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3-062-01
创造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度启发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在阅读中质疑、解疑、通过多角度地思考,独特地感受语言,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其关注的中心是创造性,即主动地发现、探索和多角度地思考。它体现的特点是语言性和基础性,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基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已掌握的语言、思想、知识与方法进行重组,从而获得新的语言、思想、知识与方法。下面谈一谈如何创造性地实施阅读教学:
挖掘教材,教师创造性地运用
一直以来,“教材即知识”的观念束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也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导致教师只会照本宣科地教教材,惟教材独尊。但实际上,教材只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教材只是学生发展和进行师生对话的“中介和话题”。因此,只有转变曾长期固守在教师头脑中的权威式的教材观,教材方能以新的方式发挥传递人类文化的功能,才能使教师在使用教材引导学生的交往中有所创造,使学生获得心灵的对话和发展。例如:教学《画风》一课的教学,将叶圣陶先生的诗歌《风》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语言表现形式,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得以发展。再比如在教学《小黄鸡的故事》一课中,学生通过读书 对梅梅的善良有了初步的体会,但如何结合生活实际或自身经验深刻领悟呢?课文中有了这样的“空白点”可供我们挖掘。课文中提到梅梅给小黄鸡准备了一个盒子当做它的住处,可以启发学生养小动物的经历引导:“猜猜看,梅梅会把这个盒子设计成什么形状?她会怎样给小黄鸡布置这所‘房子’?”凭借课文的“触媒”,通过问题的激发,加之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儿时的生活趣事浮现在学生心头。这样,学生学习生活化,生活语文化,课堂才能成为师生共度的一段人生的美好时光。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拓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视野,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把更多思考、交流、展示、尝试、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这也正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目的。
启发质疑,教师创造性地引导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发展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并拥有了创新成果。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必然以为着学生因困难而导致挫折和失败,甚至一无所获,但在其中所获得的经验却不知不觉地成为学生今后发展和创新的有效积累。例如《穷人》一课的教学,如果在教学初始阶段,问学生“为什么说小屋温暖而舒适”?学生一定会就小屋的布置和环境来回答,诸如“地面干净、炉火未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光、孩子熟睡”等等,这个问题在这里提出,学生的回答往往仅止于现象,停留在表面。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课文即将结束时,即学生的思维高潮点处进行问答,答案就会覆盖整篇课文,不仅仅停留在家居布置上,更会从人的品质和感情方面考虑,并根据全文内容做出正确、合理的思考和判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
展开想象,使学生创造性地思维
想象是指人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结合而产生的新表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中心环节,想象深入到思维,才能有完整的创造思维。因此,想象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形成。例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课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名句,“绿”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字不仅写出了春天已来到江南,而且写出了春天来到江南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春天鲜明的色彩和勃勃的生机。所以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扮演诗人,想象当时的所见、所感、所思,把当时的情景进行描述。这样可以缩短学生和课文之间的距离,使教材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从而强化学生的感受,切实提高学生通过想象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再如教学《妈妈的爱》一文时,启发学生回忆妈妈对我们的关爱,可以用如下富有激情的语言,为学生架设情感的大桥:“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母爱时时处处被我们体验,就像钻石一样恒久闪烁。我们闭上眼睛用心想一想,从出生到现在,每天从睁开惺忪的睡眼到夜晚进入甜甜的梦乡,妈妈是怎样爱我们的?”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交流汇报完毕后,教师可进一步用优美的语言启发学生想象,给学生留下无尽的遐想:“妈妈对我们的爱是无微不至的。”让我们闭上眼睛细细回想:妈妈教我们说的第一句话,给我们讲的第一个故事,教我们认的第一个字,扶我们走的第一步路……妈妈的爱是我们成长中无数个第一。让我们回想妈妈鼓励我们的每一个眼神,信任我们的每一个微笑;寒夜她并不宽大却足够温暖的怀抱,雨中用身体为我们撑起的一方、晴空……妈妈的爱是点点滴滴,无言无语,却给我们无穷的勇气和力量!”这些富有感情的美的语言能积极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把他们带入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如身临其境,有利于把头脑中积蓄的表象再现出来,并用语言表达想象的结果,其语言就会是形象的,饱满的,具有创造性的。
总之,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成为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它强调个性化的鉴赏、体验、感悟、强调各种各种个性化的感受、见解和启示的发表、交流与分享。
创造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度启发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在阅读中质疑、解疑、通过多角度地思考,独特地感受语言,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其关注的中心是创造性,即主动地发现、探索和多角度地思考。它体现的特点是语言性和基础性,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基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已掌握的语言、思想、知识与方法进行重组,从而获得新的语言、思想、知识与方法。下面谈一谈如何创造性地实施阅读教学:
挖掘教材,教师创造性地运用
一直以来,“教材即知识”的观念束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也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导致教师只会照本宣科地教教材,惟教材独尊。但实际上,教材只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教材只是学生发展和进行师生对话的“中介和话题”。因此,只有转变曾长期固守在教师头脑中的权威式的教材观,教材方能以新的方式发挥传递人类文化的功能,才能使教师在使用教材引导学生的交往中有所创造,使学生获得心灵的对话和发展。例如:教学《画风》一课的教学,将叶圣陶先生的诗歌《风》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语言表现形式,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得以发展。再比如在教学《小黄鸡的故事》一课中,学生通过读书 对梅梅的善良有了初步的体会,但如何结合生活实际或自身经验深刻领悟呢?课文中有了这样的“空白点”可供我们挖掘。课文中提到梅梅给小黄鸡准备了一个盒子当做它的住处,可以启发学生养小动物的经历引导:“猜猜看,梅梅会把这个盒子设计成什么形状?她会怎样给小黄鸡布置这所‘房子’?”凭借课文的“触媒”,通过问题的激发,加之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儿时的生活趣事浮现在学生心头。这样,学生学习生活化,生活语文化,课堂才能成为师生共度的一段人生的美好时光。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拓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视野,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把更多思考、交流、展示、尝试、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这也正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目的。
启发质疑,教师创造性地引导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发展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并拥有了创新成果。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必然以为着学生因困难而导致挫折和失败,甚至一无所获,但在其中所获得的经验却不知不觉地成为学生今后发展和创新的有效积累。例如《穷人》一课的教学,如果在教学初始阶段,问学生“为什么说小屋温暖而舒适”?学生一定会就小屋的布置和环境来回答,诸如“地面干净、炉火未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光、孩子熟睡”等等,这个问题在这里提出,学生的回答往往仅止于现象,停留在表面。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课文即将结束时,即学生的思维高潮点处进行问答,答案就会覆盖整篇课文,不仅仅停留在家居布置上,更会从人的品质和感情方面考虑,并根据全文内容做出正确、合理的思考和判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
展开想象,使学生创造性地思维
想象是指人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结合而产生的新表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中心环节,想象深入到思维,才能有完整的创造思维。因此,想象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形成。例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课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名句,“绿”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字不仅写出了春天已来到江南,而且写出了春天来到江南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春天鲜明的色彩和勃勃的生机。所以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扮演诗人,想象当时的所见、所感、所思,把当时的情景进行描述。这样可以缩短学生和课文之间的距离,使教材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从而强化学生的感受,切实提高学生通过想象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再如教学《妈妈的爱》一文时,启发学生回忆妈妈对我们的关爱,可以用如下富有激情的语言,为学生架设情感的大桥:“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母爱时时处处被我们体验,就像钻石一样恒久闪烁。我们闭上眼睛用心想一想,从出生到现在,每天从睁开惺忪的睡眼到夜晚进入甜甜的梦乡,妈妈是怎样爱我们的?”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交流汇报完毕后,教师可进一步用优美的语言启发学生想象,给学生留下无尽的遐想:“妈妈对我们的爱是无微不至的。”让我们闭上眼睛细细回想:妈妈教我们说的第一句话,给我们讲的第一个故事,教我们认的第一个字,扶我们走的第一步路……妈妈的爱是我们成长中无数个第一。让我们回想妈妈鼓励我们的每一个眼神,信任我们的每一个微笑;寒夜她并不宽大却足够温暖的怀抱,雨中用身体为我们撑起的一方、晴空……妈妈的爱是点点滴滴,无言无语,却给我们无穷的勇气和力量!”这些富有感情的美的语言能积极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把他们带入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如身临其境,有利于把头脑中积蓄的表象再现出来,并用语言表达想象的结果,其语言就会是形象的,饱满的,具有创造性的。
总之,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成为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它强调个性化的鉴赏、体验、感悟、强调各种各种个性化的感受、见解和启示的发表、交流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