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不和谐的现象,那就是老师期望学生成才的急切心情与学生不听调遣的矛盾,教师“强让”越严重,学生反而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而“疏导”就成了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以平常心对待教学工作,以朋友心对待师生关系,才是正确的、普世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强让”;“疏导”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讲读分析课文,还是布置复习练习,或是指导学生写文章,都有一种急切的心情,就是希望学生按自己的意志去做,达到使之掌握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的目的。这种教学的责任感,望木成材的思想,是应当肯定的。古今中外的历史上,由于严格要求而使学生成为大器的,不胜枚举。宋濂若是没有远乡贤达的厉色指教,就很难成为明代杰出的“浙东四先生”之一;莫泊桑如果没有福楼拜的严格要求,就不会写出震撼文坛的《羊脂球》。
但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有时也会事与愿违。有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指东”,他却“往西”;叫他“打狗”,他却“撵鸡”;让他进行某项语文知识训练,他却看起与之无关的书;让他分析某段文章,他却看起语法书来。这种不听调遣的现象,使课堂气氛很不协调,也实在有伤教师的尊严。一般教师认为这是“大逆不道”,因而就产生“强让”的做法——所谓“强让”,即“强硬的责备”,或当众批评指责,或硬行让他“改邪归正”,或对他冷嘲热讽,甚至“动武”。总之,是教师施展一种压力让学生折服,使学生回到自己的统一指挥之下,仿佛让一只离群的雁儿赶快归到阵行中来。这是出自好心,是无可厚非的。
殊不知,课堂上有的学生不按教师的意旨去做,也是有其原因的。“教”与“学”是一对矛盾。教师往往对学生指责愈急,“强让”得愈烈,学生则怨意愈强。这就是心理学中的“逆反心理”。学生这种“逆反心理”之所以产生,一是由于教师严格要求失当。二是有些学生素质差,对老师的好心严格要求接受不了,认为是故意与己为难。三是教师确实没有因材施教,课备得不够充分,所讲知识有重复,有练无讲评,没把学生当主体对待,以及其他非教学因素,等等。一旦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教师还一味“强让”,往往会造成课堂僵局,则很容易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正确的方法应是什么呢?是“疏导”。
孔子和子路有一段故事:当卫国的国君等待孔子为政时,子路是喜出望外的。因为孔子周游列国不得重用,今有良机,焉能不为?然而当子路问孔子是否打算“为政”时,孔子却说:“必也,正名乎。”而不急于“为政”。子路冲孔子发出了“有是哉,子路遇迂也”的责备。当时孔子面对弟子的不礼貌,并没有“强让”,而是“疏导”。后来子路想通了,成了孔子的得意门生。这个故事说明了孔子注重“因材施教,不倨师尊,善于疏导”。
那么,语文课上如何做到疏导呢?
首先,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师生相处的关键之所在。只有建立在和谐的关系之上的师生关系,才是良性的、互动的师生关系。这样的师生关系才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才能把工作做到学生心里去,才能以情动情,打动学生心灵。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需要教师转变思想观念。做到拉着手引导,面对面说话。并且要改掉传统的师道尊严的那一套。教师还要如孔子一样,主动融洽与学生的关系,疏通感情。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消除“逆反心理”,提高教学效率。我上一学年教高三时,曾遇到一位很顽皮的学生,在课堂上竟和我顶撞了起来。但我采取了“疏导”的方法,课下连用几个小时诚恳地找他谈心,结果不仅他承认了错误,而且大大调动了他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其次,坚持淡泊名利的处世原则。虽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并不受现在一些老师推崇,但一名教师,尤其是中学教师,没有淡泊名利的处世原则,要在现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待工作和学生,那是很难做到的。正如林则徐所说:“无欲则刚,有容乃大。”只有持淡泊的心态才能坚持在清贫的教育第一线,看门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这样,才能以包容的态度去耐心地对学生进行疏导。
再次,具备冷静的教育机智。“疏导”,即“深思而慎取之”。“深思”,即教师遇上棘手的问题切忌发火,要冷静地考虑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熟谙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医生讲究对症下药,教师应牢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切不可鲁莽对待一些偶发事件。“慎取”即对课堂上的突发情况,采取谨慎而适当的对策,要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善于启发,让学生明白自己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给他们以自主权,变消极为积极。
最后,运用灵活的疏导方法。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疏导作用。“疏导”,主要在“导”。导的形式多种多样,导的内容丰富多彩。导以思维,导以方法,导以规律,导以能力,导以创新,导以兴趣,导以意志,导以目标,导以理想。以寓言故事引导,以名人轶事引导,以社会现象引导,以亲身经历引导。
我在课改的实践中认识到,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应是民主的,而不是主观的;是为学生服务的,而不是要學生适应教师需要的;在教学目标上,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而不是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在学习主动权上,看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的,而不是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里的;在教学方法上,是立足于通过“导”来解决问题的,而不是立足于通过“讲”来解决问题的。“强让”是一种逼迫性的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与思想发展,它不是一种真正的“严”。“疏导”,则是疏通引导,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强让”;“疏导”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讲读分析课文,还是布置复习练习,或是指导学生写文章,都有一种急切的心情,就是希望学生按自己的意志去做,达到使之掌握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的目的。这种教学的责任感,望木成材的思想,是应当肯定的。古今中外的历史上,由于严格要求而使学生成为大器的,不胜枚举。宋濂若是没有远乡贤达的厉色指教,就很难成为明代杰出的“浙东四先生”之一;莫泊桑如果没有福楼拜的严格要求,就不会写出震撼文坛的《羊脂球》。
但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有时也会事与愿违。有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指东”,他却“往西”;叫他“打狗”,他却“撵鸡”;让他进行某项语文知识训练,他却看起与之无关的书;让他分析某段文章,他却看起语法书来。这种不听调遣的现象,使课堂气氛很不协调,也实在有伤教师的尊严。一般教师认为这是“大逆不道”,因而就产生“强让”的做法——所谓“强让”,即“强硬的责备”,或当众批评指责,或硬行让他“改邪归正”,或对他冷嘲热讽,甚至“动武”。总之,是教师施展一种压力让学生折服,使学生回到自己的统一指挥之下,仿佛让一只离群的雁儿赶快归到阵行中来。这是出自好心,是无可厚非的。
殊不知,课堂上有的学生不按教师的意旨去做,也是有其原因的。“教”与“学”是一对矛盾。教师往往对学生指责愈急,“强让”得愈烈,学生则怨意愈强。这就是心理学中的“逆反心理”。学生这种“逆反心理”之所以产生,一是由于教师严格要求失当。二是有些学生素质差,对老师的好心严格要求接受不了,认为是故意与己为难。三是教师确实没有因材施教,课备得不够充分,所讲知识有重复,有练无讲评,没把学生当主体对待,以及其他非教学因素,等等。一旦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教师还一味“强让”,往往会造成课堂僵局,则很容易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正确的方法应是什么呢?是“疏导”。
孔子和子路有一段故事:当卫国的国君等待孔子为政时,子路是喜出望外的。因为孔子周游列国不得重用,今有良机,焉能不为?然而当子路问孔子是否打算“为政”时,孔子却说:“必也,正名乎。”而不急于“为政”。子路冲孔子发出了“有是哉,子路遇迂也”的责备。当时孔子面对弟子的不礼貌,并没有“强让”,而是“疏导”。后来子路想通了,成了孔子的得意门生。这个故事说明了孔子注重“因材施教,不倨师尊,善于疏导”。
那么,语文课上如何做到疏导呢?
首先,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师生相处的关键之所在。只有建立在和谐的关系之上的师生关系,才是良性的、互动的师生关系。这样的师生关系才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才能把工作做到学生心里去,才能以情动情,打动学生心灵。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需要教师转变思想观念。做到拉着手引导,面对面说话。并且要改掉传统的师道尊严的那一套。教师还要如孔子一样,主动融洽与学生的关系,疏通感情。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消除“逆反心理”,提高教学效率。我上一学年教高三时,曾遇到一位很顽皮的学生,在课堂上竟和我顶撞了起来。但我采取了“疏导”的方法,课下连用几个小时诚恳地找他谈心,结果不仅他承认了错误,而且大大调动了他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其次,坚持淡泊名利的处世原则。虽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并不受现在一些老师推崇,但一名教师,尤其是中学教师,没有淡泊名利的处世原则,要在现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待工作和学生,那是很难做到的。正如林则徐所说:“无欲则刚,有容乃大。”只有持淡泊的心态才能坚持在清贫的教育第一线,看门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这样,才能以包容的态度去耐心地对学生进行疏导。
再次,具备冷静的教育机智。“疏导”,即“深思而慎取之”。“深思”,即教师遇上棘手的问题切忌发火,要冷静地考虑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熟谙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医生讲究对症下药,教师应牢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切不可鲁莽对待一些偶发事件。“慎取”即对课堂上的突发情况,采取谨慎而适当的对策,要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善于启发,让学生明白自己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给他们以自主权,变消极为积极。
最后,运用灵活的疏导方法。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疏导作用。“疏导”,主要在“导”。导的形式多种多样,导的内容丰富多彩。导以思维,导以方法,导以规律,导以能力,导以创新,导以兴趣,导以意志,导以目标,导以理想。以寓言故事引导,以名人轶事引导,以社会现象引导,以亲身经历引导。
我在课改的实践中认识到,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应是民主的,而不是主观的;是为学生服务的,而不是要學生适应教师需要的;在教学目标上,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而不是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在学习主动权上,看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的,而不是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里的;在教学方法上,是立足于通过“导”来解决问题的,而不是立足于通过“讲”来解决问题的。“强让”是一种逼迫性的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与思想发展,它不是一种真正的“严”。“疏导”,则是疏通引导,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