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生活的源头取活水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zhizhedetian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的一个“新面孔”,它新颖有趣,是学生最喜爱上的课,然而,对于教师而言,这种学习活动的开展又是最难把握的。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对这方面的认识、做法。
  一、实际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内容过于单一。例如,在组织教学《走进图书馆》这一综合性学习时,就让学生去图书室看书(学校还没有图书馆),活动目标仅定位在阅读上,这就不符合语文活动课的要求,也不可能整体提高语文能力。还有在《一次有意义的视听活动》这一综合性学习单元时,就让一些同学听广播、看电视,把活动目标定位在“视听”训练上,形式老套,没有深度,他们不感兴趣,随意说几句应付,效果不理想。
  2、有时设计开放多样,一次搞了好几个活动,既有表演、讲解、还有演讲辩论,要求太多太高,学生时间不够,精力有限,只好应付,匆忙上阵,结果看起来活动的热热闹闹,其实学生没一项活动深入,收获不大,这样的活动,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3、忽略“语文”这个主角,让其他学科的一些“配角”喧宾夺主,如《物候专题》过多涉及地理知识,这样做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宗旨。
  综合性学习必须让学生唱主角,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主题,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精彩世界。
  二、怎样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设计
  首先,要利用好教材中的现成资源。现行的很多教材(如苏教版)每学期都安排三次左右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注意充分地利用好这些丰富的语文教材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的兴趣,精心选择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较为具体地设置了一些适于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和情境,给了我们必要的示范与引导,节省了我们设计主题的时间。如以“我爱文学”这一主题作为七年级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展“我爱文学”读书周活动,全班同学在两周内读一本书,建议读冰心的《繁星·春水》,也可以自选其他作品,读后写一篇读书心得,与同学交流。还可以以“我爱文学”为主题,分小组合作编辑一份“小小文学手抄报”。
  其次,要从所教的课文中,挖掘出综合性学习的资源。让课堂与生活接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一举两得。如在学习《敬业与乐业》一文时,学生就文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概括出两种相对观点:“人首先应当敬业”和“人首先应当乐业”。这时教师鼓励学生用丰富的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就顺理成章地确立了辩论的主题,学生积极地去查资料,去找科学老师援助,开展了一次辩论比赛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但听说能力得到锻炼,还明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要利用学生日常生活资源。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话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的情感,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如在“保护动物的一次活动”这个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课,我们首先让学生在家中或邻居家找一找有哪些可爱的小动物,观察它们的可爱之处,并用文字的“摄像机”把它们写下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写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对小动物的热爱之情。
  第四,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寻找综合性学习的资源。结合社会生活开展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更为丰富。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风情、传统文化都可以为我所用。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市场贸易”“模拟市场调查”“走访当地名人”等活动。
  新课标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给语文学习带来新鲜活力,给了学生更多学习语文的空间,教师要用好这块“试验田”,要选好种子,用心灌溉、施肥、培育。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具有综合性与开放性,好的设计至关重要。我认为既要立足教材文本,又要向社会生活延伸,架起书本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走到成功的对岸。
其他文献
通过总复习,要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初中阶段语文知识的总体结构。这就犹如撒网一样,一定要尽力把网撒开,把“鱼”扣住,还要握紧“提网”的总绳——纲,把“鱼”拉上岸。所谓“纲”,就是现在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谓“鱼”,就是语文课本中涉及到的全部知识点。要巩固基础知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效率。为此,教师要回过头来想一想,在三年中传授给了学生哪些知识,每一方面又有多少个知识点,一一做个统计,这样复习起来
期刊
古诗、古词这两颗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以凝练的语言、深邃的意境、真挚的情感,备受人们的喜爱,如何让这份民族文化瑰宝为学生所接受?如何拉近古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距离?一次次的尝试,令我一次次感受到:古诗词的教学难度无疑比教学现代汉语写成的诗文要大的多,倾盆大雨式的题解、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使古诗词教学常常走入误区,始终无法博得学生心灵的认同。   但是一次偶然的尝试让我惊喜的发现,在古诗词教
期刊
又到幼儿园招生时。  各名牌幼儿园竞相打出华丽的招生广告,“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切为了孩子”“圆你孩子重点大学梦”…… 把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撩拨得心痒痒的。于是走路子,塞票子,非把孩子挤进去,似乎孩子送进这些幼儿园,就赢在了起跑线,就小学中学大学一路“重点”下去。  与这些华丽的宣传相匹配的是昂贵的收费。很多幼儿园,只要挂上省级、国际化的名牌,收费一下子就跳上四位数,上千元,不要以为这是一学期
期刊
一、读写结合,注重积累   散文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装生活得来的材料;一个装间接材料的仓库,即装书籍和资料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起来就比较容易。”作家文人尚且如此,对于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扎实的中学生来说,要写好作文就更要广泛阅读,加强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了。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习作和做饭一样,没有丰富多彩的词汇,生动充实的
期刊
在有关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上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但发展就其它的内涵而言,应该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提升
期刊
90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计算机已经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地位。而多媒体技术正是由于它能集文本、图像、声音和动画为一体,形式新颖多样,动感效果强,为学生创设符合其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深得师生的喜爱。它代表了现代教学技术的主要特点,其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正确、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会加强教学效果,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但在平常的
期刊
一、读,能体会情感   初中的语文课文大多充满着鲜明、强烈、健康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课文,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在朗读的过程中,心、眼、口联动,会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感动、联想和回忆,文本的情感通过声音实现传递和强化。   二、读,能获得情趣   《课标》要求“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对当前作文教学现状的深入了解,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作文教学这一区域的现状:作文教学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一整套科学的、规律性的、阶梯性的作文系统训练模式。   良好的作文素质,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应该是符合规律的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那么要对作文分阶段训练,应注意哪两点呢?我想,这两点因素是需要考虑的。一是,生活。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
期刊
一、积累素材,教学作文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
期刊
写作文,要使文章精彩、富有表现力,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必须用一些表现手法。初中语文学习中,谈到写作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正反对比、正侧面烘托;抑扬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平中见奇、悬念伏笔、首尾呼应;铺垫衬托、一线串珠、明暗结合等。下面,谈谈几种重要的表现手法。   一、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又叫首尾呼应。其作用就是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