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东奕:北大数学院的“首席扫地僧”

来源 :智慧少年·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anJ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两天,网上流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采访视频。记者在北大校园内随机采访了一个匆匆赶路的男生。这名男生左手提着一瓶水房里打来的水,右手拎着一袋馒头,看上去挺不修边幅的。这位不起眼的小哥名叫韦东奕,其实是传说中数学院的“首席扫地僧”。
  北大校园里流传着这样的段子:学期开学,一位老师带着一个助教进了课堂。老师对同学们说:“我是你们这一学期的数学老师,我旁边的是你们的助教。如果你们有不会的问题,可以来问我。如果我不会,你们可以问助教。如果助教也不会,那应该是题目出错了。”一来二去,“扫地僧助教”的威名就广为人知了。
  韦东奕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家里的书柜,摆满了和数学有关的书。7岁那年,韦东奕摸到了书柜里的《华罗庚数学课堂》。多年以后,回忆起当年与数学的初次“触电”,韦东奕坦言:“那本书倒是没什么特别的,就是记录了一些很难的数学题。”但正是因为解出了书中的一道数学题,才让7岁的韦东奕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08年7月,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召开。韦东奕跟随国家队一起走上了国际奥数的赛场。那年的奥数竞赛,有3个满分,韦东奕是其中之一。上大学后韦东奕更是在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上,开始了各类奖项大满贯式的狂揽。
  据说,哈佛和麻省理工,都曾先后向他递过橄榄枝。哈佛更是打破了百年校规,愿意对韦东奕采取免试英语的放宽政策,但并没有让他动摇。他依然选择了留在中国继续进修。迄今为止,他发表过25篇论文,且多数都发表在国际一流的期刊上。自打扎入数学的海洋以来,从来不按科班套路出牌的他,喜欢自创解题方法。而他自创的解题方法,又往往比标准答案更为简洁有效,因此国内高校的数学圈子,流行起了学习“韦方法”的学风。
  生活中的韦东奕,单纯有趣。因为觉得纯净水的制作过程污染环境,就常年用一个老旧的1.5L的矿泉水瓶子去接水——正是采访视频中我们看到的那个瓶子。因为觉得空调浪费电,就把宿舍的空调遥控器束之高阁,追求“心静自然凉”。他不讲究吃穿也不修边幅,却也能与同学们打成一片。但当同学们拉他一起玩“狼人杀”的游戏时,他又因为不会撒谎,而被大家善意打趣。
  关于韦东奕,似乎了解得越多,越能看到他身上的平凡。但即使是这些平凡之处,都不禁让人觉得闪烁着赤子之心的光芒。
  今天,网上对韦东奕的评价有很多很多,最让人动容的,是一名知乎网友写下的:这似乎,就是上天赐给中国的一颗明珠。我们的国运,就是靠这群赤诚又执着的天才,给撑起来的。“韦东奕们”的存在,恰好证明了:老一輩科研工作者们的精神,是有后人在继承的。
  (墨晗整理)
其他文献
天地如纸,人生如笔墨,不管是谁,都要在这纸上留下或重或轻的一笔。  我从小就与墨有渊源。听父母说,我刚出生的时候,浓密的胎发就显得与众不同,于是便用我这胎发做了两支毛笔,至今还收藏着。  长大一些,我就喜欢往爷爷的房间跑。爷爷年事已高,但十分喜欢写字,因此他的书房里总是散发着淡淡的墨香。每次我一进房间,爷爷都笑眯眯地对我说:“来,帮爷爷研墨。”说着,便把一块不大不小的墨锭交到我的手里。那时我还小,
期刊
如果问我,当一个老师最高兴的事是什么,我的回答一定会是:感受到学生对这个世界有全新的感知方式。  记得初一下学期的一个冬天,我让学生们做语言表达练习:描述一个有关生物多样性的会议标志。但很可惜,他们似乎都忽略了一个细节,那就是标志的右下角有一个印章的图案。我说:“同学们,如果你们仔细一点儿发现了这个印章,你们就能联想到这个会标还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关。”说完,我就看见学生立即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期刊
小时候,听大人讲,乡下田里的所有庄稼和植物,在生长的日子里,一定会经历一个叫作拔节的环节,有些庄稼和植物拔节时还会发出声响。  我走到它们身边,特地弯膝蹲地、屏住呼吸、耳朵竖起,听了一分钟,两分钟……始终没有听见什么拔节的声音。我对母亲说,这个拔节声,可能是大家想出来的。  母亲一脸不满,埋怨我对万物不敬。她坚定地认为拔节声肯定存在。  清晨,东方的地平线微红浮现,我就去了菜园,想摘几只落苏。菜园
期刊
大部分人在步入社会以后,应该很少有机会去解一元二次方程、计算向量内积或是微分吧。可是几乎所有国家都把学习数学纳入义务教育的一环,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学习数学是一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方式。一元二次方程或向量都只是用来锻炼逻辑思维的工具而已。  “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不分文理,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在这个早已迈入国际化、信息化社会的时代,想要达到不说话就“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几乎是一种幻想。当
期刊
清末小说家刘鹗所著谴责小说《老残游记》记载了一副对联: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据记载,位于济南市大明湖铁公祠东侧,有座“古水仙祠”,上面的这副对联不仅将济南大明湖的景色描摹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对联本身也非常有艺术特色。  这副联语使用的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种创作手法——集句,即从古人诗词文章中剪辑匹配出上下两句,既能合时应景,又自有渊源,不仅能反映出集者的文心巧慧,同时也能体现其淹通书史
期刊
“你还有其他研究计划的选题吗?”我的硕士导师用犀利的目光看向我,浓重的威尔士口音里带着淡淡的疑惑。  我很坚定:“没有了。中国大陆的明星与粉丝公益文化,是我最想做的研究。”  “如果这就是你想做的,那我支持你。”导师的肯定让我长舒一口气。  20歲之前,我都很难理解这种狂热的追星行为。直到20岁那年,我稀里糊涂地喜欢上了三个初中小男生。  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最初是寝室老大带我“入坑”的,她拉着
期刊
逛书店,注意上一个人。他古怪的行为吸引了我的目光。   他围着书架转一圈,再转一圈,终于停下来,仰起头,目光定格在架上的一本书。他又开始来回转动起脖子,目光在挑书的顾客身上游移。忽而触着我的目光,迟疑一下就移开了,继续左顾右盼。  他想做什么?这样想着,脑海里浮出两个字:偷书。但我不觉得他是坏人。不经意又碰着他的目光,我用笑容示意他,需要我帮忙吗?他仿佛听见我的心声似的,朝我笑一下,说,麻烦你帮我
期刊
迪托马索是澳大利亚有名的跑酷运动员,他参加过很多跑酷比赛,难度系数都非常高,看起来既惊险又刺激。  在迪托马索发布的一些跑酷视频中,人们看到了他的高水准——再艰难复杂的路程他都能够跑得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尤其是其中一个镜头,迪托马索要挑战蹦到河中央的一个水泥柱子上。那是一根很细的圆形柱子,圆形的面积仅仅够两只脚站上去。只见迪托马索在河岸快速助跑之后,腾空而起翻了个跟头,落地时刚好稳稳地站在水
期刊
去年早春,去白洋淀采访。我们坐了一艘窄窄的渔船去淀中,摇船的夏大爷,向我们讲述这一大片水域的故事——他说,我们来的时间不对,这个时节,并不是白洋淀最美的时候。  “你们应该在七八月间来。那时候,芦苇荡子里,四面都是盛开的荷花!”我可以想象到大片红莲盛放的情景了。夏大爷说,这淀里全部是红莲。花刚开时,花瓣是玫瑰红的,渐渐地,花瓣变成粉红,再渐渐变成白色。白洋淀里有这么多的荷花,并非人工种植,而是莲蓬
期刊
最近一段时间,我开始远离网络社交软件了。作为个人经验,我发现,当你像蜘蛛一样天天将自己挂在网上,并使之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时,有些麻烦就会接踵而至。例如总是感到一种强烈的“审恶疲劳”,让人很快精神疲惫。  对我个人而言,微博最大的坏处,就是偶尔写了几句吸引人的话,并被不断转发时,一种成就感便油然而生;被转发的次数再多一点,就真以为自己是个人物了,尽管你实际上仍然什么也不是——这真是值得警惕的。因为,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