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作为一名低年级老师,笔者深知字词教学的重要性,一直积极探索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识记生字词。
随着教学工作的深入,笔者发现“猜想”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被有目的地运用到语文课堂中,读题猜内容,看图猜情节,这些在高年级的课堂中屡见不鲜。那么是否可以把“猜想”运用到低年级的生词教学中呢?笔者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通过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统编版教材在一年级就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古诗和儿童诗教学,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对于擅长形象思维的一年级孩子来说,理解上存在较大的困难。那么此时教师就可以用“猜想”助力“理解”,打破传统“灌输式”讲解,化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中的古诗《咏鹅》,遇到“曲项”这个词语时,我将“曲项”“白毛”“红掌”和白鹅的图片一起出示,先请学生在图中指出“白毛”和“红掌”的位置,很多孩子都能指出来。接着,我请他们猜一猜“曲项”是什么意思,通过前面的铺垫,聪明的孩子已经感知到可能是白鹅的某个部位。果不其然,很快就有孩子回答“脖子”。我趁热打铁接着追问:“你们真聪明!‘项’的意思的确是‘脖子’,那么‘曲’的意思呢?谁还能来猜一猜?”孩子们歪着头思考,我又提示道:“谁能给‘曲’找个好朋友?”孩子们立马回答:“弯曲。”“你们说得很准确,所以‘曲项’的意思就是‘弯曲着脖子’。明白的小朋友请一边读词语,一边做做这个动作吧!”
其实教材中涉及的古诗,很多孩子都已经会读会背了,但是古诗的意思却无法完整地表述,更遑论落实到具体字词的理解。我在教学过程中,就会运用这种“类比猜想”的方式,引导孩子通过已知的知识,猜出未知词语的意思。
低年级段有很多趣味盎然的儿童诗,语言俏皮活泼,孩子们很喜欢阅读,但是有个别的生词过于抽象,阻碍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把这些词拎出来,讲清楚。例如一年级下册《夜色》这篇课文,孩子们对于“夜色”这个词语很陌生,理解起来不容易,于是讀完题目,我先问孩子们晚上都会干什么。有的孩子说在家写作业,有的孩子说去楼下玩耍,还有的孩子说会去家附近的公园里逛逛……我接着询问,在楼下、公园里玩耍时,会看见什么呢?孩子们说有明亮的路灯,有亮晶晶的星星,有弯弯的月儿,有七彩的霓虹灯……我笑着说:“你们看到的这美丽的景色,就叫作‘夜色’,夜晚的景色。”孩子们一脸恍然大悟的表情,我的教学目的也达到了。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抓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发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有一定的趣味性、发展性、时效性。孩子本身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一点在低年级孩子身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低年级教师应当充分抓住这一学情,让孩子们在“猜想”中学生词,明词意。
统编版教材在二年级安排了坐井观天、狐假虎威、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等成语故事课文,这些成语都需要孩子说一说它的意思,那么这就涉及成语的本义和引申义的教学内容。
通过课文内容的讲解,大部分学生都能明白成语的本义,而对于成语引申义的教学,我认为可以联系孩子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大胆猜想,体会成语的引申义。
例如对于“揠苗助长”引申义的教学,我会在课间的最后分别出示这样三句话:1.爸爸辛苦工作一天回家,红红一直缠着爸爸陪她玩,爸爸虽然很累,但还是答应了。2.爷爷是个书法家,邻居请爷爷写一副春联。3.你才开始学习游泳,教练就要带你去大海里练习。然后请学生猜一猜这几种情况中,哪一种是“揠苗助长”的行为,并说说理由。这三句话的语境都是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这就为他们的猜想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在学生回答自己的猜想理由时,我可以肯定对的部分,纠正错误的部分,在肯定与纠正中完成引申义的教学。比如有学生猜的是第一个,在他陈述完自己的理由后,我会追问他:“在这个句子里,是谁在‘揠苗助长’?‘揠’的‘苗’又是什么?”通过聆听学生的猜想理由,我可以清楚地知晓他们在成语理解上存在的偏差,及时加以纠正。接着,我还会要求学生再试着举几个“揠苗助长”的例子,孩子们基本都能创设一两个与我刚才所举例子相似的语境,此时他们对于“揠苗助长”的意思,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体会,这就为学生今后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打下了基础。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让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读得有声音,读得有画面,读得充满感情,这样,学生才能进行有意义的积累、储备”。笔者认为要读好课文,离不开学生对语句中关键词所表达情感的理解。只有当孩子明白词语背后蕴含的情感,才能充分落实“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这篇课文时,有这样一句话——“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这里有个词语“盼望”,很多学生读不出焦急、迫切的心情。此时,我会这样引导学生。
师:(出示插图)快看,棉花姑娘生病了,可恶的蚜虫爬满了她的身体,请你们猜一猜此时她会想些什么呢。
生:谁能来帮帮我,帮我赶走蚜虫呀!
师: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生:(读课文原句)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
师:谁能来猜猜“盼望”是什么意思?
生:着急地期盼。
师:猜得很准确,那你从这个词语里读出了棉花姑娘怎样的心情呢?
生:非常想要得到帮助的急切的心情。
师:你说得真好!老师告诉你们,在这句话里,还有三个地方体现了棉花姑娘急切的心情,有没有聪明的小朋友已经猜到了?
生:多么、啊、感叹号。
师:你们猜得真准确!现在谁能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并没有直接要求学生读出棉花姑娘“急切”的心情,而是通过引导他们通过猜“盼望”的意思等方式,进而寻找具有相同情感表达的字词“多么”“啊”以及标点符号“感叹号”,加深学生对棉花姑娘“急切”心情的理解。最后再让孩子读读这个句子,他们就能通过加强语气朗读关键词的方式,读出棉花姑娘“急切”的心情。
低年级孩子的想象力丰富,喜欢猜想,童言无忌。因此,教师应该充分把握这一学情,以“猜”助“学”,将单方面的讲授变成双方的互动。通过“类比猜想”“看图猜想”,指导学生在“猜”中明词意;通过“体验猜想”,帮助学生在“猜”中拓词义;通过“共情猜想”,带领学生在“猜”中悟情意。当教师能以有趣的“猜想”代替枯燥的“讲解”,以孩子的“主动思考”代替“被动接受”,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那么就能圆满地完成生词教学的目标。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秦馀小学校语文教师。
随着教学工作的深入,笔者发现“猜想”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被有目的地运用到语文课堂中,读题猜内容,看图猜情节,这些在高年级的课堂中屡见不鲜。那么是否可以把“猜想”运用到低年级的生词教学中呢?笔者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通过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猜”中明词意
统编版教材在一年级就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古诗和儿童诗教学,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对于擅长形象思维的一年级孩子来说,理解上存在较大的困难。那么此时教师就可以用“猜想”助力“理解”,打破传统“灌输式”讲解,化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中的古诗《咏鹅》,遇到“曲项”这个词语时,我将“曲项”“白毛”“红掌”和白鹅的图片一起出示,先请学生在图中指出“白毛”和“红掌”的位置,很多孩子都能指出来。接着,我请他们猜一猜“曲项”是什么意思,通过前面的铺垫,聪明的孩子已经感知到可能是白鹅的某个部位。果不其然,很快就有孩子回答“脖子”。我趁热打铁接着追问:“你们真聪明!‘项’的意思的确是‘脖子’,那么‘曲’的意思呢?谁还能来猜一猜?”孩子们歪着头思考,我又提示道:“谁能给‘曲’找个好朋友?”孩子们立马回答:“弯曲。”“你们说得很准确,所以‘曲项’的意思就是‘弯曲着脖子’。明白的小朋友请一边读词语,一边做做这个动作吧!”
其实教材中涉及的古诗,很多孩子都已经会读会背了,但是古诗的意思却无法完整地表述,更遑论落实到具体字词的理解。我在教学过程中,就会运用这种“类比猜想”的方式,引导孩子通过已知的知识,猜出未知词语的意思。
低年级段有很多趣味盎然的儿童诗,语言俏皮活泼,孩子们很喜欢阅读,但是有个别的生词过于抽象,阻碍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把这些词拎出来,讲清楚。例如一年级下册《夜色》这篇课文,孩子们对于“夜色”这个词语很陌生,理解起来不容易,于是讀完题目,我先问孩子们晚上都会干什么。有的孩子说在家写作业,有的孩子说去楼下玩耍,还有的孩子说会去家附近的公园里逛逛……我接着询问,在楼下、公园里玩耍时,会看见什么呢?孩子们说有明亮的路灯,有亮晶晶的星星,有弯弯的月儿,有七彩的霓虹灯……我笑着说:“你们看到的这美丽的景色,就叫作‘夜色’,夜晚的景色。”孩子们一脸恍然大悟的表情,我的教学目的也达到了。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抓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发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有一定的趣味性、发展性、时效性。孩子本身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一点在低年级孩子身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低年级教师应当充分抓住这一学情,让孩子们在“猜想”中学生词,明词意。
二、“猜”中拓词义
统编版教材在二年级安排了坐井观天、狐假虎威、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等成语故事课文,这些成语都需要孩子说一说它的意思,那么这就涉及成语的本义和引申义的教学内容。
通过课文内容的讲解,大部分学生都能明白成语的本义,而对于成语引申义的教学,我认为可以联系孩子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大胆猜想,体会成语的引申义。
例如对于“揠苗助长”引申义的教学,我会在课间的最后分别出示这样三句话:1.爸爸辛苦工作一天回家,红红一直缠着爸爸陪她玩,爸爸虽然很累,但还是答应了。2.爷爷是个书法家,邻居请爷爷写一副春联。3.你才开始学习游泳,教练就要带你去大海里练习。然后请学生猜一猜这几种情况中,哪一种是“揠苗助长”的行为,并说说理由。这三句话的语境都是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这就为他们的猜想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在学生回答自己的猜想理由时,我可以肯定对的部分,纠正错误的部分,在肯定与纠正中完成引申义的教学。比如有学生猜的是第一个,在他陈述完自己的理由后,我会追问他:“在这个句子里,是谁在‘揠苗助长’?‘揠’的‘苗’又是什么?”通过聆听学生的猜想理由,我可以清楚地知晓他们在成语理解上存在的偏差,及时加以纠正。接着,我还会要求学生再试着举几个“揠苗助长”的例子,孩子们基本都能创设一两个与我刚才所举例子相似的语境,此时他们对于“揠苗助长”的意思,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体会,这就为学生今后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打下了基础。
三、“猜”中悟情意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让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读得有声音,读得有画面,读得充满感情,这样,学生才能进行有意义的积累、储备”。笔者认为要读好课文,离不开学生对语句中关键词所表达情感的理解。只有当孩子明白词语背后蕴含的情感,才能充分落实“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这篇课文时,有这样一句话——“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这里有个词语“盼望”,很多学生读不出焦急、迫切的心情。此时,我会这样引导学生。
师:(出示插图)快看,棉花姑娘生病了,可恶的蚜虫爬满了她的身体,请你们猜一猜此时她会想些什么呢。
生:谁能来帮帮我,帮我赶走蚜虫呀!
师: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生:(读课文原句)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
师:谁能来猜猜“盼望”是什么意思?
生:着急地期盼。
师:猜得很准确,那你从这个词语里读出了棉花姑娘怎样的心情呢?
生:非常想要得到帮助的急切的心情。
师:你说得真好!老师告诉你们,在这句话里,还有三个地方体现了棉花姑娘急切的心情,有没有聪明的小朋友已经猜到了?
生:多么、啊、感叹号。
师:你们猜得真准确!现在谁能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并没有直接要求学生读出棉花姑娘“急切”的心情,而是通过引导他们通过猜“盼望”的意思等方式,进而寻找具有相同情感表达的字词“多么”“啊”以及标点符号“感叹号”,加深学生对棉花姑娘“急切”心情的理解。最后再让孩子读读这个句子,他们就能通过加强语气朗读关键词的方式,读出棉花姑娘“急切”的心情。
低年级孩子的想象力丰富,喜欢猜想,童言无忌。因此,教师应该充分把握这一学情,以“猜”助“学”,将单方面的讲授变成双方的互动。通过“类比猜想”“看图猜想”,指导学生在“猜”中明词意;通过“体验猜想”,帮助学生在“猜”中拓词义;通过“共情猜想”,带领学生在“猜”中悟情意。当教师能以有趣的“猜想”代替枯燥的“讲解”,以孩子的“主动思考”代替“被动接受”,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那么就能圆满地完成生词教学的目标。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秦馀小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