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内蒙古发展环境分析及对策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i89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20年内蒙古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做好“六稳”工作,深化“稳、进、改”三项举措的实施,有利于激活蛰伏的发展潜力,有利于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本文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十届第十一次全体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及自治区发展实际,有针对性研判2020年内蒙古经济走势,分析面临的潜力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2020年 潜力 挑战 对策
  一、2020年内蒙古经济形势研判
  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内蒙古经济在抵御经济下行压力中存在韧性和支撑,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亟待高度关注。需要我们变压力为动力,推动全区经济“稳”在合理区间,“改”出新活力,“进”显新动力,力促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实效。
  从国际看,2020年,全球需求增长疲弱、贸易保护主义加深、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将加大贸易和投资下行风险。世界贸易组织下调2020年全球商品贸易增长预期至2.7%,全国进出口增速仍将低位徘徊,内蒙古进出口贸易继续承压。中美贸易摩擦阶段性缓和,但长期性和严峻性未改,征税清单中与内蒙古相关的农畜产品、铅铝制品、化工制品等领域贸易将继续受到抑制。同时,全球范围内资本流动受限,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将处于较低水平。内蒙古外商投资主要来自香港,考虑到香港乱象有可能成为拖累全球经济增长的“黑天鹅”,预计全区利用外资将维持较低水平。
  从全国看,2020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减,宏观政策仍将发挥逆周期对冲作用。一是财政政策将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重点在减税降费、基建、房地产等领域发力。增值税可抵扣范围和比重扩大,有利于降低内蒙古企业设计、研发、运营等成本负担。适当调整资本金比例将利于内蒙古优化投资结构,对释放有效需求、加快结构调整形成支撑;专项债规模将上调至3万亿元,重点投向民生及中西部基础设施等领域,有利于补齐制约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交通、生态环保、民生等领域基础设施短板。加大城市困难群体住房保障,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将对内蒙古房地产投资形成新支撑。二是在工业品通缩背景下,逆周期调节有利于加大能源转型领域投资,助力能源企业提质升级,加之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信贷投放注重“精准滴灌”,打通利率传导通道,有利于内蒙古资源品行业企业降本增效,对全区工业品价格稳定形成支撑。三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将持续发力,围绕强化“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双轮驱動,更有利于推动内蒙古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
  从内蒙古看,2020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内蒙古经济发展有负重承压的一面,尤其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其持续的时间和政策的对冲力度,都将对经济带来不确定性。但同时,也面临多项支撑因素。一是新动能释放有望持续。2019年,全区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3.6个百分点。稀土化合物、单晶硅、石墨及碳素制品等新产品产量,以及互联网业、软件业等新业态营业收入均保持较快增长。2020年,随着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高质量项目投产达效,有望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民营经济有望恢复性改善。2019年,全区民间投资回稳,对全部投资增长贡献率为51.0%。2020年,促进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落地显效、减税降费政策延续将继续压减民营企业经营成本,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三是营商环境逐步改善。2019-2021年,小微企业普惠性税费减免政策累计减税降费216亿元,内蒙古《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出台,预计累计减税降费210亿元。同时,全区企业开办时间较2017年缩减15.5个工作日。“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项目立项审批时间比法定时限压缩35%。2020年,随着减税降费、简政放权等一系列改革举措“走实走深”,发展环境有望持续改善,市场主体活力将趋于恢复。
  总体来看,全区经济在抵御下行挑战中仍存一定韧性。一方面要勇于面对疫情对内蒙古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但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内蒙古经济基本面还是会保持较为稳定增长,这是对疫情背景下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且随着逆周期调节政策、制度体系创新等利好因素叠加释放,2020年全区经济增长有望达到6%左右的合理区间水平。
  二、2020年内蒙古面临的潜力与挑战
  2020年,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编制年和“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之年。面对复杂局面,内蒙古既面临蛰伏的潜力,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主要潜力
  1.战略定位赋予的潜力。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粮食主产省区、我国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承载着国家生态安全、国防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和边疆安全重任。这不仅是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力点,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所在。
  2.开发开放带来的潜力。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为内蒙古跳出本地、跳出内蒙古,重塑优化生产力布局,打造新增长极、新动能提供契机。依托新一轮东北振兴、共建“一带一路”等战略,东北经济区(黑吉辽蒙)、沿边经济带、“锡赤通”经济合作区将带动内蒙古东部崛起,释放后发潜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呼包鄂榆城镇群建设的深入推进,将有效激发呼包鄂乌、乌海及周边等区域增长极新动能、新潜力。
  3.资源禀赋蕴含的潜力。羊、煤、土、气等自然资源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优势,“一煤独大”“一羊独大”“一粮独大”既是路径依赖劣势,更是潜力。其中,“大”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和特色,如何在“独”上彰显“高端”且不“单一”的特性,继续做强、做优、做深、做细特色产业,构建具有本地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正是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潜力所在。   4.服务业提质升级的潜力。近年,内蒙古服务业占比、贡献率虽有提升,但发展不足和发展不优并存,生活性服务业“粗放”、生产性服务业配套“滞后”突出。随着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产业融合、需求结构升级不仅对服务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也有效拓宽了其发展空间。培育壮大工业设计、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提质扩容旅游康养、家政育幼等生活性服务业,已成为内蒙古打造经济新引擎的潜力所在。
  (二)主要挑战
  1.经济“稳”“改”“进”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稳”的方面,面临“六稳”任务艰巨的挑战。当前,全区重点工程开工不足、新开工项目个数及规模同比大幅减少、项目储备不足、资金保障不力等问题依然突出,对2020年稳生产带来较大压力。市场观望情绪明显,企业投资意愿不高,易形成“预期—需求—生产”螺旋式下降的恶性循环,稳预期压力较大。尤其受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需求和生产骤降,投资、消费增长压力加大,服务业和企业复工受到直接冲击。
  二是“进”的方面,面临新旧动能转换接续不畅和生态约束趋紧的双重挑战。传统行业产能利用水平低,目前内蒙古煤炭、钢铁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1%和54%,水泥仅为25%;中高端产业比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不足5%。生态恶化趋势虽趋缓,但生态环境依然脆弱,一些地方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部分产业能耗、水耗和污染排放较高,环境保护压力仍较大。
  三是“改”的方面,面临“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深化不足的挑战。“去降补”成果仍需进一步巩固,无效、低效的供给亟待破除,企业用能成本和物流成本仍有下降空间,债券市场违约事件时有发生,部分领域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社会民生和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仍需加大。特色优势产业链条和产业效益仍待提升,全区煤炭就地转化率始终未能突破50%,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率不足20%。金融和实体经济循环仍需进一步畅通,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全区社会融资规模仅为山西、河北和山东的38.9%、20%和10.9%,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8.4、4.3和5.6个百分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明显不足。
  2.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不足的挑战
  一是微观主体活力不足,面临市场主体亟需扩总量提质量的挑战。从企业规模看,行业领军企业少。2018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和服务业企业占各类市场主体的比重分别不到1.5‰和1‰。2019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和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中,内蒙古仅4家和6家企业入围。从产品效应看,仅煤炭、电力、有色金属、乳肉绒等传统初級产品在全国市场有一定知名度,其它产品特别是高附加值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
  二是经济潜力未充分发挥,面临需求潜力释放不足致经济增长基础不牢的挑战。消费方面,受居民收入增长放缓、新兴消费供给滞后等因素制约,基础型、改善型消费双显乏力,消费潜能释放尤显不足。投资方面,内蒙古大量投资仍集中于能源重化工和传统制造业等投资效能低的传统行业,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以及城际交通、物流等领域投资欠账较多,有效投资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影响投资潜力发挥。
  三是社会创造力未充分激发,面临科技创新能力弱和整体效能不高的挑战。内蒙古科技投入长期严重不足,科研主体活跃度低,科技创新人才短缺,创新成果数量不多、质量不高,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的创新能力较弱。2018年内蒙古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75%,远低于全国2.19%的平均水平。科技创新成果短缺,尤其是绿色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行业面临关键技术严重不足的制约,导致产业价值链“低端锁定”和配套要素组合低效。
  3.经济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
  一是结构性方面,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生产力布局不优的挑战。产业结构仍以资源型产业为主,但精深加工率不足,挖煤卖煤、挖土卖土的粗放型资源开发模式尚未根本转变。新产业、新业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微弱,金融、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生产力布局不优,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沿黄地区水、土地等要素配置迫在眉睫,“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呼包鄂”与乌兰察布协同发展效果不明显,产业同构、资源分散、无序低效竞争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有限。
  二是体制性方面,面临市场体制机制不完善、距离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仍有较大差距的挑战。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低端产能过剩和高端供给缺失并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市场体系建设不平衡,区域商品市场发育不平衡,城乡市场主体数量、层次差异大。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仍不到位,2018年全国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显示,内蒙古排名第29位,仅高于青海、新疆、西藏三个省区。
  三是周期性方面,面临“数量追赶”和“质量追赶”的双重挑战。从增速看,2019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仅居全国第28位。从总量看,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仅占全国2%左右。从商品和服务质量看,内蒙古生产产品“原”字号多,产品附加值低,未能很好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三、主要对策
  (一)注重把国家逆周期调节政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结合起来,巩固“稳”的基础
  当前,内蒙古经济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大于周期性矛盾,需要下大力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的贯彻落实,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一是稳生产。针对疫情造成的阶段性影响,尽早合理调整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税收政策,作出特殊时期的政策安排,如加大税收减免力度、开展重点行业的灾情补贴等,缓解企业经营困难。引导企业调整生产计划,尽可能降低疫情对企业的不利影响,做好疫情后恢复生产工作。针对提升企业内生动力,谋划实施稳企业增动能的新招实招,制定实施新一轮减负措施。出台振兴实体经济一揽子政策意见,确保每年财政专项激励资金不少于三分之一用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进小微企业信贷增氧计划和金融服务滴灌工程,助企降本增效。   二是稳投资。构建财税、信贷与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合力,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科技创新、民生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重点充实储备人工智能、养老托育、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等升级类项目,释放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康养等绿色项目潜能,加大跨省区电力输送通道、油气管网等设施投资,以及传统商业综合体转型、夜间经济等内外需项目带动。
  三是稳预期。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振企业和社会信心,稳定预期。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防控物资、生活物资的供给保障,全力确保市场供应、市场秩序。支持鼓励相关企业组织货源、扩大生产、保质保量、提效增能。强化正向引导和精准帮扶,建立企业帮扶“白名单”制度,落实落细惠企政策举措,兑现政策红利,提振企业扩产增效信心。推动产业、企业、就业“三业”联动,统筹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强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优先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需求。四是打好“三大攻坚战”。将政策、资金重点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处理好“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关系;坚持产业优先,推广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有效做法。建立污染防治攻坚清单,实行“点对点”攻坚,破解结构性污染难题,严禁“一刀切”停限产。把化债同转方式相结合,稳妥有序推进市场化、法制化债转股,实行政府举债负面清单、举债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
  (二)夯实实体经济基础,增强“进”的动力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两个轮子”,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将其作为激发蛰伏的经济增长潜力、强化产业凝聚力、提升综合竞争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关键抓手。
  一是聚焦创新,组织实施“不对称创新”超前布局。在大规模储能、石墨烯、稀土、碳捕集封存等领域率先突破,探索开展订单式研发和成果转化。打造一批“互联网+”科创示范园区,支持创建镁、铝合金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平台、国家级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创新中心,助力产业链提升。
  二是聚焦协调,着力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依托呼包鄂榆城市群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争取国家支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依托国际国内陆海大通道,以沿线城镇群和各类开发开放区平台为支撑,共同打造东北经济区(黑吉辽蒙)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动构建新一轮东北振兴改革开放带动圈。
  三是聚焦绿色,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把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做深做细,着力打造八大产业集群,以及一批千亿级奶产业、百亿级肉牛产业和马铃薯产业集群。聚焦现代生态经济,在资源化综合利用、节能环保、绿色供应链、健康养生、林沙草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探索建立产业转型发展和储能产业发展基金,引导产业链提升。
  四是聚焦开放,全方位融入国内国际大市场。培育出口企业群,推动加工制造、商贸流通、数字经济等领域更多“蒙字号”产品走出去。支持建设泛口岸经济区(带),加快实施资源落地加工转化行动,开通商品落地加工“直通车”,推动“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转变。
  五是聚焦共享,确保民生和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做好关键时点、困难人群基本生活保障,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有效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问题。出台“富民增收”政策包,帮助群众“富口袋”。聚焦“一老一小”,大力支持非基本养老育幼服务多元发展,探索“社区嵌入式家庭养老服务”,扩大多层次多样化民生服务供给。
  (三)切实落实和完善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加大“改”的力度
  内蒙古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仍處于欠发达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破解这个主要矛盾,关键是要遵循经济规律,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一是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立法优化营商环境进程。对标先进,构建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营商环境。进一步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继续压减行政许可事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和产品强制性认证种类。探索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实施“先建后验”“并联办理”“多评合一”等新模式。
  二是着力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聚焦解决影响创新创业创造的突出体制机制问题,落实鼓励引导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构建经常性规范化的政企沟通机制,建立企业家荣誉制度、容错机制,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帮助民营企业实现创新发展,让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
  三是打造要素保障合力。着力破除阻碍产学研合作的体制机制,搭建科技创新集成平台;集中资金、人才等要素,对重大关键技术实行联合公关。聚焦“高精尖缺”领域,统筹制定实施“引育留用”协同促进的“四位一体”人才制度体系;实施人才小高地建设、学术技术带头人储备、高端经营管理人才等人才培养工程。把破解融资难融资贵作为金融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担保体系,探索创新小微抵押贷款等新模式;完善全区重大项目融资需求库,常态化对接推介金融产品和服务。
  (执笔:杨臣华 田晓明 徐盼 田洁)
  责任编辑:康伟
其他文献
摘 要:商业模式的选择是决定网络游戏行业兴衰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剑网”产品为例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该产品在价值主张、产品定位、盈利模式、成本控制、营销组合和竞合战略层面对网游运营的影响,探讨该商业模式的独特性、可复制性及优化方向性,并基于“剑网”产品商业模式的效仿创新,提出开发深层价值主张、更新广阔产品定位、创造独特盈利模式、掌握精细成本控制、拓展多方营销组合和加强内外竞合关系的建议,以促进该行
期刊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一次重大考验,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集中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家治理成本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同时也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供了机遇。本文从完善社会治理防控体系入手,提出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加强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构建基层社区治理模式,促进社区治理的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
期刊
摘 要:白河县通过“三问、三解、三精准”易地搬迁扶贫,为深度贫困山区脱贫攻坚提供“白河经验”。但在进入后搬迁时代以来,贫困户面临生产融入、生活融入、心理融入、关系融入等诸多难题。为解决后搬迁时代贫困户社会融入问题,建议创新多重就业措施、优化房屋规划设计、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构建人际关系网络等,加强安置区社会治理促进社会融入。  关键词:易地搬迁扶贫 后搬迁时代 社会融入 白河县  一、引言  易地搬
期刊
摘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直接提醒我们一个不容忽视的基本事实:动物、植物和环境的健康与福祉跟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如果人类缺少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不断侵扰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势必会给人类带来不可预估的生存和发展危机。本文从分析生态危机及产生的根源入手,提出了绿色发展是应对与减缓生态危机的当务之急,是“后疫情时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绿色发展;生态危机;新冠肺炎疫情;对策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半农半牧区草原生态保护和居民生活改善这两个问题为切入点,基于访谈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对2011年起实施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效益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除了以往多数相关研究中存在的补奖标准低的问题,还存在年度补奖资金总额较第一轮减少了约41%、禁牧区的农牧民另租赁草场放牧导致草畜平衡区载畜压力过大、制定政策實施方案时多方沟通参与度不够等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各种问题分析提出了一定的参考意
期刊
今年以来,党中央在几次重要会议上提出要加快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中强调:“要选好投资项目,加强用地、用能、资金等政策配套,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再次强调:“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加快5G网
期刊
摘 要:2020年下半年,猪肉价格高位运行,居住、服务类价格将呈上涨态势,逆周期调节发力及疫情全球蔓延态势持续将推涨物价。与此同时,贸易保护主义加深,国内外供强需弱显著,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降低企业成本等因素抑制物价涨幅。综合看,2020年下半年,内蒙古CPI有望稳定于“4时代”,PPI仍将处于下行通道。  关键词:疫情影响 工业品价格 物价形势分析  2019年以来,内蒙古物价水平走势有所分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山西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初步成效。但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山西区域经济发展还存在一定短板。为提升山西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不断增强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应在牢牢抓住自身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并推动与京津冀、关中平原、中原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合作,进而带动晋北、晋南、晋东南区域协调发展,以“内外兼修”“承东启西”来引领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 
期刊
摘 要:本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用新发展理念全面审视鄂尔多斯的发展底色,对未来国内外发展环境进行综合研判,结合鄂尔多斯的现实基础与趋势可能,提出到2035年鄂尔多斯市率先在我国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市的目标。  关键词:现代产业 民主法治 民族文化 富裕安康 生态文明 开放包容  进入新世纪以来,鄂尔多斯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量的突飞猛进
期刊
摘 要:2020年3月5日,内蒙古自治区宣布所有贫困旗县脱贫摘帽,成为全国第10个实现贫困旗县脱贫摘帽的省区,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巨大胜利。绝对贫困虽已消除,但扶贫济困长效机制仍不完善,相对贫困将长期存在。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据此,本刊特别策划了一组文章,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