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源的锐减,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民办高校更是雪上加霜,一些民办高校甚至遭遇“零投档”。生源的渐趋减少,加之自身办学质量不高的“先天不足”,内忧外患并存,使得曾经红火一时的民办高校迎来了生死存亡的考验。
生源锐减,民办高校面临生存危机
暑假当口,青岛某民办高校的招生大厅里活跃着100多名在校生,正忙活着“协助”校方招揽新生。他们身穿印有学校名字的T恤衫,斜披绶带,一旦发现有前来咨询的考生,就一拥而上,以期把对方变成自己招生的“战果”。在校生乐此不疲的原动力,在于校方给他们的一笔数额不菲的提成。
招生大厅的学生只是该学院庞大招生队伍的“冰山一角”。在民办高校的关键期,学校发动了全体教职工和在校生奔赴全国各地招揽生源,可谓使尽了浑身解数。但即使招生全员参与,报名该校的学生还是屈指可数。
据了解,招生压力让很多民办高校调动起一切招生力量,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只不过在近几年,因为招生的严峻现实愈演愈烈。
以高考大省山东省为例,2011年包括普通高考和对口高职在内的“大高考”报名人数为58.7万人,其中普通高考报名人数为55万人,比去年减5万人。高考生源的急剧减少,让本来招生就困难的各民办高校雪上加霜。从山东省招考院公布的本科二批一志愿的投档情况看,在投档表中高校代码以“D”打头的民办高校的投档表最为干净,甚至有院校遭遇零投档。
一份来自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的不完全统计显示,从去年开始,全国民办高校的招生状况就下降严重,普遍下降幅度在一半左右,其中民办大学较集中的西安下降最多,招生数量只有往年的两三成,而今年的情况更是惨不忍睹,民办高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于是有人抛出了民办高校的“拐点”论,甚至青岛某民办高校招生办的一位主任预测:三五年内就会出现民办高校倒闭的情况。正因为这样,北京民办教育协会副秘书长马学雷断言:民办高等教育目前正面临一场“脱胎换骨”式的变革。
中国高教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晋峰说,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持续下降,2009年有适龄人口1.25亿,到2020年适龄人口只有0.83亿。高校即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生源竞争。今后,公办高校也有因生源短缺而“破产”的压力。
民办学校何以举步维艰
事实上,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读学生已经高达几百万人,这充分说明民办高校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在师资力量、学校管理方面非常不错,体现出办学特色。既然如此,为何又会出现生源危机的状况呢?
对于民办高校遇到招生问题的原因,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季明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道:首先是报考人数减少,造成了民办高校选择余地的变小;其次是中等职校分流,目前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数增加了800多万人,分流了大量考生;第三是自费留学人数的增加也减少了民办高校的选择余地,由于金融危机的原因,出国留学的费用降低了1/3,四川、重庆等地出现了还没有高中毕业就已经出国留学的现象。
生源减少以及公办高校的不断扩招的确是导致民办高校深陷“招生寒流”的重要原因,但从更深层次来说,此次困境应该是民办高校长期积累弊端的总爆发。
招生欺诈,民办高校饮鸩止渴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面对日益加剧的生源压力,一些民办高校为了生存,选择了虚假宣传的手段,但这种持续不断的宣传攻势极大地影响了民办教育的社会声誉,不仅给目前的民办学校招生造成了困难,而且不利于整个民办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浮夸式的虚假宣传似乎已经成为多数民办学校争抢生源的一把“利器”:将普通教工授课夸大为“聘请经验丰富的教授执教”,很一般的教学环境被称为“封闭式管理,开放式教学,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在那些五颜六色的招生广告中,部分学校还故意隐瞒“自学考试”,个别学校用“国考”等词来掩饰,也有一些公办大学的自考部或成教学院,以公办大学的名义来招收学生。一位长年与民办高校打交道的人士透露,“这样的学校名不副实,上了这样的大学实际上就是花高价念了个专业培训班。”
更有甚者,以100%安置率、95%就业率这样的字眼来“诱惑”学生和家长。面对如此震撼的数据,这样的承诺如何兑现?长此以往,学校在学生和家长中的口碑越来越差,此举可谓饮鸩止渴。这种不规范的招生行为,严重影响到了社会对整个民办教育的评价。
民办学校要想早日得到社会的认可,不妨首先从招生广告开诚布公做起。
师资尴尬,“外来的和尚”靠不住
目前,构成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许多是从其他公办大学过来的兼职老师。都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但专任教师缺少却是民办高校的软肋。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项贤明认为: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对教师的不同评价体系,阻碍了教师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在国外,一般只有那些不需要做很深学术研究、跟实践紧密相关的技能性课程,才会请一些兼职老师。而且兼职老师一般都是讲师,报酬也低。而在国内,一些民办高校一半以上的老师都是兼职,而且越是重要的课程,越是花高价邀请别校的名师兼职,就越是很难形成自己的学术研究团队,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谈不上。
诚然,兼职教师中不乏优秀者,许多经验丰富、工作认真的老教师,退休后来到民办院校兼职兼课发挥余热,对保证民办院校的办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能讳言,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毕竟不同,他们中不少人较多地存有临时观念和雇佣思想,少数兼职教师只教书、不育人,频于调停课,甚至工作马虎、敷衍塞责。而有些民办院校由于师资力量整体不足,往往对兼职教师过于依赖,影响了教学质量。
由于师资匮乏,很多专职老师往往被透支使用,甚至生生被逼成了“多面手”。在青岛某民办高校任职的一位老师透露,她来学校工作三年了,在这段教学生涯中,已经成了同事眼中公认的“女强人”和“多面手”,什么课都能教。她在读大学本科时主攻服装表演专业,而她在三尺讲台上却先后给学生上过形体、服装表演、服装设计、播音、编导、朗诵等9门专业课,当然,很多专业课上课时往往只是临时“抱佛脚”。这种“赶鸭子上架”和现学现卖的授课方式,也让一些老师内心愧疚,甚至有种负罪感。
管理困境,民办高校很无奈
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多数民办高校的管理层多数是由退休干部构成。之所以这样,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由于体制的原因,在“官本位”依然盛行的环境里,民办高校校长的发展前途受到限制,民办高校难以吸引高等教育界的“CEO”;二是民办高校由于经费紧张的原因,没有足够的能力吸引真正年富力强的管理者,而退休干部的住房、保险均是由原单位解决的,出资人聘请这样的管理者成本较低;三是公办大学的管理者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有较为成熟的管理经验,对民办高校的初创期具有积极的作用。
然而,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如果其管理层长期、大多数由退休人员构成,那这样的组织注定是缺乏活力、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的。因为这样的管理者大多是将民办高校作为发挥余热的地方而不是作为自己毕生事业的舞台,如此心态的管理层是很难发挥出民办高校的体制优势的。民办高校在创建初期需要在狭缝中求生存,需要在奋进中求发展,需要有超常规的思维和治校方略来赢得社会的认可和政府的关注。因此,20多年来,民办高校事业发展步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民办高校缺乏一批年富力强的既具有政治家的眼光又具有教育家的能耐、既具有企业家的意识又具有慈善家情怀的管理者。
此外,出资人与院校长角色错位。许多民办高校历史不长,却频繁更换校院长。有的民办高校院长的平均任职时间甚至不到一年。这主要缘于出资人的理念与院校长的办学思路不一致,出资人往往越俎代庖,致使办学者无法开展正常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更无从谈起充分发挥教育专家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了。
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出资人与管理者的职权范围划分不清,或者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不遵守。根源在于出资人对董事会聘任的院校长缺乏信任。要是出资人除了这所学校外并无其他成功的事业,那他们对学校的直接干预就会更多。因此,提高管理者素质,建立健全良性的管理机制在民办高校的发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资金瓶颈,民办高校“很差钱”
资金问题已成为民办高校董事会和校长最头痛的问题之一。我们知道,20世纪前半叶,制约我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也是资金问题,该问题的长期存在导致许多优秀的私立大学最后不得不转为公办。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于学生学费、社会捐款、校办产业收入和地方企事业组织的拨款,其中学费所占比重最大,一般占民办高校总收入的80%以上,有的甚至是总收入的全部。
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2》统计,中国民办高校2000年的收入来源中,举办者投入占4.6%,学杂费占84.9%,校办产业及服务占1.0%,其他收入占9.5%。2002年,厦门大学副校长、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邬大光对全国38所民办高校办学经费来源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中,学费收入占学校总收入100%的有14所,占80%以上的有20所。
2004年,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教育部社会力量办学办公室就民办高校办学经费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样本显示:学费、杂费两项收入占民办高校办学经费收入的90.2%,其他各项收入所占比例都相对较小。因此,招生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而对于很多民办高校,甚至是公办高校,学生的学费又大都用于填补银行贷款的窟窿。公办高校出现债务危机,国家会出手“买单”,这是很多民办高校颇为羡慕的,而民办高校一旦出现债务危机,其结局只有一个——倒闭。
因此,在资金的困扰下,许多民办高校开始想尽办法“节衣缩食”。据调查,一些民办高校除了图书馆藏书有限外,用于教学的仪器和设备陈旧落后。有一个民办高校的学生说,他的专业是汽车工程,在了解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时,学校为学生们提供的竟然是一台拖拉机,让人啼笑皆非。还有的学校为了“创收”,竟把“罚款”当成了对老师和学生日常管理最核心的内容。更有甚者,学校打着“接触社会、加强锻炼”的旗号,经常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其本质就是让学生为学校充当廉价劳动力。这种短视行为既影响了民办高校的社会声誉,也严重地透支了自己的生命,为其后来的招生带来隐患,陷入“生源不足、资金短缺”的恶性循环之中。
特色办学,民办高校“突围”之道
了解了问题原因,需要有相应的解决办法。比如师资问题,当务之急,一方面要增加专任教师的数量,加大引进专任教师特别是中年骨干教师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另外,委派优秀的年青教师到名校进修,组织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等,加速他们的成长。兼职教师是民办院校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利用社会力量办学是民办教育的重要特色。对兼职教师要严格管理,同时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建立有效的政策机制来稳定这支队伍。总之,建设一支以专任为主、兼职结合、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是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再比如,要想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民办高校要开辟多渠道的经费来源,不单纯依赖学费。可争取政府资助;完善捐赠制度,多方联系各种社会基金组织;发展校办产业,出售各种形式的教育服务;还可积极参与金融市场,合理发展股份制,争取银行对学校和学生的贷款资助。
除了这些常规性的办法,从长远看,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看,走特色办学之路无疑是最终的解决方案。正如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季明明所说:“非学历高等教育必须结合市场需求办出特色来,才会有出路”。
目前全国的民办高校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不多,专业优势不明显。部分民办高校课程建设长期在低层次徘徊,模仿较多,缺乏创新的勇气。民办高校初创期在课程模式上有一些模仿情有可原,但长此以往,便会产生依赖心理,忽视课程创新。当下民办高校无论在课程门类时数上,还是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上,大多是复制公办高校的做法,虽可以降低课程设置的成本,但却造成了较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公办、民办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重复建设,致使过去的热门专业现在许多已成“鸡肋”。
民办高校是最早贴近市场办学的群体。在起步阶段,民办高校顺应市场需要,充分发挥自主办学的优势,在办学中注重变革创新,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益,从而能跃上新台阶。近几年,公办高校在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上持续扩大招生规模,已经释放出巨大能量,在这种形势下,民办高校不能走公办高校发展的老路,必须走创新之路,走以特色求发展之路。当务之急是要努力寻找突围点,这个“点”就是发展初期指导民办高校方向的、而现在又被某些民办高校逐渐放弃的,那就是“找准定位、办出特色”。在这方面,已经有一批民办高校闯出了新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黄河科技学院培养的艺术类人才、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培养的武术人才、西安民办高校培养的翻译和外事人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培养的涉外人才等,都各有特色,初步具备了品牌效应。
另外,在这场招生寒流中,并不是所有的民办学校都面临着困境。作为民办教育大省的陕西,就有一些民办高校招生创出了奇迹,如曾提出“教育扶贫、信贷助学”理念的西安华西专修大学。据了解,这家创全国民办高校信贷助学之先河的学校通过与银行合作,对自立上进的贫困学生由学校担保,实行信贷助学,待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逐步还贷。而这项举措则使贫困生仅用了普通高校学杂费的三分之一,即可完成大学学业,在同类院校中独树一帜,一举跨入全国万人民办高校之列。2008年,该校通过与长三角、珠三角、北京、西安等地部分企业合作,形成校企联合办学态势。 2009年,该校又与昆山经济开发区签订校区合作协议,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提供了保障。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这所学校去年的招生非但没有减少,反倒逆势而上,创下了6000人的招生奇迹。而另据了解,地处白鹿原上的西安航空旅游学院、西安数字学院等学校的招生情况也非常喜人。
对此,长期从事民办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工作的陕西省教育厅民办教育处副处长李维民分析认为:这些学校之所以创造了招生奇迹,是和他们的办学特色分不开的,因为这些学校大都是以技能培训为特色,跟企业接轨比较好,因此才能在招生中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面对民办高校的招生困境,国内许多省的相关主管部门已经开始了努力。而在学历文凭考试被取消后,教育理论界人士正在建议教育部把学历文凭和自学考试结合起来,为民办高校增加一个新的考试类型,扩大其招生竞争力。如民办教育大省陕西,除在中国首家出台扶持民办高校发展的新政策外,今年还开始了自学考试中的高校职业考试等方面的有益探索,力图帮助民办高校尽快摆脱危机。
尽管招生寒流的到来显现了一些民办高校的弊端和危机,但从历史上看,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优胜劣汰的过程。寒流过后,往往是春意盎然。
链接
美国的私立大学
与我国高等教育中公立大学占主导地位的发展现状不同,美国的私立大学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1年美国权威性高校评估机构——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推出了美国最佳研究型大学的评估结果,其中排在第一组的五所大学都是私立大学。美国的私立大学在学术成就、教育声望上整体超过了公立大学。这些私立大学所提供的奖学金和各种经济补助不但使得穷人也能上大学,而且其多层次、多元化的办学体系满足了不同年龄、爱好和能力的学生,适合不同社会阶层的发展需要。
但是这些成功的私立大学,却没有一个将学费作为主要的资金来源。以加州理工学院为例,它在2005年的预算超过5亿美元,但学费收入只占3%。主要收入一是各种科研收入,占48%。加州理工的科研名声在外,每年要和它签研究合同都得排队。二是来自社会的各种赞助和投资回报,占40%左右。美国法律规定捐助大学可以抵税,而且捐助大学还可让捐助者留名后世,美国私立大学中以捐助者命名的楼房等基础设施到处都是。三是校办企业收入,占9%左右。
此外,这些私立大学在学术和教育上有极其严格的标准。还以加州理工学院为例,它每年只招收800名左右本科生,但能拿到学士学位的不过200多人,平均每年都要淘汰200名左右的后位学生,其中不乏世界各国的优秀学子。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类似苛刻的淘汰比例。多少年来,这所学校出来的都是尖子中的尖子,名校的声望也就这样确立了。
生源锐减,民办高校面临生存危机
暑假当口,青岛某民办高校的招生大厅里活跃着100多名在校生,正忙活着“协助”校方招揽新生。他们身穿印有学校名字的T恤衫,斜披绶带,一旦发现有前来咨询的考生,就一拥而上,以期把对方变成自己招生的“战果”。在校生乐此不疲的原动力,在于校方给他们的一笔数额不菲的提成。
招生大厅的学生只是该学院庞大招生队伍的“冰山一角”。在民办高校的关键期,学校发动了全体教职工和在校生奔赴全国各地招揽生源,可谓使尽了浑身解数。但即使招生全员参与,报名该校的学生还是屈指可数。
据了解,招生压力让很多民办高校调动起一切招生力量,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只不过在近几年,因为招生的严峻现实愈演愈烈。
以高考大省山东省为例,2011年包括普通高考和对口高职在内的“大高考”报名人数为58.7万人,其中普通高考报名人数为55万人,比去年减5万人。高考生源的急剧减少,让本来招生就困难的各民办高校雪上加霜。从山东省招考院公布的本科二批一志愿的投档情况看,在投档表中高校代码以“D”打头的民办高校的投档表最为干净,甚至有院校遭遇零投档。
一份来自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的不完全统计显示,从去年开始,全国民办高校的招生状况就下降严重,普遍下降幅度在一半左右,其中民办大学较集中的西安下降最多,招生数量只有往年的两三成,而今年的情况更是惨不忍睹,民办高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于是有人抛出了民办高校的“拐点”论,甚至青岛某民办高校招生办的一位主任预测:三五年内就会出现民办高校倒闭的情况。正因为这样,北京民办教育协会副秘书长马学雷断言:民办高等教育目前正面临一场“脱胎换骨”式的变革。
中国高教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晋峰说,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持续下降,2009年有适龄人口1.25亿,到2020年适龄人口只有0.83亿。高校即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生源竞争。今后,公办高校也有因生源短缺而“破产”的压力。
民办学校何以举步维艰
事实上,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读学生已经高达几百万人,这充分说明民办高校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在师资力量、学校管理方面非常不错,体现出办学特色。既然如此,为何又会出现生源危机的状况呢?
对于民办高校遇到招生问题的原因,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季明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道:首先是报考人数减少,造成了民办高校选择余地的变小;其次是中等职校分流,目前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数增加了800多万人,分流了大量考生;第三是自费留学人数的增加也减少了民办高校的选择余地,由于金融危机的原因,出国留学的费用降低了1/3,四川、重庆等地出现了还没有高中毕业就已经出国留学的现象。
生源减少以及公办高校的不断扩招的确是导致民办高校深陷“招生寒流”的重要原因,但从更深层次来说,此次困境应该是民办高校长期积累弊端的总爆发。
招生欺诈,民办高校饮鸩止渴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面对日益加剧的生源压力,一些民办高校为了生存,选择了虚假宣传的手段,但这种持续不断的宣传攻势极大地影响了民办教育的社会声誉,不仅给目前的民办学校招生造成了困难,而且不利于整个民办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浮夸式的虚假宣传似乎已经成为多数民办学校争抢生源的一把“利器”:将普通教工授课夸大为“聘请经验丰富的教授执教”,很一般的教学环境被称为“封闭式管理,开放式教学,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在那些五颜六色的招生广告中,部分学校还故意隐瞒“自学考试”,个别学校用“国考”等词来掩饰,也有一些公办大学的自考部或成教学院,以公办大学的名义来招收学生。一位长年与民办高校打交道的人士透露,“这样的学校名不副实,上了这样的大学实际上就是花高价念了个专业培训班。”
更有甚者,以100%安置率、95%就业率这样的字眼来“诱惑”学生和家长。面对如此震撼的数据,这样的承诺如何兑现?长此以往,学校在学生和家长中的口碑越来越差,此举可谓饮鸩止渴。这种不规范的招生行为,严重影响到了社会对整个民办教育的评价。
民办学校要想早日得到社会的认可,不妨首先从招生广告开诚布公做起。
师资尴尬,“外来的和尚”靠不住
目前,构成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许多是从其他公办大学过来的兼职老师。都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但专任教师缺少却是民办高校的软肋。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项贤明认为: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对教师的不同评价体系,阻碍了教师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在国外,一般只有那些不需要做很深学术研究、跟实践紧密相关的技能性课程,才会请一些兼职老师。而且兼职老师一般都是讲师,报酬也低。而在国内,一些民办高校一半以上的老师都是兼职,而且越是重要的课程,越是花高价邀请别校的名师兼职,就越是很难形成自己的学术研究团队,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谈不上。
诚然,兼职教师中不乏优秀者,许多经验丰富、工作认真的老教师,退休后来到民办院校兼职兼课发挥余热,对保证民办院校的办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能讳言,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毕竟不同,他们中不少人较多地存有临时观念和雇佣思想,少数兼职教师只教书、不育人,频于调停课,甚至工作马虎、敷衍塞责。而有些民办院校由于师资力量整体不足,往往对兼职教师过于依赖,影响了教学质量。
由于师资匮乏,很多专职老师往往被透支使用,甚至生生被逼成了“多面手”。在青岛某民办高校任职的一位老师透露,她来学校工作三年了,在这段教学生涯中,已经成了同事眼中公认的“女强人”和“多面手”,什么课都能教。她在读大学本科时主攻服装表演专业,而她在三尺讲台上却先后给学生上过形体、服装表演、服装设计、播音、编导、朗诵等9门专业课,当然,很多专业课上课时往往只是临时“抱佛脚”。这种“赶鸭子上架”和现学现卖的授课方式,也让一些老师内心愧疚,甚至有种负罪感。
管理困境,民办高校很无奈
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多数民办高校的管理层多数是由退休干部构成。之所以这样,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由于体制的原因,在“官本位”依然盛行的环境里,民办高校校长的发展前途受到限制,民办高校难以吸引高等教育界的“CEO”;二是民办高校由于经费紧张的原因,没有足够的能力吸引真正年富力强的管理者,而退休干部的住房、保险均是由原单位解决的,出资人聘请这样的管理者成本较低;三是公办大学的管理者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有较为成熟的管理经验,对民办高校的初创期具有积极的作用。
然而,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如果其管理层长期、大多数由退休人员构成,那这样的组织注定是缺乏活力、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的。因为这样的管理者大多是将民办高校作为发挥余热的地方而不是作为自己毕生事业的舞台,如此心态的管理层是很难发挥出民办高校的体制优势的。民办高校在创建初期需要在狭缝中求生存,需要在奋进中求发展,需要有超常规的思维和治校方略来赢得社会的认可和政府的关注。因此,20多年来,民办高校事业发展步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民办高校缺乏一批年富力强的既具有政治家的眼光又具有教育家的能耐、既具有企业家的意识又具有慈善家情怀的管理者。
此外,出资人与院校长角色错位。许多民办高校历史不长,却频繁更换校院长。有的民办高校院长的平均任职时间甚至不到一年。这主要缘于出资人的理念与院校长的办学思路不一致,出资人往往越俎代庖,致使办学者无法开展正常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更无从谈起充分发挥教育专家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了。
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出资人与管理者的职权范围划分不清,或者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不遵守。根源在于出资人对董事会聘任的院校长缺乏信任。要是出资人除了这所学校外并无其他成功的事业,那他们对学校的直接干预就会更多。因此,提高管理者素质,建立健全良性的管理机制在民办高校的发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资金瓶颈,民办高校“很差钱”
资金问题已成为民办高校董事会和校长最头痛的问题之一。我们知道,20世纪前半叶,制约我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也是资金问题,该问题的长期存在导致许多优秀的私立大学最后不得不转为公办。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于学生学费、社会捐款、校办产业收入和地方企事业组织的拨款,其中学费所占比重最大,一般占民办高校总收入的80%以上,有的甚至是总收入的全部。
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2》统计,中国民办高校2000年的收入来源中,举办者投入占4.6%,学杂费占84.9%,校办产业及服务占1.0%,其他收入占9.5%。2002年,厦门大学副校长、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邬大光对全国38所民办高校办学经费来源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中,学费收入占学校总收入100%的有14所,占80%以上的有20所。
2004年,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教育部社会力量办学办公室就民办高校办学经费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样本显示:学费、杂费两项收入占民办高校办学经费收入的90.2%,其他各项收入所占比例都相对较小。因此,招生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而对于很多民办高校,甚至是公办高校,学生的学费又大都用于填补银行贷款的窟窿。公办高校出现债务危机,国家会出手“买单”,这是很多民办高校颇为羡慕的,而民办高校一旦出现债务危机,其结局只有一个——倒闭。
因此,在资金的困扰下,许多民办高校开始想尽办法“节衣缩食”。据调查,一些民办高校除了图书馆藏书有限外,用于教学的仪器和设备陈旧落后。有一个民办高校的学生说,他的专业是汽车工程,在了解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时,学校为学生们提供的竟然是一台拖拉机,让人啼笑皆非。还有的学校为了“创收”,竟把“罚款”当成了对老师和学生日常管理最核心的内容。更有甚者,学校打着“接触社会、加强锻炼”的旗号,经常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其本质就是让学生为学校充当廉价劳动力。这种短视行为既影响了民办高校的社会声誉,也严重地透支了自己的生命,为其后来的招生带来隐患,陷入“生源不足、资金短缺”的恶性循环之中。
特色办学,民办高校“突围”之道
了解了问题原因,需要有相应的解决办法。比如师资问题,当务之急,一方面要增加专任教师的数量,加大引进专任教师特别是中年骨干教师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另外,委派优秀的年青教师到名校进修,组织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等,加速他们的成长。兼职教师是民办院校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利用社会力量办学是民办教育的重要特色。对兼职教师要严格管理,同时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建立有效的政策机制来稳定这支队伍。总之,建设一支以专任为主、兼职结合、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是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再比如,要想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民办高校要开辟多渠道的经费来源,不单纯依赖学费。可争取政府资助;完善捐赠制度,多方联系各种社会基金组织;发展校办产业,出售各种形式的教育服务;还可积极参与金融市场,合理发展股份制,争取银行对学校和学生的贷款资助。
除了这些常规性的办法,从长远看,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看,走特色办学之路无疑是最终的解决方案。正如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季明明所说:“非学历高等教育必须结合市场需求办出特色来,才会有出路”。
目前全国的民办高校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不多,专业优势不明显。部分民办高校课程建设长期在低层次徘徊,模仿较多,缺乏创新的勇气。民办高校初创期在课程模式上有一些模仿情有可原,但长此以往,便会产生依赖心理,忽视课程创新。当下民办高校无论在课程门类时数上,还是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上,大多是复制公办高校的做法,虽可以降低课程设置的成本,但却造成了较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公办、民办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重复建设,致使过去的热门专业现在许多已成“鸡肋”。
民办高校是最早贴近市场办学的群体。在起步阶段,民办高校顺应市场需要,充分发挥自主办学的优势,在办学中注重变革创新,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益,从而能跃上新台阶。近几年,公办高校在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上持续扩大招生规模,已经释放出巨大能量,在这种形势下,民办高校不能走公办高校发展的老路,必须走创新之路,走以特色求发展之路。当务之急是要努力寻找突围点,这个“点”就是发展初期指导民办高校方向的、而现在又被某些民办高校逐渐放弃的,那就是“找准定位、办出特色”。在这方面,已经有一批民办高校闯出了新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黄河科技学院培养的艺术类人才、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培养的武术人才、西安民办高校培养的翻译和外事人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培养的涉外人才等,都各有特色,初步具备了品牌效应。
另外,在这场招生寒流中,并不是所有的民办学校都面临着困境。作为民办教育大省的陕西,就有一些民办高校招生创出了奇迹,如曾提出“教育扶贫、信贷助学”理念的西安华西专修大学。据了解,这家创全国民办高校信贷助学之先河的学校通过与银行合作,对自立上进的贫困学生由学校担保,实行信贷助学,待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逐步还贷。而这项举措则使贫困生仅用了普通高校学杂费的三分之一,即可完成大学学业,在同类院校中独树一帜,一举跨入全国万人民办高校之列。2008年,该校通过与长三角、珠三角、北京、西安等地部分企业合作,形成校企联合办学态势。 2009年,该校又与昆山经济开发区签订校区合作协议,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提供了保障。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这所学校去年的招生非但没有减少,反倒逆势而上,创下了6000人的招生奇迹。而另据了解,地处白鹿原上的西安航空旅游学院、西安数字学院等学校的招生情况也非常喜人。
对此,长期从事民办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工作的陕西省教育厅民办教育处副处长李维民分析认为:这些学校之所以创造了招生奇迹,是和他们的办学特色分不开的,因为这些学校大都是以技能培训为特色,跟企业接轨比较好,因此才能在招生中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面对民办高校的招生困境,国内许多省的相关主管部门已经开始了努力。而在学历文凭考试被取消后,教育理论界人士正在建议教育部把学历文凭和自学考试结合起来,为民办高校增加一个新的考试类型,扩大其招生竞争力。如民办教育大省陕西,除在中国首家出台扶持民办高校发展的新政策外,今年还开始了自学考试中的高校职业考试等方面的有益探索,力图帮助民办高校尽快摆脱危机。
尽管招生寒流的到来显现了一些民办高校的弊端和危机,但从历史上看,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优胜劣汰的过程。寒流过后,往往是春意盎然。
链接
美国的私立大学
与我国高等教育中公立大学占主导地位的发展现状不同,美国的私立大学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1年美国权威性高校评估机构——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推出了美国最佳研究型大学的评估结果,其中排在第一组的五所大学都是私立大学。美国的私立大学在学术成就、教育声望上整体超过了公立大学。这些私立大学所提供的奖学金和各种经济补助不但使得穷人也能上大学,而且其多层次、多元化的办学体系满足了不同年龄、爱好和能力的学生,适合不同社会阶层的发展需要。
但是这些成功的私立大学,却没有一个将学费作为主要的资金来源。以加州理工学院为例,它在2005年的预算超过5亿美元,但学费收入只占3%。主要收入一是各种科研收入,占48%。加州理工的科研名声在外,每年要和它签研究合同都得排队。二是来自社会的各种赞助和投资回报,占40%左右。美国法律规定捐助大学可以抵税,而且捐助大学还可让捐助者留名后世,美国私立大学中以捐助者命名的楼房等基础设施到处都是。三是校办企业收入,占9%左右。
此外,这些私立大学在学术和教育上有极其严格的标准。还以加州理工学院为例,它每年只招收800名左右本科生,但能拿到学士学位的不过200多人,平均每年都要淘汰200名左右的后位学生,其中不乏世界各国的优秀学子。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类似苛刻的淘汰比例。多少年来,这所学校出来的都是尖子中的尖子,名校的声望也就这样确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