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浑豪宕 隐而藏锋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smallstar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博物馆在筹备近代历史展览时,曾征集到一副晚清洋务巨擘张之洞撰写的《行书七言联》,纸本行书,纵165厘米,横49厘米。对联内容为:“鱼鸟亲人濠濮想,桂山留客楚骚辞。”联中并附小记:“请命入觐,长夏无事,因忆十桂堂为湖北署中第一名胜之区,其余小蓬壶、魁星阁不足以较其短长,而十桂之楹联清新雅饬尤为吾惬心之作,今幸案头有残笺破纸,不妨喜为一书以志不忘。张之洞撰并书。”右下角钤朱文“孝达”,白文“张之洞印”两枚。整副作品格调高雅,笔势洒落,体度庄穆,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结字紧凑,意态闲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显得气象雍裕不凡。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直隶(河北)南皮人,1889至1907年出任湖广总督,推行湖北新政,以善吏著称于世。由于浸润于书香之家,张之洞有着深厚的传统文人素养,一生不忘文事。虽贵为封疆大吏,仍不失书生本色,“性好学,至老不倦。听政之暇,率危坐读书终日。”(许同萃《张文襄公年谱》卷1)好诗词书法,长于奏议、散文、骈体文;尤喜对联,今传世咏黄鹤楼、奥略楼、晴川阁诸联,工雅博大,尤为精湛。
  此副七言联为抒怀之作,对仗严谨,风格清新淡雅,化用典故,超逸脱俗。联中“濠濮想”一词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篇:“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其义源自《庄子·秋水》篇中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观鱼,巧辩“鱼之乐”和庄子垂钓濮水,妙拒楚相的两则寓言,表现的是道家逍遥闲居、清淡无为的人生旨趣。而“濠濮间想”也成为后世中国传统士人追求的人生境界。张之洞重书对联,作“濠濮想”,俨然有挂冠归隐、淡然出世之逸趣。
  张之洞的对联书法独具特色,其书学苏轼,深得苏轼书法“结体短肥”之韵味。张之洞曾向张佩纶私授“书决”,称“即于两字求之,结体求丰,用笔求润”,自然丰润、笔意开展、典雅隽秀便是他书体常见风格。细观此七言联,行书笔力厚重,力势雄浑,结体宽舒丰润,善用侧锋,“亲”、“桂”、“骚”、“辞”等字虽取法苏东坡,然有其横肆而无其敦和,实则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
  此外,张之洞亦喜赏鼎彝、古碑文字,有“鼎彝何足好,所好其文字”、“访碑穷寰宇,乃至阳关外”之诗。其书法吸取鼎彝碑拓文字的雄浑大气,对“不谙笔势结字,而隶楷杂糅”的六朝书法颇不以为然。观此对联十四字,笔势舒展,结字均称,体格雄浑,“人”、“想”“留”、“客”诸字端雅大气,多有碑文遗风。再加上张之洞勤习众体,用笔提按运转道劲,笔意舒展,俊迈豪放间跌宕有致,超迈妍隽而富于变化,显示出其亦擅“米体”之格。同时,附记小文行草参差,恣意纵横,淋漓酣畅,不拘一格。
  这副楹联所作时间,据联中附记可知,为张之洞“请命人觐”之时。据《清史稿·张之洞列传》记载,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之洞进京“人觐”晋见慈禧太后。其时中国经历八国联军侵华,清廷已摇摇欲坠,被迫实行新政,张之洞作为疆寄重臣,被诏入京议政。
  此七言对联可谓字如其人,可以说,面临艰困时局,张之洞欲用楹联抒写出世情怀,追求淡泊恬静之境,然而情由心生,其内心深处“挽大厦于即倒”、力整乾坤的入世心迹却通过笔墨间的纵横捭阖显露给了后世。这种反映在对联中诗意、书风矛盾的交织,正是作者强烈的性格特征所赋予作品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妙在隐而藏锋”的韵质,确实令人难以忘怀,也从另一个角度为我们真实解析清末政局下张之洞的真实心理提供了新的认识视角。
其他文献
淮南位于安徽省中北部,从建国后发掘的墓葬考古资料来看,市域西部是汉代墓葬的集中分布地,出土了为数不少的铜镜。这些铜镜大小不一,纹饰种类繁多,基本可以涵盖汉镜的常见种类。本文择选了部分保存较为完好、具有典型性的有铭铜镜,以此为例,对市面上常见的汉代有铭铜镜的图文结合、书体演变以及铭文内容逐一进行分析,希望对广大文物爱好者的鉴赏有所裨益。  三、新莽至东汉早期    此期,以“TLV”格式的博局纹镜最
期刊
宋辽金元时期是中国画像石棺艺术走向没落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石棺或石椁,其画像艺术已没有了隋唐时期的细腻丰满和南北朝时期的古怪神秘,更没有两汉时期的多姿多彩、光怪陆离。在雕刻技法上,再难看到两汉时那磅礴大气、简约率性的“汉八刀”风格,也难以见到隋唐时婉约细腻的笔触。  从现在发现的宋辽金元画像石棺看,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如前朝,体量上,也难以与前朝相抗衡。此时的画像石棺内容多反映孝子烈女等题材,如出
期刊
黄杨木雕是驰名中外的浙江三雕(黄杨木雕、东阳木雕、青田石雕)之一。相比于东阳木雕和青田石雕家喻户晓的人气来,黄杨木雕的声名鹊起要晚得多。而后,进一步演绎成被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并成为喜闻乐见的观赏摆设艺术,温州人朱子常便是黄杨木雕的开山功臣。  朱子常(1876-1934年),名正伦,字子常,清光绪二年(1876年)出生于浙江温州市城西街一个清贫的画匠家庭里,五岁丧父,因家境清寒,寄养于外祖父家。
期刊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人,生于新疆、祖籍安徽濉溪,现任职于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安徽省委会,民革中央画院理事,安徽中山画院副院长,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淮北市政协第六届、第七届委员。  作品多次入选中央电视台、中国美协、文化部、民革中央等全国展览和全省美术展览;多次在淮北、合肥、北京、上海、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举办个展、联展;多幅作品被海内外人士和政府机构收藏。  2002年庆祝香港回归五周年书画大奖赛获一
期刊
镂孔是我國新石器时代普遍存在的一种陶器装饰现象,这种纹饰尤其是在我國长江流域和东部沿海地区的诸多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广泛存在。其中,作为我國东南沿海地区最重要、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之一的福建“昙石山文化”,其陶器镂孔除具有同时期其他诸文化陶器镂孔的一般共性外,在镂孔数量、分布排列、发展演变及功能性等方面则有着自己较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色。本文主要以昙石山遗址第八次发掘出土陶器
期刊
上海首次发现唐代铸造作坊遗迹出土文物2000件  上海博物馆2月6日在沪公布,位于上海青浦的“青龙镇遗址”二次考古发掘成果取得显著成果。此次出土唐宋文物近2000件,并在上海地区首次发现一处范围较大、使用时间较长的唐代铸造作坊遗迹。  2012年10月以来,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现唐宋房屋基址、水井、灰坑、铸造作坊、砖砌炉灶等建筑遗迹,出土铜、铁、木、陶瓷器等近2000件。本次发掘还
期刊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林芳 曹春慧 周丽丽  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是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虽然在一千多年的封建时代里,龙的神秘性和权威性被绝对化,并渗透到国家意识形态中。但在中国民间,龙始终保留着它原始的象征意义,即龙代表了喜庆、祥和与富足。直到今天,龙的形象还广泛运用于建筑、艺术、文学、宗教
期刊
有鉴于自粤贤许之衡《引流斋说瓷》视“中和堂”为内府堂名与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耿宝昌先生主张此类器物系御窑为圆明园康熙行宫特制以来,误将“中和堂”款器当作官窑的成说一直无人廓清,拙文《鉴藏界一桩民窑误为官窑的百年积案——故宫博物院及上海博物馆藏清康熙“中和堂”款瓷器考辨》(以下简称《百年积案》)不揣冒昧,续篇《“中和堂”及“漱玉亭”诸事考——兼与迈克尔·巴特勒爵士并张东先生交流》(以下简称《诸事考》
期刊
(三)晚年定型    李霖灿在谈到王原祁时说:  王原祁的画,尤其是在65岁之后,运笔之拙,一望可知。世界上有一种曰“古朴无巧转看转好”的事物,王原祁的“笔”就是一例。乍一观面,拙形于色,短线点擢,战掣错落,很像是呵冷尝试,指挥不能如意。而仔细效去,原来却是大智若愚、返老还童的最高境界。一笔之间,含蕴不尽,数笔之间,呼应有致,不但拙中藏巧,而且天机流转,一片自然。初看似儿童作画,信手在东涂西抹,再
期刊
南京正大第16届明清古典家具拍卖会将于6月16日亮相于北京亚洲大酒店,南京正大精心准备了“木藏于东”及“竹韵禅语”两个精品专场,第三次进军首都艺术市场,为藏家献上古典文化盛宴。  “木藏于东”专场拍卖共120件拍品,海南黄花梨制品居多,涵盖了床、桌、案、文房等生活器具,其中不乏珍品、孤品,甚为精致。其中多件拍品曾参加首都博物馆2011年“物得其宜——黄花梨文化展”,无论是材质、年份还是品相皆为上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