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首先提出目前農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存在就业模式单一、就业层次偏低、就业方向盲目、就业渠道狭窄等四类问题。其次,通过对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最后,本文提出了具体做法,包括创新观念,鼓励农村劳动力多元化就地就近就业;加强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业指导人员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经验和做法
我国是一个 “农业人口大国”,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导致农业用地的相对减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我们称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我国拥有约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是非常庞大的队伍。因此,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合理的职业指导服务并促使其转移就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关乎国计民生,意义深远。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看法,以作探讨。
一、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包括:1、开拓多渠道农业贸易,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2、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推进贸工农一体化,增加就业岗位;3、延长农业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内部充分就业;4、推动乡镇企业实现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扩大乡镇企业的就业容量。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呈现出如下特征。
1、就地就近就业的规模不断扩大。2、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主要分布在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领域。3、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平均就业时间少于异地转移平均就业时间。4、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可主要划分为本村非农就业、本乡外村和本县外乡非农就业。
二、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对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方面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1、就业模式单一。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向“三农”的倾斜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大部分返乡农民选择就近就地就业。而在就业方式的选择中,过多地依赖乡镇企业,就业模式非常单一。
2、就业层次偏低。当前,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多为从事体力劳动,工作强度偏大,收入水平偏低,就业层次偏低。
3、就业方向盲目。大多数农民对就业方向缺乏科学认知和判断,导致就近就地就业出现明显的季节性和不稳定性。
(二)原因分析
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存在问题的综合分析,笔者认为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方面:
1、相关产业发展不足以及观念滞后,无法构建多元化就近就地就业模式。首先,随着改革持续深化和经济不断发展,全省劳动力逐步由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其次,就地就近相关产业尤其是多样化服务业的发展严重落后,产生的就业岗位以及种类极其有限,很大程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充分就业和多元化选择就业。最后,农村劳动力观念陈旧,自身无法走出多元化、复合型就业道路。
2、农村教育投入不足以及后期职业培训缺失,致使就业层次偏低。由于农村教育投入先天不足加上后期职业培训的缺失,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就业层次偏低。
三、做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的经验和做法
做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要解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存在的问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方案,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新观念,鼓励农村劳动力多元化就地就近就业
1、以政府实施扶持中小型企业发展政策为契机,抓住本地各类企业的吸纳能力不断提升,就业岗位逐渐增多的大好机遇,鼓励农村劳动力多元化就业。2、积极鼓励和指导个人自主创业,积极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促进创业带动就业。3、成立灵活就业基地,方便就地就近就业。与企业进行洽谈协商,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提供方便之门。
(二)建立培训基地,开展技能培训,培养实用技能人才
1、加强技能培训中心机构建设。包括着力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现有职业培训的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技能实训基地;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以培训更多的实用技能人才。2、分类开展技能培训。对在岗农民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使其进一步提高技能等级;对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创业培训。3、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培训。积极组织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工程、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
(三)加强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业指导人员队伍的建设,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获得针对性的专业指导
1、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并进行合理的人员配备,以弥补目前该类人员的严重不足。
2、严格要求专业指导人员工作态度。作为专业指导人员,应深入农村基层,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才能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获得针对性的专业指导。
3、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专业指导人员的就业工作能力,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学习机制,不断提升专业指导人员的就业知识面,提高就业指导的实际工作能力。
(四)提供就业信息,加强就业服务,促进就地就近就业
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发布平台。整合网络、报纸等媒体资源,建立产业发展与劳动力需求相协调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及时统计分析就业信息,提供必要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指导,实行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发布的及时有效,从而拓宽就业渠道。强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完善的社会就业服务管理保障。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政策向“三农”的倾斜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创新观念,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针对性职业指导,开拓农村广阔的就业门路,从根本上实现多渠道、多措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孙书青.农民工就业现状与对策—以佛山铁塔制造业为例
[2] 潘青.困境与出路—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和对策分析
[3] 刘小容、王海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6] 刘涛,曾小凡.梅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经验和做法
我国是一个 “农业人口大国”,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导致农业用地的相对减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我们称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我国拥有约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是非常庞大的队伍。因此,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合理的职业指导服务并促使其转移就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关乎国计民生,意义深远。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看法,以作探讨。
一、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包括:1、开拓多渠道农业贸易,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2、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推进贸工农一体化,增加就业岗位;3、延长农业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内部充分就业;4、推动乡镇企业实现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扩大乡镇企业的就业容量。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呈现出如下特征。
1、就地就近就业的规模不断扩大。2、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主要分布在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领域。3、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平均就业时间少于异地转移平均就业时间。4、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可主要划分为本村非农就业、本乡外村和本县外乡非农就业。
二、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对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方面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1、就业模式单一。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向“三农”的倾斜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大部分返乡农民选择就近就地就业。而在就业方式的选择中,过多地依赖乡镇企业,就业模式非常单一。
2、就业层次偏低。当前,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多为从事体力劳动,工作强度偏大,收入水平偏低,就业层次偏低。
3、就业方向盲目。大多数农民对就业方向缺乏科学认知和判断,导致就近就地就业出现明显的季节性和不稳定性。
(二)原因分析
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存在问题的综合分析,笔者认为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方面:
1、相关产业发展不足以及观念滞后,无法构建多元化就近就地就业模式。首先,随着改革持续深化和经济不断发展,全省劳动力逐步由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其次,就地就近相关产业尤其是多样化服务业的发展严重落后,产生的就业岗位以及种类极其有限,很大程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充分就业和多元化选择就业。最后,农村劳动力观念陈旧,自身无法走出多元化、复合型就业道路。
2、农村教育投入不足以及后期职业培训缺失,致使就业层次偏低。由于农村教育投入先天不足加上后期职业培训的缺失,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就业层次偏低。
三、做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的经验和做法
做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要解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存在的问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方案,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新观念,鼓励农村劳动力多元化就地就近就业
1、以政府实施扶持中小型企业发展政策为契机,抓住本地各类企业的吸纳能力不断提升,就业岗位逐渐增多的大好机遇,鼓励农村劳动力多元化就业。2、积极鼓励和指导个人自主创业,积极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促进创业带动就业。3、成立灵活就业基地,方便就地就近就业。与企业进行洽谈协商,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提供方便之门。
(二)建立培训基地,开展技能培训,培养实用技能人才
1、加强技能培训中心机构建设。包括着力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现有职业培训的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技能实训基地;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以培训更多的实用技能人才。2、分类开展技能培训。对在岗农民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使其进一步提高技能等级;对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创业培训。3、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培训。积极组织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工程、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
(三)加强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业指导人员队伍的建设,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获得针对性的专业指导
1、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并进行合理的人员配备,以弥补目前该类人员的严重不足。
2、严格要求专业指导人员工作态度。作为专业指导人员,应深入农村基层,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才能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获得针对性的专业指导。
3、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专业指导人员的就业工作能力,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学习机制,不断提升专业指导人员的就业知识面,提高就业指导的实际工作能力。
(四)提供就业信息,加强就业服务,促进就地就近就业
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发布平台。整合网络、报纸等媒体资源,建立产业发展与劳动力需求相协调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及时统计分析就业信息,提供必要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指导,实行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发布的及时有效,从而拓宽就业渠道。强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完善的社会就业服务管理保障。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政策向“三农”的倾斜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创新观念,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针对性职业指导,开拓农村广阔的就业门路,从根本上实现多渠道、多措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孙书青.农民工就业现状与对策—以佛山铁塔制造业为例
[2] 潘青.困境与出路—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和对策分析
[3] 刘小容、王海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6] 刘涛,曾小凡.梅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和对策