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学习,就是力图从尊重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自由抒发感受,实现个性的自主发展。为此,我在学校开展的探究性学习这一研究实践中,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下面浅谈一下我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疑”又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在学每一篇新课文时,我总会先让学生根据题目及预习的情况提出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的不同,他们提问的质量也有差异。为了避免问题重复或过多出现简单问题,更好地提高提问的质量,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座位前后左右为一个学习小组,先在小组内交流各人的问题,凡是能在小组内解决的问题就在小组内解决掉,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则由组长写在纸条上并贴上黑板。这样,问题的数量减少了,质量也提高了,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课文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探究性和合作精神。 例如在教学第九册中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时,出示题目之后,我就让学生根据题目说一说想知道哪些问题 有的学生提出:“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为什么加引号 有的提出:为什么说“精彩极了”又“糟糕透了”呢 ……然后我要求学生先自由读课文,再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非常投入地读完后,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了记号,随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对于较简单易懂的问题,就在小组内消化解决。例如有的学生提出“谨慎“是什么意思 在组长的带领下,这个小组通过查字典准确地理解了”谨慎“这个词的意思。又如,有的学生提出:“针对作者写的诗,母亲和父亲分别是如何评价的 ”问题一提出,这个小组的成员就迫不及待地为他解答。之后,各小组学生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纸条上贴到黑板上: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成年后,作者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这是为什么 ……我看后发现,如果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学生就理解了本文的重点、难点。于是,我把这个问题作为突破口,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认真思考和讨论,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二、培养学生多看多说多想的能力
1.让学生尽可能去“看”。“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 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2.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
3.让学生尽可能去“做”。 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册的成语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能将一册中所有成语全找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三、 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和“场所”
人们常说:“授人以渔,终身受用”,面对这个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的知识明天就不够用的现实,我们不能只注重教给学生“如何捕鱼”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告诉学生 “捕鱼”的场所,告诉学生学习的多种渠道和网上的庞大资源应该在何处去找、在何处去学、在何处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怎样去收集一些资料,从哪儿去获取资料,即告诉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如通过报纸剪贴、通过书刊摘抄、电视录音、收音机录音、光碟、磁盘、网上下载、实地调查、自己生活体验、专题采访等。对于收集到的材料又怎样来整理、处理这些资料,使之成为自己有用的资料呢?如从“电视”上知道“明天有雨”,你将怎样处理这个信息呢?如明天你就要带雨伞。又如你从“报纸上”看到一个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竟跳楼自杀轻生,你会怎样想,你的心理会产生怎样的启示,如果自己也是一个承受力差,经不起挫折的人,你面对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是不是该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考试呢?等等一些怎样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总之,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留下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看、去说、去画、去做、去怀疑、既教给学习方法,有教给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
一、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疑”又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在学每一篇新课文时,我总会先让学生根据题目及预习的情况提出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的不同,他们提问的质量也有差异。为了避免问题重复或过多出现简单问题,更好地提高提问的质量,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座位前后左右为一个学习小组,先在小组内交流各人的问题,凡是能在小组内解决的问题就在小组内解决掉,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则由组长写在纸条上并贴上黑板。这样,问题的数量减少了,质量也提高了,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课文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探究性和合作精神。 例如在教学第九册中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时,出示题目之后,我就让学生根据题目说一说想知道哪些问题 有的学生提出:“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为什么加引号 有的提出:为什么说“精彩极了”又“糟糕透了”呢 ……然后我要求学生先自由读课文,再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非常投入地读完后,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了记号,随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对于较简单易懂的问题,就在小组内消化解决。例如有的学生提出“谨慎“是什么意思 在组长的带领下,这个小组通过查字典准确地理解了”谨慎“这个词的意思。又如,有的学生提出:“针对作者写的诗,母亲和父亲分别是如何评价的 ”问题一提出,这个小组的成员就迫不及待地为他解答。之后,各小组学生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纸条上贴到黑板上: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成年后,作者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这是为什么 ……我看后发现,如果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学生就理解了本文的重点、难点。于是,我把这个问题作为突破口,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认真思考和讨论,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二、培养学生多看多说多想的能力
1.让学生尽可能去“看”。“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 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2.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
3.让学生尽可能去“做”。 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册的成语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能将一册中所有成语全找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三、 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和“场所”
人们常说:“授人以渔,终身受用”,面对这个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的知识明天就不够用的现实,我们不能只注重教给学生“如何捕鱼”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告诉学生 “捕鱼”的场所,告诉学生学习的多种渠道和网上的庞大资源应该在何处去找、在何处去学、在何处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怎样去收集一些资料,从哪儿去获取资料,即告诉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如通过报纸剪贴、通过书刊摘抄、电视录音、收音机录音、光碟、磁盘、网上下载、实地调查、自己生活体验、专题采访等。对于收集到的材料又怎样来整理、处理这些资料,使之成为自己有用的资料呢?如从“电视”上知道“明天有雨”,你将怎样处理这个信息呢?如明天你就要带雨伞。又如你从“报纸上”看到一个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竟跳楼自杀轻生,你会怎样想,你的心理会产生怎样的启示,如果自己也是一个承受力差,经不起挫折的人,你面对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是不是该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考试呢?等等一些怎样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总之,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留下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看、去说、去画、去做、去怀疑、既教给学习方法,有教给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