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当今世界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冲击对高专思政工作提出了很多新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应从“大思政”角度考虑,统筹全局,遵循导向性原则、遵循系统性原则、遵循及时性原则、遵循便利性原则,系统化构建高专的网络思政工作体系。通过党建引领工作网络平台、校园文化浸润网络平台、思政课程教育网络平台、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平台进一步统筹高专网络思政工作资源,并加强保障措施,充分利用各类网络思政工作载体,推进高专“全过程、全方位”思政工作育人体系建设。
关键词:“互联网+”;大思政;高专思政工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1-01-85
一、“互联网+大思政”背景对高专思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电脑、智能手机及各类移动电子设备的发展,互联网+成为时代主题。2019年2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四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达59.6%。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全年新增手机网民6433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7年底的97.5%提升至2018年底的98.6%,手机上网已成为最常用的上网渠道之一。据对高专在校生调查统计,每天使用网络3-6小时的同学占35.6%,每天使用网络6小时以上的同学占36.13%,使用时间在每天1小时以下及基本不使用的同学合计仅占到4.19%。毫无疑问,我们正处在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在学生如此长时间使用互联网的时期,如果占领网络领域,将学生在互联网中关注的内容更多地引领到我们的思政教育内容就尤显重要。同时,高专思政进入“大思政”时代,要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目标,必须适应新时代,利用新技术,让更多的同学在更多的时间内接受各种方式的思政教育,这对高专互联网+大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 “互联网+大思政”背景下高专思政工作“四原则”
“互联网+大思政”模式虽然有其优越性,但同样应注意互联网的内容真伪难辨、内容碎片化等问题,在进行互联网思政工作时,应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按以下原则进行开展。
(一)遵循导向性原则,突出网络思政工作的方向主导
互联网信息浩如烟海、包罗万象,内容有真实的、虚假的、正能量的、负能量的。在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政教育时,教师及思政工作者应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强化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在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开展教育,突出正确的方向引导。
(二)遵循系统性原则,突出网络思政工作的内容主导
应统筹规划,按照空间全覆盖、过程全贯穿的系统工作要求,系统化设计网络思政工作方案。互联网的知识内容常常出现碎片化的特别,个体内容较为单一,不易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应注重在此基础上,加强提供的网络内容与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同时,在利用互联网这种辅助手段外,要通过课堂及日常教育,将碎片化的知识串起来,让学生了解、学习到完整化、系统化的知识。
三、“互联网+大思政”背景下的思政工作网络“平台”建设
(一)党建引领工作网络平台
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带动作用,强化对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的理论武装,用好国家层面的网络学习平台,组建网络在线学习建制班级,加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网络学习学院进行政治理论专题学习,加入“学习强国”网络学习平台进行综合学习,对所有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网络在线学习全覆盖;在“云上党建”工作平台中加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块,对入党及分子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考核,实现“学习内容云提醒,学习过程云记录,学习成效云体现”。
(二)校园文化浸润网络平台
完善“一网联盟传播”,大力加强学校官网的思政育人功能。同时聚合校內外微博、微信公众号资源,开展新媒体矩阵联盟建设,宣传工具及时、立体的对最新时事新闻、学院发展理念、全院学生学习、生活状况进行宣传报道,引导学生充分、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丰富课余生活。并可专题式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从而统领校园舆论制高点,着力发出好声音、讲出好故事、传播正能量,营造良好的宣传及文化氛围,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三)思政课程教育网络平台
通过微课、课堂派等载体,通过慕课等翻转课堂形式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可在课前通过线上视频开始预习,教师在通过课堂派在课程中进行考勤、答疑与布置作业。学生与教师可以在线上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交流。另外,可通过网络载体,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与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观看学习。这样可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扩大知识面,从而提升思政课程教学效果,为个性化、广泛化、多样化学习提供保障。
(四)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平台
依托智慧校园建立云上学工平台,以学生为信息基本单元、宿舍为信息基本组织、班级为信息基本单位,建立学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在宿舍管理、食堂管理、事务服务等领域,实现网络报修与网络管理。如在迎新工作中,依托阿里巴巴旗下“钉钉”工作软件,可以完成新生预注册信息登记与收集、大数据分析,有效地辅助学校宏观上掌握迎新各项事务安排。同学可在线上点击报到注册,省去了繁琐的手续与各办公室之间的奔波,实现“一键迎新”。如在寝室管理中,辅导员根据学生晚就寝签到情况,精准掌握学生动向,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在线教育中,可根据学生实际及学校统筹安排,发布针对性的教育信息,平台信息发布后,管理者可根据工作需要查看进度,对未及时接收或阅读信息同学进行提醒,辅导员可及時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引领和教育,促进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格局形成。
参考文献
[1] 赵廷昌.关于构建高专“互联网+大思政”工作的思考[J].贵州日报,2017-6-21(08).
[2] 张俊红.“互联网+”视阈下构建大思政平台的思考[J].新闻战线,2017(07).28-29.
[3] 吴芳.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职院校“大思政”育人模式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1).117-118.
[4] 黄威威.“网生代”大学生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互联网+”条件下[J].学理论,2017(07).221-223.
关键词:“互联网+”;大思政;高专思政工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1-01-85
一、“互联网+大思政”背景对高专思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电脑、智能手机及各类移动电子设备的发展,互联网+成为时代主题。2019年2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四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达59.6%。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全年新增手机网民6433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7年底的97.5%提升至2018年底的98.6%,手机上网已成为最常用的上网渠道之一。据对高专在校生调查统计,每天使用网络3-6小时的同学占35.6%,每天使用网络6小时以上的同学占36.13%,使用时间在每天1小时以下及基本不使用的同学合计仅占到4.19%。毫无疑问,我们正处在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在学生如此长时间使用互联网的时期,如果占领网络领域,将学生在互联网中关注的内容更多地引领到我们的思政教育内容就尤显重要。同时,高专思政进入“大思政”时代,要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目标,必须适应新时代,利用新技术,让更多的同学在更多的时间内接受各种方式的思政教育,这对高专互联网+大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 “互联网+大思政”背景下高专思政工作“四原则”
“互联网+大思政”模式虽然有其优越性,但同样应注意互联网的内容真伪难辨、内容碎片化等问题,在进行互联网思政工作时,应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按以下原则进行开展。
(一)遵循导向性原则,突出网络思政工作的方向主导
互联网信息浩如烟海、包罗万象,内容有真实的、虚假的、正能量的、负能量的。在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政教育时,教师及思政工作者应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强化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在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开展教育,突出正确的方向引导。
(二)遵循系统性原则,突出网络思政工作的内容主导
应统筹规划,按照空间全覆盖、过程全贯穿的系统工作要求,系统化设计网络思政工作方案。互联网的知识内容常常出现碎片化的特别,个体内容较为单一,不易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应注重在此基础上,加强提供的网络内容与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同时,在利用互联网这种辅助手段外,要通过课堂及日常教育,将碎片化的知识串起来,让学生了解、学习到完整化、系统化的知识。
三、“互联网+大思政”背景下的思政工作网络“平台”建设
(一)党建引领工作网络平台
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带动作用,强化对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的理论武装,用好国家层面的网络学习平台,组建网络在线学习建制班级,加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网络学习学院进行政治理论专题学习,加入“学习强国”网络学习平台进行综合学习,对所有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网络在线学习全覆盖;在“云上党建”工作平台中加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块,对入党及分子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考核,实现“学习内容云提醒,学习过程云记录,学习成效云体现”。
(二)校园文化浸润网络平台
完善“一网联盟传播”,大力加强学校官网的思政育人功能。同时聚合校內外微博、微信公众号资源,开展新媒体矩阵联盟建设,宣传工具及时、立体的对最新时事新闻、学院发展理念、全院学生学习、生活状况进行宣传报道,引导学生充分、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丰富课余生活。并可专题式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从而统领校园舆论制高点,着力发出好声音、讲出好故事、传播正能量,营造良好的宣传及文化氛围,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三)思政课程教育网络平台
通过微课、课堂派等载体,通过慕课等翻转课堂形式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可在课前通过线上视频开始预习,教师在通过课堂派在课程中进行考勤、答疑与布置作业。学生与教师可以在线上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交流。另外,可通过网络载体,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与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观看学习。这样可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扩大知识面,从而提升思政课程教学效果,为个性化、广泛化、多样化学习提供保障。
(四)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平台
依托智慧校园建立云上学工平台,以学生为信息基本单元、宿舍为信息基本组织、班级为信息基本单位,建立学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在宿舍管理、食堂管理、事务服务等领域,实现网络报修与网络管理。如在迎新工作中,依托阿里巴巴旗下“钉钉”工作软件,可以完成新生预注册信息登记与收集、大数据分析,有效地辅助学校宏观上掌握迎新各项事务安排。同学可在线上点击报到注册,省去了繁琐的手续与各办公室之间的奔波,实现“一键迎新”。如在寝室管理中,辅导员根据学生晚就寝签到情况,精准掌握学生动向,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在线教育中,可根据学生实际及学校统筹安排,发布针对性的教育信息,平台信息发布后,管理者可根据工作需要查看进度,对未及时接收或阅读信息同学进行提醒,辅导员可及時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引领和教育,促进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格局形成。
参考文献
[1] 赵廷昌.关于构建高专“互联网+大思政”工作的思考[J].贵州日报,2017-6-21(08).
[2] 张俊红.“互联网+”视阈下构建大思政平台的思考[J].新闻战线,2017(07).28-29.
[3] 吴芳.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职院校“大思政”育人模式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1).117-118.
[4] 黄威威.“网生代”大学生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互联网+”条件下[J].学理论,2017(07).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