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愿望、以及低碳、环保、可持续性行业发展的要求下,建筑装饰材料的更新、发展、综合性应用得到了发展,新材料的出现对建筑装饰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讨论新材料对建筑装饰设计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 新材料;建筑装饰设计;发展研究
材料的发展对建筑装饰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装饰设计标志着社会科技以及文明的发展,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且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的一种体现。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人们更加重视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推动建筑装饰材料的更新和进步。
一、现代材料的发展对建筑装饰设计的影响
1、现代装饰材料的发展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探索材料的实用性与艺术美感,使材料使用价值与艺术价值高度统一。现代装饰材料的流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顶面材料,由于现代建筑多以高层居多,在满足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再考虑其造型美观,以此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在选材方面,常见的顶面材料有:乳胶漆、石膏等涂料;墙纸、纺织物等质物为面层的裱糊涂料以及固定在顶面龙骨或天花板顶面的石膏板、胶合板、金属板、玻璃等板材。2)墙面装饰材料种类较多,如乳胶漆、石膏板、壁纸是室内应用较为广泛的墙面材料。3)地面材料主要包括木地板、陶瓷地砖、大理石、水泥等。地面还要满足最基本的使用要求,即坚固耐久、防水防滑等功能,必须选择合适的装饰材料达到设计要求。
2、节能与环保材料对建筑装饰设计的影响
新科技产品体现在节能和环保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设计当中,并促进建筑装饰中节能环保产品的应用。现代装饰设计中,比较典型的节能环保装饰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遮阳产品、太阳能产品、Low-E玻璃、阳光控制膜玻璃、热反射玻璃等。导光产品包括光导纤维等,可以将自然光引入建筑物内走道甚至地下室,节省照明的能耗等。硅藻泥是一种环保的粉体泥性涂料,它没有任何的污染,而且有多种功能,独具的“分子筛”作用和吸附分解性能,可以减少宠物体臭,吸烟、生活垃圾所产生的空气异味。这种健康环保、隔热保温、质感厚重的装饰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的各个方面。合成石新材料,合成石由废料、废渣、尾矿等原料生产的,其售价比天然石材低,与天然石材相比不仅改良了天然石材的缺陷如裂隙,还具有持久耐用、缺陷少、无辐射等优点,属于绿色装饰材料。
3、新材料在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1)采用生态环保节能型装修材料
生态环保型装饰材料正在逐步实现清洁生产和产品生态化,并且可以作為再生资源加以利用。而节约常规能源是室内生态设计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向。现代科技研制出的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调光玻璃、保温墙体等新材料具有许多优越的性能。此外,竹能型灯具、节水型部件在室内装修中的充分运用,都能起到节约常规能源的作用。
2)室内植物作为装饰的必要手段
由于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清除甲醛、苯和空气中的细菌,形成健康的室内环境,具有生态美学方面的作用。因此,扩大绿化,把绿化、庭园引进室内环境是室内生态设计的重要内容。目前,发展起来的有腐植土生成技术、防水处理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等,都为室内绿化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室内多层次的绿化一方面补充了地面绿化的不足,另一方面,室内绿化往往与建筑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的处理结合,成为室内设计的重要环节,大大改善了室内空间与自然的隔离状况。
二、未来材料的发展和对建筑装饰的影响
1、将来材料的发展
首先,绿色材料。绿色材料指的是采取原料,制造、再循环利用产品,处理废物的环节都和生态环境和谐共存并且有利于人的健康的材料,也可以是具有净化作用的材料,也可以是环保型、健康型的材料。绿色材料的主要原料是废渣、废料以及垃圾等,避免过度消耗自然材料。绿色材料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并且其生产和制造的工艺几乎不产生污染,也消耗很少的能源,为生态平衡做出贡献。绿色材料的生产技术是清洁的,可以对环境问题进行良好的处理,不会具有或者产生损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绿色材料具有安全性和可控性,方便建筑节能。绿色材料可以和自然进行融合,降低了现代建筑结构带来的冷漠感觉,充分利用自然材料的质感和美感体现出人文性、历史性以及文化性。其次,复合材料和智能材料。复合材料和智能材料在性能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降低了对原材料的消耗和能耗。比如,人造的石材料、复合纸质材料提高了材料的表现性,通过复合多种材料,表现出多种材料的优点,更好的满足了建筑装饰的需求。和单一材料相比在施工程序、时间控制以及操作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智能材料可以感知外部的刺激,并且正确判断外部刺激,做出适合的反应的材料。比如,用太阳能、光合作用等,将城市排除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转化为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物质,不仅提供了多样素材给建筑装饰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环境。
2、材料的发展对建筑装饰设计的影响
随着将来材料的不断发展,建筑装饰也会获得跨越式发展,将更加重视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发展,更加重视绿色,重视可持续发展;重视历史性、人文性、等。建筑装饰设计既要有效融合自然和建筑材料,还要创新建筑装饰的风格以及构造。在充分了解才材料属性之后,要不断创新材料构造,积极探索和创新材料的使用,创新建筑装饰设计的风格,确保材料以及建筑装饰的共同发展,在快速发展社会的同时,也要重视保护环境。
三、材料与建筑装饰设计风格相融合的特点
1、装饰材料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和融合
室内空间的墙体、顶棚、地面的装饰构造是由具体的造型、色彩、材质等因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运用不同的材料及构造并将其进行搭配组合会使空间产生不同的装饰风格。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材料对于室内空间的划分有重要作用,装饰材料对室内视觉效果也有显著影响。例如,木质材料为主的空间给人以温和、沉稳的视觉感受;金属材料让人感觉沉重、冰冷。然而如何将各种不同色彩、肌理的材料进行有效的组合与应用,就成为能否实现视觉表现的重要因素。
2、材料的美学特性与建筑设计相融合
许多高科技材料被广泛运用到建筑中,来表现当今建筑的科技感,还有的运用传统材料与新材料的组合,强调了过去与未来的联系。木质建筑结构在中国建筑设计中有广泛应用,木材本身具有天然纹理、易加工特性,木材本身的颜色和纹理带给人一种怀旧与温暖的感觉。木建筑受传统与工艺的影响很大,但是它们也能与现代文化理念接轨。在古代建筑设计中,“工艺”的概念体现得很突出,关键是体现木质材料的天然本质,以体现材料所具有的独特美感,而现代建筑对于木材的表达显得不那么强烈。明月、清风在古代园林空间有着特别的意境,并升华了身处其中的人的精神世界,空间品质得到极大的提高,如苏州园林就是典型代表。木质装饰材料具有技术与艺术美双重特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木质材料将得到新的运用。
3、装饰材料在建筑装饰设计中地位
任何一种设计风格和流派的产生,都是由于新材料的出现或旧材料的创新而引发的。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技术落后,室内装饰材料完全是以建筑结构为依托,满足最基本的居住条件,因此材料的功能性要远远大于其装饰性。装饰设计中应该依据室内设计的基本规律,以把握结构材料、色彩、照明等要素的整体效果为设计原则,同时要根据实际设计的空间形态及客户的要求选择最为合理的材料。现代设计的不断发展,对材料质量与强度有了新的要求。
结语:
材料发展对建筑装饰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研究新材料,大胆使用新材料,才能享受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享受。
参考文献:
[1]潘建平.环保型建材促进住宅建筑可持续发展[J].民营科技,2011
[2]张涛.建筑外墙装饰与保温材料的防火应用[J].科学之友,2011.
【关键词】 新材料;建筑装饰设计;发展研究
材料的发展对建筑装饰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装饰设计标志着社会科技以及文明的发展,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且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的一种体现。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人们更加重视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推动建筑装饰材料的更新和进步。
一、现代材料的发展对建筑装饰设计的影响
1、现代装饰材料的发展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探索材料的实用性与艺术美感,使材料使用价值与艺术价值高度统一。现代装饰材料的流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顶面材料,由于现代建筑多以高层居多,在满足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再考虑其造型美观,以此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在选材方面,常见的顶面材料有:乳胶漆、石膏等涂料;墙纸、纺织物等质物为面层的裱糊涂料以及固定在顶面龙骨或天花板顶面的石膏板、胶合板、金属板、玻璃等板材。2)墙面装饰材料种类较多,如乳胶漆、石膏板、壁纸是室内应用较为广泛的墙面材料。3)地面材料主要包括木地板、陶瓷地砖、大理石、水泥等。地面还要满足最基本的使用要求,即坚固耐久、防水防滑等功能,必须选择合适的装饰材料达到设计要求。
2、节能与环保材料对建筑装饰设计的影响
新科技产品体现在节能和环保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设计当中,并促进建筑装饰中节能环保产品的应用。现代装饰设计中,比较典型的节能环保装饰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遮阳产品、太阳能产品、Low-E玻璃、阳光控制膜玻璃、热反射玻璃等。导光产品包括光导纤维等,可以将自然光引入建筑物内走道甚至地下室,节省照明的能耗等。硅藻泥是一种环保的粉体泥性涂料,它没有任何的污染,而且有多种功能,独具的“分子筛”作用和吸附分解性能,可以减少宠物体臭,吸烟、生活垃圾所产生的空气异味。这种健康环保、隔热保温、质感厚重的装饰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的各个方面。合成石新材料,合成石由废料、废渣、尾矿等原料生产的,其售价比天然石材低,与天然石材相比不仅改良了天然石材的缺陷如裂隙,还具有持久耐用、缺陷少、无辐射等优点,属于绿色装饰材料。
3、新材料在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1)采用生态环保节能型装修材料
生态环保型装饰材料正在逐步实现清洁生产和产品生态化,并且可以作為再生资源加以利用。而节约常规能源是室内生态设计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向。现代科技研制出的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调光玻璃、保温墙体等新材料具有许多优越的性能。此外,竹能型灯具、节水型部件在室内装修中的充分运用,都能起到节约常规能源的作用。
2)室内植物作为装饰的必要手段
由于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清除甲醛、苯和空气中的细菌,形成健康的室内环境,具有生态美学方面的作用。因此,扩大绿化,把绿化、庭园引进室内环境是室内生态设计的重要内容。目前,发展起来的有腐植土生成技术、防水处理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等,都为室内绿化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室内多层次的绿化一方面补充了地面绿化的不足,另一方面,室内绿化往往与建筑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的处理结合,成为室内设计的重要环节,大大改善了室内空间与自然的隔离状况。
二、未来材料的发展和对建筑装饰的影响
1、将来材料的发展
首先,绿色材料。绿色材料指的是采取原料,制造、再循环利用产品,处理废物的环节都和生态环境和谐共存并且有利于人的健康的材料,也可以是具有净化作用的材料,也可以是环保型、健康型的材料。绿色材料的主要原料是废渣、废料以及垃圾等,避免过度消耗自然材料。绿色材料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并且其生产和制造的工艺几乎不产生污染,也消耗很少的能源,为生态平衡做出贡献。绿色材料的生产技术是清洁的,可以对环境问题进行良好的处理,不会具有或者产生损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绿色材料具有安全性和可控性,方便建筑节能。绿色材料可以和自然进行融合,降低了现代建筑结构带来的冷漠感觉,充分利用自然材料的质感和美感体现出人文性、历史性以及文化性。其次,复合材料和智能材料。复合材料和智能材料在性能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降低了对原材料的消耗和能耗。比如,人造的石材料、复合纸质材料提高了材料的表现性,通过复合多种材料,表现出多种材料的优点,更好的满足了建筑装饰的需求。和单一材料相比在施工程序、时间控制以及操作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智能材料可以感知外部的刺激,并且正确判断外部刺激,做出适合的反应的材料。比如,用太阳能、光合作用等,将城市排除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转化为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物质,不仅提供了多样素材给建筑装饰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环境。
2、材料的发展对建筑装饰设计的影响
随着将来材料的不断发展,建筑装饰也会获得跨越式发展,将更加重视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发展,更加重视绿色,重视可持续发展;重视历史性、人文性、等。建筑装饰设计既要有效融合自然和建筑材料,还要创新建筑装饰的风格以及构造。在充分了解才材料属性之后,要不断创新材料构造,积极探索和创新材料的使用,创新建筑装饰设计的风格,确保材料以及建筑装饰的共同发展,在快速发展社会的同时,也要重视保护环境。
三、材料与建筑装饰设计风格相融合的特点
1、装饰材料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和融合
室内空间的墙体、顶棚、地面的装饰构造是由具体的造型、色彩、材质等因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运用不同的材料及构造并将其进行搭配组合会使空间产生不同的装饰风格。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材料对于室内空间的划分有重要作用,装饰材料对室内视觉效果也有显著影响。例如,木质材料为主的空间给人以温和、沉稳的视觉感受;金属材料让人感觉沉重、冰冷。然而如何将各种不同色彩、肌理的材料进行有效的组合与应用,就成为能否实现视觉表现的重要因素。
2、材料的美学特性与建筑设计相融合
许多高科技材料被广泛运用到建筑中,来表现当今建筑的科技感,还有的运用传统材料与新材料的组合,强调了过去与未来的联系。木质建筑结构在中国建筑设计中有广泛应用,木材本身具有天然纹理、易加工特性,木材本身的颜色和纹理带给人一种怀旧与温暖的感觉。木建筑受传统与工艺的影响很大,但是它们也能与现代文化理念接轨。在古代建筑设计中,“工艺”的概念体现得很突出,关键是体现木质材料的天然本质,以体现材料所具有的独特美感,而现代建筑对于木材的表达显得不那么强烈。明月、清风在古代园林空间有着特别的意境,并升华了身处其中的人的精神世界,空间品质得到极大的提高,如苏州园林就是典型代表。木质装饰材料具有技术与艺术美双重特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木质材料将得到新的运用。
3、装饰材料在建筑装饰设计中地位
任何一种设计风格和流派的产生,都是由于新材料的出现或旧材料的创新而引发的。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技术落后,室内装饰材料完全是以建筑结构为依托,满足最基本的居住条件,因此材料的功能性要远远大于其装饰性。装饰设计中应该依据室内设计的基本规律,以把握结构材料、色彩、照明等要素的整体效果为设计原则,同时要根据实际设计的空间形态及客户的要求选择最为合理的材料。现代设计的不断发展,对材料质量与强度有了新的要求。
结语:
材料发展对建筑装饰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研究新材料,大胆使用新材料,才能享受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享受。
参考文献:
[1]潘建平.环保型建材促进住宅建筑可持续发展[J].民营科技,2011
[2]张涛.建筑外墙装饰与保温材料的防火应用[J].科学之友,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