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独立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得到提高。
一、构建生本课堂,增强实践意识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学习的需要,从而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探索之中。例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可以模拟买卖货物的情境,开设"小小商店",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开展活动。如拿1元钱买一块单价是5角的橡皮,售货员应该找钱?怎样找最快?
这样对学生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和角币与元币之间的进率等问题非常有效。把知识点融在情境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掌握的情况去解决问题,既达到传授数学知识的目的,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
(二)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提炼数学问题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系统性很强,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数学中利用生活中的感性材料,把抽象的东西以生活中原有状态呈现,让学生在交流生活经验之中加以理解与提炼,学生能轻松自然地理解与掌握,并能自觉地转化为一种生活的技能。
(三)加强实际操作,增强实践意识例如,学习"圆的面积"时,引导学生把圆剪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先讨论一下书上的剪拼方法(把圆平均分成18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等份越多,越接近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教师鼓励学生,问:你还能拼成其他熟悉的图形来计算出圆的面积吗?学生分别回答:我可用这18等份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梯形,把这18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学生拼、拿、摆的方式不一样,构成的图形也不一样,但都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结果是一样,师生最后进行评比小结。这样的操作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设计练习,培养实践能力在学习完求平均数的方法后,让学生求各小组同学100米跑的平均成绩。学习了面积计算之后,可组织学生进行土地面积的测量和计算;学习"比例尺"之后,让学生分组测量学校(或教室)的有关数据,自己定好比例尺,在纸上设计和绘出学校(或教室)的平面图,并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优秀图纸的评选活动,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促使学生乐于做生活、社会的小主人。
二、精心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课堂上教师要精心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小调查、小制作、小课题研究、小研究报告、小辩论、到社会上调查、收集数据、提出问题等都是数学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既可以在课内当堂完成,也可以在课内外结合完成;既可以在几分钟时间内完成,也可以经过较长时间观察,反复实践、探索研究后解决;既可以是课内某个简单的数学应用题,也可以是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可以把得到的结果口头表述,也可以形成小研究报告。如学习了"米、分米、厘米、克、千克"等知识后,在教学活动课上我安排学生把准备好的水果、盐、塑料薄膜、绳子、卷尺等实物进行买卖,学生分角色充当售货员和顾客主动参与,兴趣盎然的投入到活动中,他们通过称一称、量一量,知道了一千克有多重,一米大概有多长,又通过算一算进行了收付钱,进一步建立了质量单位、长度单位、人民币单位的概念。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观察操作,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总之,在选择活动形式时,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使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趣味性、思考性和可操作性。
三、鼓励学生广开思路、大胆想象
探索和创新的起点是质疑。也就是说,发现、发明和創新一般往往是从实践或理论研究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从而激发人们去探究问题。教师应当十分珍惜、爱护、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及想象力,当有的学生发现和提出含有某种创新因素的"新奇"问题的时候,教师不必忙于自己去解答,而应及时抓住这种难得的机会或苗头,因势利导,把它作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让全体同学共同思考、大胆想象。这不仅能极大地鼓舞提出问题的个别学生,还会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勇于大胆想象、喜爱独立思考的良好环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已知与未知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的知识及能力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类比、联想产生好奇心理,大胆想象,亲自实践,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探究问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在新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择的素材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能提供充分展开探索和交流的空间,精心设计教学,设计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价值,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应用数学,从而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一、构建生本课堂,增强实践意识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学习的需要,从而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探索之中。例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可以模拟买卖货物的情境,开设"小小商店",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开展活动。如拿1元钱买一块单价是5角的橡皮,售货员应该找钱?怎样找最快?
这样对学生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和角币与元币之间的进率等问题非常有效。把知识点融在情境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掌握的情况去解决问题,既达到传授数学知识的目的,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
(二)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提炼数学问题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系统性很强,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数学中利用生活中的感性材料,把抽象的东西以生活中原有状态呈现,让学生在交流生活经验之中加以理解与提炼,学生能轻松自然地理解与掌握,并能自觉地转化为一种生活的技能。
(三)加强实际操作,增强实践意识例如,学习"圆的面积"时,引导学生把圆剪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先讨论一下书上的剪拼方法(把圆平均分成18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等份越多,越接近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教师鼓励学生,问:你还能拼成其他熟悉的图形来计算出圆的面积吗?学生分别回答:我可用这18等份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梯形,把这18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学生拼、拿、摆的方式不一样,构成的图形也不一样,但都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结果是一样,师生最后进行评比小结。这样的操作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设计练习,培养实践能力在学习完求平均数的方法后,让学生求各小组同学100米跑的平均成绩。学习了面积计算之后,可组织学生进行土地面积的测量和计算;学习"比例尺"之后,让学生分组测量学校(或教室)的有关数据,自己定好比例尺,在纸上设计和绘出学校(或教室)的平面图,并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优秀图纸的评选活动,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促使学生乐于做生活、社会的小主人。
二、精心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课堂上教师要精心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小调查、小制作、小课题研究、小研究报告、小辩论、到社会上调查、收集数据、提出问题等都是数学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既可以在课内当堂完成,也可以在课内外结合完成;既可以在几分钟时间内完成,也可以经过较长时间观察,反复实践、探索研究后解决;既可以是课内某个简单的数学应用题,也可以是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可以把得到的结果口头表述,也可以形成小研究报告。如学习了"米、分米、厘米、克、千克"等知识后,在教学活动课上我安排学生把准备好的水果、盐、塑料薄膜、绳子、卷尺等实物进行买卖,学生分角色充当售货员和顾客主动参与,兴趣盎然的投入到活动中,他们通过称一称、量一量,知道了一千克有多重,一米大概有多长,又通过算一算进行了收付钱,进一步建立了质量单位、长度单位、人民币单位的概念。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观察操作,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总之,在选择活动形式时,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使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趣味性、思考性和可操作性。
三、鼓励学生广开思路、大胆想象
探索和创新的起点是质疑。也就是说,发现、发明和創新一般往往是从实践或理论研究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从而激发人们去探究问题。教师应当十分珍惜、爱护、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及想象力,当有的学生发现和提出含有某种创新因素的"新奇"问题的时候,教师不必忙于自己去解答,而应及时抓住这种难得的机会或苗头,因势利导,把它作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让全体同学共同思考、大胆想象。这不仅能极大地鼓舞提出问题的个别学生,还会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勇于大胆想象、喜爱独立思考的良好环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已知与未知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的知识及能力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类比、联想产生好奇心理,大胆想象,亲自实践,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探究问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在新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择的素材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能提供充分展开探索和交流的空间,精心设计教学,设计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价值,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应用数学,从而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