域的文化内容。
3.排列形式。从立面上说,可分为层次丰富的森林群落式排列、单层式排列或简单的疏林草地式排列等;从平面上来说,可包括各种不同形状的排列,如曲线波浪形的排列、正方形的排列、矩阵形的排列或某些特殊形状的排列等。
(三)植物的大小
1.小乔木。凡最大高度为4.5m~6m的植物为小乔木和装饰植物。小乔木的通透性能够在垂直面上暗示空间边界,并使得空间更加深远。也可作为焦点和构图的中心,例如在建筑前的小广场上,入口附近和景观空间的末端等处。此类植物适合于受面积限制的小空间中,或要求较精细的地方。
2.灌木。最大高度为3m~4.5m的称为高灌木,最高在0.3m~1m的称为矮小灌木。在景观中灌木犹如一堵堵围墙,能在垂直面上构成空间的闭合。高灌木能构成强烈的长廊型空间,将游人的视线和行动直接引向终端,例如在有纪念意义的陵园处可烘托出肃静的气氛。灌木还可取代质地僵硬没有变化的围墙和栅栏,形成绿色的屏障。低矮灌木能在不遮挡视线的情况下限制和分隔空间,如种植在人行道或小路两旁的矮灌木,具有不影响行人的视线,又能引导行人方向的作用。由于矮灌木的尺度较小,在体现自然生境时应大面积使用,才能获得较佳的观赏效果。
3.地被植物。地被植物高度一般在15cm~30cm之间。各种地被植物形态、色彩、质地各异,起到暗示空间边界衬托主要景物的作用,还能将独立的景观要素连接起来。地被植物通常的种植手法是围绕一开放草坪边缘作为边缘种植。
(四)植物表现手法
1.烘托手法。根据空间大环境主题的不同内容,植物营造相应的氛围,展现与所在环境主题相协调的意境美,为烘托手法。即通过植物造景来强化环境主题,与其它造景要素共同形成意义深刻和主题突出的环境特征。如劲健或含蓄、洗练或典雅、雄浑或清漪、亲切或雄伟、幽雅或壮丽、轻灵或沉重、宁静或动荡、精致或粗犷、在有的时候、甚至神秘、不安或恐怖,这些都可表现为意境主题的内容。
2.直接手法。利用植物品种本身的自然、生态属性进行种植来创造植物的自然生态美,实现植物造景意境的营造,为直接手法。
3.模拟手法。通过对所要表现对象的实体分析,用植物组合成模纹、雕塑及各种平、立面造型图案等模拟实体的外形来反映主题,为模拟手法。
结束语
植物造景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植物自身的特性,通过合理的配植,体现出形态各异的优美空间,丰富着城市的景观。在实际造景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植物的自身特点,结合艺术形式,尽最大可能地把它的姿态、色彩、风韵等美的特点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张洪涛,王治国.论植物造景意境的营造手法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9).
[2]李继辉.植物造景中艺术原理的运用[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2,(06).
作者简介:鲍文刚(1980—),男,河南灵宝人,工程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设计与研究。
关键词:园林;植物造景;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植物观赏表现形式
(一)孤植树
孤植物是单形体的树木型态与色彩的景观表现形式。一般配植在开阔空间中或视线开阔的山崖坡顶处,往往是所在空间的主景和焦点。不同的空间形式和树种,具有不同的景观效果。如黄山的迎客松,生于陡壁,枝干苍劲优美,似主人招手迎客。是中外知名的风景点。此外,独景植物景观是针对一些独立或群植观赏性较高或有特殊价值的植物而言,如大树、古树名水、观赏花木和盆桩等。
(二)树丛
树丛是按形式美的构图规律,既表现树木群体美,又烘托树木个体美的丛状组合形式。在形态上有高低,远近的层次变化;色彩上有基调、丰调与配调之分。群体的疏密错落布局形成明显的空间隶属关系,随着观赏视点的变换和植物季相的演变,树丛的群体组织形态、色彩等景象表现也随之变化。
(三)花坛
花坛是以草本花卉为主的众多植株的集合体。以艳丽的花卉群体色彩表现花坛的图案或模拟造型,具有工艺美的表现特点。花坛作为主景时,大多都设在大门和建筑前广场上或主要道路口交叉广场中心,作配景时,常设于道路,广场两侧,以带状、花缘朝花径形式表现。由于花坛的色彩艳田、明快,表现形式多样,所以有较强的景观效果。
(四)树群
树群是以树木群体美为主的树丛群体的扩展形式,可采用纯林,更宜混交林。由乔、灌花草共同组成自然式树木群落,具有曲折迂回的林缘线、起伏错落的林冠线和疏密有致的林间层次,立体感强。在大型园林和风景区内可以与密林或防护林带结合构成风景林。树群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环境质量,又可获得雄伟壮观的植物景观。
二、绿化中植物造景应重点把握的几个原则
(一)自然性、生活性、科学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长期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早已厌倦满目高楼林立,大家向往绿色,渴求自然。因此,在绿地建设中,植物造景就应当充满生活气息,富有人情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同时,完美的植物景观也应注意科学性、艺术性的结合,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以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在实际造景创作中,四者应综合考虑、相辅相成,才能最终实现预期的目标。
(二)景观特色鲜明,层次丰富。特色鲜明的景观形象能增强园林绿地的活力和艺术感染力,要表现这样的景观,必须有文化做基础,尤其是地方文化,在设计时应深人挖掘地方文脉,避免出现罗马柱、大喷泉“一统天下”的局面,从根本上增强创作的生命力。同时,优美的景观还要有丰富的层次,乔、灌、草、花合理搭配,以满足人们不同视角的需要。
(三)因地制宜与合理引进相结合。我国幅员辽阔,物种丰富,树种分布南北差异很大,在设计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合理选择能适应的树种,倡导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可有计划地引种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来树种增加本地区园林植物种类。
(四)传统技艺与适当改造相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设计时可以吸取我国古代造园的精华和现代西方造园新思想,新技术,结合我们目前的城市建设实际,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用众家之长创造现代城市丰富的绿色景观。
三、植物造景的组织
(一)植物品种选择
1.生态群落的植物。以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人工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植物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化是现代植物造景的一大趋势,也是营造植物生态意境的途径。
2.乡土特色的植物。乡土特色的植物是指能够反映城市地方特色的乡土植物,它是营造植物造景意境的一种常用手法。因为植物的不同自然地理分布,会形成一定的乡土景色和情调。
3.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意蕴的植物。植物韵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没有绝对的划分标准,是相对时代进步和发展来说具有时间的先后次序,并目在内容上他们是即对立又统一的,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只是植物韵意的现代文化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变化。
4.色、形、质感、香等物理属性激发联想的植物。虽然乡土文化、传统或现代文化赋予了植物丰富的文化属性,但在此基础上,又充分挖掘植物的各种物理属性激发游人联想也是植物意境营造的常见手法。人们产生了一定的思维定势,使植物赋予的文化属性在人们的头脑中已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情感语言。
(二)植物配置形式
1.模纹形式。利用矮生植物,按照一定的图案纹样,组成相应的图案为植物模纹配置。具有一定韵意的模纹配置不仅能展现其优美的艺术形象,同时能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
2.雕塑形式。雕塑是一個时代精神和文化状态的体现和标志。每一个时代的人们总是在运用着雕塑形成着自己城市独特的人文景观,以致力于精神的表达和环境的改造,从一个侧面体现着所处时代、所处地域的文化内容。
3.排列形式。从立面上说,可分为层次丰富的森林群落式排列、单层式排列或简单的疏林草地式排列等;从平面上来说,可包括各种不同形状的排列,如曲线波浪形的排列、正方形的排列、矩阵形的排列或某些特殊形状的排列等。
(三)植物的大小
1.小乔木。凡最大高度为4.5m~6m的植物为小乔木和装饰植物。小乔木的通透性能够在垂直面上暗示空间边界,并使得空间更加深远。也可作为焦点和构图的中心,例如在建筑前的小广场上,入口附近和景观空间的末端等处。此类植物适合于受面积限制的小空间中,或要求较精细的地方。
2.灌木。最大高度为3m~4.5m的称为高灌木,最高在0.3m~1m的称为矮小灌木。在景观中灌木犹如一堵堵围墙,能在垂直面上构成空间的闭合。高灌木能构成强烈的长廊型空间,将游人的视线和行动直接引向终端,例如在有纪念意义的陵园处可烘托出肃静的气氛。灌木还可取代质地僵硬没有变化的围墙和栅栏,形成绿色的屏障。低矮灌木能在不遮挡视线的情况下限制和分隔空间,如种植在人行道或小路两旁的矮灌木,具有不影响行人的视线,又能引导行人方向的作用。由于矮灌木的尺度较小,在体现自然生境时应大面积使用,才能获得较佳的观赏效果。
3.地被植物。地被植物高度一般在15cm~30cm之间。各种地被植物形态、色彩、质地各异,起到暗示空间边界衬托主要景物的作用,还能将独立的景观要素连接起来。地被植物通常的种植手法是围绕一开放草坪边缘作为边缘种植。
(四)植物表现手法
1.烘托手法。根据空间大环境主题的不同内容,植物营造相应的氛围,展现与所在环境主题相协调的意境美,为烘托手法。即通过植物造景来强化环境主题,与其它造景要素共同形成意义深刻和主题突出的环境特征。如劲健或含蓄、洗练或典雅、雄浑或清漪、亲切或雄伟、幽雅或壮丽、轻灵或沉重、宁静或动荡、精致或粗犷、在有的时候、甚至神秘、不安或恐怖,这些都可表现为意境主题的内容。
2.直接手法。利用植物品种本身的自然、生态属性进行种植来创造植物的自然生态美,实现植物造景意境的营造,为直接手法。
3.模拟手法。通过对所要表现对象的实体分析,用植物组合成模纹、雕塑及各种平、立面造型图案等模拟实体的外形来反映主题,为模拟手法。
结束语
植物造景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植物自身的特性,通过合理的配植,体现出形态各异的优美空间,丰富着城市的景观。在实际造景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植物的自身特点,结合艺术形式,尽最大可能地把它的姿态、色彩、风韵等美的特点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张洪涛,王治国.论植物造景意境的营造手法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9).
[2]李继辉.植物造景中艺术原理的运用[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2,(06).
作者简介:鲍文刚(1980—),男,河南灵宝人,工程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