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体系的主导框架,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结合,是完成教学任务方法的总称。
好的教学方法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因此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的指路人,是学生的拐杖。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扛起学生往前走,而是要给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困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苦与乐,提高学生的理解学习能力。
什么是提示呢?提示是指教师用简练、精辟的语言,或鲜明生动的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打通结点。它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门艺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手段。提示是否恰当,也是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
一、提示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
提示要点在要点上,虽然只要一言半语,却能一针见血,拨在关键处。即通过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揭示问题的实质,启发学生思维,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最佳效果。
例如,在讲“楞次定律”时,课本上有几个图,想让学生总结出楞次定律的内容,但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领悟出结论。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提示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楞次定律,而不是教师直接说出结论。教师要用适当的、有启发性的提示。
2.适度性原则
提示过频,过长,就会显得啰嗦,容易引起学生烦躁,反而有碍思维,实为画蛇添足;过短,过于隐晦,学生就不能心领神会,阻碍不能排除,劳而无功,失去了提示的效果;过明,把思路方法完全暴露给学生,会越俎代疱,侵占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学生失去主动性,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而提示一定要适度,即“点”的恰当,“拨”的适度。
二、提示的类型
1.向导提示
预习新课前的提示,犹如出征前的战斗准备。通过提示,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了解重点、难点,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自觉性和目的性。在每一节课预习之前,教师可提示这一节的知识要点,以及学习过程中不容易理解的内容,使学生一开始就能抓住主要矛盾,顺藤摸瓜,有的放矢地自觉探究学习。
2.比喻提示
物理的理论教学往往是抽象的、枯燥的。教师如果用空洞的语言平铺直叙地传授,学生学习效果就不理想,不妨运用比喻提示,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
3.类比提示
联想是由某一问题引起另一问题的心理活动过程,是思维的翅膀,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既传递信息,又获取信息。当学生思维受到阻碍时,教师要及时指点迷津,引起学生的联想,常常峰回路转,令学生惊奇万分。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把目前知识与已学知识联系起来。
例如,在讲“电势能”时,教师可以把电势能和重力势能进行类比,但是学生在类比的过程中发现还有不同的地方,这时就需要教师指点一下,让学生从力和运动的关系着手,得出如果是负电荷的话让电场线向下;如果是正电荷的话让电场线向上,就都和重力场类似了,也就是上升时势能增大,下降时势能减小。这样,借助提示,学生迅速找到了解题的捷径,活化了思维,领略到联想的无穷魅力。难怪有人说,提示是思维的引发剂。
4.范例提示
授课过程中的范例,目的不只是让学生会解某一道题,而是通过思路方法的提示,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在给学生以鱼的同时,更教学生以渔。
5.归纳提示
归纳总结中的提示,既要突出本节的教学重点与关键,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要将知识点联系起来,连点成线,顺利归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以线成面。有时还要巧设悬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后,做题时可以照顾到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内容,这样以旧带新,以新练旧,既促进了知识的系统化,概括化,又可以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6.信息提示
许多物理试题给解题者提供大量、错综复杂的信息,捕捉有用信息,排除干扰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学中教师应着力提示学生将隐蔽的弱信息挖掘出来,以补充解题信息不足,确保解题通畅,并识别干扰信息,确保解题正确。提示之后,有的学生为自己审题不细而懊悔,有的学生陷入了沉思中。这说明,只要教师细心体会学生思维的触发点,巧妙提示,就能让学生同中求差异,旧中探新途,平中发奇想。
总之,提示艺术是教师的一项创造性劳动,非努力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心理、下一番苦工夫不可。当然,提示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在正常授课过程中,能增强教学效果。
好的教学方法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因此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的指路人,是学生的拐杖。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扛起学生往前走,而是要给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困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苦与乐,提高学生的理解学习能力。
什么是提示呢?提示是指教师用简练、精辟的语言,或鲜明生动的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打通结点。它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门艺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手段。提示是否恰当,也是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
一、提示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
提示要点在要点上,虽然只要一言半语,却能一针见血,拨在关键处。即通过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揭示问题的实质,启发学生思维,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最佳效果。
例如,在讲“楞次定律”时,课本上有几个图,想让学生总结出楞次定律的内容,但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领悟出结论。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提示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楞次定律,而不是教师直接说出结论。教师要用适当的、有启发性的提示。
2.适度性原则
提示过频,过长,就会显得啰嗦,容易引起学生烦躁,反而有碍思维,实为画蛇添足;过短,过于隐晦,学生就不能心领神会,阻碍不能排除,劳而无功,失去了提示的效果;过明,把思路方法完全暴露给学生,会越俎代疱,侵占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学生失去主动性,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而提示一定要适度,即“点”的恰当,“拨”的适度。
二、提示的类型
1.向导提示
预习新课前的提示,犹如出征前的战斗准备。通过提示,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了解重点、难点,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自觉性和目的性。在每一节课预习之前,教师可提示这一节的知识要点,以及学习过程中不容易理解的内容,使学生一开始就能抓住主要矛盾,顺藤摸瓜,有的放矢地自觉探究学习。
2.比喻提示
物理的理论教学往往是抽象的、枯燥的。教师如果用空洞的语言平铺直叙地传授,学生学习效果就不理想,不妨运用比喻提示,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
3.类比提示
联想是由某一问题引起另一问题的心理活动过程,是思维的翅膀,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既传递信息,又获取信息。当学生思维受到阻碍时,教师要及时指点迷津,引起学生的联想,常常峰回路转,令学生惊奇万分。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把目前知识与已学知识联系起来。
例如,在讲“电势能”时,教师可以把电势能和重力势能进行类比,但是学生在类比的过程中发现还有不同的地方,这时就需要教师指点一下,让学生从力和运动的关系着手,得出如果是负电荷的话让电场线向下;如果是正电荷的话让电场线向上,就都和重力场类似了,也就是上升时势能增大,下降时势能减小。这样,借助提示,学生迅速找到了解题的捷径,活化了思维,领略到联想的无穷魅力。难怪有人说,提示是思维的引发剂。
4.范例提示
授课过程中的范例,目的不只是让学生会解某一道题,而是通过思路方法的提示,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在给学生以鱼的同时,更教学生以渔。
5.归纳提示
归纳总结中的提示,既要突出本节的教学重点与关键,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要将知识点联系起来,连点成线,顺利归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以线成面。有时还要巧设悬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后,做题时可以照顾到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内容,这样以旧带新,以新练旧,既促进了知识的系统化,概括化,又可以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6.信息提示
许多物理试题给解题者提供大量、错综复杂的信息,捕捉有用信息,排除干扰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学中教师应着力提示学生将隐蔽的弱信息挖掘出来,以补充解题信息不足,确保解题通畅,并识别干扰信息,确保解题正确。提示之后,有的学生为自己审题不细而懊悔,有的学生陷入了沉思中。这说明,只要教师细心体会学生思维的触发点,巧妙提示,就能让学生同中求差异,旧中探新途,平中发奇想。
总之,提示艺术是教师的一项创造性劳动,非努力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心理、下一番苦工夫不可。当然,提示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在正常授课过程中,能增强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