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出版的《碧山》第一辑和你们的“碧山共同体”计划有什么关联?
对于像我这样经历过1980年代启蒙运动的人来说,办杂志是贯穿我们一生的理想。“碧山”,在我看来,不仅是一个地理的名称,更是传统家园的象征。《碧山》是一系列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的杂志书,创刊目的与“碧山共同体”计划在精神上的追求完全一致。
下一辑打算做什么主题?
《碧山》第二辑和第三辑将出版“当代乡村建设”专号,聚焦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乡村建设,描述这一接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精神的当代乡村建设的全景。
你和共同体计划的另一位发起人欧宁是通过诗歌认识的,有个说法是“愤怒出诗人”,你是一个愤怒的人吗?
年轻时经常愤怒,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觉得唯有埋头做事情才是正道。当时我们写诗是完全受那个1980年代的感召,还有更多地是出自年少轻狂、忧郁、苦闷,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创造的渴望。
现在农村多是“老弱病残”,青壮年在外求学或务工,安徽碧山村是个什么状态?
碧山村的情况和全国差不多。但几百年来,徽州子弟在外挣钱后,反哺故乡,修宗祠、建私塾,铺道路,兴义学,在历史上是良性的城乡互哺的一个范例。目前,我们正在收集碧山村外出求学务工人士的名录,将把一些变化告知在外的乡亲,希望他们能回家乡看看,或以各种形式参与我们今后的工作。
“碧山共同体”已进行一年多了,原本提高“农民的自主性”的期望达到了吗?
令人欣慰的是,一年多来,情况一直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从今年的碧山丰年庆可以明显看出来,村民已积极要求参加这个本应该是他们唱主角的活动。无论是黟县百工的展示,还是公共活动,他们的热情和参与度都非常高。这一切让我们感到温暖,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你觉得自己有没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骨子里的“文以载道”或者说经世致用?
我不敢也不喜欢说“文以载道”、“经世致用”这样的大词。我一直在说,其实我个人所做的这一切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就是人活着为了什么。
碧山村的老房子以前是十几万,你们去了后,就涨到几十万。这是否是对农村生态的一种伤害?
我更愿意从积极的意义上看,此前,老屋的价值被严重低估,村民们不爱惜,甚至希望它们早点倒掉,以便能在自己的宅基地上盖新屋,因为盖新屋的成本要远远低于修缮老屋。或者,随便就让文物贩子拆掉搬走。修缮好的老屋也会让村民意识到老屋原来可以这样的精彩,从而珍视自己的老房子。
有人说,当下中国人的乡村情结就是自己在城市过着车水马龙的便利生活,而要农民保持原来的生活方式。你怎么看?
我越来越不习惯城市的生活:空气污染,食品安全堪忧,交通堵塞,心情浮躁。农民的生活方式没什么不好,问题在于农村普遍经济落后,教育、医疗条件差,公共文化生活贫乏,空巢化、老龄化等等。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努力使日益凋敝的农村重新焕发生机,吸引更多的城里人返乡工作,共同发展经济、支援乡村教育、丰富公共文化生活等等,让农村恢复自己的历史感和应有的尊严。
对于像我这样经历过1980年代启蒙运动的人来说,办杂志是贯穿我们一生的理想。“碧山”,在我看来,不仅是一个地理的名称,更是传统家园的象征。《碧山》是一系列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的杂志书,创刊目的与“碧山共同体”计划在精神上的追求完全一致。
下一辑打算做什么主题?
《碧山》第二辑和第三辑将出版“当代乡村建设”专号,聚焦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乡村建设,描述这一接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精神的当代乡村建设的全景。
你和共同体计划的另一位发起人欧宁是通过诗歌认识的,有个说法是“愤怒出诗人”,你是一个愤怒的人吗?
年轻时经常愤怒,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觉得唯有埋头做事情才是正道。当时我们写诗是完全受那个1980年代的感召,还有更多地是出自年少轻狂、忧郁、苦闷,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创造的渴望。
现在农村多是“老弱病残”,青壮年在外求学或务工,安徽碧山村是个什么状态?
碧山村的情况和全国差不多。但几百年来,徽州子弟在外挣钱后,反哺故乡,修宗祠、建私塾,铺道路,兴义学,在历史上是良性的城乡互哺的一个范例。目前,我们正在收集碧山村外出求学务工人士的名录,将把一些变化告知在外的乡亲,希望他们能回家乡看看,或以各种形式参与我们今后的工作。
“碧山共同体”已进行一年多了,原本提高“农民的自主性”的期望达到了吗?
令人欣慰的是,一年多来,情况一直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从今年的碧山丰年庆可以明显看出来,村民已积极要求参加这个本应该是他们唱主角的活动。无论是黟县百工的展示,还是公共活动,他们的热情和参与度都非常高。这一切让我们感到温暖,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你觉得自己有没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骨子里的“文以载道”或者说经世致用?
我不敢也不喜欢说“文以载道”、“经世致用”这样的大词。我一直在说,其实我个人所做的这一切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就是人活着为了什么。
碧山村的老房子以前是十几万,你们去了后,就涨到几十万。这是否是对农村生态的一种伤害?
我更愿意从积极的意义上看,此前,老屋的价值被严重低估,村民们不爱惜,甚至希望它们早点倒掉,以便能在自己的宅基地上盖新屋,因为盖新屋的成本要远远低于修缮老屋。或者,随便就让文物贩子拆掉搬走。修缮好的老屋也会让村民意识到老屋原来可以这样的精彩,从而珍视自己的老房子。
有人说,当下中国人的乡村情结就是自己在城市过着车水马龙的便利生活,而要农民保持原来的生活方式。你怎么看?
我越来越不习惯城市的生活:空气污染,食品安全堪忧,交通堵塞,心情浮躁。农民的生活方式没什么不好,问题在于农村普遍经济落后,教育、医疗条件差,公共文化生活贫乏,空巢化、老龄化等等。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努力使日益凋敝的农村重新焕发生机,吸引更多的城里人返乡工作,共同发展经济、支援乡村教育、丰富公共文化生活等等,让农村恢复自己的历史感和应有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