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经验和做法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5458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首先提出目前農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存在就业模式单一、就业层次偏低、就业方向盲目、就业渠道狭窄等四类问题。其次,通过对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最后,本文提出了具体做法,包括创新观念,鼓励农村劳动力多元化就地就近就业;加强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业指导人员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经验和做法
  
  我国是一个 “农业人口大国”,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导致农业用地的相对减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我们称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我国拥有约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是非常庞大的队伍。因此,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合理的职业指导服务并促使其转移就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关乎国计民生,意义深远。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看法,以作探讨。
  一、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包括:1、开拓多渠道农业贸易,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2、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推进贸工农一体化,增加就业岗位;3、延长农业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内部充分就业;4、推动乡镇企业实现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扩大乡镇企业的就业容量。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呈现出如下特征。
  1、就地就近就业的规模不断扩大。2、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主要分布在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领域。3、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平均就业时间少于异地转移平均就业时间。4、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可主要划分为本村非农就业、本乡外村和本县外乡非农就业。
  二、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对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方面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1、就业模式单一。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向“三农”的倾斜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大部分返乡农民选择就近就地就业。而在就业方式的选择中,过多地依赖乡镇企业,就业模式非常单一。
  2、就业层次偏低。当前,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多为从事体力劳动,工作强度偏大,收入水平偏低,就业层次偏低。
  3、就业方向盲目。大多数农民对就业方向缺乏科学认知和判断,导致就近就地就业出现明显的季节性和不稳定性。
  (二)原因分析
  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存在问题的综合分析,笔者认为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方面:
  1、相关产业发展不足以及观念滞后,无法构建多元化就近就地就业模式。首先,随着改革持续深化和经济不断发展,全省劳动力逐步由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其次,就地就近相关产业尤其是多样化服务业的发展严重落后,产生的就业岗位以及种类极其有限,很大程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充分就业和多元化选择就业。最后,农村劳动力观念陈旧,自身无法走出多元化、复合型就业道路。
  2、农村教育投入不足以及后期职业培训缺失,致使就业层次偏低。由于农村教育投入先天不足加上后期职业培训的缺失,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就业层次偏低。
  三、做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的经验和做法
  做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要解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存在的问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方案,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新观念,鼓励农村劳动力多元化就地就近就业
  1、以政府实施扶持中小型企业发展政策为契机,抓住本地各类企业的吸纳能力不断提升,就业岗位逐渐增多的大好机遇,鼓励农村劳动力多元化就业。2、积极鼓励和指导个人自主创业,积极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促进创业带动就业。3、成立灵活就业基地,方便就地就近就业。与企业进行洽谈协商,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提供方便之门。
  (二)建立培训基地,开展技能培训,培养实用技能人才
  1、加强技能培训中心机构建设。包括着力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现有职业培训的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技能实训基地;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以培训更多的实用技能人才。2、分类开展技能培训。对在岗农民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使其进一步提高技能等级;对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创业培训。3、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培训。积极组织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工程、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
  (三)加强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业指导人员队伍的建设,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获得针对性的专业指导
  1、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并进行合理的人员配备,以弥补目前该类人员的严重不足。
  2、严格要求专业指导人员工作态度。作为专业指导人员,应深入农村基层,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才能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获得针对性的专业指导。
  3、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专业指导人员的就业工作能力,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学习机制,不断提升专业指导人员的就业知识面,提高就业指导的实际工作能力。
  (四)提供就业信息,加强就业服务,促进就地就近就业
  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发布平台。整合网络、报纸等媒体资源,建立产业发展与劳动力需求相协调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及时统计分析就业信息,提供必要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指导,实行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发布的及时有效,从而拓宽就业渠道。强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完善的社会就业服务管理保障。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政策向“三农”的倾斜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创新观念,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针对性职业指导,开拓农村广阔的就业门路,从根本上实现多渠道、多措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孙书青.农民工就业现状与对策—以佛山铁塔制造业为例
  [2] 潘青.困境与出路—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和对策分析
  [3] 刘小容、王海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6] 刘涛,曾小凡.梅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和对策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生活化作文”的基本教学模式:观察感悟,丰富生活体验——确定主题,诱发生活体验——创设情境,激活生活体验——交流合作,强化生活体验——构思成文,抒发生活体验——灵活修改,深化生活体验——多元评价,满足成功体验——分层展示,升华成功体验。  关键词:生活体验 享受作文 体验作文 教学模式    小学作文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虽然国内的教育者没有间断对作文教学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自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得到了迅猛快速的发展。其经济总量跃具世界前列。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能源与环境的新问题。对此,我们国家正积极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其重要内容之一便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当前我国的现状为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摘要:吟诵,是我国诵读古典诗词的传统方式,是作者创作、推敲诗词的重要手段。是读者学习、欣赏诗词的最佳途径。掌握了一定的吟诵技巧,我们对古典格律诗的认知就会有道可循。下面我们具体以杜甫的千古名篇《蜀相》为例,从节奏、平仄、结构三个方面,谈谈古典格律诗的吟诵技巧。  关键词:古典格律诗吟诵节奏平仄结构  一、节奏  格律诗是形式上具有一定规则的诗歌。诗词是听觉的时间艺术,讲究“前有浮声,后须切响” “
摘要:数学概念是人们对数学现象和过程的认识在一定阶段上的总结,是以精炼的思维形式反映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面对数学概念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严密性,只有让学生准确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他们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正确地掌握数学概念。  关键词:初中数学 概念教学 现状分析 对策研究   概念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数学中的命题,都是由概念构成的,数学中的推理和证明,又是由命题构成的。因此,数学概念
【摘要】课堂教学节奏调控应同教学本身规律相一致,它们之间存在着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不同的教学节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每一位教师应力争准确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真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节奏课堂英语学习    善于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的毕生追求。而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对于有效引领学生探求知识,发散思维,活跃氛围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直拼法能培养学生“见词能读,听音能写”的能力。它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对单词的发音,拼写形式的分离,是培养小学生单词读、写能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有效迁移方法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掌握一定数量的单词。一般来说一名小学生在毕业时要求掌握 2000 个左右单词。根据了解,初中教师在教授英语时反应,学生掌握词汇量的多少对一名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至关重要。如果在小学阶段能积累一定的
内容摘要:本文以小班的早期阅读教案《小兔找太阳》为例,通过教师对教学活动中和教学活动后的反思來展开分析、讨论。并根据老师们的建议,对活动进行改变,第二次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获得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幼儿教师反思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我园在本学期开展早期阅读教学活动,教师们认真地准备教案,并进行媒体教学。教师们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把教学活动展现在大家面前。笔者是位小班教师
“自主探究”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之一,它要求学生从各自的已有经验出发,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经历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数学活动,在获取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种学习方式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途径之一。但是,很多教师都觉得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费时”又“低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促进“自主探究”的有效生成呢?下面结合“年、月、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有良好的数学素质,必须进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又是他们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需要。  (1)重视直观演示, 由视觉形象切入知识点。  按儿童的年龄特点,无意注意占要主要地位,无论什么新鲜事物出现,都会诱发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用图片、直观教具、电教手段或多媒体组织教学,把抽象知
【摘要】伴随着实施新课程的实施,阅读教学出现了异彩纷呈的情景:对话、讨论、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拓展阅读……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天马行空,学生所获无多。阅读教学其本质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感悟文本的魅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并对学生的情感和心灵进行教育熏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立足这一本质性目标,关注阅读教学的理性回归,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 回归 文本 平实 生活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