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减负增效,说说容易做做难,减负容易,增效难。”在教育界大行“减负增效”之风的今天,这恐怕成了绝大多数老师的心声。依我看,此话并不正确,减负增效其实有许多“道”可走,只要你用心找,定能找到可行之“道”。
让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小故事——《课堂里的鼾声》:在某校初一年级的教室,老师口若悬河、绘声绘色地讲着孙悟空如何在龙宫索要兵器。不知何时从教室的后方传来了打雷般的鼾声。老师不由自主循声走去,发现一学生睡得正酣,便伸出了手。全班学生都盯着老师,为那个学生捏了把汗,心想:这回他可糟了!老师推了他一把,他睡意蒙眬地“嗯”了一声,咂咂嘴,头换一個位置又睡着了,学生一下子笑了。老师生气了,大吼一声:“妖怪来了!”那学生本能地跳了起来。其他同学都笑他“猪八戒”。老师满脸不悦地问他:“这么好听的故事你怎么能睡着呢?”他睡眼惺松地说:“老师,《西游记》我都看过十多回了,家中还有碟片,真的!”大家看了这个故事会怎么想呢?
这也许是一个“敬业”的老师,但同时也是一个“目中无人”的教师,一个无视学生需求的教师。试想,一个“《西游记》看过十多回,碟片家中有”的学生,还能对你所谓的“精彩故事”感兴趣吗?你的努力对这个学生来说只能是“吃力不讨好”,增了学生的负,减了甚至失了课堂的效,在课堂里响起如雷的鼾声就不足为怪了!仔细看看我们周围,也许这样以自我为中心,心中无学生的老师还乏其人。
相比较而言,我认为自己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明智的。我所带班级的学生会有一本命名为《学与思》的特殊作业本,这其实就是一本学生的预习本,在学习新课前,我都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前学习写下三方面的内容:“我的收获”“我的困惑”“我的建议”。说白了,我就是想借此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他们已经掌握的我不必再讲,他们存在的疙瘩,我必须解开,他们合理的建议我应该听取。不妨设想一下,当学生在课堂上听到我说“某某同学在‘学与思’中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或听到我说某某同学建议老师这节课怎么上,现在满足你”时,学生内心的兴奋、欣喜、激动程度会使怎样?你说这时候他的学习热情还会不高吗?学习效果还会不好吗?他的这种满足感、成就感,能不影响到其他同学,从而也成为他们后续学习的强大动力吗?
在这方面我是有过深切体验的。有一次执教省级观摩课《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的主题就是改变学习方式,满足学生需求。在上课时候,我把学生定位在文本意义的建构者和创造者上,在教学设计中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学生的需求,视其为学习的主体。为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具体表现为:(1)读书时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2)读书过程中可提出自己不理解的、感兴趣的、或是认为重要想提出来和大家探讨的问题;(3)学习的内容从自己提出的问题中生成;(4)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探讨,也可自主选择合作伙伴;(5)允许阐述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6)发挥自己的想象,续编故事结尾;(7)课后布置的作业可有选择的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没有把自己的意志、自己的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从其认知的需要出发、自我发展的需要出发,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宽松、开放的课堂教学“生态环境”。这节课,由于学生的自主权得到了有力的保障,阅读需求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因此他们在学习中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发言大胆,表现出了他们在阅读中的“灵性”,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堂课制成的视频在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全国中小学优秀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展评中荣获了一等奖。
由此,我在教学中也确立了这样一个观念:要想教学有效、高效,我们教师心中首先应想到学生,“目中有人”,了解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就会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地完成学习任务,让作为老师的我们收获惊喜。就如我让学生做“学与思”的预习作业吧,虽然从表面看只是形式稍微发生了点变化,但在学生看来却是受到了极大的尊重,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们在学习中就不再有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感觉,而是“我的学习我作主”的自豪感、快乐感、成就感。因此,我所带的班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一向很高,成绩也总是在平行班中遥遥领先。当然,我在这里强调教师“目中有人”,满足学生需求,并不等于说我们可以忽视教师的指导引领作用,无视教师在学习中的首席地位,而是强调我们的教学应该充分关注学习的主体,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从而达到我们的目标——提高教学的效益。
也许做一个“目中有人”的教师对于我们部分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这需要我们在观念上作出彻底的调整,在备课上付出更多的努力,在课堂上运用更多的智慧,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的确可以给学生减掉无谓的负担,让课堂提高实在的效果。同时,就我们教师而言,在一种良好教学心态下工作,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也是获得了另外一种“轻松”(减了负),增加了另外一份惊喜吗(增了效)?
要想“减负增效”,不妨从做一个“目中有人”的教师开始!
让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小故事——《课堂里的鼾声》:在某校初一年级的教室,老师口若悬河、绘声绘色地讲着孙悟空如何在龙宫索要兵器。不知何时从教室的后方传来了打雷般的鼾声。老师不由自主循声走去,发现一学生睡得正酣,便伸出了手。全班学生都盯着老师,为那个学生捏了把汗,心想:这回他可糟了!老师推了他一把,他睡意蒙眬地“嗯”了一声,咂咂嘴,头换一個位置又睡着了,学生一下子笑了。老师生气了,大吼一声:“妖怪来了!”那学生本能地跳了起来。其他同学都笑他“猪八戒”。老师满脸不悦地问他:“这么好听的故事你怎么能睡着呢?”他睡眼惺松地说:“老师,《西游记》我都看过十多回了,家中还有碟片,真的!”大家看了这个故事会怎么想呢?
这也许是一个“敬业”的老师,但同时也是一个“目中无人”的教师,一个无视学生需求的教师。试想,一个“《西游记》看过十多回,碟片家中有”的学生,还能对你所谓的“精彩故事”感兴趣吗?你的努力对这个学生来说只能是“吃力不讨好”,增了学生的负,减了甚至失了课堂的效,在课堂里响起如雷的鼾声就不足为怪了!仔细看看我们周围,也许这样以自我为中心,心中无学生的老师还乏其人。
相比较而言,我认为自己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明智的。我所带班级的学生会有一本命名为《学与思》的特殊作业本,这其实就是一本学生的预习本,在学习新课前,我都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前学习写下三方面的内容:“我的收获”“我的困惑”“我的建议”。说白了,我就是想借此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他们已经掌握的我不必再讲,他们存在的疙瘩,我必须解开,他们合理的建议我应该听取。不妨设想一下,当学生在课堂上听到我说“某某同学在‘学与思’中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或听到我说某某同学建议老师这节课怎么上,现在满足你”时,学生内心的兴奋、欣喜、激动程度会使怎样?你说这时候他的学习热情还会不高吗?学习效果还会不好吗?他的这种满足感、成就感,能不影响到其他同学,从而也成为他们后续学习的强大动力吗?
在这方面我是有过深切体验的。有一次执教省级观摩课《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的主题就是改变学习方式,满足学生需求。在上课时候,我把学生定位在文本意义的建构者和创造者上,在教学设计中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学生的需求,视其为学习的主体。为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具体表现为:(1)读书时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2)读书过程中可提出自己不理解的、感兴趣的、或是认为重要想提出来和大家探讨的问题;(3)学习的内容从自己提出的问题中生成;(4)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探讨,也可自主选择合作伙伴;(5)允许阐述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6)发挥自己的想象,续编故事结尾;(7)课后布置的作业可有选择的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没有把自己的意志、自己的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从其认知的需要出发、自我发展的需要出发,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宽松、开放的课堂教学“生态环境”。这节课,由于学生的自主权得到了有力的保障,阅读需求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因此他们在学习中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发言大胆,表现出了他们在阅读中的“灵性”,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堂课制成的视频在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全国中小学优秀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展评中荣获了一等奖。
由此,我在教学中也确立了这样一个观念:要想教学有效、高效,我们教师心中首先应想到学生,“目中有人”,了解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就会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地完成学习任务,让作为老师的我们收获惊喜。就如我让学生做“学与思”的预习作业吧,虽然从表面看只是形式稍微发生了点变化,但在学生看来却是受到了极大的尊重,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们在学习中就不再有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感觉,而是“我的学习我作主”的自豪感、快乐感、成就感。因此,我所带的班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一向很高,成绩也总是在平行班中遥遥领先。当然,我在这里强调教师“目中有人”,满足学生需求,并不等于说我们可以忽视教师的指导引领作用,无视教师在学习中的首席地位,而是强调我们的教学应该充分关注学习的主体,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从而达到我们的目标——提高教学的效益。
也许做一个“目中有人”的教师对于我们部分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这需要我们在观念上作出彻底的调整,在备课上付出更多的努力,在课堂上运用更多的智慧,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的确可以给学生减掉无谓的负担,让课堂提高实在的效果。同时,就我们教师而言,在一种良好教学心态下工作,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也是获得了另外一种“轻松”(减了负),增加了另外一份惊喜吗(增了效)?
要想“减负增效”,不妨从做一个“目中有人”的教师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